夏天,你躲避着烈日,回到家中,打开冰箱,取出冷鲜好的荔枝,拿起一颗,剥下外壳,把白嫩的果肉放入嘴中,嗯~冰凉爽口,水润多汁,甜而微酸,难怪东坡先生要“日啖荔枝三百颗”了。
但近日有专家表示,荔枝含糖量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低血糖,严重时引发休克。东坡先生摇了摇头,吃个荔枝都不能痛痛快快了吗?呵,古人才不懂什么低血糖呢,况且吃口新鲜的荔枝也不容易。荔枝不属于中原传统物产,性喜温热,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汉朝统一后,将交趾纳入版图,当地的荔枝才被发现。在古代,荔枝有许多名字,如离支、离枝、荔支、丹荔、荔子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答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国。”为了吃上鲜美的荔枝,汉武帝甚至派人将荔枝移栽到长安城,在上林苑中修建了“扶荔宫”,可惜北方的气候太冷了,没多久就枯萎了,更没法结出果实来。于是,汉武帝便让南方每年进贡,满足其口腹之欲。因路途过于遥远,为了尽量保持荔枝新鲜,运送者快马加鞭,以致“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
没办法,谁叫荔枝太好吃了呢,东汉王逸专门写了一篇《荔枝赋》,在文中大肆赞美荔枝:皮似丹罽,肤若明珰。润侔和璧,奇喻五黄。仰叹丽表,俯尝嘉味。口含甘液,心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超众果而独贵,这可真是把荔枝夸上天了,不过汉代文人写赋都喜欢夸大其词,这也就见怪不怪了。魏文帝曹丕倒不怎么喜欢吃荔枝,说南方的荔枝、龙眼,味道太过淡薄,不如西域的葡萄和石蜜。大概他特别喜欢吃甜食。在魏晋南北朝,由于荔枝受到人们的喜爱,种植也就比较广泛,左思《蜀都赋》说“旁挺龙目,侧生荡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调,常晔晔以猗猗”。而在他的《吴都赋》中也提到了荔枝的种植,可见当时长江以南荔枝树还是比较多。
晋代郭义公在《广志》评价它:“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味。”还给荔枝做了品种分类和排次:“其名之曰焦核,小次曰春花,次曰朝偈,此三种为美。”至于为什么叫荔枝(离枝),据刘宋《扶南记》解释说:“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可见古人已知荔枝成熟时“蒂牢”的生理特点,并采取了不可用手摘取,而要用刀割枝的采收方法,以免撕裂果皮,保持果实完整,防止采摘后迅速腐烂。白居易:寄点荔枝给好友^_^
无需多言,一提到唐代,大家想到的就是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甚至今天还有一种荔枝的品种就叫“妃子笑”。事实上,为了讨好老婆,唐玄宗确实是这样,《唐书》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荔枝。海南荔枝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辄败。”没办法,荔枝实在不易保鲜,白居易在忠州作刺史时,写了《荔枝图序》说它:“其实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还说,荔枝“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是不是很像是广告词?
距离忠州不远的万州,有个白居易的好朋友叫杨归厚,当地不产荔枝,白居易便将忠州荔枝由水路寄给万州的杨归厚尝鲜。有趣的事,大概吃了白居易送的荔枝后特别喜欢,杨归厚便准备在万州种荔枝树,毕竟现摘现吃才是最妙的。白居易听说后,又写诗云:“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意思是说,我寄的荔枝很新鲜,你要在万州当地种荔枝,何年何月才能吃得到啊!言语中颇有自得炫耀之意。
《新唐书》中记载,岭南一带进贡的土特产中,有“荔支”和“荔枝煎”,这是荔枝的两种食用形式。“荔支”为鲜食,而“荔枝煎”则是加工制作后的干制品,和今天的荔枝干类似,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干制荔枝以便在其它季节食用了。
赵佶:种荔枝树很难吗?
宋徽宗赵佶也是荔枝的忠实粉丝,为了吃上新鲜的,他像汉武帝一样,在皇宫附近栽种荔枝树,其《宣和殿荔枝》写道: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无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宋代荔枝广受欢迎,端午时节,南方的荔枝刚刚成熟,便被运送到都城售卖,《西湖老人繁胜录》就记载,当时南宋临安食店所售有锦荔枝之类。在宋人眼里,荔枝不是寻常水果,更像是一种仙果,曾巩说它“仙衣裁剪绛纱新”,陈襄写有“映日仙枝红欲燃”,蔡襄在《七月二十四日食荔枝》云:“绛衣仙子过中元,别叶空枝去不还。”
当然,大家最熟知的,还是吃货东坡先生的最强代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此大快朵颐,后果就是他的痔疮加重了,面对美食还是要节制啊。
李时珍:吃多了真不好!
吃荔枝过量除了对身体影响,可能还会让你莫名其妙地被交警叔叔逮住。
明代清初的张岱也是个吃货,对于吃荔枝过多带来的不适,他发现用荔枝壳泡水饮用,就能解除醉荔枝的症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荔枝有补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肿痛、镇咳养心等功效。但李时珍也说:“荔枝气味纯阳,其性微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也。”当时人们已经普遍了解,鲜荔枝吃多了,会给身体带来各种不良反应。
不过荔枝的美味实在吸引人,明代大学士丘浚在《荔子》中热情地赞美:“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做它的铁杆粉丝。为了让远离产地的人吃到新鲜荔枝,明代采用活竹贮藏荔枝法,“藉竹生气滋润”,荔枝采后的自然变化可得到非常良好的控制,“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这虽看起来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古人为了保鲜荔枝,可谓绞尽脑汁。
乾隆:想吃却吃不够ಥ_ಥ
在荔枝的主产区,成熟季节需要雇佣大量工人采摘,为了避免这些人采摘中过量食荔,造成浪费并危害健康,一些荔枝产区便形成了一些采荔习俗。清代林嗣环在《荔枝话》提到,闽南“荔熟时,赁惯手登采,恐其恣啖,与之约曰:歌勿缀,缀则弗给。”意思是,闽南地区在荔枝成熟时,荔枝主人会雇佣熟练工去采摘,为了防止采荔者恣意采食,便与之约定,采荔时要不停地唱歌,如果唱歌停下来,就不给付工钱。
乾隆也是荔枝爱好者,清代档案《哈密瓜、蜜荔枝底簿》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第二天吃完早饭,御茶房进呈了四十个荔枝——除了前一天拿到的三十六个之外,还有第二天早上新摘下来的四个。乾隆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这些荔枝,先恭进皇太后二个,又差御茶房首领萧云鹏送给抚养过他的温惠皇贵太妃(康熙之妃)和裕贵妃(雍正之妃)每位鲜荔枝一个。剩下的赐皇后、令贵妃、舒妃、愉妃、庆妃、颖妃、婉嫔、忻嫔、豫嫔、林贵人、兰贵人、郭贵人、伊贵人、和贵人、瑞贵人,每位鲜荔枝一个。
这样一来,乾隆他自己还能吃到几颗呢?堂堂大清皇帝,变成了委屈巴巴的吃货。
清 李方膺 设色花卉横幅 上海博物馆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能在荔枝上市时节,很方便地尝到新鲜荔枝。但还是提醒大家一下,荔枝虽好,切莫贪多哦~《奇果标南土——中国古代荔枝生产史》,惠富平、王昇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可查看约稿函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