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3-01-10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此二句,名庄严受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探巢破卵,为饛(méng)饶之膳;或悬沙指帒(dài ),为相慰之方。呜呼诸子,实可痛心!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讫已化去,若须复现。其事在经。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这是第十四种庄严,“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受用就是在极乐世界一切资生用具的情况。这里特别指出饮食,用饮食来作为代表。极乐世界就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是要段食,分段分段地饮食,人如铁,饭如钢,离开饮食,那是活不下去的。极乐世界就离开了饮食,它是法喜食,就“爱乐佛法味”,去爱乐佛法的甘露法味,就能滋养自己的身心。“禅三昧为食”,在禅定三昧的境界当中,这叫禅悦为食,来维持自己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身命还是精神层面的慧命。这种用法喜,用禅悦为食。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是见到有的国土,尤其是欲界的众生,这个饮食是他头等大事。特别是中国人,一见面就“吃了不”,上卫生间,见了面也是“吃了不”,吃成了头等大事。据说美国太空船,有一百多种语言向外太空去致问候辞,中文的有段问候辞就具有中国特色了:外太空的兄弟们,你们吃了饭没有啊?还是问吃了不。尤其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吃的问题那是刻骨铭心,六零年左右那种饥荒。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可能吃的问题都是比较紧张的,所以在吃的问题上,真是充满心机。集体吃饭先添半碗,吃完了,再第二碗,就按了又按,就能够吃饱。


为了饮食,有时候会造很多的恶业,这里提出“探巢破卵,为饛饶之膳”。探巢,你去抓鸟蛋。为了自己的饮食丰富一点,还要去打猎。这些伤害众生的生命——捕鱼,海陆空的众生,都为了口腹之欲,去伤害。这造了无边的恶业,杀业很重。为什么现在我们得这么多病?我们有杀业。然而,叫有些生了病的人吃素,他还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生了病,更要营养,更要喝鸡汤,更要这样那样。这都是习气,很麻烦。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这是一个典故。说有个地方饥荒了,做父母的也没有办法,去逃荒,儿子也没有力气背得动,就剩了一个儿子在家里。总是想:是不是自己能够讨到一点,赶紧回来。实际上一去,讨不到,也没有能力回来。但是他走的时候,就是用一个布袋子装满了沙,就悬在屋梁上,跟他的儿子说:“那个里面是粮食哦,等我们回来了,我们把那粮食煮给你吃。”安慰他的儿子。但是很奇妙的,当一个人去想到那是粮食的时候,他天天有盼头,有盼头。过了将近一个月,这个小儿子还没有死。


最后是另外一个亲戚过来说:“你在这里干吗?”他说:“我父母出去了。”“你父母还没有来?”“没有来。”“那你吃什么?”他说:“我天天想到那里面有粮食。”亲戚就跟他说:“这哪是粮食啊?这是沙呀!”这一说,他的儿子绝望了,一下子就呜呼哀哉了。所以在五种食里有一种叫思食——思惟为食,有时候也能够做些安慰,能够维持他的生命。让这个东西给它绝望了——哦,原来没有。马上不行了。



在饿鬼道里面就更可怜了,终生都闻不到一点饮食的名称。即便饮食到了他手上,都会变成火炭,吃不下去的;看到水,他奔那个水,要喝,水就干涸了,或者变成了脓血。这都是众生的业感。


所以这位法藏菩萨悲愍,“呜呼诸子,实可痛心”。这些众生都是他的子女呀,呜呼哀哉,痛彻心髓呀!所以就必然要生起这样的大悲愿。这个大悲愿就生得很奇特,很美妙:愿我住持的刹土不再有饥荒,甚至也离开粗糙的饮食,完全是以大乘的法味,以甚深的禅定,以三昧为饮食,再也不需要其他的饮食来维持身心。你想,极乐世界多自在,多干净!我们这个世间就为了一点饮食,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去上班,就要去奔波,去挣扎,就不是吃一点饭吗?穿点衣服吗?一辈子就为基本的生存忙忙碌碌,真的很可怜。对于佛法的味道、禅定三昧的境界,一概隔膜,不了解,就为基本的粗糙的饮食劳碌一辈子。


爱乐佛法味。佛法味怎么能滋养身体呢?这里就举了一个《法华经》的公案了。释迦牟尼佛与与会的大众说完《无量义经》之后,入静时——三昧状态,在这种状态就开始放光。就是从白毫光照东方一万八千刹土,就是一万八千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全都呈现出来:能够看到他方诸佛讲经说法的情形,能够看到九法界众生这样的生活状况,能够看到各种声闻、菩萨如何修行的状况。这个瑞相很稀有,与会大众都看到了。


于是,弥勒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是曾经供养了无量的诸佛,这个瑞相表明什么?”文殊菩萨就回忆,他在无量劫的过程当中曾经供养过两万尊都同叫日月灯明佛,日月灯明佛放这个瑞相也是表明他要说《妙法莲华经》,说大甘露法,“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样的大法。以两万尊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之前的瑞相,来说明释迦牟尼佛要说《法华经》了。



在追忆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曾经就是六十小劫,日月灯明佛“不起于座”,就在宝座上不起来,说了六十小劫。与会的大众在那里聆听,也不起座,也听了六十小劫,那是“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而且更为奇妙的,在他的感觉当中,六十小劫就等于一顿饭的时间那么短。没有一个人或者觉得身体疲劳,或者觉得心理上生起懈怠、厌倦的心理。


这是何等的境界!一则反映与会的这些有着菩萨种性的听众、弟子们是闻《法华经》的至诚心,另外表明日月灯明佛的那种威神,加持力,不可思议。佛能够加持,就是延促无碍——可以延一时为一劫,也可以促一劫为一时。六十小劫讲的内容就很多了,但是他能够让听众感觉到就是一顿饭的时间。


这就是大乘的法味,由于与会大众爱乐佛法味,以及这个法味滋润身心的奇妙的结果。极乐世界也具足这样的功能,阿弥陀佛讲大乘的圆顿法可能讲六十小劫,甚至六百千万亿劫,你觉得就是一顿饭的时间。你不会动念头:这么长时间我没有吃饭,我没喝水,我怎么活啊?其实在你的法性身层面是离开这些的,你再不要有这个妄想出来。



那何为“以禅定为食”?就是这些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常在三昧”。常在三昧,就不是说他要作意才进入三昧,他不作意,无作妙用,恒常地就在三昧状态当中。这个三昧是自身的禅定就能滋养他的身心,不需要有其他的饮食、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在三昧状态当中,只要念头一动,这种念头的力量就能显现物质的形态。


所以经典当中就说,“彼诸人天”,极乐世界的这些带业往生的人天的身分;“若须食时”,若须,就是他主观上还有一个习气,觉得十一点钟到了,大概吃饭的时候到了,念头一动,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就罗列在你的面前,当然还有放这些饮食的宝几,桌子。这时候当这些美味佳肴现在面前的时候,你马上会觉悟——我已经不是娑婆世界南阎浮提的身体了。一般我们的众生看到美味佳肴眼睛发亮,贪心就上来了。



食存五观就有一个就是要提醒自己,看到美好的饮食,不要“贪等为宗”。因为他有般若智慧,这时候一现前,他通过这个事相马上能够觉悟心性,是由于自己动念头了,这个物质形态出来了。但既然来了,眼睛看看这美味佳肴的颜色,那个颜色也很美妙;鼻子闻闻这个饮食的香味,马上感觉到身体就很愉悦,气力很饱满,叫自然饱足。不需要拿筷子去吃,看一看,自然饱足。意念当中觉得受用完毕。这些钵器,这些餐几,自然地就化去,消失了。如果你第二天需要的时候,这些七宝钵器、百味饮食、各种餐具又自然地现前。


这不是说神话,这是有经典的依据的,是佛说的,也符合法性的道理。一切都是如来的境界,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那里不是说百味饮食现前,是谁弄好了饭——谢谢你!那里没有厨师,也不会考一级厨师证。那里念头一动,就自然显现。尤其是自然化去,不需要去洗碗,很自在。所以极乐世界维持我们的身心,是大乘佛法的那种法喜,是甚深禅定三昧作为我们滋养的能量的。


——节录自《往生论注》讲记


念师长恩 | 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念父母恩 | 发菩提心的第二个因缘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

省庵大师的感慨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2022)00000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