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法音

其他

讣告 | 当代莲宗导师传印长老含笑念佛安详往生

讣告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中国佛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十二届常委,十二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常委,知名爱国宗教人士,江西庐山东林寺退居、北京法源寺座元传印长老,于2023年3月10日(农历癸卯年二月十九日)23时16分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净土苑俶行轩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世寿97岁,僧腊70年,戒腊68夏。谨定于公元2023年3月17日9时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净土苑举行追思法会,当日举行荼毗法会。2023年3月11日起,北京法源寺、江西庐山东林寺祖庭及净土苑均设有灵堂,接受佛教信众和社会人士吊唁。谨此讣闻传印长老治丧委员会2023年3月11日中国佛教协会联系人:长顺法师电话:13901110776传真:010-66162847电邮:jiaowubu2008@126.com江西庐山东林寺联系人:德首法师电话:18679206848电邮:donglindafoketang@126.com▽未尽事宜将在“东林法音”公众号及庐山东林寺官网http://www.lsdls.cn/陆续发布责任编辑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奉事师长,你的恭敬心在什么地方?

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这个出世间的师长就是指善知识了,那就是教我们佛法的善知识。这里面仍然存在一个就是我们如何对待善知识的问题。由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缺位,其实我们在佛教里面对于善知识——就是这个师生关系怎么处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怎么做好一个弟子?奉事师长,你的恭敬心在什么地方?那常常都是做徒弟的还挺傲慢,不把师父看在眼里,专门去说师父的坏话,那这个口业、这个过失非常巨大。那古人告诉我们对善知识、对自己的和尚阿阇黎——什么叫阿阇黎?就是教你一个偈子的就称为阿阇黎,更何况教了你多少年——你得要像仆人一样地恭敬,仆人恭敬主人一样地去恭敬。要如大地心,就是师父有什么样的事情,你得要代劳,要代苦,要主动去做。要把自己思惟成是一个病人,善知识就是医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溺水者,善知识就是一个能搭救我的人;我们是一个迷路者,善知识是向导。甚至经典当中说“视师如佛”,你像恭敬佛一样地恭敬善知识。你这种恭敬心上来了,才能得利益。那禅宗的二祖神光为了求法,立在雪地当中,那个雪都过膝。这种恭敬心一上来,达摩祖师才关照一下他:你想求什么呀?如果没有恭敬心,你要求出世间的了生脱死的大法,哪那么容易啊?所以神光为了进一步表达他的恭敬,断臂求法。那遇到善知识有时候苛责,你要接受。现在都批评不了一句了,批评一句,他马上就翻脸,那是很有问题的。——节录于《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念师长恩
2023年1月9日
其他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发菩提心的第二个因缘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省庵大师的感慨责任编辑
2023年1月5日
其他

莲祖以两个譬喻晓喻自己平生心迹

东林寺文宣部《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2)0000005
2023年1月4日
其他

铁围山外莲华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铁围山外莲华国”,这个“莲华国”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充满着莲华。他不是三界里面的,是铁围山外的。这是佛教的世界观了,是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的外围有八山八海,最外的一围就是由铁所成的一个山,叫铁围山,围绕须弥山、四大部洲以及八山八海之外的一个山,形成一个小单元单位。有的经典说,不仅是须弥山为一个单元单位,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各有铁围山环绕。用这个话,就是娑婆世界外围的铁围山,那之外的莲华国,就表明不是三界里面的一个世界,这是三界外的净土。这个净土要靠信愿感通。尤其在愿里面,就要厌离一切,其中包括对家亲眷属、五欲六尘的那种贪恋、那种情执,这叫“掣断情缰始放行”,就是拔断那个情爱的缰绳,才能够到那边去。但这不容易啊!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就是贪爱烦恼很深,才生到这个娑婆世界的。要把贪爱的情执给它拔断,这是要有相当的修行功夫的。但这个情执不拔断,就像一个木桩子,你的缰绳把这条船紧紧地系住了,你走不了的。
2023年1月3日
其他

念师长恩 | 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念师长恩,这也跟净业三福的“奉事师长”相吻合。那为什么要念师长呢?那前面谈父母虽然生育了我的身体,但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离不开师长之恩。自古以来往往都是“易子而教”,父母是很难教子女的。因为教育它是要希圣希贤的,它得要有责备、督促,严格地去做。那父母如果教小孩有责善的这些做法,可能会伤及到父母和子女的那种天然的感情。所以家庭关系有时候是不能过多地讲理的,它更多是侧重在情来说。那教育就要讲理,就要责善,所以自古以来都是易子而教,就是自己的子女交给他人去教。那作为老师,会教这个小孩怎么去待人接物,怎么去对待自己的父母。所以这就谈到世间的师长。师长有两类:一种是世间的老师,一个是出世间的老师。这里谈到如果没有世间的师长,则自己就不知道“礼义”。这里传达什么消息呢?我们古代的教育侧重在人文的教育、人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所以要读“四书五经”。那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周公制礼,礼则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这个礼生起了各种行为的规范。由这个仁,还有仁义礼智信五常,有仁义的教育。那这些就是韩愈说的师道,师道包括三个内容,传道、授业、解惑,这三者构成了传统社会师长的教育的内容。那现在的师长可不一样了,现在的教育是侧重于知识技能了,传道——怎么做人的学问,这都很少去谈了。所以传统社会那种师生关系,那真是一日为师,一生为父,它真的是有一种精神上的巨大的深刻的纽带,关心学生一辈子。学生对老师恭恭敬敬,如父亲一样对待;老师对待学生,像对儿子一样的负责任。那这种师生的情谊就非常的深厚。——节录于《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念父母恩
2023年1月1日
其他

莲祖惭愧自己德行浅陋

宏,末法下凡,穷陬晚学,罔通玄理,素鄙空谈,画饼何益饥肠,燕石难诬贾目。疏文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大安法师 | 在东林净土学院2022学年总结会上的开示(下)

5通过广读大乘佛经来扩充词汇、打开心量所以我们得佛的加持对往生很重要,对我们日常的修行也很重要。比如说我们学习,现在末法众生最烦恼、最困难的是什么?记忆力很差、理解力很差。读了很多遍,再拿来一看,又好像第一遍看一样。法不入心,业障重。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要学好法,要使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上去,仍然是离不开佛的加持。你多念佛。甚至刚才讲你讲经说法需要一点辩才吧。现在我们的辩才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差,这可能全社会都是这样。做个发言都要写个讲稿,写这个讲稿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它限制了你。但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环境当中,谁都是弄一个讲稿,也没办法,但是能不能冲破一下呢?不要讲稿。要知道我们的那种自性清净心里面,我们就能把语言文字组织得很完美,而且可以随机应变,左右逢源了,头头是道,不被原来某个框架给框住啊。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何处安居能徙宅,谁人无事肯登程

“何处安居能徙宅”,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了,叫他搬家,他是不可能搬的——我住在这里很舒服。“谁人无事肯登程”?有哪个人没有巨大的无奈的不可推却的天灾人祸,他哪肯离开故土到其他的地方去呢?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大安法师 | 在东林净土学院2022学年总结会上的开示(上)

1众生需要佛法,佛法需要人才年末举办这么一个总结表彰大会,也是大家所盼望的,也说明我们东林净土学院教学走向正规化的一个表达,从2016年我们东林净土学院正式的招生(原来2005年开始是我们弘教部的教学)——正式的挂牌招生也就是这几年。在学院和教务处的不断地努力之下,我们现在的教学规模还是越来越完备,就现在来说有两个比丘班,如果加上净土苑,有三个比丘班,有寺院的沙弥班,还有居士班,更重要的还是有广大的网络学员这样一个多层次的教学规模,形成一个雏形。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此二句,名庄严眷属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以胞血为身器,或以粪尿为生元。或槐棘高圻(qí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莲祖悲心期盼我等众生信愿称名诞登彼岸

东林寺文宣部《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2)0000005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

一般讲“厌”是一种情绪反应,讨厌一个东西,他就自然生起一种要离开的冲动,这叫厌离。好乐一个东西,很生欢喜心,就想得到它、拥有它。众生都有这种趋乐避苦的生命本能在情绪上的反应,净土法门是顺应这样的一种情绪心理来施设的厌欣二行。
2022年12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念父母恩 | 发菩提心的第二个因缘

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莲祖以国学阐释“垂手”与“倚门”之法义

莲祖于此疏文,以深厚的国学底蕴阐释“垂手”与“倚门”之法义。“垂手徒勤”者,援引《孟子·离娄上》,淳于髡(kūn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尽说厌欣为障道,谁知净业善资成

我们信顺释迦牟尼佛的折门,就要厌离娑婆;信顺阿弥陀佛的摄门,我们就要欣求极乐。随顺两土世尊的发遣和召唤,就能够临命终时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带业往生,与阿弥陀佛相见。所以厌欣心是必不可少的净土的情怀。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xué)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两句是第十二种庄严,“庄严主功德成就”。主功德成就就是指这个法主,这个刹土的领头的,领导人。“正觉阿弥陀”,这就说明阿弥陀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王。极乐世界就是至善的净土,他以法王的慈悲、威德来善住持这个刹土。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庄严的愿呢?这就是因地考察他方世界,一个国土的兴衰、善恶、福德都跟这个国家的国君有直接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看到有的国土是“罗刹为君”。罗刹就是要吃人,就是很残忍。罗刹女对她所爱的爱人说:“我爱你,所以要吃你。”爱完了,就吃掉他。这样,当这个国君是罗刹的性质,所有的这个国家的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为了自保就相互地吞啖,相互地战争,那这就是一个乱世了。但如果是转轮圣王住持这个刹土,转轮圣王是要推行十善业道的。如果金轮王,他所统率的地方是一四天下,四大部洲,这四大部洲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争。这个国君的德性的如何,这就“譬之风靡,岂无本耶”。这是用了《论语》的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道德就像那个风,小人的德行就像那个草,如果草上有风,草就会低下来。所以这个“风靡”,就是来自于上面的领导层的德性,就会影响整个的国家。这是古往今来的历史和十方所有刹土所表现的一个经验。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愿我所住持的国土,“常有法王”。就是用法王来做最高的领袖。这里要注意,极乐世界没有国王,只有法王。如果一个国家有国王,有法王,这里面又存在一个谁听谁的问题了,谁是老大的问题了。为什么中西政治要搞政教分离,各做各的界别?如果混在一起,那在一个时空点上,总有一个是为头的。就为了避免世俗国王的干扰,极乐世界完全都是法王,整个的就是一个修道的道场,不需要国王,因为那里没有政治形态,没有法律,没有经济交换。这个法王的善力所“住持”。这个住持就是能保持净土的清净庄严、道场的美质。这个住持,用两个比喻。就好像“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这第一个比喻,这是用了《神异经·西荒经》的一段话。这个典故是说西海之外有一个国家,就叫鹄国。这个国家男女很小,只有七寸的身高。这么一个小人国倒是很有文化,人与人之间非常有礼节,而且喜欢读经,还常常会跪拜。由于他有这种德性,所以寿命都能活到三百岁。每天行走,日行千里。好像人虽小,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其他的动物都不敢侵犯他。但是,他唯有害怕海鹄。这个海鹄,鹄有时候像天鹅一样的,也很大,寿命也很长,很有大力。这个海鹄一遇到这些小人,就把他吞到肚子里面去。吞到肚子里面去,但这些他不会死——在腹中不死。鹄有时候翅膀一展翅就能飞一千里,他在肚子里面也很安全。说明黄鹄来保持这个子,他很安全,就是纵然一千年之后,他从口里吐出来,还是活的。还有第二个比喻,就是“鱼母念持子”。就是鱼母它不是有很多子嘛。如果鱼母念头上不系念鱼子的话,鱼子就容易烂坏。但是如果鱼母有慈心,系念鱼子,那就是经过这个泶,“经泶不坏”。“泶”就是指夏天有水,冬天没有水的山泽和山溪。因为鱼生活在有水的地方,这夏天有水,冬天没有水了,没有水,在这情况下鱼子是容易烂坏的,因为没有水的滋润。但鱼母在念它的时候,即便经过干涸的山泉,它也可以不坏,最后得水之后它还会形成鱼苗、小鱼。用这个比喻,为什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不退转,就能够很快成佛?这都是由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在这里住持,令我们的菩提心不会退转,令我们菩萨行增上,令我们阿赖耶识恶的种子消除,善业的种子、净业种子增上。他成就菩提道就很快。安乐刹土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的力量所善巧的住持。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他的刹土是无衰无变的,没有春夏秋冬的四季的更迭的,光明是内外都透彻的,就不需要日月星三光的。前面也谈到地面无量的平整、广袤。我们的心量都很小,鼠目寸光,一到那个地方,我们的心量自然打开。因为大地无有边际,我们生活在那样的国土当中,也是会打开有限量的心,变成无量。由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极乐世界所有的行为都是随顺法性的,不会有一点违背正觉的邪的、不正确的事情出现。这个才能成为清净的刹土,这是由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节录自《往生论注》讲记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省庵大师的感慨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感时(六)| 叹上孤佛化,下负己灵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禅与净土殊途同归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也。)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这是第十一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妙声就是微妙的名声,就谈知名度问题。阿弥陀佛在法界当中知名度最高,而且这个知名度是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就用“梵”来表达。因为天竺国他们推崇大梵天,所以这个梵都是正面的、美好的一种表达。比如称清净行就叫梵行;如果说哪个人的语言很精妙,就称它为梵言。那个国家贵重大梵天,所以以梵作为一个赞叹的表达。用这个比喻阿弥陀佛的名声是“梵声”。梵声不仅让大家知道他有这个美好的名声,而且这个名声具有深切的妙用,就能够开悟众生,令众生觉悟到深远的境界。这个名声在心性的开发当中,具有诸多的妙用而名闻十方。名闻十方,这也是来自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其中十七愿就有一个诸佛称名赞叹愿。阿弥陀佛建构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有着持名念佛的第一方便的妙法,他就要考虑怎么让众生知道这个事。他就发愿要让十方无量的诸佛来称扬赞叹我的国土、我的名号的功德,这一愿就在果地上兑现了。所以十方恒河沙的诸佛,都在自己的刹土当中,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弥陀佛在法界当中的知名度最广。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要兴起这一愿呢?追求知名度,在我们业力凡夫层面应该是一种烦恼,好名哪!众生都好名,财色名食睡。为什么走到哪里都要刻一个字——“某某到此一游”?还是好名。好名,不能流芳千古,也得遗臭万年。阿弥陀佛是脱离了这样的求名的烦恼,但为什么他还要知名度广播?这里面就是度众生的必要性了。他见到有的国土虽然有些善法——在世间善法当中,像五戒十善,一些世间的宗教它们也应该是有正面价值的——但名声传得不远。就比如一个国家的善人,他的名声可能其他国家不知道。但是有些世界大哲学家、大宗教家,他的知名度可能比较广。三大宗教,中国的儒家、老庄,可能传得比较远,但是它谈不上微妙。有些宗教家,比如大梵天这些,他名声也有点超越性,但是他不能觉悟众生,不能让众生明心见性,都有他的局限性。所以就生起这样的庄严。这个名声就是指安乐国土的名。但是,安乐国土里面当然也包括阿弥陀佛,一般我们会连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名称的安立不是一桩小事,名和法有一个内在的关联。世间的名就是名相概念,不一定能够唤起法性,表诠法性。但是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名号、极乐世界的这个名有一种表诠法性的妙用在里面,就是闻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这个名,就能够启发善根。就好像久逢其友,好像一个熟悉的东西唤醒了,就会本能地觉得:哎,法界当中有这么好的一个刹土。就会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只要发愿往生,这个名号、这个国土的名就能满往生的愿,这就是叫“悟深远”,就是觉悟众生的一个证明。《无量寿经》谈道,有的众生一听到阿弥陀佛,他就泪流满面,他肯定有宿世的善根,否则他是无动于衷的。但虽然有宿世的善根,没有闻到阿弥陀佛,那个善根也起不来,所以闻这个名很重要。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谈到这个净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是三界之外的,不是三界所摄的刹土。为什么?就是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没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所以他就不是欲界。我们在这个欲界里面是摆脱不了五欲的渴求的,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有地居,就是宫殿在地面居住,当然虚空当中也有。地面居住,说明不是色界。色界是没有欲望,有形体,但是它是空居,居在虚空里面的,它不是地面居住的。所以他又不是色界。但极乐世界又有形体,具有像佛那样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有这个形色,所以他又不是无色界。三界里面,无色界是没有形体的,只是微细的神识处在非想非非想的状态当中。极乐世界,这三界都涵盖不了,所以就是三界外的净土。这个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法藏菩萨由他的四十八大愿引导六度万行的菩萨别业所生起来的,所以他的缘起跟三界的善恶业的这种缘起是不一样的。“微妙”,何以说微呢?就是能够出三有。三有,就是三界的九有。出三界这个有,但是“出有而有”。出有,就是出三界的有;而有,就是有他的妙——妙境界、妙形体,所以这叫净土的有。后面会谈净土的有就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出有,就是那个空,但又空中生妙有。在这样的一个妙有的层面,就叫微。什么叫妙呢?这个“妙”就是美好的意思。就是这个极乐世界的名称能够觉悟众生,就称为奇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这个世间信佛的人固然都会念阿弥陀佛,不念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他有时候也会一句阿弥陀佛冲口而出,当然他会赋予阿弥陀佛不同的内涵。有时候你去听,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没有用——这个人在单位上“阿弥陀佛”。形容他没有用,都用阿弥陀佛来形容,就觉得这很奇妙了。无用就是大用,无用就是妙用。我们世间法“阿弥陀佛”没有用,到了极乐世界去了,往生了,那就大用了。——节录自《往生论注》讲记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省庵大师的感慨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取舍厌欣无挂碍,自家屋里任优游

知道这个真心和妄心,我们就了解,原来我们的缘影心之外的极乐世界也恰好正是我的真心,我这个真心就像大海那样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了解这个真如性海,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是何等的广大,无有边际,原来极乐世界、娑婆世界都在我们心内,那就好办了。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感时(五)| 何故不咎钝人,反抑利者?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禅与净土殊途同归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莲宗念佛极则之谈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弥陀诸佛镜中影,极乐娑婆水上沤

真心大不可思议,我们众生就是迷失了这个真如自性。如果回归到这个自性本元,那个心性就像一面镜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恒河沙的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的这些佛,都是镜子里面的影子。你看我们的真心是何等的广大?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感时(四)| 叹执理废事之狂慧者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禅与净土殊途同归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莲宗念佛极则之谈一念心性与极乐净土的内在关联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暗。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暗,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这两句是第十种庄严,“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光明就是佛的智慧。佛是契证一切种智的,是清净的法体。从法性理体当中生起的光明,非常的明亮、清净,就像杲日那样的灿烂、赫奕。第一个偈子是谈光明的体性。第二句就是能消除世间众生愚痴、黑暗、盲冥的烦恼,这是光明的德用,能除无明的烦恼。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兴起这样的庄严愿呢?是在他因地考察他方世界的刹土,比如我们这个世间,虽然众生头顶上也有日光的照耀,但这个日光只是能够温暖我们的身体,乃至于能够哺育树木花卉,但是它不能让我们心性开悟。我们每天沐浴日光,但内心还是愚痴的,还是无明的,还是一团漆黑的。我们这个世间的日月星三光的德用、妙用缺乏,没有心性上的作用。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在我住持的刹土当中,所有的景物、依正庄严所生起的光明都能消除一切众生的愚痴、黑暗。这个痴冥就是指无明状态。我们是由一念妄动,从妙真如性生起了能和所的对待,马上我们的心性的光明就被禁锢住了、遮盖住了,就不能明了我们本有的清净的心。无明,就暗冥。暗冥,里面就会造恶业,在暗冥当中充满贪瞋痴三毒烦恼,尤其是爱欲的烦恼能够滋润这样的恶业,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在三界六道轮转。所以,我们轮回的本源还是这个无明。所以,法藏菩萨就希望众生能够蒙光照触,能够契入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契证诸法的实相,拨云见月。再由这个智慧所生起的事业,就不是那种“无记之事”。一般讲业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当然一个人有佛的智慧了,他是超越善恶的对待的,也不会去做那些无善无恶的、空无利益的事情。包括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究、外道的十四种问难,它都离不开有啊,无啊,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这种戏论、对待的状态,所以十四种问难也称为十四种无记。不会再有这些事情了。这样的德用是来自于极乐世界的国土的光明,乃是从阿弥陀佛的智慧的净业所生起来的。这个智慧跟断烦恼是成正比例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但是由于我们有见思惑,就不能显发一切智;有尘沙惑,不能显发道种智;有无明惑,不能显发一切种智。阿弥陀佛对治这些所有的烦恼,契证实相般若,生起了一切种智的这种光明。所以这样的一个智慧光明就有着消除世间众生无明、愚痴、暗冥的德能。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只要十方众生能够有缘接触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能够身心愉悦。纵然在三恶道里面,能够接触弥陀的光明,三恶道的苦刑能够终止。乃至于阿鼻地狱的众生,如果蒙阿弥陀佛光明照射,有净土善根的话,都能当下蒙光摄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十方诸佛常常是以光明作佛事,就是以光明来觉悟众生,来拯救众生。《华严经•贤首品》就谈到佛菩萨四十四种光明来作度化众生的佛事。佛的每一种光明的德用,都是来自于因地当中的修行才能得到的。比如《贤首品》四十四种光明,其中有一种光明也谈佛慧问题——佛的智慧。“又放光明名佛慧”,这是标出这个光明的名称。“此光觉悟诸含识,令见无量无边佛,各各坐宝莲华上”,这是在阐释这个光明的德用。这个光明能觉悟九法界众生,他心开意解,就能见到无量无边的佛,这些佛都坐在珍宝莲华上。下面就是“赞佛威德及解脱,说佛自在无有量,显示佛力及神通”。这三句是他得到这个光明的因地,他的修行的因。是由他在因地当中常常赞叹佛的威德及五分法身解脱的功德,赞说佛种种自在,无量无边,显示佛的十力和无量的神通。他有这样因地当中赞叹佛的智慧的威神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所以等他成佛的时候他也就得到了这种类型的光明。在《无量寿经》里面讲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释迦牟尼佛概述了十二光如来。乃至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所遇到的那尊佛叫超日月光佛,他在一劫当中也是十二光如来的示现。这都是以光明作佛事的表达。阿弥陀佛的智慧就像明净的太阳,除灭世间的愚痴、暗冥。所以阿弥陀佛光又称为智慧光。我们众生心里面有很多的无明黑暗,念佛跟这个光明产生了一个紧密的对待。《观经》讲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光遍一切处,但是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就是执持这个名号,就跟佛的智慧光明产生了一种交感,一种母子相忆相摄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接触到佛的智慧光明,就是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我们现在可能很愚痴、很颠倒,没有智慧,念久了,念得比较相应了,我们智慧也会得以开发。何以故?是由于名号里面有佛的智慧故。——节录自《往生论注》讲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省庵大师的感慨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感时(三)| 较量二种偏执之利弊得失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禅与净土殊途同归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莲宗念佛极则之谈一念心性与极乐净土的内在关联念佛因成,理一心不乱之果证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但执妄心居在内,不知真性体全收

辨别真心和妄心还有一个指标,除了它的范围之外。就是心和这个土,跟境界是什么关系?真心是即境之心,或者叫即土之心;离这个土来谈心,就是妄心。所以讲真心和妄心,即境之心和离境之心,有一个判别,即境之心就是正确的,离境之心就是不正确的。
2022年12月4日
其他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发心的第二个因缘是“念父母恩”。一般的信众和社会人士都会直接间接,或多或少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恩德。但是,真正深刻地意识到,比较完整地体会父母的恩德以及找到一个报恩的方法,可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前两句是引用《诗经》,《小雅》有一篇叫《蓼莪》这首诗。这首诗是一个身为作儿子的,在周幽王的那个时代被行远役——就是当兵守边防,长期不能回来,所以令这个孝子在他父母亲病亡之时还在守边防之所,不得相见。是用这首诗来抒发一个孝子对父母的那种恩德……,同时也带有着讽刺周幽王的意思。第一句“哀哀父母”。这种哀,两个“哀”叠在一起说,就代表着这个孝子那种怨恨之心——父母对自己这么大的恩德,但我却不能在身边去送终。那“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育我是多么的辛劳。“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他就谈到母亲对婴儿的——对自己作为婴儿时期的我——是这样的养育,那样的抚爱,那样的祈祷,跟自己一起或起或立,是随时地关顾着我,注视着我,庇护着我,出入的时候都怀抱着我。就是把这样的一个母亲对自己的这种养育之恩非常细致地给予描述。无父亲就没有依怙啊,无母亲就没有依托啊。所以出去征役,是怀着忧思母亲之恩的心出去的,结果回来却见不到父母,所以他的心情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就是我现在想报父母二亲的德,“昊天”呼天哪,昊天乎,我这颗孝子之心无有穷极啊!父母一生的精血大半都是为子女耗尽,所以这里就写出了“十月三年”。怀胎是十月,这十月对母亲来说是非常的辛劳。一个小小的生命是靠着母亲的营养来渐渐地长成胎儿的,所以这十个月,做母亲的就腰酸腿疼,身心憔悴,因为她要用她的生命的能量去抚育另外一个新生的生命。生产的时候,那也是过生死关,非常的痛苦。生下来了,那是又有三年的“乳哺”,就是哺乳期。婴儿一生下来,什么都不能料理,都是靠母亲。那母亲带孩子的那种辛苦,这里就讲了两句话“推干去湿,咽苦吐甘”。婴儿会大小便,他不能控制。那大小便,就要把那个湿尿布给他抽走,又把婴儿放在干的、干净的地方来睡。那要喂食,那自己都得要嚼烂。如果嚼的过程觉得味道比较苦,就自己吞咽下去;如果觉得味道比较甜,甜美的饮食才吐给子女去吃。这就说明母亲对子女的抚育,是无私的大爱。如果这个婴儿生病了,做母亲的那就更心急,恨不得这个病就生在自己身上,她这种代子女受苦的心是发自天性地就能出来。那这个过程,做过母亲的人才体会得到。所以为什么做女儿的人对母亲比较尽孝道啊?因为她经过了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这样慢慢地好不容易让他长成人了。那长成人了,原来小孩子还能跟父母一团和气,因为小孩子离开父母不能生存,所以那父母对他无限的关爱,他也像小鸟依人一样地依着父母。父母和子女那种天性的关系,那真是叫“仁”。什么叫“仁”呢?就是同体感。那父母为小孩的欢笑而欢笑,父母为小孩的痛苦而痛苦,就是这样的一种高度的统一。但是这个小孩子直到他长得慢慢懂事了,他反而觉得跟父母的同体感就开始有点游离了。尤其十几岁叫叛逆期,他慢慢地就不大听父母的话了,他有他的主见了,他有他的世界观了。所以为什么孝道从小就要把它培育好?让他就是在成年之后,也一直要把对父母的孝道能够延续下去。那父母永远都是对子女无条件地关爱的,无论他是孝子还是逆子。那种关爱,那实在是,做父母真是很累哟!孩子慢慢地大了,又得张罗,儿子要给他娶媳妇,女儿要忧愁她能不能嫁得出去。然后,现在不是有些城市搞了一些相亲角吗?在公园里面,实际上都是父母在那里为自己的子女去相亲。那子女的婚姻,他比子女还要关心,还要上劲。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然后为了他的子女要盖房子,又关心他的住房,又关心这、关心那个,连下一代他都要关心。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少父母对他的子女的那种关爱,不仅付出了巨大的心力、精血,而且不惜造业来护佑他的下一代和下一代。父母对子女也是有期待,希望他光宗耀祖,传宗接代,那对于以后的死亡的祖先能够有祭祀之人。那在中国这种宗法家族观念很重的国家尤其注重这个。所以这些都是父母的苦心哪!为人子女的一定要了解,要知恩,要有孝心。所以中国十三经有一部《孝经》,孔子就是对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孝的理念和行为。那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啊;孝能够通神明;百行孝为先;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就是圣君他治理天下之道,无非就是用孝道来治理。当虞舜对他那个要害他的父母还去孝顺的时候,这个过程不需要他有其他的作为,天下就已经得到治理了。——节录自《劝发菩提心文》讲记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省庵大师的感慨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感时(二)| 别叹狂慧者过失尤甚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禅与净土殊途同归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莲宗念佛极则之谈一念心性与极乐净土的内在关联念佛因成,理一心不乱之果证正念才举,杂想自除责任编辑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这是第九种,“庄严雨功德成就”。这个“雨”应该念去声,作使动词——雨(yù)。就是从空中像下雨一样地下着种种的华、种种的衣,以及无量的香来庄严,这个香普熏极乐世界本土以及他方世界的刹土。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兴起这样的庄严呢?也是因地见到他方世界众生的福报不够。比如他遇到佛出兴的时期,想恭请佛来到家里来应供。为了表达恭敬,用衣来布在地上,就好像铺上地毯。佛过来,让他走在布上。印度的衣是一块很整的东西,一块布就像地毯一样。或者圣者过来,想供养种种的香、种种的华、种种的珍宝,表达他恭敬供养的心。对于佛弟子来说,都有这份恭敬供养的心,但是由于福报不够,善业不够,他想作这些供养,都没有能力去置办。自然内心就有懊丧,就不愉快了。法藏菩萨见到这种情形,就兴大悲愿:愿我的刹土,虚空当中常常雨这些供养具,来满这些众生要供养诸佛的这种心愿。比如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马上有能力去他方世界去供养诸佛了。总不能空手去吧,总得要带点供养具吧,但我们往生前无量劫以来都是那么小气的人,不喜欢布施的人,想要这些,还真的没有。阿弥陀佛给我们考虑好了,阿弥陀佛把他因地当中修到的无量的福德宝藏全体地恩赐给我们。我们自己福报没有,感不到这些供养具,阿弥陀佛给我们。给我们,怎么给?用这个雨作比喻。虚空都是雨种种供养具,如果我不要的时候,还在这下下下,那也是一个烦恼的事情。所以叫作随心所愿。念头一动,虚空就下这些想要的供养具,就不会像洪水滔滔——不管你的意愿,反正这个水不断地给你,给到走路都走不了,还要划船了。不是这样的。所以用这个雨,雨就是适时而下。一个有福报的地方,真的很有意思,每天下点雨,稍微热的时候就下点雨,不多,很凉爽。这说明人家还真是有一些护法神在护佑他们。现在我们要生惭愧心,今年夏天那么热,持续高温,怎么龙王不来帮帮忙呢?我们还是善业不够,龙王这时候想:就是要让你们吃点苦了。所以极乐世界的这种福德之报不会有让你累心之物——不会给你添麻烦,不会让你有累赘,你想要的时候给你,你不想要的时候就自然没有。所以经典当中就说“日夜六时”,日夜六时就是昼三时夜三时,常常地雨这些宝衣——七宝的衣服;雨宝华,种种的华。这些都是有表法的意思。供养衣,是从忍辱波罗蜜显现的柔软的衣;华,是要修菩萨的万行显现的因地之华,有时候会讲四种华,表明菩萨道的四十个因地阶位;去供佛,是趣向于果地上的,因行趣向果觉。用这个来表达。极乐世界的往生者到他方世界去供的华都是很大的,或者一由旬、二由旬,乃至于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华朝向要供养的佛的头上,想停多久就停多久。但往往还有其他的菩萨来供养,那就得要谦让一下。所以雨种种的宝华。这些供养具都是珍宝了,体性非常柔软。比如极乐世界雨那个华,有几种来源:一个是七宝树上风吹的华落在地面上,一种是他方世界的天人过来供养极乐世界的佛菩萨,还有他方世界的菩萨过来亲觐阿弥陀佛,他也会散华供养。这是极乐世界本土的。《阿弥陀经》讲,每天的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往生者每天早上清旦——就是清晨最宁静的平旦的时候,就得要用衣裓盛种种华到他方世界去供养诸佛的,就去行普贤十大愿王,普贤十大愿王“广修供养”。所以这些供养具柔软,脚踏在地上,“下四寸”,随着脚举起来,还复如初。而且,用完了这个华,自然就入在宝地里面。华有时候会枯萎一点,如果散满了地面的华枯萎了,怎么办?地面那么大,要扫起来,工程量太大。极乐世界没有“累情之物”,一切都很自在。这个华从哪儿来?来无所来。华离开,去无所去。念头一动,或者这个华有枯萎,自然地就像水入到那个坎穴里面一样的,就没有了,地面就非常的洁净。风又吹这个华,又布满。昼夜六时六反——吹华,华没,再吹华,再华没,极乐世界是一个天华烂漫的世界。注意,散这个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是要勘验你的道行。《维摩诘经》里面天女散华,很有意思。天女在那散华,散在菩萨身上,这个华自然地就能够落在地面上;散在那些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的这些声闻身上,华就粘在了身上。粘在身上,舍利弗就要把这个华抖落。天女跟他就有一个对话。天女说:“仁者,你为什么要抖落华?”舍利弗说:“这华不如法”。天女说:“华没有如法不如法,是你有执著,心有执著,华就沾在身上。那些菩萨为什么华就不粘在身上呢?”因为他还有法执,他还认为有一个东西,于是他所害怕的东西就粘上他了。菩萨不仅人我空,法也空了,所以在菩萨身上,他不沾染这些华。所以“雨华衣庄严”,雨种种华,雨种种衣。这种种衣下来,得要当下观照自己有没有忍辱波罗蜜的这种功德;当有种种座的时候,坐如来座,证一切法空;披如来衣,忍辱;入如来室,慈悲。这些都有表法的意思。香的品种很多,用“无量”来表明。现在我们基本温饱解决之后,开始兴起了一种香文化。确实,能够燃香是一种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在宋代,香料的交易占了国民经济的十分之一,就说明那个时代普遍地都在燃香。因为那是文人精致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诵经、看书、喝茶、绘画,都要燃香,甚至卫生间都有香。有个收藏文物的,他收藏一个香炉比较大,他也并不是太懂,他就把那香炉放在佛龛前面去燃。有个懂行的,看了就微微一笑,说:“这个香原来是厕所用的,你怎么放在佛面前呢?”他才知道为什么是那么大的香炉,卫生间都要燃香的。所以我们佛弟子至少诵经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做功课的时候都应该燃香。但要注意,不要燃化学香。这个香是帮助修道的,这个香是代表着五分法身之香。闻这个香,都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这种善心。极乐世界的这种宝香不仅弥漫、普熏在极乐世界的本土,而且能够弥漫到他方世界去。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在诵经的时候,在无心不经意状态会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或许这种香味就是极乐世界的宝香透过你跟名号相应的这么一个渠道过来了。闻到这样的香,一定会令我们清净,开发智慧,增强持戒意识,身心清凉。——节录自《往生论注》讲记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省庵大师的感慨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这是拨正一种观点,而且在省庵大师那个时代还是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所以就叫“都言”,很多人都这么说。说什么呢?这也是以理夺事的一种说法。说西方净土唯心是,当下就是,求十万亿佛刹的净土是向心外去求。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有一些人会这么说,这个确实是不了解心性的真相。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净影寺慧远法师判上辈三人皆大乘圣人生位

初言诸师解者。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加以述说,主要以慧远《观经义疏》的观点为代表。首先标举上辈三品往生者。净影慧远认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以来的菩萨,即是含摄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这样位次的菩萨。为什么说上品上生者是这四个位次的菩萨呢?是由于《观经》云:上品上生者,一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可证得无生法忍。从大乘圆教判教立场来看(如天台、华严),证得无生法忍乃八地菩萨的水平,离一切心意识,无功用道。七地以来,还在心意识的范围,还有作意,还不叫真得无生法忍。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得无生法忍,由果推因,那此往生者一定是已达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菩萨的水平,方可一到极乐世界即得八地证位。这种推论从通途自力修行的立场来看,自是顺理成章。因为菩萨道修因证果,是一渐次过程,不能躐等。然净土法门的修行,自始至终全过程有着阿弥陀佛大慈愿力的加持,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便有超越通途自力渐次因果的妙德。念佛法门之妙因妙果,超情离见,于此可见一斑。对上品中生者,净影慧远说是初地至四地以来的菩萨,含摄二地、三地的菩萨。何故得知上品中生者是这四个阶位的菩萨呢?《观经》云:上品中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经一小劫可得无生法忍。经过一小劫就得八地菩萨的位次,所以此品往生者往生时,也应有着初地至四地菩萨的水平,方可一经往生彼土,便能在一小劫短时间内,证入八地。如是推断,于自力修因证果,似在情理之中。对上品下生者,净影慧远认为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的菩萨。种性即谓习种性。菩萨阶位一般又分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四类。习种性属于十住位(十住前之十信位不列入菩萨阶位),属于内凡位,性种性为十行位,道种性为十回向位,圣种性为十地位,通常称为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位,十地又称十圣位)。净影慧远所判上品下生者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菩萨。何故得知上品下生者是这三十个位次的菩萨呢?是由于《观经》云:上品下生者,往生到极乐世界,经三小劫方入初地——即欢喜地,即大乘圣位菩萨。历时三小劫,时间也不长,三贤位菩萨往生彼土获得圣位。由果推因,似在情理之内。由此推断,可得出总的结论:上辈三品往生者,悉是大乘圣人往生的位次。大乘圆教将破一品无明者称为圣人,即初住以上三贤十圣是。天台智者大师所判:上品上生者属道种性菩萨——十回向;上品中生者属性种性——十行;上品下生者属习种性——十住。比净影慧远所判略低。——节选自《观经四帖疏·玄义分》讲记何为“了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何为“密因”?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即有其六何为“如来”?释尊为罪浊乱想凡夫,无问自开出离生死之捷径何为“大佛顶”?入正定聚,速疾成佛体、宗、用与“涅槃三德”的关系乘托佛愿,九界齐入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感时(一)| 总叹守愚者与狂慧者的二种偏颇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禅与净土殊途同归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莲宗念佛极则之谈一念心性与极乐净土的内在关联念佛因成,理一心不乱之果证正念才举,杂想自除持名妙因之超胜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极乐世界的宝树

《观经》有个宝树观,谈得比较详细,这个宝树是七宝为树。或者一宝为树,或者二宝、三宝,乃至七宝为树,它都有种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根、茎、枝干、枝条、华叶,可能都由不同的宝来合成。七宝树上又有七重的网来装饰这棵树,网就是像宝幔一样。那网与网之间又有很多的宫殿,有五百亿个宫殿,这个宫殿里面还有诸天童子,这个诸天童子挂的璎珞,还能放出炽盛的光明。这棵树就是整个法界了,多样化统一的,很丰富。那么它的叶子也是七宝为叶,它的经脉就是天然的绘画,从这个叶子当中自然生起奇妙的华。那这个华,又从华里面自然产生七宝的果。那个树还有动态,这个华,就像旋火轮,就很动态地在那个叶子上,宛转在七宝树叶上。从这个动态的华里面就涌生了这些果——七宝果,果是从华里面出来的。那这个果就像忉利天王的那个宝瓶,盛满了光明。这个果实盛满了光明。然后光明又有辐射性,弥漫,就变化成幢和幡,以及无量的宝盖。就是在这个宝盖当中,映现十方无量严净佛土,佛在那里怎么讲经说法,讲什么法,众生什么根机,什么寿命等等,以及这尊佛示现八相成道的整个过程,都在这个宝盖中显现。那么这个宝树在极乐世界,不是一棵,是所有的七宝地面都有宝树。所以这些往生者,随便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间,想见他方世界的净土,都能够在这个七宝树的那种光所显现的宝盖当中见到。这棵树乃是阿弥陀佛的愿心、愿力所成,这棵树就与他方世界贯穿无碍。所以极乐世界,在每一棵树当中就是整个的法界的信息都在那里面,这叫“法界全息律”,非常的奇妙,也反映了事事无碍法界的“广狭自在无碍门”——这是指空间而言了。一棵树应该说针对十方无量的佛土来说他是比较狭的,十方无量净土是比较广的,但是十方无量净土的广阔刹土,都能在这个宝树的宝盖当中显现出来。这就比喻一面镜子,只有一尺长的镜子,能够现出千里之影,而且当下现量显现,这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也就是“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一切刹土的所有的空间刹土,也就在七宝树的这么一个宝盖当中全都显现。那么虽然显现他方世界广阔的情景,但这个广阔的刹土没有缩小,这个宝盖也没有放大,但是广大的境界就在这个狭小的宝盖当中现量显现。这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的神妙。忉利会上文殊菩萨与释迦佛的问答多欲为苦,生死疲劳释迦佛放光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发广大心,行菩萨道以报佛深恩

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要思惟佛对我们的恩德,那就是比山还高,比大地还广。用大山之高、大地之广来比喻佛对我等众生的恩德,都难以比况百千万亿分之一分、两分哪!既然佛对我们恩德这么巨大,那怎么去报恩呢?我们说也可以去供养佛舍利,就像佛舍利要精美的饮食去供养,香花供养,幢幡、宝盖、音乐都能作供养。但是真正报佛恩的核心,还是要顺应佛心,称合佛心。佛心是大慈悲心,是欲令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心。所以真正报佛恩就得要发菩提心,这就像《普贤行愿品》讲,广修供养,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何为法供养?法供养就是菩提心、菩萨道的核心内容: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受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你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无三宝处建立佛法。众生之所以轮回受苦,就是由于没有佛法,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报佛恩,就得要弘扬佛法,住持佛法,来救度轮回当中苦难的众生。如果不是这样做,你用其他的方式来报佛恩,纵然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搭进去,粉身碎骨,你岂能酬答佛恩百千万亿分之一呢?你说我们天天去上供养,难道佛需要我们一挂香蕉吗?几盘饮食吗?有的人供养一点水果,还跟佛讨价还价:我现在有个事求你老人家了,你如果帮我解决了我就来还愿了。我今天晚上要打麻将了,希望能赚钱,赚到钱,说明你好灵,明天我就买一桶油,买一挂香蕉……。有的众生跟佛菩萨讨价还价,你说佛心是这个样子吗?他需要你那一点东西吗?所以你就是生命搭进去,把你生命布施出去,都没有办法酬答佛恩百千万亿分之一呀。佛需要我们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佛需要的是这个。佛早已证到无我的大慈悲,他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所有的一切,唯有的要你成佛!是这么一个心。所以我们去思惟,我们去忆念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的时候,就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把我们本具的菩提心给它发起来。而且要思惟无量劫以来,佛也跟我一样是凡夫,就是由于他发了菩提心,精进不退,捍劳忍苦,最终成了万德庄严的佛陀。那也许无量劫以来,我也跟释迦牟尼佛同样发心,但是自己中途退转了,懈怠了,放逸了,所以就在生死轮回当中不断地轮回,而且轮回的情况越来越下,心性一点智慧都没有。所以发菩提心度众生最终就是度自己。是由于有苦难的众生故,才生起我们的悲心,由悲心才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才引导六度万行,由六度万行才结一切种智的佛果。所以一切菩萨思惟,成就佛果的最终的因缘是由于有众生故;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就没有佛果。所以一个菩萨成佛之后,他也要转过来报众生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还是在轮回的众生,一定要走上这条道路。从思惟佛的恩德——一个非常情感化的角度撬开。还有一个,就是看到佛的相好庄严,他发菩提心。地藏菩萨第一次发菩提心,就是看到佛这么相好庄严,他就问什么样的方法能得到像佛这样的相好庄严。那尊佛就告诉他:你如果能发大悲心去救度众生,就能得到这样的相好庄严。他就由于想得佛的相好庄严故,他发菩提心。然后有的众生听闻到佛有无量的功德,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光明,由于对佛德的这种景仰,发菩提心。所以这里“以念佛重恩故”也同样包含这个内涵,但是,是从佛跟众生的施恩和受恩,以及我们众生要报恩的层面,来谈怎么样把这个菩提心发起来。所以“念佛重恩”就构成了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殊胜的因缘。——节录自《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省庵大师的感慨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发心的去取标准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会须心佛双忘后 日照山川处处通

所以我们念佛到家就是心佛双忘,这样就满天霜月照幽林、日照山川处处通,就会离开一切邪知邪见了。——节录自《劝修净土诗》讲记念与佛融方是即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念佛法门,如天普盖 ,似地普擎

东林寺文宣部《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2)0000005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忉利会上文殊菩萨与释迦佛的问答

一看场面很盛大,这时候就有一个问答了,这问答是由文殊师利菩萨与释迦牟尼佛所展开的。那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情景,唯有以智慧为代表的文殊师利菩萨能够解答大家的疑问。首先是佛开问了,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属于等觉菩萨,法王子,大菩萨,实际上他也是大权示现的菩萨,早已成就佛果的一位由果向因的菩萨。那虽然如是,作为菩萨也还要在佛面前执弟子礼了。佛就告文殊菩萨,你观察与会的这些诸佛菩萨,以及天龙鬼神,有从娑婆世界本土,有从他方世界过来的,这些集到忉利天的数量,你知不知道,算得清算不清这个数量?那文殊师利就禀白佛言,世尊,以我的神通之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就是以文殊师利这样的智慧力,以一千劫的时间来算与会的这些大众的数量,算不清楚。释迦牟尼佛就告文殊师利,你说你算不清楚,就是我以佛眼来观察,也算不清楚。你看这数量之多。这些与会的大众,都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久远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劫数以来——已度脱的、当度脱的、未度脱的,已成就的、当成就的、未成就的这些人。已度,那些与会的诸佛,他方世界过来的诸佛,都是地藏菩萨已经度化的众生,他们已经成佛了。当度,就是与会的这些大菩萨,就是当度,就是即将要成佛的。未度,就是与会的这些天龙八部,属于未度的范围。所以这个已度、已成就,就是已成就就是作佛了;当成就,就是菩萨因地马上成就;未成就,就是他们刚开始接受地藏菩萨的教化,还没有成就佛果的。文殊菩萨又发起一个问了,就问,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就是作为一个等觉菩萨,无量劫以来,我都是修行善根,证到无碍智,无有障碍的智慧,以我的智慧闻到佛的所言,我会相信,即当信受。但是小果声闻,比如那些从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这些小果声闻,心量小,他们闻到这个话,他们就会生起怀疑,由这个怀疑可能会诽谤。他们会说这么多佛,怎么还是地藏菩萨教化的呢?你一个菩萨还能教化这么多人成佛吗?他会生起这样的怀疑,甚至进一步会诽谤,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不真实的。这是小果声闻,心量小,他肯定会有这种怀疑。还有这些见思惑没有断的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未来世诸众生就包括我等众生,在座的诸位,我们属于未来世诸众生等。我们就没有文殊菩萨这样的智慧,和这样的深厚善根了,虽然闻到释迦牟尼佛真诚之语,但是仍然要生起怀疑心。假使勉强接受,内心还是有讥嫌,有诽谤,因为这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文殊菩萨发起,唯愿世尊,广说,就是详细地广泛地来宣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了何等的大行,立了何等的妙愿,而能成就这样不可思议的佛事,成就了这么多众生,已作佛、当作佛、未来作佛。这桩事情都要文殊菩萨来发起,那佛就应文殊菩萨这样的问来回答了。实在来说,很难用语言直接回答,只能施设一个比喻。佛用种种比喻,种种善巧来说法。这说了个比喻,比如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教化的区域,这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刹土,有多少像地球这样的国土,我们都数不清了。那这么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草木、丛林,就各种树林,还有稻子、麻、竹苇(竹子、芦苇)、高山、石头、微尘,就把这些碎为微尘。随拈其中一物作一个数量,这一个数,就代表一个恒河,那就是无量的恒河。那一个恒河的沙子都很多,那一个沙子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不断地去乘,那就是无量的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那把这样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种这个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都碎成微尘,一个微尘就作一劫。那一劫之内,那所积的尘数也是无量无边,那又乘上倍数了,把所有的尘数都一个微尘作为一劫。这样重重地来比况,那这个劫数就很长很长了。用这个比喻最后说,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比这个劫数还要超过千倍以上,就是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的时间非常非常久远。就用这个比喻让我们依稀仿佛来感知一下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因为他因地发愿是众生不度尽他不作佛,如果他要作佛他早已成佛了,只是为了兑现他的大愿,他还是在菩萨的位次,但是在十地果位以来的劫数非常悠久。那更何况地藏菩萨在阿罗汉的位次,辟支佛的位次,劫数也是不可测度的久远。用这个久远来说明什么呢?那些无量的诸佛,就是地藏菩萨在无量无量久远的时间当中度化出来的。那文殊菩萨是明白这个道理,也是帮助与会的大众相信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所以就作为当机者来启问。佛就告文殊师利,地藏菩萨,他在因地,就是无量久远劫中,所曾经发的威神的誓愿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说唯佛与佛方能了知地藏菩萨因地的威神誓愿,像文殊菩萨所示现的这个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了解。——节录自《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多欲为苦,生死疲劳释迦佛放光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何为“了义”?

什么叫“了”?中道为了。比如三观,空观、假观偏在两边,那都不叫“了”,一定是空有不二为了,双遮两边,双照两边。而且,把它打成几截,叫隔历非了,一定要圆融才了。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省庵大师的感慨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这一期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也就是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但实际上,《梵网经》说佛来这个世间已经八千次了。佛这一世降诞在迦毗罗卫国,示现为一个太子,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四十九年,一代时教,谈经三百余会。当佛出世的时候,“我尚沉沦”。“我”就是自称,我业障重,还在三恶道里面流浪。现在侥幸得到人身,一看佛已经灭度了。所以佛在这个世间的示现是稀有的,是短暂的,就比喻为优昙钵罗华。昙花一现,就像电光一闪就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在自己感慨,自悲,悲痛。我是什么样的罪业生到了末法时候呢?五浊恶世末法之秋啊,生到这个时空态里面都是罪业甚深的众生过来的,所以一定要有这种自知之明。所以省庵大师说我是何等的罪业生到这个末法。省庵大师在世的时候还是清朝初年,也是清朝最好的时段,他都感慨自己的罪业。但值得庆幸的是出家,是何等的福报而能够出家!出家一法,在佛教里面是给众生开启了一条胜妙的解脱之路,全新的生活方式,一切诸佛都是示现出家来作佛的。家庭就是烦恼的渊薮,所以有福报,有善根,他才有出家这样的机缘。那现在看来,有的人觉得出家好像是你在社会上受到挫折,活不下去,他可能还有这么一个偏见。世间活不下去的人多了,你就问问乞丐,他饭都没的吃,劝他出家,他是坚决不出家的。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善根,他认为出家太难受了,所以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要真正出家,不仅出两扇门之家,乃是要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这才是真正大丈夫之事,这就有福报。那是何等的业障不见佛的紫磨真金身,又何等的幸运而在末法以出家的身分能够遇到佛的舍利!“躬逢舍利”,“躬”就是亲自能够逢到舍利。阿育王的舍利,这是阿育王寺。说阿育王在世的时候是大护法,役使鬼神,有八万四千塔,在震旦国有十九处。现在好像就是宁波的阿育王寺发现了一处。这是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位菩萨,示现为一个猎人,叫刘萨诃。刘萨诃他示现猎人有罪下了地狱,是阎王爷说你要忏悔业障必须要寻找舍利。所以他就到处寻找,结果在鄮山这个地方就听到地下有声音,他就在那拜拜拜……,从地下出了这么一个舍利塔,所以就用那个开始建一个寺院。那现在拜的人也很多了,不是很大,粟米那么大,大家反映看的各种颜色不一样,有机缘大家可以拜一拜。那舍利,就是佛的灵骨。在《法华经》有一个说法,本来佛是可以长久住世的,只是由于众生的业障重,如果长久住世,他就生不起稀有难遭之想,他就不会去赶紧修行。所以佛就示现,示现涅槃也是为度众生故。就比如一个做父亲的,他天天在家里,子女都觉得很熟了,对他的教诲不放在心上。所以这个父亲看到子女不听教诲,不去如教修行,就方便说:我要出去,出远门了。出远门,我给你们留下了一些药物,如果有些问题的时候,你们可以服药就能健康。所以这个父亲离开远门之后,家里的小孩还没有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有人来报信了,说你的老父亲在外面去世了。这些子女们听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就很悲痛,由于悲痛之余就想起来了父亲临走的时候留下的药,所以开始就服这个药。服药,那种身心的迷狂状态就好了,清醒了。等到他健全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所以这个示现,说在外面死亡了这就是涅槃,这个使者来报信就是舍利。通过舍利子,大家去拜他,知道也是提醒一切法的无常。佛不在这个世间,他的教法还留在这个世间,所以拜舍利,消业障,得福报,开智慧,引发众生的信根,这是佛用舍利来度众生的一个善巧方便。所以省庵大师说自己能逢到这个舍利也是非常庆幸的,所以他感佛恩,能够燃指。所以如是这样地思惟,就是悲喜交集,一方面悲痛自己的业障重,罪业大,一方面也庆幸自己还能够出家,还能遇到佛的舍利。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种了善根,那今生怎么能闻到佛法呢?闻不到佛法,怎么能知道无量劫以来佛对我们这么大的恩德,我们多生多劫生生世世曾经接受过佛的这么巨大的恩德?读佛经我们才会知道,要么你不接触佛法根本就不知道。因为我们这些业障重的众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知恩不感恩的。知恩就很难,感恩那要付出行动就更难了。——节录自《劝发菩提心文》讲记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发心的去取标准如是发心,名之为圆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念与佛融方是即 心将境异不知空

同时心和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极乐世界的国土、境界也是不二的。这叫即事显理——即这个事相,显现法性的理体,这才叫真空。如果拨事求理,离开事相去求那个空性的理,这就是恶取空,或者叫豁达空,不叫真空。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三根普被 |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

此则理之一心,全归上智,亦复通乎事相,曲为钝根。此四句文,是“别赞”中第四重法义——广显持名所被(根机)。意谓念佛有理一心不乱与事一心不乱二种,上文所指乃理一心不乱。微信扫码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第二个觉知是根据我们的思惑,思惑就是我们的烦恼而设的。降伏思惑,思惑一般就是指贪、嗔、痴、慢、疑。这个贪就是贪欲之心,一般的人生活在欲界,他就有贪欲,那么对这个贪欲我们怎么去观照?我们有这种现象,但如何去评价这个现象,这是需要智慧的。一般来说我们对这个欲,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会认为这是好东西,这是幸福的来源,这是幸福的代名词,越能满足欲望越好啊,越快乐啊,越幸福啊,乃至于推到极点,过把瘾就死那也是好的呀。那么对这个东西,我们怎么观照它?欲,欲望的境界有五种:财、色、名、食、睡。每个人都想追求财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当中,谁都想赚的钱越多越好,而且对于财富的追求是没有止点,他原来穷的没饭吃,想成为万元户赚一万块钱,一万块钱有了要赚一百万,一百万要赚一千万,到了几十个亿,还要想列到排名榜上多少名去,这就是对财的一种贪欲。色就是男女之间的这种色欲、淫欲,欲界众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啊,认为这个男女的欲望是多么的甜蜜啊、快乐啊,爱的要死要活啊。尤其现在这种网络、杂志,都是诲淫诲盗的东西,它这种色欲的东西就显得更炽盛。名,追求知名度。现在越来越多人追求知名度,希望自己有更多的粉丝,一不小心就成名了,成名了什么都有了,选秀,连四五十岁的半老徐娘她也雄赳赳地去选秀。会点什么小杂技的,他也说是什么才,就是对名的追求,这个时代已经非常非常强烈了。食,现在你看看,食跟色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为什么要吃山珍海味,要滋补,是由于他要过欲望的生活,而欲望生活过完了,掏空了,他又去补,补了又去过,饮食男女,互相增上。所以现在开饭店的生意越来越跑火。睡,要睡的好,很大的床,席梦思,非常温暖。这财色名食睡大家谁不追求啊?谁都觉得这欲望很好啊。但是佛教告诉我们这是苦的。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在这方面欲望越高就越苦,有求不得苦,你求到的当下它也苦啊!比如你现在吃山珍海味,你不知道当下就很苦了,里面各种化肥、农药、各种催长剂......把你似乎吃得很肥胖,实际上你身上吃了很多的毒素进去了,于是各种病都有了。【多欲为苦,生死疲劳】就是你要获得这样的欲望,你就得去追求,就得去造业,就得去占有,所以你就得生死轮回,疲劳就是轮转不休啊。这些无量劫的生死轮回都是从这个贪欲起的。有时候我们有些翻译,就是贪、嗔、痴,它直接就翻译为淫、怒、痴,它翻译得更直接。欲界的众生,淫欲心是最大的。为什么他要贪很多财?要满足自己的淫欲;为什么要贪知名度?知名度高就有人追求。一个美女不可能去追求一个乞丐,那一定是有知名度又有钱的,一些女人就追求这些东西,于是他就能够满足嘛。所以他为了获得这些东西,他就会有所谓的事业心强,所谓的事业心强无非他的动力机制是在这个地方。——节录自《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释迦佛放光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善导大师在注解上品下生的条件时只有一个“但发无上道心”。由于发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就把这一念发心的功德回向往生,能得到上品下生的位次,哪怕其他的修行一概都没有做。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释迦佛世世生生随逐众生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佛有同体的大慈悲心。众生在造业,佛悲悯不已,他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教化我等众生不要去造业。要讲因果,讲轮回,用种种苦切的语言来讲,造了什么恶就要到什么地狱遭受多少劫的苦果,来教化我等众生。但虽然我们听到佛这样悲心的教化,还是那样的无明愚痴,不相信,不接受。还认为这是佛的方便之语,佛是吓我们的,哪有这回事啊?就类似于现在一些人你跟他传达佛讲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他不相信,他还哈哈大笑:“没有这个事。”那他造业就更没有阻拦的力量了。那造业会到哪儿去呀?那一定要下地狱的。所以当佛在经典当中对阿难说这句话——在佛眼所看,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的时候,佛多么地哀怜哪。就是刚强难化,不相信,不接受,于是行为不改变,还是按照他的贪瞋痴的烦恼去做事,三恶道就是他的归宿。那三恶道里面,我们到三恶道轮回了很久了。我们堕到地狱的时候,佛也没有舍弃我们。我们堕地狱在那里水深火热,刀山剑树,灰河血河,佛就更悲痛了。因为佛是跟我们同体的,佛是看一切众生等同一子,如罗睺罗。你说做父母的看到自己唯一的儿子去下了地狱,他是什么样的悲痛?别说是受地狱苦,就是受人间牢狱之灾,父母都不得安宁。所以释迦牟尼佛悲痛啊,悲痛得就想代我们在地狱里面受苦,让我们置换一下,佛替我们受苦——是这样的悲心。但我们造的恶业实在太重了,虽然佛还在想代我们受地狱之苦,但我们还是在地狱里面不能信受,不能被救拔。这业障,能敌须弥,能深大海,能障圣道。到地狱里面,每天万死万生,佛放光他接不到,佛的慈悲声音他听不到。这时候业力不可思议呀!就像饿鬼道的众生,他饿得要命,干渴得要命,但是他一接触到河流,本来都是水量丰沛的河流,在饿鬼的眼里就干涸了,或者河流的水变成了脓血了。就同样一个水,我们看的是水,饿鬼看的是脓血,这就是业力重。证阿罗汉果的人有宿命通,他就知道自己曾经在地狱里面受苦的情形,他一知道自己原来在地狱受苦的情形,他的那种恐惧不是流汗,是流血,每个毛孔里面出血呀!那很苦很苦啊,我们还体会不到这个苦。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受苦刑,用三百根矛来刺他的身体,那我们觉得凌迟这样的苦应该是很苦了,但跟地狱的苦相比这是小菜一碟,地狱比这苦得百千万亿倍呀!这样从地狱里面好不容易受苦完了,一般的业果是地狱道受完就到饿鬼道,饿鬼道受完到畜生道,畜生道受完了到人道,人道里面又是六根不具、聋盲喑哑、下贱贫穷。得人身,那也是一个侥幸,那说明生到善道了,比三恶道要强得多,在佛的眼里肯定比较高兴了,比较欢喜了。所以佛就赶紧过来,以种种方便要令我们在人道里面听佛法,种善根。所以佛在人道里面,正面地他是示现八相成道,这是显的一面;隐的一面,实际上有无量的化身,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随形众生,教化众生,“令种善根”。乃至于现在,我们不要以为佛已经灭度了,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了,实际上佛的涅槃是一个示现。《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得很清楚,佛灭度之后仍然要以百千亿的化身,跟地藏菩萨一样,来救度众生。佛不是说涅槃了我该休息一下了,还是没有休息,让我们种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这样就动经无量劫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跟随着我们,“随逐于我”。虽然我们迷惑颠倒,刚强难化,不知恩不报德,但是佛心没有一念的暂时地放弃我们。就像《楞严经》讲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就像慈母忆念那个离门远出的儿子,但这个儿子舍父母而流浪,他是从来不会想到在故乡还有一个慈母天天在系念他,关爱他,盼望他回来。我们一概不知道。——节录自《劝发菩提心文》讲记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发心的去取标准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无生毕竟有生在 离相依然住相中

“无生毕竟有生在”。无生是谈理的,不生不灭的法性理体,真如理体,它是无生的。但是,没有证到这个无生的法性,一个凡夫还有烦恼,还有业力,业力所牵,神识毕竟还要去投生。如果否定了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条捷径,那投生到哪去呢?还不是在三界里面滞留吗?没有解脱之处的。所以对无生和有生,无生是谈理,有生是谈事。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东林寺文宣部《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2)0000005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释迦佛放光 集众忉利天宫

这些与会的诸佛就派遣侍者来问讯释迦牟尼佛,佛不拜佛,但他方世界佛来了,要派侍者问讯:少病少恼,众生易度不?衣食安乐不?会问讯,这是佛与佛之间的礼仪。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含笑。那佛的任何一种形态都是有内涵的,释迦佛看到这么多诸佛菩萨过来,也知道马上还要来的多少分身的地藏菩萨,多少天龙八部,要在这个法会上宣说一个奇妙的佛法,要利益广大的众生。所以释迦佛心怀愉悦,含笑就放光。佛有常光,有放光。由于特殊因缘,这放光就是要传达信息的。每尊佛证到了法身都有无量光明,在无量光明当中,在某些特定的时机,放什么光,传达什么信息,就视那特定的时空态和教化众生的目标而定。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放出百千万亿大光明云。那不是放一点光明了,放的光明很多,这光明用光云来表达。在这大光明云里面,列出了十种光明的特质。第一种是大圆满光明云,表明如来所成就的果地上的德性和法报化三身功德的成就,这是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催化剂,那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展开大慈悲心的内涵的。大智慧光明云,只有破除人我两种执著,我们本具的大智慧才会现前。大般若光明云,这是对实相般若的现量的观照所显现的。大三昧光明云,这是指寂定状态当中的,正定正受,是一切三昧当中之王,称为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就是这样的法会一定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大福德光明云,是由于佛成就了布施波罗蜜,具有甚深的福德。大功德光明云,就是佛断除一切烦恼以及习气,无漏的功德所显现的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就是佛所证的一体三宝是一切众生的大皈依处。大赞叹光明云,就是对一切同生性菩萨法尔自然地赞叹,尤其是在这个法会上,主要是称扬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放出这样不可说的光明云以后,又从光明当中显出了种种微妙的音声,这些都是很奇妙的,光中有音声。这个音声就是从佛的清净心里面显现的,从清净光明显现清净的音声。这个音声就是法音,有六度的音声:檀波罗蜜音,就是布施波罗蜜音;尸罗波罗蜜音,尸罗就是持戒;羼提波罗蜜音,忍辱;毗离耶波罗蜜音,精进;禅波罗蜜音,禅定;般若波罗蜜音,智慧。六度谈完了,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慈悲,喜舍。解脱就是契入到超越能所对待的不二的境界,不思议的解脱境界。无漏音,就是圆教讲的中道了义的音。智慧音,这是二乘所证的一切智。大智慧音,就是如来所证的一切种智。师子吼音,表明佛讲三乘的权法。大师子吼音,表明说大乘摩诃衍法。云雷音,云就是能够普覆一切,那有云就会下雨,有云和雷,下雨,这个雨代表法雨,能够滋润一切的草木花卉,一切根机的众生在法雨当中得相应的利益。大云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这些光明音声传达的这种信息,它有一个功能,就是辐射到他方世界,让有缘的这些人,接受到这样的光音信息,就会过来,具有集众的作用。我们这个世间要集众,就得或者敲钟,打板,或者一一通知,都很不自在。佛要集众,就是放光,这个光一放,他就过来了。这样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不仅仅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有他方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有无量亿,这个数目很大了,天、龙、鬼神。前面是谈诸佛与大菩萨过来,现在是他方世界还有娑婆世界无量的天、龙、鬼神,也都云集到了忉利天宫。这里又列出了诸天。诸天首先就谈到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六天。下面紧接着谈色界的十八重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属于初禅的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属于二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属于三禅的三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这是四禅的九天;乃至非想非非天,这是指无色界的四天。这些具体的我们就不展开了,也是佛教的基本常识。每一个天都有寿命的不同,身高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功德禅定的境界不同。除了这个二十八重天,还有一切天众,这是指天龙八部大众了,有娑婆世界的,有他方世界的,有天众,有龙众,有鬼神等众,悉来集会,都集会在忉利天法会上。同时还有很多神,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一切神众。这些神众列了十四种,看这个神就知道整个的宇宙无处不有神。有海神,我们到大海当中去,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水、珊瑚、暗礁,还有海神。有江神,一般在中国我们讲长江这个区域属于江。河神属于黄河,黄河为河,长江为江,这些都有神。还有树神,树有一定的时间,它就有神附在上面。山神,每座山都有神。地神,每块地面有土地神。还有川泽神,这个沼泽地带也有它主管的神。苗稼神,就是五谷杂粮也有管理的神。昼神,有管理白天的神,也有管理夜晚的神,有虚空的神,有天神,连饮食、草木都有分管的神。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有敬畏感哪?这些神也不能得罪。这些神也都集会在忉利天宫。并且进一步还有很多的鬼众。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能称为鬼里面的王,也是有威德的,是鬼中的尊贵者,也都能够利益人,能够损害人,就看他发心怎么样,也看众生的业感怎么样。这里面也列了九个鬼王。恶目鬼王,一看就好像他的眼睛凶巴巴的,叫恶目鬼王。啖血鬼王,专门吸血的。啖精气鬼王,不仅是人的精气,可能一切五谷杂粮都有精气,他专门啖精气。啖胎卵鬼王,有些生产小孩的旁边那胎盘什么的,都有鬼在旁边等着。行病鬼王,就是一个地方要惩罚他,搞一个什么瘟疫,散布这个瘟疫病的使者,这叫行病鬼王。摄毒鬼王,这是前面四种有点比较恶的名称,下面可能比较有点善了。比如一个人被蛇咬到了有毒,但有一个鬼王可以把你的蛇毒摄出来,摄毒鬼王。慈心鬼王,一看他慈眉善目,给人以快乐。福利鬼王,你碰到这个鬼王你就能有吉祥的福利。大爱敬鬼王,他还很尊重他人。如是等鬼王,也都来集会。——节录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意法雨普润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何为“密因”?

那见道就是大开圆解的问题,那见什么道呢?这里一定要找到一个本修之因。本修之因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不生不灭的那个心性,以这个不生不灭为本修因,最后才会圆成果地修证,得到不生不灭之果,这个因果才相应。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释迦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备受诸苦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这就具体地来解释发心的十个因缘了。首先就谈第一个因缘:念佛重恩。什么叫念佛重恩呢?这里的佛,就以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间的教主——作为一个标范来谈了。就是念什么?念我释迦如来。释迦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能仁是以慈悲利益众生,寂默是以宁静,自己的道业的安立。也就包含着自利利他的德性在里面。我们在本生故事里面也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菩萨道的行业。最初发菩提心,是在无量遥远的时代,有一位古释迦示现。有一位陶师供养佛,发心要成佛,成为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佛,希望自己的名称也是同样的,希望弟子的名称也跟古释迦一样。还真的给他复制过来了,这是“最初发心”。从藏教来说,从初发心到圆成佛果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了;从圆教来说,那是动经尘点劫了。既然发了菩提心,那就要悲心度众生了,所以为度我等众生故,“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六度万行,就是舍己从人,就是以无我的智慧,那真的是不为自己,就是为了度众生来修行。那这样的修行就是动经无量劫,所以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劫,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只是这一世在这个世间作佛了。《法华经》称性而说,由迹开本,我们才知道释迦牟尼佛乃是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了。他所度的众生无量无边,从地下涌出的菩萨都是无量无边,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化发心的。所以他不是这一次来,而是多少次来我们这个南阎浮提来作佛度众生,这是他成就佛果。那成就佛果之前,行菩萨道的过程,那也是动经无量劫,“备受诸苦”啊!行菩萨道要利益众生,他就要很辛苦,叫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修六度布施,不仅钱财外物要布施,就是头目脑髓也得布施,妻子孩子也要布施,王位都要布施,而且是带欢喜心去布施。看到老虎奄奄一息饿得要死,那舍身饲虎,把自己的身体血肉舍出来救老虎;为了救一只鸽子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也在所不辞;在饥荒的时代自己变成大肉山;在缺水的地方变成大河流;修忍辱,被冤家片片割截身体,不生瞋恨而且发慈悲心;为了度众生求法,为了半偈,可以献出生命;能够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髓为墨。你说辛苦不辛苦?所以这个发菩提心不是口头上的,那是要真干的。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很多,最后成就菩提心的人很少?菩提心难发而又容易退转,这是特点。难行哪,难忍哪!舍利弗有一次发了菩提心说要度众生,帝释天就得考验他是不是真的发菩提心。因为天人都知道,很多人都是口头上发的,经不起考验的,所以他要考验一下。如果是三关的话,他过了两关,最后一个就过不下去了。他变化成婆罗门年轻人说我要一个药引子,舍利弗说我正要度众生——他要救母亲那个药引子,而且要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的药引子——他说我正好发菩提心,那我就正好就要度众生。那个说要眼睛,要眼睛作药引子,那舍利弗就把一只眼睛挖下来了,这叫难舍能舍吧,这眼睛不容易舍呀,他毫不犹豫地割了一个眼睛。那婆罗门年轻人说,你怎么这么性急呀,我要的是左眼,你怎么把右眼挖下来了?舍利弗觉得,好,你要左眼,再把左眼挖下来。这是不是难行能行?这两关都通过了。最后这婆罗门年轻人拿到他的两只眼珠子一闻,说你这眼珠子是臭的,抛在地下用脚蹋。这下,舍利弗就受不了了,你这个弊人,这么难度,我不理你了。众生难度,我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以声闻乘去求寂静涅槃吧。众生是刚强难化,这就叫难忍不能忍。很多行菩萨道的人,难舍他可以舍,难行也能行,最后难忍他忍不了啊。我们僧团做执事的,有的辛苦没关系,但是被别人诽谤了,他受不了。忍辱波罗蜜,就是要忍。你如果还忍不了,说明你的空性还没有把握,还有能所之相。所以“备受诸苦”这四个字,真的是谈何容易呀!当释迦牟尼佛最后成佛的时候,百万魔军来攻击,所有的刀箭都变成莲花,魔王波旬都很惊讶,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法力?那释迦牟尼佛说,你只是修了一点福报得到魔王的位,我是动经无量劫,舍去了无数的生命修行。地神出来作证,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这个菩萨为度众生流血的地方。——节录自《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发起菩提心所需的十种因缘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发心的去取标准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才劝往生言著相 尽思贪恋却迷蒙

但往往是那些空腹高心,又没有真正开悟,常常是以理夺事,理和事不圆融的那些半吊子水,他就常常会生起了很多的斗诤。省庵大师本身是禅宗开悟的祖师,所以他深知这里面的问题,所以这一首也就谈这个问题。
2022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