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时(二)| 别叹狂慧者过失尤甚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3-01-06


疏文  蒙童喻全愚,昏稚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贫士喻小慧。昔有窘人,路获遗券,见其所载田园宫室,金帛米粟种种数目,大喜过望,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约理则无可念,约事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无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


莲祖以譬喻进一步喻晓二种人之病症。蒙童是指蒙昧之孩童,处于昏蒙幼稚状态,未能开发智慧。此蒙童读古圣之奥典,仅能粗读文句,全然不能了解其中深义。以此譬喻守愚行人,终日矻矻掐珠念佛,不能知晓生佛一体,自己是佛心中众生。


佛慈广大,同体深悲,视众生等同一子。吾人如子忆母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亦如母忆子般地忆念我等众生。母子相忆,天性相关,自然如磁吸针,临命终时,定蒙阿弥陀佛愿力摄受,成办往生大事。



《雅谑》记载一则“止母念佛”之笑话,云:翟母皈心释氏,日诵阿弥陀佛不间断。其儿永龄佯呼母,母应诺,并无事。又呼母不已,母愠怒曰:“没什么事,汝频呼我干什么?”永龄曰:“吾呼母只三五回,母便不悦,彼阿弥陀佛为母呼千万声,其愠怒当何如?”其母被儿诘难,似有悟,便不再念佛。此则笑话中,母子二人均属愚蒙。其母不了念佛原理,遇人诘难,辄生退转。其子更愚甚,阻母念佛往生,罪过弥天,尚自沾沾自谓聪明,苦哉。


贫士乃贫穷之秀才,喻指小慧(或狂慧)之流。往昔有一秀才穷困潦倒,路途中拾到一本富贵人家的账册,见其册上记载田亩广多,园林多处,宫殿宅室若干,黄金多锭,丝绸若干匹,大米黍粟多少库,种种数目广多,大喜过望,自云:“我是大富人,不再受穷了。”殊不知,于账册上数他人的财宝,虽然众多无数,于自己有何相干?



以此比况小慧之流,或从佛经中,或从知识处,知道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便谓自己大事已办;执着“唯心净土”,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不必以生灭心,厌舍娑婆,欣求极乐;又云“自性弥陀”,但直下识取自心,无须持念他佛。


须知即佛即心,是从性德理体而论。就修德层面论,还须称性起修,伏断烦惑,性净妙心方得现前。所谓虽知即佛即心,然现前业识妄心,种种忆想分别,烦惑缠缚,分明心不是佛。


是故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约实相理中,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一法不立,一尘不染,无能所对待,实无可念。约缘起事修而论,则无可念中,吾固持念佛号。以即事即理,即念无念。若舍念而求无念,犹离波求水,灭器求金,乃断灭见,豁达空,非无念本体。是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性修不二。



清凉国师云:“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此即本智而求佛智者,本智即众生本有之智,佛智即究竟果觉之智。本智约理具,佛智约事造。由本觉起始觉,本智由始觉事修断惑而显。始觉合本,是为究竟觉佛智。修因证果,圆成佛道,是为大智。此理事双修,圆融互摄,彼狂慧之流岂能梦见。


——《弥陀疏钞》讲记046


感时(一)| 总叹守愚者与狂慧者的二种偏颇
念佛法门,如天普盖 ,似地普擎
三根普被 |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
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
莲宗念佛极则之谈
一念心性与极乐净土的内在关联
念佛因成,理一心不乱之果证
正念才举,杂想自除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2022)00000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