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时(一)| 总叹守愚者与狂慧者的二种偏颇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3-01-06


〇三、感时,分三:初、总叹;二、别叹;三、结叹。


〇初、总叹

序文 奈何守愚之辈,著事而理无闻;小慧之流,执理而事遂废。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


疏文 上言佛慈双被智愚,今言众生不体佛意,有善教,无善学,故可叹也!守愚者,愚而甘愚;小慧者,慧而不慧。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著此执彼,厥弊等耳。


自此段文疏始,进入“通序大意”第三结构段,感叹末法时世净业行人根机的陋劣。此由三重法义展开:一者总叹守愚者与狂慧者的二种偏颇;二者别叹狂慧者过失尤甚;三者总括感伤末法众生不信净土、辜负佛恩之深愆。


先看总叹文句。承接以上持名之胜妙利益,本宜撩衣便行,矢志安养。然末法众生障深慧浅,不能通体担荷,即事持达理持,捷登极乐莲邦。此二种偏执,阻碍行人不得直入弥陀愿海,获致离苦得乐之法益。



何谓二种偏执?一者执事迷理。有一类守愚之辈,但执着持名之事相,不能闻信自性弥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理,高推圣境,画地自限,缺乏“彼既丈夫我亦尔”之自信,总属信他不信自之类。二者执理废事。有一类狂慧之辈,拟学般若,执着空性之理,拨无因果,废弃念佛求生净土之事修。


此二种人之弊病,端在“执着”二字。执事迷理者,类似蒙童小儿读往古圣人所遗经典(如《周易》《尚书》等),茫然不晓其妙。而执理废事者,正如穷秀才路途中捡到豪富家的账本,看到上面记载着种种珍宝财物,便自谓大富,实则与自己毫不相干。



疏文进而详细诠释总叹文义。意谓:前文总赞与别赞文句,彰显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建立的念佛一法,双被智利与愚钝两类根机。即持名念佛有事一心与理一心,往生品位亦相应分别有三辈九品。今言众生不能体会佛循循善诱、理事圆融、性修相资互摄之深意,所谓佛有善教,而众生曲解佛意,无能善学,是以莲祖深为慨叹。


何以故?就守愚之辈而论,愚亦不能障道。莲祖援引《中庸》文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谓君子须践行笃实,困知勉行。他人一遍就会了,自己必下百遍的功夫;他人十遍就会了,自己必下千遍的功夫。


如能这样恒志践行,虽是愚昧之人,必能变成聪明者;虽是柔弱之人,久之亦能成为强毅者。可见,愚钝并不构成入道之障碍。然愚钝而甘于愚钝,自认愚钝禀质不可改移,怯弱自卑,不能奋发,乃是病根所在。



又小慧之流,即修学般若行人,须求大智慧。而狂慧之人,偏于空理,傲慢自大,不务实修。如是偏慧,非真智慧,是谓慧而不慧。何以故?具真智慧者,善体佛以二谛说法,事理圆融。


一者事依理起,良由事不自事,因理体方显事相。因行人自性本具无量光寿性德,故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号。因行人唯心本具清净平等净土,故劝人往生极乐净土。


二者理得事彰,良由理不自彰,由事相修习乃得彰显。因行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方显自性光寿性德。因行人得生安乐莲邦,乃现量悟证唯心净土。



由是心是佛之理体,方有是心作佛之事修;因是心作佛之事修,方显是心是佛之理体。可见,事理交相资成,不可偏废。或执事迷理,或执理废事,均属知见偏弊,不达中道了义。


——《弥陀疏钞》讲记045



念佛法门,如天普盖 ,似地普擎
三根普被 | 广显持名所被根机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
念佛即念心,生而又不生
莲宗念佛极则之谈
一念心性与极乐净土的内在关联
念佛因成,理一心不乱之果证
正念才举,杂想自除
持名妙因之超胜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2022)00000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