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BA]阅读推荐 ︱关于艺术研究,你了解多少?(上)

陆思培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19-05-03

时代美术馆将于20159-10月间举办泛策展系列第四届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关注由艺术实践者发起的,有一定时间跨度的,以研究为核心的各类作品及项目。作为一个持续性的话语平台,研讨会前期将针对来自不同区域的艺术家、策展人及研究者进行采访,探讨当今多样化的研究性艺术实践与其它学科的相关性及差异性,推进不同的实践主体在主题和方法、展示策略、行动有效性、实践合法性等方面的相关讨论。


时代美术馆“泛策展”系列

The Para-Curatorial Series of Times Museum


由时代美术馆发起的“泛策展系列”以一年一度的研讨会及出版物为主要载体,它将美术馆转化为一个临时的社区中心、实验室和学院。“泛策展(the Para-Curatorial)”将策展定义为一种批评性的话语和实践,它包括但不限于作品展示及展览制作,是一种跨学科的思考、研究、空间生产和知识交换方式。




阅读推荐︱关于艺术研究,你了解多少?

推荐人:陆思培(“未知之知:研究之于艺术实践”特约研究员)


随着“未知之知:研究之于艺术实践”访谈的进行,“艺术研究”这个话题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面貌。访谈无意创造标准或进行分类,更无意将“艺术研究”的对象摆在和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同等的位置进行比较。将艺术放在“研究”的框架下进行论述,也许为我们诉说艺术增添了一种方法,以类似描述科学研究的方式来描述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项目生于某一语境,发于某一艺术问题,以猜想始,探究则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途径。这种探究既涉及艺术问题,也涉及这一语境中的社会问题。探究的结果可能是件作品,可能是某种介入,可能是某种表演,亦可能是某种宣言,或者什么都没有。所谓阐述“研究”,也许就是阐明,这些结果是怎么样回应最初的问题的,为我们理解艺术过程提供了一条通道。

由于中文出版及研究平台中涉及该话题的文本较少,对于访谈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逐步发送一些英文的书籍、文章、网站、展览等资料,以“五问”的形式推送给大家,抛砖引玉,呈现“艺术研究”的多元视角。


第一问:什么是艺术研究?什么不是艺术研究?


  • Sullivan, G. (2010). Art Practice asResearch, Inquiry in Visual Arts, 2nd Ed. California: SagePublications Inc.


苏利文·格雷姆著

《艺术实践作为研究——视觉艺术探究(第二版)》

赛奇出版社

2010


苏利文分别联系实证、阐释、批判的角度来阐述研究是如何在艺术的各个层面展开的,同时尝试用教育理论说明艺术创作的过程具有解释和改造的功能。在苏利文看来,当艺术实践不再以动画、戏剧等创作媒介和类别来标识自身的时候,它就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能够以不同的模式生成批评。例如,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从动画、实验剧场汲取了大量元素,可以说对两种媒介都形成突破,而像批判艺术组合(Critical Art Ensemble)、圣地亚哥·赛尔亚(Santiago Sierra)、弗朗西斯·埃里斯(Francis Alÿs)等艺术家则完全基于意图选择创作方式和材料、决定展示的方式和地点。


  • Knowles, J. G. & Cole, A. L. (Eds.). (2008). Handbook of the Art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erspectives, Methodologies, Examples, andIssues. London: Sage.


J·加里·诺尔斯,阿尔德拉·L·科尔编

《质性研究手册之艺术手法——观点、方法、案例及问题纵览》

赛奇出版社

2008

我们可能习惯了从艺术角度出发去讨论如何“跨界”运用其它学科,本书反其道而行之,看其它学科如何运用艺术。来自人文、传媒、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女性研究、教育、社会工作、护理学、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学者们在本书中用鲜活的案例表明,无论是文学、表演、视觉艺术,还是民间艺术,都可以赋予社科研究灵感,甚至成为解决研究问题的关键手段和呈现研究成果的最佳方式。作者提出:如果科学研究、人文研究采用艺术创作、展览、表演等非常规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它们是不是也算一种“艺术研究”?

当然,非常规的“艺术手段”会引发伦理、学术认可度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也很难获得资助者的青睐,本书也就如何回应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些经验。


  • McNiff, S. (Ed.). (2013). Art as Research. London: Intellect Ltd.


肖恩·麦克尼夫编

《艺术作为研究》

英国独立学术出版社

2013

我们常常将艺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合法性建立在它如何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的基础上,本书则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尝试将“艺术研究”本身作为一套独立的方法,例如:如何利用艺术手段改革机构工作方法?如何通过创意写作更好地学习我们的历史?戏剧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如北安普顿大学副教授罗斯·W·普莱尔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艺术经常借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但这并不能解释艺术行为的全部和独特性……例如,当我们用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时,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寻找‘科学’依据,却对艺术本身带来的效应视而不见,从而错失很多可能性。”

本书提供了一种途径来认识艺术是如何超越个人省思、作用于他人,进而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的。


  • Freeman,J. (2010). Blood Sweat and Theory: Research Through Practice in Performance. Libri Publishing.


约翰·弗里曼著

《血汗理论:表演实践中的研究》

利布里出版社

2010

很多艺术研究的线上平台对创作型的研究不设门槛,讨论和批评也多是由读者自发进行,如果我们将视线转移到学院体系内,情况则变得比较复杂。在英美,很多学科都设有“以创作带动的研究”(practice-led research, practice-basedresearch,等等)的学位,以创作和写作并行的方式对研究质量进行审核,要求研究者能够清晰表述自己是如何在创作中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例如在戏剧/表演学科,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际编排一出戏剧(不仅仅是做出理念上的构想),辅以文字论述,说明自己想要在其中实现何种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研究者个人的“反思”和“感悟”转化成可在某一学术框架内可供讨论的“研究”和“发现”,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问:在哪儿看艺术研究?


  • Research Catalogue研究库


http://www.researchcatalogue.net/

“研究库”是一个开放的线上档案库兼展示平台,允许作者在文字之外使用影像、音频等媒介呈现研究。在人人都可以轻易打造自媒体的当下,不乏比“档案库”自由度更大、形式更多样的平台,使用者也往往多管齐下,“档案库”也许只是诸多途径中非常不起眼的一种。它的意义也许在于创造了一种类似于线上展览的体例,这种体例和传统学术文章不同,但也需要能够充分阐明自身的观点,接受读者批评。


  • Art&Reasearch. A Journal of Ideas, Contexts and Methods


《艺术&研究》线上期刊

http://www.artandresearch.org.uk/


与“研究库”相比,《艺术&研究》似乎更加“官方”,水准受到学术体系认可。刊内既有实践者的经验分享、分析评论,亦有如“档案库”般以视觉作品、声音作品、或基于文字的艺术创作,以回应艺术研究中的问题或呈现研究结果,凸显不同语境下的差异化实践。刊物内容大量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医学、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讨论。期刊编辑及评审囊括艺术研究各领域的实践者,如公共艺术学者、研究及实践组织“情境(Situations)”的创立人克莱尔·朵提(Claire Doherty),艺术家苏珊·希勒(Susan Hiller)、 布莱恩·奥康奈尔(Brian O'Connell)、策展人拉尔斯·班·拉尔森(Lars Bang Larsen)及学者西蒙·谢赫(Simon Sheikh)。



  • PARSE – Platform for Artistic Research Sweden


瑞典艺术研究平台PARSE

http://parsejournal.com/platform-for-artistic-research-sweden/

PARSE是由哥德堡大学发起的艺术与研究组织,注重创造艺术研究者与其他领域、学科的联结。由四个方面的工作构成,第一,出版同行评审期刊;第二,每两年举办一次相关会议;第三,搭建研究者交流网络;第四,建立研究档案库。PARSE每次会抛出一个宽泛的题目,激发研究者不同角度的回应。例如,PARSE第一期期刊借主题“评判(Judgment)”发问:评判什么?何时评判?谁来评判?评判有何意义?谁来决定评判有没有意义?


  • 1st Research Pavilion, Venice Biennale


研究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赫尔辛基艺术大学于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2015年5月7日至6月28日)期间搭建了首个威尼斯双年展“研究馆(Research Pavilion)”,包括一个当代艺术展览和以“实验性”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研讨会、个人展示,同时现场演绎线上研究平台的内容。“研究馆”还邀请了九位学生以不同策略“占领”展馆,以各自的方案探讨:当代艺术蕴含怎样的实验性?关于艺术研究及其方法的论述对理解实验、实验性有何助益?艺术研究是否有助于将科学、美学和政治结合在一起?


第三问:谁讨厌艺术研究?


“肖像:艺术家作为研究者”( 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Researcher,2007年7月12日至8月26日)

策展人:艾娜·乌特克(Ina Wudtke)、迪特·勒沙杰(DieterLesage)

维也纳21街区自由空间(the Freiraum, quartier21/MQ

不只是PARSE,许多实践者都在对艺术研究的方方面面作出批评。“肖像:艺术家作为研究者”展览中的作品旨在对艺术研究机制背后的一些问题做出探讨。一方面,艺术家的“流动”和“灵活”使得艺术研究备受推崇,公共空间、驻留工作室等等场所为这种“流动”和“灵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看似“流动”和“灵活”的工作其实蕴含着对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的盲目渴求,以及标准的不确定性。我们的社会似乎成为了一个“项目社会”,存在着许多无形的监视器,时刻提醒你去工作,时刻计算你的产出。



“Art and ResearchColliding”

《艺术碰撞研究》

泰穆·马基(Teemu Mäki)

http://www.researchcatalogue.net/view/49919/49920

与经济学、数学等学科相比,艺术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似乎不太能得到证实。然而,如Mäki所说,抛开任何知识都只是相对客观这一点以外,艺术的目的可能本来就不在于创造客观知识或呈现事实,而意在创造“情境化的(situated)”,“相对的(perspectival)”或者“糅杂的(impure)”知识,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艺术有力量回应哲学/政治问题。

Mäki在文中还回应了另外一些对于艺术研究的质疑,例如,能在艺术研究中受益的似乎只有研究者本人,其成果很难与他人分享,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Mäki回应道,除了语言表述之外,艺术研究的成果还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判断,例如从研究引发的行动中推测出来。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艺术家使用田野方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经验或者知识,而是将改变自身和周遭的诉求纳入其中,在进入田野之时,也是艺术媒介开始发挥作用之时。


点击阅读:“随机性”和“必然性”的沙盘—吴超采访(节选)

点击阅读:作为“概念游戏”的研究—徐坦采访(节选)

点击阅读:火眼金睛 —宋拓采访(节选)

点击阅读:游走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张晋采访(节选)


(本微信平台文章为原创,任何机构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微信平台文章,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 NBA <<<<<

Numerous Brilliant Articles

NiuBility Articles


本栏目将不断为大家推送各种NiuBility干货学术文章,学渣学霸们都请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