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珠三角的侗戏班:在山地与工业区之间

社区实验室 广东时代美术馆 2023-12-17

在这里,鼓楼理应存在,似乎是无数个黔桂侗寨中公共空间的重叠,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然而这里确实是“世界工厂”珠三角工业区。 



金利和谐侗戏班,侗族大歌《情人好似一兜白菜》

今年5月1日,我们认识金利和谐侗戏班。每个月的第一天是肇庆佛山一带小工厂放假的一天(月底发工资),因此每月一号戏班都会在一起聚会或表演。
第一次去金利,感觉这个五金加工小镇与所有的珠三角工业区并无二样,毫无特点。无论是街道上还是网络里都丝毫不见这些文化特点明显的打工者生活和迁徙的痕迹,而他们明明很自在地生活在那里,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说侗语、唱侗歌、演侗戏。
2021年10月1日,肇庆金利和谐侗戏班一行22人在我们的邀请下,来到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楼的多厅,表演他们排演的侗族大歌、琵琶歌和原创侗戏。从广东肇庆金利镇开车来美术馆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担心“十一”高速堵车,他们一大早出发,八点多我们已经收到消息说到了。

“进到群里来唱戏” 金利和谐侗戏班琵琶歌《主腊银赖》现场

活动策划的过程中,我们曾表达担忧:侗族传统戏剧、非汉语演出、十一国庆假期,能有多少人来看?如果坐不满,会不会让侗戏班的成员失望?
下午的活动证明我们多虑了,前来的观众完全坐满、淹没、溢出。金利和谐侗戏班表演了三个节目:侗族大歌《情人好似一兜白菜》、琵琶歌《主腊银赖》和原创侗戏《甫求工》。两首侗歌后,约一个小时长的侗戏是整场活动的亮点。演出全程,观众笑声不断,这一部戏班成员创作的关于自己打工生活的戏剧在演出后获得了许多媒体和观众的积极反馈。表演结束后的嘈杂中,好像听见了有观众在叫喊“encore”。

“进到群里来唱戏” 金利和谐侗戏班十一演出表演结束后观众来到舞台前与戏班交流

故事大致讲了一对侗族夫妻在村寨生活,因为老公甫栾贡赚不了钱,老婆乃栾贡不愿继续在家做家务种田。在老公反对的情况下,乃栾贡只身前去广东打工。在有大量侗族人聚居的工厂里,被帅哥甫且豪看上,两人暗生情愫。这事却被甫且豪的老婆乃且豪发现。乃栾贡与原配乃且豪发生冲突,并且受了伤,之后在工厂老板的调解下,乃栾贡拿了医药费回到老家,却发现多年后,自己的老公甫栾贡也已经找了新的爱人。妻子擅自离开故乡抛夫弃子,在故事结尾被惩戒。

“进到群里来唱戏” 金利和谐侗戏班侗戏《甫求工》现场



演出结束后,我们采访了一些当时坐在观众席上的朋友们,让ta们说说侗戏的观后感。参与讨论的朋友包括:热爱美甲的谭小姐,同样热爱美甲的郑先生,在小洲有一套房的左女士,中学老师同样也是侗族人的张老师,策展人蔡女士、本文作者冯先生和同为策展人和本文作者的张女士。



👨‍🏫侗族张老师

现在很多地方在演的话,都是在演一些传统的剧本,因为有剧本演了很多遍了,可能就没有那么新颖,但是像这种剧本的话,如果在当地侗族村寨演的话,非常非常有生命力!


🌹策展人蔡女士

我当时有个朋友跟我一起来,他后来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觉得很好笑。他用了一句王菲的歌词:“我也不想这样,起起伏伏,反正每段关系都是孤独”。


🦋美甲谭女士

(侗戏里面)有两个人演一个角色,甚至可能两三个人换(着演一个角色),但是你就会发现这个人出来的时候,她演她认为的女主角的状态和另外一个人也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空间。


🉑️美甲郑先生

感觉好像就没有这个东西在限制她(的表演),就完全靠感受。“我该做什么”是和她的记忆、她的观察很有关系的。


🌹策展蔡女士

传统的分工里面,男性作为主要的劳动力是会要出去打工的。但在这里当她(女主角)没有选择时,她老公不愿意出去的时候,她是自己选择出去。其实甚至于她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对吧?


🐙作者冯先生

女主角作为一个已经结婚的母亲,然后离开自己的村落,进到另外一个新的社会,但是其实对于她来说,她已经进入了另外一套世界体系之中,而这套世界体系,本质上是跟她原有的世界体系完全没有办法兼容的。



「关于十一国庆的表演信息,以及侗戏、侗歌与侗族的知识,可以看这里。」




9月1日,佛山友谊侗戏班到金利串联表演,演出和聚餐坐落在一座旧厂房中


“错位”的欢庆,与工业区的对唱
一个更广泛的讨论
八十年代末,以贵州黎平为代表的侗族人,开始以“民俗表演者”的身份离开侗族村寨。而更大规模的打工潮从九十年代开始,贵州、广西、湖南各地的侗族人开始成规模地、老乡带老乡地进入珠三角。就像《甫求工》中,乃栾贡所面对的,在许多个像肇庆金利或者佛山丹灶的侗族聚居区,人们的农牧生活节奏被工厂打卡机的时间所替代,传统家庭/家族的亲属权力结构与对未来的期待也因而被解构和重组。这为《甫求工》的故事提供了社会历史背景。
我们对打工群体的想象,多是被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吸引,从乡村走出,寻求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但是,在活动策划与研究过程中,与侗族朋友和研究者的多次对谈中,我们发现侗戏班表演的现象背后,是对现实当下快乐和联结的追求,和对身体和劳动力异化的抵抗。
侗戏班的石锦荣大哥告诉我们,他来到广东也已经有十年上下。来广东前,侗戏、侗歌都只是村庄里面老人的消遣活动。他跟随着村庄前人打工者的脚步来到广东肇庆。在肇庆金利,一个春节回家需要开车八个多小时的地方,他开始学习侗戏和侗歌。“晚上睡觉就带着耳机,放老人家唱侗戏、侗歌的录音,第二天早上起来,歌词就在脑子里了,会唱了。小时候听过,一直在身子里。”金利侗戏班的乐器大多是自己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切割打磨、音柱、琴弦、调音和装饰。我们在石大哥家里见过木头的琵琶,也有PVC塑料管制作的二胡。前者是村庄里传统的制作工艺,后者是在金利更容易获得的材料。

《和谐侗戏班:来了金利聚一聚,进到群里来唱戏》活动预告片截图


一个离散群体对文化本身的解释力往往是某种社会实验性质的:人离开故乡进入另一个领域,携带着自己的身份、对身份的困惑和解答、以及在故乡留下的惯习与记忆,去面对一个异域的环境。金利侗戏班让我们感受到的力量,与社区实验室与童末对谈中提及的“文化的适应性”有所呼应:“我们不该把每一个族群想得那么没有弹性和脆弱。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天然地拥有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而这种适应能力不能简单地被“传统与现代化”的讨论所概括。


金利白日街景及侗戏班下班后的聚会

金利侗戏班成立至今天,虽然他们会收到演出酬劳、打赏,并没有什么盈利。这些集体经费在付清来回车旅的成本之后,在家里或者餐厅里,吃一顿牛瘪火锅和或猪肉烧烤,大家庆祝一下就花完了。三十多度的侗族手工制米酒,在男性的手里循环。一轮的循环带着更多敬酒歌和即兴对唱。这个时候,男人们才敢于放开来抢着唱歌,跟高超的女歌手来回推拉。
为了这次活动我们联系了一些学者,中山大学研究侗寨的节庆仪式的郜聪和本身也是侗族人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吴黔凤都提到,歌唱在传统侗家人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上山有山歌,下河有河歌,对唱和相恋有情歌,但这些都不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而是直抒胸臆的的表达。这种表达在金利这个以五金生产出名的地方,就变成了由很多对唱、推拉、互惠、礼物流动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连。这种情感勾连,不再以传统侗族的村落和家族结构为基准,不再以数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结构作为框架。在一个流动性高、时间灵活性低、没有一套清楚的人生轨迹的打工地点,年轻人尝试走出传统社会结构,对个体未来充满想象。情感勾连构建出更加纯粹欢愉的、一个离散空间中的社会网络。

金利和谐侗戏班在佛山丹灶一座高架桥下的公共空间演出
11月1日,我们跟着金利侗戏班拜访了位于佛山丹灶的友谊侗戏班。在每月1号工厂集中放假的下午,沿着流经丹灶工业区河流一路向上,在现代高速公路高架桥的地下,五六个侗族演出团体:踩歌堂、芦笙队、手机直播的舞团和侗戏班充满了一个像管道一样的桥底。在南海打工的朋友们,可能大多是侗族人,也可能有很多并不懂侗语的朋友,密密麻麻地坐满了整个桥底,完全堵塞了河埂上的机动车道。桥洞里所有的声音混杂在一起。我们本来就难以辨认旋律的芦笙更加难以辨认,和愤怒的汽车喇叭混合在一起互相占据音调的高峰。

“被观众堵塞的车辆大声鸣笛,与竹笙声混合在一起”
金利侗戏班搬了两个半人高的大音响,接在私家车的电瓶上,从午后唱到夕阳西斜。卖橘子的摊贩、卖烧烤的小车也慢慢地推过来。侗戏里面,遭继母遗弃的女儿,被舅舅的亡灵从野兽口中救下。在那个桥底,似乎侗族人就应当在这里出现,狂欢,唱一个下午跳一个下午:不管是五金厂老板还是欠债难以偿还的人,不管是侗族人或者好奇的汉族人。穿着保安服装的男性气势汹汹地走来,再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舞团跳舞。
在这里,鼓楼似乎理应存在,似乎是无数个黔桂侗寨中公共空间的重叠,是一个重大的节日,然而这里确实是“世界工厂”珠三角工业区。工厂的生活离这里有几百米远,也有几个世纪远。观众和表演者都说着侗语,我们这些不懂侗语的人们也被拉上台来,或是在后台带上华丽的头饰。
我跟侗戏班里的老板娘(我们都这么叫她)开玩笑,说“我们要介绍你们为艺术家。”老板娘带着似乎认真又调侃的表情回答我:“不是的,不是艺术家。”在美术馆表演的侗戏,里面对于打工生活情欲的纠缠、对于村庄与城市道德冲击的反应、以及对于善恶的清楚表态和模糊展示,都是他们每一天生活真实的思考。
侗戏是一个媒介,排练和表演是一次次聚会和交往的契机。我在与金利侗戏班的交往中,感受到了这种剧本的共同写作背后,想要记录和表达生活的愿望,其中夹杂了他们对于现实的思考。这种愿望连接了侗戏班和每一个跃跃欲试想要加入的成员,打破了传统路径依赖的以亲属和故乡为基础的移民网络,连接了来自不同村寨和不同家族侗族人的身份认同,成为团结社群的力量。而从中生发出的团结,不仅有安全感和快乐,也成为实际的抵御移民不稳定生活的能动性,以及为个体化的工厂工人提供可以互相交流生活、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提出“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关键性瞬间。
有无数的理论,甚至艺术理论,可以拿来解剖这场侗戏;他们有无数的理由被称为艺术家。但是如果真的把他们永久的收藏在美术馆里、艺术史里,倒的确不如做一个“不是艺术家”好了。



观众回访及音频制作:冯启迪

活动现场视频拍摄:朱建林,柯艺萌

活动现场视频剪辑:朱建林

图片:社区实验室

推送写作及编辑:冯启迪,张涵露







11.8-12.3闭馆布展中
敬请期待

回顾近期展览“别杀我,我还在爱!
——向黄小鹏致敬”,请点击⬇️
时代艺术中心(柏林)正在展出
“远方,大海在歌唱”,请点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