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成为纸媒记者,她说,我的纸里包着你的火
全文共2558字
阅读大约需10分钟
杨怡微 生于1992年,南方姑娘。杭州日报城市新闻中心记者。
学的不是新闻专业,却从2013年起进入到主流媒体。最初在全媒体中心从事新媒体编辑工作,一干就是4年。去年起告别幕后,转身投入一线记者岗位,成功变身记者“小白”一名。互联网新型媒体时代的浪潮中,我选择传统媒体开启我的职业生涯新旅程。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从社交媒体到新媒体平台的逐步铺设,信息的传播总是在不断革新。这仿佛就是媒体革命进程的正解,所以我的事业进程在很多人眼里,就像是在“倒退”。毕竟当大部分传统媒体人都在纷纷尝试媒体融合,跳出传统媒体的框架时,我却从新媒体走到了传统媒体的岗位。
人是很奇怪的,到了某些年龄关口,就会盘点一下过去走过的路。盘点的结果,就是发现以前认为的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正在慢慢动摇。这种动摇并不是理想本身产生了动摇,而是实现理想的方式和手段正在变化。毕业那年,我偶遇新媒体,一见倾心,精准“入坑”,在杭报的这个“坑”里,我看见新闻从客户端、网站,再到小屏直播和短视频,经历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期。
但当“传统媒体已迎来寒冬”的声音在我耳边愈演愈烈的时候,我又回头思考是不是把丰富的信息、精彩的文章印在纸上不再是我们永恒的做法?以前我认为是的。但进入媒体行业,我眼中的报纸成为了一个很神圣的东西,我的纸里包着你的火,承载着一些高尚的想法,一些先进的思想。这是新媒体的抢先、抢快所没有的。所以,我不讲经验,谈一谈感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我看来,缺一不可;编辑到记者的身份互换,也是一种思维的转型。
1
会动的魔法报纸已经到来
在国内,AR新闻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不过杭州日报已经有过用AR等新技术手段来进行十九大宣传报道的尝试。很多人的朋友圈被杭州日报强势刷屏了。报纸像被施了魔法,不仅会“动”,还变身“电视机”,播起了十九大新闻。
当时我所在的全媒体中心部门,集微信、微博、杭+APP客户端于一体,拥有时下最时髦的“三合一”媒介组合。如何把手机客户端和报纸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AR可能是一个有意思的突破。在浙江,杭州日报或许是最早尝试把AR直接嵌入到APP里的媒体。这一产品由杭+新闻APP创新研发,利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视觉虚拟环境,让用户体验“身临其境”的新闻报道效果。采用视频的形式,打开“杭+新闻”客户端,通过服务频道的扫一扫功能,对准报纸版面的静态照片,就能见证魔法时刻,照片中的主人公顿时走下报纸、出现在手机中侃侃而谈。
虽说媒体融合这条路上有高峰低谷,有辗转崎岖,但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风景。第一期AR产品应用在十九大报道上,大概开发了三个月时间。其中,策划的“秀爱杭州”活动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参与,开发成功的AR技术令这个活动变得充满惊喜。杭州日报从征集到的500多张市民生活照片中,精选出最有故事的10张,视频团队上门拍摄,通过AR技术制作成“会说话”的照片。
也正是这一技术的实现,让我在当时看到了报纸独特的生命力。尽管,与网络媒体相比,纸媒的的确确存在一些劣势,但也有“接地气”“原创性”等网络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如今,再加上AR成功的融合技术,报纸也能和新媒体一样活灵活现。
2017年10月20日杭州日报AR新闻版面
2
第一现场才是新闻的阵地
AR媒体融合的成功,令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报纸,它是有生命的。于是,从编辑新媒体稿件转型到撰写版面文字的想法,已经在路上了。
跑线第一年,手中基本都是交通线。2019年的这个春节,是我与家人团聚时光最少的一个春节。当大家背起行囊满怀期待归家,我正奔跑在杭州各大交通重要枢纽一线;当大家其乐融融举起酒杯团圆,我正采写着同样默默无闻坚守在岗位的劳动者。
记者真的不易,我在成为记者以后深有体会。此前在后台编辑稿件时,我常常质疑一个前方记者为何会有这么多错别字,而现在,我白天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走上几公里,问上几十句,可能才采到一个新闻点,刮风下雨甚至在雪中,用冻得僵直的手指在手机上打上800字的抗雪防灾稿件,再发回报社。但我觉得值,这样采写的稿件是有细节,有温度的。
在党报,讲政治是最重要的属性。如何讲政治?做好专业的报道,就是最大的讲政治。
我踏上了第一次“新春走基层”的征程。而去年底,恰逢杭黄高铁开通,这一条举世瞩目的风景高铁也迎来了它的首次春运。那段时间,我基本隔一天就会出现在这条高铁上,从而挖出了一些动人的小人物故事,精彩讲述着杭州城市发展巨大的变化。例如采访到的千岛湖姑娘小许,她爱吃家乡的鱼。自从杭黄高铁开通后,她从杭州回老家的时间从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现在“做条鱼”的时间,反映了杭黄高铁给沿线人民带来经济和生活的巨大变化。
但同时,我也发现记者采访民生新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立场,资讯掌握的多少决定着对这件事的判断,即使有时候是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要学会思考,学会低温表达,选择正确的立场,付出饱满的激情,通过对事件的观察,与读者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实现新闻理想的最佳途径。
2018年12月30日。千岛湖高铁站大雪纷飞,采访任务结束后我加入了铲雪队伍
3
编辑与记者缺一不可
媒体转型是一条不断有人倒下的荆棘路,但在不少人眼中,这条路依然通往光明。我很幸运,在短短几年的新闻工作中,经历了编辑,也当过了记者。一份报纸好比一桌菜肴,记者是采购员,编辑是厨师。采购员要买回上等的食材,厨师才能烹制出美味的菜肴,缺一不可。所以编辑对某篇稿子不满意时,常会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在我看来,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对新闻怀有本能的热情和冲动,这是一个共同点,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任何一个新闻报道活动,都有自己的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编辑部根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和宣传重点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大体框架,它是编辑策划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报道思想需要新闻记者深入一线“采撷原料”来实现。
编辑、记者的明确分工,对一张报纸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新闻技术型人才会是非常紧缺的。但从长远来看,优质的内容肯定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优质内容会重新被重视、被挖掘。
很多学新闻的朋友可能会对前途有点灰心,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对制作内容、撰写文章还是有兴趣、有志向,是非常值得坚守下去的。但不要泛情怀化,要切切实实地与时俱进,探索下去。
情怀激荡曾是上一代新闻人的财富,而我们这一代,注定要站在“风口”处。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三个多月数易其稿,他撰写的报告文学首次全景式地再现了衢州江山籍台湾“御医”姜必宁被时代所裹挟遮蔽的漂泊人生
一年到头他在报社食堂吃不了几顿饭,然而他写的报道却拿下了好几个浙江新闻一等奖
冲击新闻大奖|《原料药价格暴涨》背后的故事,钱江晚报记者披露那些艰辛的采访细节
好的报道哪里来?浙江卫视的媒体“协作朋友圈”是这样炼成的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半年多集聚72万粉丝,钱江晚报的抖音运营小窍门
都有些啥?
能突破采访困境,还能成就稀缺性,去现场,永远是“硬核”
突发事件来袭时,你必须想方设法制作视频报道
传媒津津道|当Vlog遇上新闻,会给报道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样的党报评论让人爱:清新感、生活化、接地气
新京报记者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6000多个电话,
他是这样交朋友和采访报道的
一不小心又一条10万+,这家报社的官微,凭啥?
浙江日报新年改版:"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
努力做一个“问题”记者
中国最难懂的温州话居然这么好听, 一首《温州欢迎你》引发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共鸣
传媒津津道|非虚构写作,为何被越来越多的受众和用户青睐?
党媒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小视角见证大变迁
中国新闻奖青睐义乌?好像是哎!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