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评论

其他

媒体融合新十年:新媒体作品更要转文风——兼评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获奖作品

2024年开启了媒体融合的新十年。新的十年,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究竟何去何从?梳理历史也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回望从2013年媒体融合元年走来的十年,浙江省各级主流媒体坚持移动优先战略,积极拓展媒介平台,不断创新传播形态,出现了一大批践行“四力”的新媒体精品力作,这从近十年浙江新闻奖新媒体奖的奖项设置和获奖作品的变迁成果中可见一斑。可以说,浙江新闻奖新媒体奖设置的十年,是主流媒体从新闻网站转战到移动互联网端的十年,也是内容从简单平移升级到适应移动互联网平台逻辑、探索原创的十年。1从何而来?浙江新闻奖新媒体奖从无到有,从呈现相对单一的图文作品到短视频、移动直播、融合报道成为常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大都来自纸媒的新闻门户网站,奖项统称“新闻网络作品”,作为浙江新闻奖的奖项门类开始登堂入室。2003年,浙江新闻奖设立“新闻网络作品奖”。到了2014年,又新设“媒体融合报道奖”,鼓励通过多平台、多媒体所做的集成式报道和传播作品。当时的媒介形态多为新闻客户端、彩信手机报、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而微视频也只能依附于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并没有自身独立的传播逻辑。从2015年开始,对主流媒体新闻网络作品进行了新闻评论、新闻专题、新闻访谈和网页设计等的分类。虽然介质发生了变化,但依然坚守其新闻特质。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演进,新媒体作品呈现出更多的表达形态,浙江新闻奖也大幅提高了新媒体作品的获奖比重。在2017年之后的三年间,新媒体获奖作品从73件扩展到99件,并出现了新媒体服务、移动视频专题、创意互动、融合创新、界面设计等类别。到了2020年,新媒体奖项达到了166件,增长近70%,之后三年基本上都在180件上下浮动,设置的奖项达10项,并在消息、评论、专题等传统分类的基础上,突出了短视频、移动直播、数据新闻、融合报道等新的传播形态。融合阶段。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奖的奖项设置,尽管和之前差异不大,但在今年的评议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全媒体传播思维。比如将文字消息和短视频现场新闻放在一个小组评议,就是为了考察同一新闻事件,究竟何种传播方式速度更快、效果更胜一筹?同时,新闻专题和短视频专题报道同组竞技,目的也是在翻江倒海的注意力竞争时代,强化对新闻事实的捕捉挖掘和价值传递,以及与之匹配的媒介表达和呈现方式,而不是就形式而形式。在坚持移动优先的前提下,一切唯传播效果而论。目前,浙江新闻奖正对标中国新闻奖,将以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对奖项设置进行新的改革,推动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2立于何处?回归新闻,这是浙江新闻奖新媒体奖十年变迁给我们的脉络。这就意味着主流媒体的新媒体作品将不完全受制于商业平台的流量绑架,而将在深耕新闻事实和转变新闻文风上下功夫,并摆脱“新黄色新闻”带来的侵蚀和困扰。在刚刚出炉的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182件新媒体获奖作品中,不管是文字消息,还是专题访谈评论,不管是短视频新闻,还是移动直播融合报道,大都来自记者深入的采访和新异的叙事,并且直击社会的热点和民众的关切。1.在新闻事实的爬犁淬炼上提升立意新闻的立意,既体现新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体现新闻的时代感和共鸣感。对新媒体新闻作品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快”和“爽”,更要有回应社会关切的价值感和担当感,这就需要在新闻事实的爬犁中淬炼新闻的立意。如果说,此次获得特等奖的《社长对话县委书记大型融媒访谈》,解读浙江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本身就体现了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深远立意,那么,诸如浙江在线获得文字消息一等奖的《刚刚!义乌成为我省首个市场经营主体破100万的县级市》,则是在100万数字这一新闻事实的纵深解析中升级了新闻的立意。义乌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到100万户,这是在唱衰民营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的历史性突破,义乌也成为浙江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市场经营主体突破百万户的县级市。面对这一攸关民营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新闻,记者努力挖掘100万背后的故事,解析增长背后的经营主体获得感以及义乌营商环境优化举措、义乌市场建设经验等成长逻辑,为浙江持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供“义乌经验”。作品为了增强纵深感,还将每10万市场经营主体的增长速度进行图说数读,通过义乌市场经营主体从“1”到“1000000”的成长之路,直观展现了民营经济的强大活力。同样是义乌题材,金华日报的《10时18分,今年全国第10000列中欧班列从“浙”里出发》,不仅在发车3分钟后就发布消息,而且以图文+短视频+摄影+海报的多角度立体呈现,通过抓细节、深内容、添背景,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劲。立意还体现在对新闻事实视角的独特选择上。中国救援队驰援土耳其开展地震施救的作品很多,但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获得短视频现场新闻一等奖的《五星红旗下救出10岁土耳其女孩》,则将救援的现场锁定在废墟上的五星红旗下,不仅立意高,而且现场呈现真实感人,生动诠释了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样,安吉县融媒体中心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现场新闻《3个亿!竹林里的空气真的能卖钱》,标题采用村民语言,视角独特,极度带感。作品抓住安吉县昌硕街道双一村进行首次竹林碳汇共富项目分红的现场,通过短短1分30秒,记录了双一村村民拿到分红后喜悦的心情,情绪饱满,采访生动富有感染力,彰显了竹林碳汇共富项目给安吉农民带来的实惠,又体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立意高度。2.在热点场景的纵深叙事中实现引导互联网舆论场泥沙俱下,“信息茧房效应”和“回音壁效应”又加速了认知的内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主流舆论的引导。而要刺破“茧房”,就要抓住热点场景进行新闻事件和背景的挖掘,同时通过构建丰富的细节和逻辑清晰推进,抢占舆论的制高点,构建自我更新的“共鸣室”,并通过纵深叙事引领算法、引导舆论。潮新闻获得新闻评论一等奖的《首次记者会上,李强总理为何重提发源于浙江的“四千精神”》,敏锐捕捉到了记者会上“四千精神”这一浙江元素与中国热点兼具的新闻看点,仅用两个多小时就迅速推出报道并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自始至终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将“四千精神”与中国经济现实态势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破解不确定发展环境、抓住中国经济新机遇、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三个维度,阐述了“四千精神”的现实意义,阐释了中国经济光明论。在谈到“中国经济新机遇”时,作者还结合ChatGPT、“室温超导”技术等热点新闻来佐证观点,层层递进,从而引发读者共鸣。而浙江广电集团“新闻姐”的评论《何以中国,唯有中国》,则直接将评论现场置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会场,通过自己第一视角的观察,将开幕式上交相辉映的传统中华文化和现代数字技术的元素亮点生动地传达给了观众,细节丰富、情绪饱满,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此作品推送后,迅速登上热榜,24小时,仅抖音平台播放量就达1500余万,全网播放量更是近3000万,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移动直播是作为抢占舆论第一落点的重要传播形态,因为时间跨度较长,需要更加巧妙地运用纵深叙事能力。浙江日报获得移动直播一等奖的《浙江一小时!揭秘国产大飞机C919上的浙江“门面”》,通过热点场景和直播悬念的设置引发受众的关注,以抓住C919国产大飞机首次商飞为契机,并通过一个小时的直播呈现了当代浙江企业用自己的行动积极投身中国大飞机建造的“造梦”故事,展示了中国先进制造业中的“浙江骄傲”。而中国蓝新闻联合“蓝媒联盟”、联动集团多个广播电视频道推出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倒计时24小时”融媒直播》,通过近30场布局杭、宁、温等地的现场连线,20余路慢直播画面,见证开幕式前的火热氛围。开幕式后,主持人又连线主会场的3路记者,第一时间、多角度观看场内情况。期间,主持人、嘉宾与网友一起沉浸式观看开幕式,精彩之处由演播室实时解读;开幕式结束,编导团队立刻邀请开幕式纪录片《绽放》总导演走进直播间,为网友独家揭秘开幕式“诞生记”及演职人员台前幕后的故事。当天直播总观看量突破4500万人次,由中国蓝新闻主持的两个相关话题词成为全国热搜。3.在故事细节的张力展现中开掘深度深度并非记者的闭门臆想,也并非简单的逻辑推理和爹味说教,而应体现在新闻故事及细节展现的张力中。转文风,其中一个应有之义,便是讲故事的能力和挖掘细节的能力。在这里,故事和细节不再只是提供浮表的感官愉悦,而是能够引发受众更为深层思考和深度共情的价值共鸣。浙江日报获得新闻专题一等奖的《“了不起的‘地瓜’”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就是一次真正的顺藤摸瓜、挖地三尺的新闻调研行动。在三个多月的战役性采访行动中,浙江日报特派采访团踏访亚欧美三大洲,行程数万里,以国外、省外、省内“三维”采访格局,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立体展现“地瓜经济”壮阔图景和生动故事。比如,在《雅万高铁通车倒计时!他们给印尼带去中国速度》《“四千精神”闪耀“万岛之国”》这两篇报道中,记者就分别讲述了夏健等高铁项目建设者穿越无人区实地勘测和四位浙江桐乡浙商在印尼投资办企业筚路蓝缕的故事,在受众可知可感的故事细节中,诠释了“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强浙江”有机统一的“地瓜经济”新理念、新战略。这两篇报道全网传播量都突破了千万。再比如,杭州文广集团获得新闻专题一等奖的《秦朗的赛场观察》,则是通过90后记者秦朗的视角,记录亚运赛场内的竞技搏杀、看台上的笑泪挥洒。10期系列作品角度各有侧重,如《“一代宗师”的赛场绝学!》《家人是软肋,更是铠甲!》《年轻人更懂年轻人》等,无一不是记者在比赛现场捕捉的一手新闻素材,辅以新闻故事和记者观点的呈现,夹叙夹议,使整组作品在海量亚运信息冲刷中颇有纵深感。相比而言,浙江日报获得短视频现场新闻一等奖的《惺惺相惜张雨霏夺得金牌后与池江璃花子相拥而泣》,完整记录下了两位泳坛名将泪光闪烁、相拥而泣的一幕,超越比赛的体育精神跃然屏幕,充满着真挚的人性之美。而中国蓝新闻第一时间全网首发推出的短视频专题报道《杭州亚运会首金诞生!“琪”开得胜,“艇”向未来》,更是在比拼快速反应的同时,从邹佳琪父亲手机中挖掘并捕捉到了满是茧子的冠军之“手”的特写,将冠军如何炼成表达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时效性传播和共情传播的协同效应。视频一经推出,全网总播放量超7500万,2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4.在文化审美的沉浸体验中激发互动沉浸体验,俨然成为诸多新媒体产品的标配,也成为新媒体内容呈现的独有文风,这在融合报道中就更加明显。也就是说,新媒体作品既要通过事实挖掘表达新闻主题,还要通过善用互联网的修辞手法,使用户在文化审美的沉浸体验中激发互动和感悟。浙江日报获得融合报道一等奖的《筑梦班的夏天,一场关于亚运的异次元讲述》,聚焦于浙江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的12名山村孩子从大山深处登上亚运舞台的故事。作为一部以音视频和手绘呈现的H5互动作品,创作者在结合童趣视角的第一人称讲述中,巧用孩子们的家乡与亚运奖牌“湖山”同名,创造性地在产品中融入亚运开幕式现场、亚运奖牌、亚运歌曲等元素,生动呈现了一个关于体育、音乐、家园、梦想的故事。同时,作品还通过背景音、音效、页面动画等多项网络技术的结合,实现画面与声音的立体渲染,并通过嵌入乐器弹奏的交互式设计和模拟幻灯机、电影胶卷效果,让用户在点击弹奏和多元场景中,沉浸式感受筑梦班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再如浙江广电集团的H5作品《长卷里的浙江》,其实,这样的题材很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长篇大论,然而这部作品却如同小清新,将浙江城乡的一个个小故事、大变迁,以视频、音频、文字巧妙贯穿其中,精心绘制了一幅“八八战略”给浙江带来美丽蜕变的“之江长卷”。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以省域品牌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风格为基调,画风极具江南韵味;选用“卷轴”动画效果,宋韵之风跃然纸上,给网友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此作品一经推出,便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呈现刷屏式传播,全网传播量破500万。同样,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H5作品《温州古港出发!穿越700年,周达观游丝路续写“风土记”》,尽管以古人周达观视角,追寻现代“周达观”们的足迹,但这些并非道听途说,而是“丝路风土记”专题小组为期半个月的文化寻访所得。作品主画面由10组手绘漫画场景和1个贯穿全场的大背景构成,设计上还加入了元代温州画家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温州古港片段,在H5呈现时形成动态效果,交互性强。而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特别策划H5|绿水青山来“乡见”,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蝶变》,其创意也源自“记者+专家+青年大学生”近10个融媒采访小组“解剖麻雀”式的采访报道,并提炼了“绿、智、强、兴、引、创、富、团、享、文”10个字,通过手绘、音频、短视频、动画、数据分析、网友互动等新媒体交互技术,绘就“一村一长图”,最终完成一幅现代“画”互动长卷,多样态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的澎湃活力。3将往何方?眼下,浙江全省新闻界深化改文风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在这次行动中,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明确提出了“真”“实”“宜”“新”“明”“活”六字要求。对主流媒体的新媒体作品创新创优而言,这六个字就显得更加紧要。毋庸讳言,从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奖的参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或被平台流量裹挟的新媒体作品,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可以说,新媒体新闻作品在互联网传播生态中并非独善其身,在与一众娱乐产品和情绪产品的竞争中,唯有蹲下身子扎根生活,说人话、接地气、讲实情、透真情,才能获得群众实实在在的转赞评。1.要努力抛弃单向的宏大叙事主流媒体、主流舆论、主流声音,绝非单向的拿腔拿调、宏大叙事,“主流”更不是模式化、格式化的托词,而要记者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力求在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事实呈现和多元表达中找到平衡。可以说,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首先就要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媒介化社会服务和治理,这是媒体深度融合的要求,更是社会和民众的期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既是新闻的死穴,更是媒体融合的死穴。2.要更加注重新媒体的叙事能力新媒体之“新”,首先是技术“新”,它激发了互动体验等新的创意和新的叙事;同时,新媒体之“新”,还在于连接“新”,它需要通过语境和场景的变化实现与用户的关系重构。当前,尤其要重视AI对新闻叙事的影响,比如更为个性化的呈现,更加深度的空间沉浸和情感沉浸,以及数据可视化和虚拟场景的运用,甚至通过海量信息的处理,构建更全面、立体的新闻叙事框架等。3.要更加警惕新闻的“抖音化”现象抖音日活8亿,似乎已经成为用户内容消费的第一大应用。如今,主流媒体也大都在抖音上开了账号,以获取流量,扩大娱乐化表达的爆款逻辑一股脑地运用到了新闻内容生产中,无形中就陷入了抖音情绪推动的流量价值观中,从而消解了新闻的特质和传播的价值。原创:朱永祥
5月27日 上午 9:36
其他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或电话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全媒体时代 新闻小白进化记

天鹅‘起舞’”这个标题一下子就跳出来了。播下一颗种子,待风雨滋润,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我也深知,记者永远不能脱离根本,脚踩大地,才能不断获取营养,茁壮成长。原创:李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

全文共3115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周霞,浙江磐安人。浙江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2013年入职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从事记者工作。《从神秘古城到世界遗产——访良渚考古团队核心成员王宁远》《杭州自来水异味溯源追踪》等作品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5个年头。师范院校毕业的我,做过教师,做过主持人,转型为记者也已经有10年了。从县台到市台,再到省台,从一个新闻小白,成长为一名铁肩担道义的新闻记者。从教师跨界到记者,是因为对新闻工作的向往。新闻事业是一个“透明的承诺”,这份承诺的透明和纯净,就像早春的太阳,激励着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1深耕专业才能开花结果记者不是一蹴而就的职业。作为一名跑线记者,要深耕挖掘,积累经验,成为专家型记者。9年多来,我跑过省内各个在建高速项目,采访了130多位建设者,我了解高速公路上的每一块公里牌定位的具体位置,熟知每条高速上设置的服务区。2020年12月22日,随着浙江“天路”文泰高速的正式通车,浙江高速公路路网补齐最后一块“拼图”,浙江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作为交通领域专业媒体的跑线记者,我现场见证了文泰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建金高速等9条高速公路集中通车。在文泰高速通车现场,在采访建设者、村民后,我第一时间将这些素材进行编辑,抢先播出了《被称为浙江“天路”的文泰高速今天正式通车,浙江省“十三五”陆域“县县通高速”目标圆满实现》的广播短消息。浙江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这一题材,各路媒体都参与了报道。如何才能在同题报道中有亮点?事前,我查阅了浙江省的高速公路建设史,综合学习了120多篇报道,终于找到新闻的落点:文泰高速的通车,从村民的出行便利,到县域的文旅融合,将文成、泰顺的绿水青山汇成了诗与远方的向往。同时,发挥融媒优势,在新媒体微博、APP上进行了报道的延伸,通过短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达到了立体化的传播效果。除了通车当天的广播快速呈现,还牵头策划了视频直播《见证历史!浙江实现“县县通高速”》,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对12月22日当天通车的文泰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建金高速,提前进行了蹲点采访,并在现场进行视频直播,通过采访工程建设者了解筑路过程中的艰辛,让当地村民讲述高速通车之后的便捷生活。通过北高峰、央视移动网、央视频、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微博等各大平台同步直播,收获了73万的传播点击量。作为一名交通记者,我难忘那一个个画面:在寒冷的跨年夜坚守乐清湾跨海大桥的采访、在沥青温度高达160多度的建金高速沥青路面施工中进行过的“烤”验、在暴雨中爬上在建高速塔吊的惊险……“十三五”收官,浙江省的综合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33万亿元,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陆域县县通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这些成就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也是我作为交通线记者的一份成绩单。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富春江特大桥现场采访2倾情投入才能捕捉时代心声FM93不仅仅只是交通台,也是关注各类社会热点的综合广播。我们有幸身处伟大的变革时代,我所在的交通之声作为中国广播前三强,浙江省应急广播,非常重视大交通等重大主题报道和民生报道。而每次在报道推出之前,头脑风暴,开放策划,以小见大地调动每一个记者的创作热忱和激情,都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也在一次次重大主题报道的历练中得到了成长。2019年7月6日,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良渚,申遗成功。当天在频道领导戴家琪的指导下,开始着手策划新闻访谈,邀请团队的核心人物来直播间,讲述从最初发现到成功申遗,83年间良渚遗址成功走向世界的故事。我记得当时给良渚古城考古发掘领队刘斌研究员打电话时,他还在阿塞拜疆,简单沟通之后,刘斌答应回国后接受我们的采访。随后,我和新闻主播谷枫一起,商讨访谈的提纲、形式等。后来因为时间的冲突,刘斌研究员为我们引荐了团队的核心成员王宁远老师。良渚申遗有太多的人在关注。访谈团队核心专家,如何将爆点呈现给大家,是我们再三思考的问题。在专家团队回国后,我便通过电话不断地与王宁远老师进行沟通,将拟定好的访谈提纲发给他,针对每个问题,向王老师进行讨教,最终将良渚从无到有的故事,一一拟定问题,努力做到通过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呈现出一档专业有趣的新闻访谈节目。光访谈提纲,我们就修改了7版,从十几万字的材料书籍中,寻找大家感兴趣的点,譬如:被称为“食稻之民”的良渚先民,是如何在金色稻田间,展现五千年稻作文明的……终于,在7月12日,王宁远老师来到了直播间,和大家一起,讲述了发掘背后的故事,通过良渚,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华文明。这期节目《从神秘古城到世界遗产——访良渚考古团队核心成员王宁远》,获得了浙江新闻奖新闻访谈节目一等奖。与此同时,我们还策划推出《见证:千年文明
2022年8月5日
其他

温报集团欧华联合时报:发挥华文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全文共2030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些年来,由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意大利海外华文媒体——欧华联合时报,在发挥华文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作了探索。欧华联合时报创办于1996年,是意大利第一家华文媒体,也是国内第一家贯彻中央“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国有地市级媒体全资收购的境外华文媒体。欧华联合时报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在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那不勒斯设有4个分社,并在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等地区20个国家设有分社和记者站。曾先后荣获“G20境外宣传大使”“浙江省侨界境外重点宣传合作媒体”等称号。1借助“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该报开始思考如何将倡议变成行动。2015年,联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世界华文媒体联盟成功策划举办“一带一路”中国品牌世界行系列跨境大型活动,为浙江省、广东省、温州市等省市策划实施海外推广,先后走进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等6个国家的罗马、莫斯科、维也纳等12个城市。该项活动连续多年荣获由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入选新闻媒体。左右滑动查看“一带一路”活动图集该报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注重“引进来”,每逢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活动、特刊、新媒体平台统一对外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比如2013-2014年,中美国家领导人互访,该报成功策划举办了“温州美国日”系列活动;2015年,策划举办中日韩文化交流论坛“温州韩国日”。而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刚刚开始之际,邀请国家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策划2018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报告会,传递对外交往经验和故事。同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该报组织策划全国劳模、各界工匠精英、著名企业家等参加的“工匠精神”对话会。会上,华为集团副总裁苏伟、浙江工商大学原校长张仁寿等,共话“工匠精神”的中国故事。2018年,该报联合意大利驻上海总领馆,策划系列引进来活动——2018“一带一路”意大利品牌走进中国,引进意大利的设计、美食、美酒、电影、文化、摄影等独具魅力的品牌,通过“看、玩、吃、乐、品”五大亮点串起意大利品牌与中国文化交相辉映的精彩故事。2借国家领导人出访传播中国好声音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该报策划举办了首届“世界温商”对话会暨世界温商百名风云人物颁奖典礼,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名温商齐聚一堂共话温商的创业中国好声音。2019年3月21日、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到访意大利与塔吉克斯坦。该报第一时间与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对接、沟通,并取得中国驻意大利大使的信任,将整体策划报道方案送报大使馆。国家领导人到访意大利当天,该报推出精心策划的16个专版特刊,以“携手‘一带一路’、共赢‘一带一路’”为主题,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为载体,充分、全面回顾中意两国49年来在经贸、文化、科技、教育、警务等多领域的合作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对浙江人为中意两国友好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进行报道。该特刊也作为唯一一份华文报纸送到主席下榻的酒店房间,传播中国好声音。此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该报成功举办2019“一带一路”中国品牌世界行走进塔吉克斯坦跨境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推动中方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当地人民,展示中国企业新形象、新担当。3借华文媒体力量树立中国形象2020年3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欧华联合时报》的侨胞抗疫报道:意大利是欧洲浙籍侨胞最多的国家,30多万浙籍侨胞旅居该国。随着当地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剧,家乡人民日益牵挂他们的安危。与此同时,外交部和国务院侨办希望意大利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欧洲青年企业家协会能出谋划策,出“金点子”为海外侨胞解困,为国家树立形象。为此,该报为意大利的侨胞发出呼吁:第一,鉴于中国在防治疫情方面积累了众多成功经验,侨胞们希望国内能够派出医疗专家组,或与意大利医疗部门合作,在意大利设立类似国内方舱医院的收治点,专门为华人提供医疗服务,从而为侨胞的就医提供有力保障。第二,意大利现大面积停工停产,使得众多在外打工的华人处于歇业状态,他们多以群居(几个人住一个宿舍)为主,交叉感染的几率极大;另外一批是老人和小孩。因此,希望国家能以包机形式将这批在海外的弱势群体,以及老人和小孩接回国内。这些建议和呼吁很快得到了实现。3月27日,中国第一支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意大利,接着多支数百人医疗队驰援意大利,开辟国内唯一直飞地市级城市(温州—米兰)的临时航班,并几乎每周一个班次。援意人员马不停蹄地赶赴多家医院、深入病房,并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协商交流,为华人华侨提供大量援助。通过这些点对点的交流,专家组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等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意方。在这次疫情中,该报发挥好桥梁作用,传递正能量,借华文媒体力量树立中国形象。原创:吴
2022年7月5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1个人1年间,216篇报道,一位年轻女记者的黔边黔中行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或电话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浙江日报》变宽了

全文共190字阅读大约需5分钟致读者本报编辑部今天的《浙江日报》,有些不一样。我们的报型变宽了,版式更为舒展,内容更加丰富。在这张底蕴深厚又常变常新的新闻纸上,我们将一如既往保持人民情怀,努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回应时代的召唤、读者的需求,在如流时节中,定格下一个个值得铭记的瞬间。今天,感谢您和我们共同翻开崭新的一页,也请与我们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左右滑动查看浙江日报版面图来源:浙江日报热文回顾做有温度的时代记录者!基层融媒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学会“跑”在新闻前面: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报道的议程设置去年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钱江晚报微博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元宇宙”,会将新闻业导向何处?全网刷屏,阅读过亿!《我们的天才儿子》引爆全网带来的思考出圈传播,打造爆款!媒体融合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破局”式呈现元宇宙,媒体融合的3.0时代:虚实结合,万物互联,无边无际别放过它!细节!陈丽媛总结夺得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的最深感触!我和党媒的情缘|工作才三年,他的4篇评论作品夺回4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我在天目新闻做科技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网络传播现象与应对策略我们常说的新闻稿的“节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党媒深度报道如何加强新媒体传播

全文共3113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我们对“独家新闻”的理解,已不能停留在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做出具有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思想的“独家新闻”,也就是深度报道,成了一家媒体实力的体现。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当下,党媒如何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形成新的传播优势,成为挺进主战场的主攻手?1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一年超30个过亿话题,80后“老”编辑如何玩转新媒体

全文共3382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1987年生,杭州人,进入钱江晚报工作至今正好10年。在做微博运营以前,跑过两年经济新闻,做过晚报APP首页编辑,还曾到政务平台“浙江发布”历练过两年,一线采写和后道编辑运营都经历过,也算一个新闻老兵,曾被评为晚报优秀员工。2019年年底,我开始担任钱江晚报微博及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平台内容运营。这个行业普遍年轻化,作为一个80后老编辑,要说有什么优势,或许面对流量诱惑时,我们更为从容。通往爆款之路并非仅此一条,我们不会孤注一掷去涉险。“热搜”正在左右年轻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说“是”,未免武断。然而,又不可否认,微博的热搜、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热榜,已经日益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商业平台的内容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以微博全国热搜榜为例,50个热搜位,每天包括央媒、地方媒体、行业媒体、自媒体等上千家媒体,大家争得“头破血流”。这个圈子普遍都是年轻人,敢想敢拼,精力充沛,点子多、玩法新;当然年轻人也都很愿意分享。从事微博运营的这两年,我干脆把自己掏空了,沉下心来学习新媒体运营的规则和玩法,通过与他们交流和头脑风暴,获益良多。截至2021年12月底,钱江晚报微博产生了355个热搜话题,其中60个全国热搜,32个阅读量过亿话题,在全国媒体矩阵势力纸媒榜单中长期位居浙江第一,全国前十。新媒体运营,每一天都要面对巨大的流量诱惑,我们始终守住了传统媒体人的底线,始终坚持把钱江晚报和小时新闻“有用有趣有温度”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用户。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也愈发有种共识:新媒体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国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的大环境下,我们这些坚守底线的传统媒体,或正迎来前所未有良性竞争的黄金时代。1面对重大事件发声都说新媒体首要秘诀是唯快不破,然而这个“快”,在微博等商业平台上,是要与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国同行来比拼的。盲目拼手速,其实并不可取。我的运营搭档是一名85前资深编辑,在重大事件的发声上,我们俩达成了高度默契:不求速度、只求准确;不唯流量论,更注重新闻的真实性以及事件本身的传播价值。2021年的台风“烟花”,是所有登陆过浙江的“7月台”里最强的,整个浙江大地进入紧急戒备状态。面对“烟花”,我们并没有盲目抢新闻,而是通过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实现多个话题登上全国热搜,总阅读量近5亿。当时我们设置了#浙江台风互助#、#我在浙江报平安#等多个互助话题词,通过设置议题,将网友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并将政府的政策和公共服务通过热搜话题词,扩散至数亿网民,传播效果实现几何级爆发,既及时为受灾群众解“燃眉之急”,也进一步强化了钱江晚报的公共影响力。我们愈发感受到,多年采编一线磨炼出来的“政治红线意识”,在新媒体的运营中自有其优势。遇到重大事件时,更能以清醒的姿态,不盲从舆论、不被流量裹挟,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精准挖掘网友需求,有效设置议题等方式来让内容出圈。这两年,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省内出现本土病例以后,每天都是超长待机状态。关于疫情相关内容的发布,我们不求快,但求准确;不求煽情,但求有用;不盲目为了流量渲染,而是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作为传递出去。2020年初,正值武汉疫情,钱江晚报微博发布《今夜无眠!浙江最强大医疗队明赴武汉》一文阅读量超2300万,疫情面前,全国一心。在这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两年里,类似的暖新闻爆款不断。我们相信,这场困扰了人类两年多的疫情一定会画上句号。流量本身没有属性,重要的是制造流量的人。生和死、人生的无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严肃的题材,信息发布者的初衷和目的尤为重要。而钱江晚报作为权威媒体,对于重大事件的发声,理应在充斥着低级趣味、哗众取宠和消极情绪的榜单上发出掷地有声的一击。2信息汪洋中捞爆款钱江晚报作为一家老牌都市报,在热点事件面前一直向读者传递专业的、权威性的解读。然而,热点事件全国各路媒体都在做,榜单排重,同质化的内容根本无法上榜。如何让钱江晚报内容破圈?这是我们微博运营每天绞尽脑汁、拼尽全力的目标。前段时间,江歌案审判迎来全网关注。当时包括央媒在内的各路千万级头部大号都从各个角度报道江歌案,热搜榜上有现场视频稿、律师解读、案件回溯等等。我迅速从本报几千字的稿子里拎了“直播”这个点,做了标题《#江歌妈妈考虑做直播赚钱#,她问:你们支持我吗》,稿子里提到江秋莲本人有做直播的想法。有不少网友担心判决以后江歌妈妈的生活会失去方向。我们捕捉到了网友的这种情绪,做了一个征询意见的标题,很快冲上了全国热搜榜第一位,引发网友大讨论,单条微博转评赞近40万。对爆款的判断力,得益于长年采编一线的经验积累和觉醒。在做微博运营以前,我跑过经济新闻,做过APP首页编辑,还曾到政务号“浙江发布”历练过两年,相比而言,我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8年,也算一个老兵。2021年,我们微博的爆款话题#阿姨吃3年酵素肠子表面像蛇皮#微博热搜第一后登榜时间超12小时,话题阅读量7.4亿。我们最开始向微博申请push支持时,被微博方的运营驳回了。熟悉微博流量机制的人知道,push被驳回,意味着损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流量通道。被驳回后还要不要继续推?当时身为编辑的我,笃定酵素养生是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养生方式,一来符合微博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的用户定位,二来这是一条非常有实用价值、有科普意义的稿件。其实,我们的很多热搜爆款都有类似被微博方驳回推荐的遭遇,但从结果来看,如果当时放弃的话,我们起码会少一半以上的热搜。3深耕用户下苦功夫网友们的一条条转发、评论和点赞,从信息的洪流中把各个媒体的内容送上最受关注的热搜位。热搜榜相当程度上反映屏幕背后的用户,他们每天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对爆款的判断力,除了采编一线的经验累积之外,我们还每天学习研究怎样的话题更容易上热搜。我们还会点开热搜稿的评论一条条翻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当下,是什么吸引这些用户愿意花时间留下每一条真实的转发和评论。包括我们自己的稿子热搜以后,我也会点开几百上千条评论一条条复盘,网友哪些关注点是我们在设置话题词、拟微博文案时没有想到的,这些都为下一次的热搜提供了借鉴。钱江晚报官方微博每天发布博文40条以上,除了国内国际热点外,其中近一半是本报原创新闻。这也意味着,我们运营每天要编十几条稿子,对每一条稿件的话题词、标题、正文文案等做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的修整,以及配合稿件做相关视频,此外还要运用各类渠道争取流量支持,一天的工作量很大。但我们认为不应该就此沉湎于日复一日的基础性工作中,消耗自己的工作热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亮点做出成绩。做好内容运营,归根结底,就是一条——用户思维。每个商业平台都有其用户属性,我们不仅关注行业动态信息,也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观察和总结官博的用户,然后针对这几类活跃度高的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的投放和运营。4以归零心态做新媒体回想2021年初,新浪微博推出同城榜,流量入口和流量获取方式发生巨变。旧有的运营手段不再奏效,微博增粉和互动陷入增长困境。作为运营人员,当时的我们也是一筹莫展。与其被动观望不如主动出击。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参加新浪浙江线下沙龙,并积极与新浪内容运营方建立联系,有效沟通,争取资源,充分学习和掌握新的流量机制与运营手段。在2021年一季度,钱江晚报内容开始频上同城热搜。经过不断摸索,钱江晚报官微终于在2021年3月底迎来了当年的第一个全国热搜。此后,从一月一热搜到一周一热搜甚至一天一热搜,我们慢慢找到了一套现有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运营方式。风险和回报往往是对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微博运营,不仅要有能做出爆款的新闻敏感性和专业能力,更要有过硬的红线意识,不哗众取宠,不被流量裹挟。有一种声音: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替代者、终结者。传统媒体“触网”多年,这样的声音仍旧不绝于耳。在新媒体行业“混”了几年,个人最大的感触是:正因为万物皆媒,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反而更凸显新闻专业性、权威性的重要,越有公信力的内容越有传播价值。庆幸的是,一大批优秀的内容生产者仍然都在传统媒体,这是我们与网络媒体、自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当然我们无法改变被商业平台“算法”绑架的事实,但运营实则是不断认识平台传播规律、尊重规律而后利用规律的过程。常怀归零心态,借助互联网,我们传统媒体的内容可以实现多维度的传播,打造空前影响力。原创:虞珊珊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做有温度的时代记录者!基层融媒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

全文共2161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什么是时代影像下,值得被记录的事物?2020年,余杭区融媒体中心两组短视频作品,《欢迎回家,哆啦A梦战队》抗疫系列短视频及《你要跳舞吗》一举拿下2020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新闻性短视频和非新闻性短视频两个一等奖。在竞争激烈的省级新闻奖角逐中梅开二度,打响了基层融媒体中心短视频制作的品牌。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和风口期之后,短视频已经成为各大新闻单位争相涉足的新闻传播新领域,短视频作品也是每年新闻奖评选竞争最为激烈的部分。如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几年来,我和中心短视频团队不断在摸索中创新求变,充分发挥基层融媒体中心在一线接地气的优势,讲好余杭故事,努力打造属于余杭的短视频品牌。1关键词一:深入浅出找准选题对于党的新闻传播机构来说,在新闻选题上最重要的就是对重大主题的把握和策划,即如何在宏大且纷繁的信息中,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把一个看上去“古板抽象”的话题以浅显易懂、大众接受度高的方式呈现出来、传播出去,这同样也是短视频作品得以让观众接受的首要前提。2019年,位于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时间,各方媒体使劲了浑身解数,纪录片、短视频、新闻专题、短消息可以说海陆空全方位覆盖。我们拍摄创作了短视频作品《良渚24小时》,从小切口入手,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高投入的制作,记录了发生在良渚24小时内的24件小事。这些小事,涵盖了良渚这片土地古往今来的生活轨迹,也说明了,正是因为有了良渚文化的熏陶和积淀,才能让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依旧沐浴在祖先智慧的遗产之下,而正是有了现今良渚人的努力和建设,才能让这片积淀千年的土地,直到今天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件作品最终在竞争激烈的浙江省新闻奖中脱颖而出,拿下一等奖,我想主要的优势就在于,它放弃了宏观庞大的叙事,转而从更加生动接地气的角度入手,将一个古老文明对于一个地方的意义,用更加写实的手法呈现了出来。2021年,我带领团队拍摄制作共同富裕宣传片《勇敢闯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学会“跑”在新闻前面: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全文共3873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两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焦点。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疫情传播发展速度快、防控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象征权威、官方发布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备受瞩目。浙江省于2020年1月27日召开首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之后,迄今为止召开107场疫情发布会。在关注度极高、信息传播极其密集的疫情发布会现场,议程设置始终是引导浙江日报高效完成融媒体报道、发挥党报舆论引导功能的核心理念。当融媒体时代呼啸而来,生产信息的平台和生产信息的方式都趋于多元,人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在触手可及的信息浪潮中,议程设置的重要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紧扣这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新闻传播理论,我们在疫情发布会报道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容地“跑”在了新闻前面。1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去年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钱江晚报微博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

全文共2511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在互联网时代,热搜、热榜成了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深耕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体来说,竞争激烈、上热搜难,成了内容传播的一大困境。如何做好内容运营,使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大浪中站稳脚跟,成为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2021年12月7日,新浪官方发布“微博浙江区域媒体榜影响力榜单”,钱江晚报位居第一。钱江晚报官方微博拥有粉丝700万,数量并没有优势,但是粉丝活跃度非常高,互动性强,使得钱江晚报在全国媒体矩阵势力纸媒榜单中能够长期位居浙江第一,全国稳居前十。2021年,钱江晚报微博共生产了358个热搜话题,60个全国热搜,其中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频登微博热搜前三。我们始终相信,优质内容是基石,“小而美、正能量”的新闻更能触动人心,成为“爆款”。而一个好的内容运营团队,则是做好内容传播的必备条件。“文章写得好,更需要建一个好的话题。”如果一个话题可以在3秒钟内吸引读者点开,那么就成功了一半。钱江晚报以大融合视野,充分整合商业平台、渠道的资源优势,做好内容运营,向读者输出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从而提升主流媒体的口碑和公信力。本文以钱江晚报官方微博为例,详解内容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与感受。1“流量密码”一:话题网聚正能量,用暖新闻支持寒潮中的抗疫力量2021年年末,全国多地接连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话题不断成为网络热点,一些不实谣言也在网络上散布。钱江晚报官方微博围绕发生在隔离点的暖心故事,结合各地守望相助的新闻资讯,快速策划推出#浙里一家亲#、#长三角一家亲#、#抗疫一盘棋全国一家亲#网络话题。通过报网联动,全国媒体话题互动和网络大V接力等形式,向网民展示全省11地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跨市、跨省连成统一战线,同心聚力抗击疫情的动人瞬间,不仅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发生地的抗疫措施和防疫成效,及时制止谣言的发生和传播,更激发网友对一线抗疫工作者的关注和关心。“三亲”话题短时间内汇聚12万网友讨论,4.2亿阅读量,法医秦明、朱丹、周洁琼等网络大V和社会名人也主动加入话题互动讨论,助力话题扩大影响力,在网上凝聚更多社会正能量,为寒潮下的抗疫力量,带去一股强大暖流。随着浙江疫情得到控制,陕西等地又暴发疫情,#抗疫一盘棋全国一家亲#的话题再次被关注,从各地为浙江加油,到“片儿川为biangbiang面加油”;从支援浙江,到浙江支援,隔空喊话,温暖生动,互帮互助,万众一心。“三亲”话题层层递进,将小爱汇聚成大流量,在寒潮中释放暖流,构建起一个文明有爱、团结向善的网络生态。2“流量密码”二:
2022年3月10日
其他

“元宇宙”,会将新闻业导向何处?

全文共4305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不会想到,自己在1992年的小说《雪崩》中提出的“元宇宙”,在30年后被再次提及并成为2021年度当之无愧的高频热词。在那本科幻小说中,“元宇宙”被用于指代“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2021年3月,沙盒游戏平台Roblox公司首次使用元宇宙概念,并成功登陆纽交所;10月,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高调宣布Facebook正式更名为元宇宙(metaverse)的前缀“Meta”……,使“元宇宙”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广泛讨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赛道。关注与讨论元宇宙的这股势头,也从国外到国内并延及新闻业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判断“元宇宙将是未来媒介的外延”[1],同时还是“数字技术全面融合的终极模式”[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则将元宇宙描述为“一个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3]。业内其他人士也指出,元宇宙是一种依托人工智能、交互技术、5G通讯、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的理想媒介形态。在元宇宙技术加持下的新闻业,其未来是何走向仍是一个充满想象与未知的话题[4]。那么,元宇宙将给新闻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接下来会有哪些走向?对于媒体从业者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和醒示?1何为“元宇宙”“元宇宙”自斯蒂芬森提出之后,其概念也有过多次拓展和演变。2003年,有海外学者将元宇宙概括为一个低成本、自配置、沉浸式的网络集合体。2007年,元宇宙路线图项目组提出了“多维的元宇宙”概念,相较于以往单个的虚拟世界,他们试图用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元宇宙,其内容包括创建物理维度上持久存在的虚拟空间、发展虚拟增强物理现实的技术,通过网络信息化、数据智能化,将现实与虚拟连接起来[4]。2008年“元宇宙”被首度编入牛津英语词典中,并解释为“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用户可以与他人及其周围环境互动的虚拟世界”。2021年被学界和业界视作“元宇宙”元年。针对这一年所呈现出的发展高峰,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推断这是技术渴望新产品、资本寻找新出口、用户期待新体验的结果,也因此可以认为,元宇宙包含着全新技术逻辑、商业开发潜力和超级体验感这三方面内容。多位研究者认为,元宇宙的技术底座是5G网络,而底层结构中必须同时包含云储存、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像、区块链、穿戴设备和用户互动装置这“六大支柱”,这比以往任何一项互联网技术或数字媒介都要复杂得多。而站在商业角度,除了游戏以外,扎克伯格还认为元宇宙将会是去中心化的,将有许多公司和个人在元宇宙内经营自己的空间。例如,脸书的“地平线工作室”(Horizon
2022年3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全网刷屏,阅读过亿!《我们的天才儿子》引爆全网带来的思考

全文共6080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这是一场点燃善意的超级传播,贵在倾听的真诚、讲述的温暖。2022年1月17日,杭州日报副刊品牌栏目“倾听·人生”的纪实作品《我们的天才儿子》见报,经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和官方微信、微博同步推送,引发龙卷风般的传播效应,到1月18日下午,全网刷屏,阅读过亿。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澎湃、网易、新浪、头条新闻等纷纷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分别作了专题报道,成为新年开年的现象级作品。这篇口述实录报道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讲述了不为人知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人生故事:6岁时的一场意外导致晓宇左眼失明,中学时患上躁郁症,成年后时常出入精神病院,在父母的呵护下,晓宇自学多门外语,读遍浙江图书馆所有的外语小说,翻译了22部英、日、德语著作。与此同时,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并不幸去世……这是一个普通家庭遭遇巨大苦难、也因为爱而创造了伟大奇迹的真实故事。文章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无数读者留下感言:“从苦难中挺立起来的人生屹立不倒,金先生一家三口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所以引发社会巨大的共情共鸣和关爱。真心祝福他们生命无恙,生活阳光!”“有温情的媒体才会诞生感人的故事,多少年来,‘倾听·人生’的文章永远是那么的感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那么的扣人心弦。”《我们的天才儿子》的“破圈”传播,让“倾听·人生”这个从纸媒的黄金时代走来、已有20余年历史的老牌栏目,在互联网时代重新迎来“高光时刻”,也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天才”火了是不是一个例外?新语境下老栏目怎么突破“窄门”?长文叙事是不是必然反流量?实际上,爆款的背后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切实践行“开门办报”传统,始终面向普通人,倾听百姓心声,讲好百姓故事,多年精耕细作的一次厚积薄发。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倾听”亦在不断探索俯下身、沉下心,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在大时代的土壤里,长成和群众血脉相连的一棵树。正如“天才”稿编辑戴维所说;“心里装着人民,是会被看见的。”1“天才”火了是不是一个例外?20余载开门办报,坚守三大传统“开门办报”作为我党的悠久办报传统,其底色和内核是践行群众路线。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用双手打拼美好未来的历史,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细节。“倾听·人生”栏目20余年的开门办报经历证明,怀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情感,坚定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奋力画好党报和读者的同心圆,这一传统永不过时,值得坚守。1.聚焦大时代的普通人,记录是一种责任“倾听·人生”栏目诞生于新旧世纪交替、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2000年1月,面对火热的时代,栏目确立下三条原则:“说亲身经历,看世道人心”,以小人物命运折射大时代的变迁;全部采用真人真事,绝对不用虚构的文学手法;用第一人称,即口述实录体。三条原则一以贯之,成为口碑的“金线”。这是党报副刊将文学笔锋转向写实的一次成功转型。从2000年至今,走口述实录路线的众多媒体栏目在大浪淘沙中渐渐消失,而杭报“倾听·人生”仍以每周一版与读者见面,22年留下了600多万文字,讲述了1000多个故事。这是1000多个普通人的人生传奇,也是一个大时代的筚路蓝缕。在“倾听”20周年座谈会上,老读者说:“‘倾听’的故事很亲切,都是老百姓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我身边,我想再好的作家也写不出那样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与历史事件。”[1]只有立足百姓,好故事才能源源不竭;只有让群众占据“C位”、成为主角,栏目才有持久的生命力。2.他们的一生只讲一个故事,倾听是一种姿态为什么是“倾听”而不是“讲述”或者“聆听”?因为“倾听”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倾听”栏目认为,这是党报面对人民群众应有的姿态。“倾听”的讲述者都是有阅历或有创伤的,他们要讲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许他们的一生只讲这一个故事:难以承受的剧痛,极其需要理解的情感。作为倾听者,要承受得起、理解得了,要以温暖理性为价值导向、以客观叙事为表现形态,用情感凝聚来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我们的天才儿子》的作者叶全新是有18年“倾听”采写经验的资深作者。2021年一个阴暗的冬日,叶全新走进受访者金性勇老人的家,从早到晚,进行了一场刻骨铭心的采访。她在采访手记中写道:“我明白了所处的位置,我正坐在金性勇妻子的床边。几天前她还躺在这里……我在流泪,我弯下身时在哭,站起来上卫生间时在哭,我记录时,笔也在哭……生命的奥秘是要面对你的经历。晓宇用七百万字搭建了一个属于很多人的世界,他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场景中。”这是一种奇妙的共生与共情:被访者把采访者当成知心人,他把最深的悲欢、最隐秘的心思说给了一个陌生人听,作者也从这难忘的采访经历中,获得了体验不同内心世界的能力,和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倾听”一次采访七八个小时是常态,很多作者在一次次的倾听中成为心理治疗师,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生命,援助过民工兄弟、下岗工人、代课老师……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钟点工》的作者任为新说,写“倾听”,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倾听”。“倾听”在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互信、互融、互感、互动的关系。“倾听”的姿态,是党报副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生动讲好百姓故事的姿态。3.源源不断的好内容需要“外挂”,创作队伍是一座富矿报纸副刊栏目宗旨和质量的最终贯彻者,是编辑。“倾听”对编辑的要求很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大的知识储备,能在各种故事中寻找真实、发掘精彩,他们薪火相传,为这个栏目创建起一座强大的作者宝库。客观上,每周一个版,每版6000字的大容量,需要“倾听”培育一支内容“外挂”的优秀创作群体;主观上,这也是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的需求,在新媒体条件下,个体的传播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利用好个人创作者的创作能力,才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放大效应。“倾听”拥有一支核心作者队伍,他们有丰富的采访经验、人生阅历和各自的专业造诣,比如工程师、教师、警察、医生等。“倾听”也在发现、培育新一代内容创作者,让年轻人说给年轻人听。这支生力军中有网易、腾讯等平台的签约作者,有美食、旅游界的自媒体大V,他们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本身自带流量,同时也热爱“倾听”。好声音在基层,好故事在路上。有了读者的支持,就有了最可靠的保障。“倾听”70%的稿件是读者、作者提供的线索,这也是《我们的天才儿子》的讲述者、85岁的金性勇老人选择向党报倾诉的原因:“我每个星期都会看‘倾听·人生’栏目,都是像我们这样‘无名小卒’的人生故事。我觉得我儿子的一生也有故事好讲,我要把它讲出来。”心贴着大地和群众行走,才会赢得群众全身心的信赖。这一份来自人民的沉甸甸的心意,也让新闻工作者前行的路越走越宽。2新语境下老栏目怎么突破“窄门”?升级分辨技能,让内容“传奇而不猎奇”从纸媒时代步入新媒体时代,“倾听”必然需要穿过老树如何新生的“窄门”。眼下,信息由稀缺变得丰富,舆论场的观点更为复杂多元,人人都可以讲故事,个个都跌宕起伏。如何分辨、选择与呈现?“倾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传奇而不猎奇”的叙事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内容定力,形成新闻性与副刊性、真实性与故事性、小故事与大历史、思想性与悦读性相结合的特点,以优质内容来展现思想的力量,体现人民群众美好的价值追求。1.注重真实性与新闻性,捕捉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倾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紧扣时代脉搏。2022年开年的第一个版面给了《另类中介》,讲述一个中国美院毕业生、曾经的大学老师在杭州做了房产中介的故事。题材很有可看性,但是第一稿失败了,从大学老师到房产中介的心理过程太过单薄,让人难以信服。经过与作者的深谈,确定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基调,抓住原稿中“我的工作是让人有一个温馨的家”这一灵魂字眼,砍去了“修路、捐款、做善事、想成为作家”等枝枝蔓蔓,围绕人物心理和各种买房故事,再次核实与深入采访,最终的成稿细节丰富、性格饱满、故事抓人,“一个多元和宽容的时代,成功本该就有千千万万种”的主题跃然纸上。2.平衡感性与理性,挖掘动人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核以《我们的天才儿子》为例,“这是栏目20多年来接到的第一个从殡仪馆打来的电话”,虽然这个角度颇具冲击力,但是故事能被“倾听”选中,还是在于其价值核心:“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也洋溢着坚韧不拔的爱,爱能催生出强大无比的意志。”(《我们的天才儿子》读稿人语)讲故事的意义不只在于讲述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更在于挖掘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件的本质意义。点评式“读稿人语”的运用,也加强了“倾听”的思辨色彩。“倾听”采用生动的第一人称叙事,但有时叙述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不免会让自己的际遇显得合理化。如果不假思索地口述实录,就会被叙述者牵着鼻子走。以“读稿人语”来表明党报的立场和导向,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令人细细品味的良好效果。3.兼顾故事性和话题性,强化议题设置主动制造热点22年的“倾听”写了1000多个故事,几乎涵盖了所能想到的各种题材。栏目也有生命的周期、岁月的起伏,“倾听”如何度过题材新鲜度的“中年危机”?依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是主动设置热点话题,比如围绕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出“我们的流金岁月”系列,围绕建党100周年推出“寻找时代的红色榜样”系列,这样,每个主题都越做越广、欲罢不能。二是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从海量信息中捕捉新型业态,甄别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小而美的清新题材扑面而来。比如,2021年正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昆明大会召开,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年也是新疆野马研究中心成立35周年和野马放归20年,为此,“倾听”组织采写了《野马天使》,讲述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濒危物种普氏野马在中国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从野外绝迹到重归自然的故事。题材的原创与独特,柔弱而坚韧的女科学家在漫长岁月里坚守遥远边疆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了读者,在新闻客户端上的阅读量达到了当时破纪录的175万。不管媒体格局怎么变,内容为王不会变。“活蹦乱跳、顶花带刺的鲜活文字背后,是深厚的洞察力、判断力,最根本的则是党报记者的高远站位”。[2]3长文叙事是不是必然反流量?传递主流价值,让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对于《我们的天才儿子》的火爆“出圈”,“倾听”采编团队实属“始料未及”。“倾听”栏目素来不以求快、求奇的爆款思维指挥内容生产,坚守“不只是讲百姓故事,还要讲好百姓故事”的价值理念。在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媒体平台加持下,如何将长文叙事的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同时处理好流量思维和价值引领的关系,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在探索的课题。《我的天才儿子》带来的大流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和研究样本。1.融合传播,助推内容“出圈”“天才儿子”的传播现象并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有其发展逻辑。在融媒体时代,杭报集团构建了完整的全媒体矩阵,报、网、端、微深度融合,杭州日报官方微信位居全国党报微信公众号前五名,在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中成绩突出。“倾听”早在新闻客户端“杭+新闻”平台落地,无论是栏目设计还是稿件编排,都具有新媒体传播的鲜明辨识度,并具有深厚的读者黏性,成为客户端的王牌栏目、圈粉利器——曾有老读者为了能给“倾听”留言互动,从报纸端追到客户端,特地在手机上下载APP,分三次成功发表长评。随着平台建设的深入,“倾听”粉丝和阅读量也在连年攀升,2018年的阅读量冠军《我和舟舟的世界》是40万;到2021年,《野马天使》《我和“杭二棉”》等4个故事的阅读量分别突破100万,创下历史纪录。而这个纪录又在2022年开年被《我们的天才儿子》再度刷新。2.情感传播,引发共振共鸣杭报集团中心厨房大数据追踪显示,1月17日早上,《我们的天才儿子》由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和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同步推送后,读者开始大量自发转发,中午起,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手机客户端跟进,下午凤凰网、百度等转发,到当日晚上9时,澎湃、上观新闻、腾讯等大量主流平台纷纷加入,阅读量增长如潮水般汹涌。杭报官方微信24小时阅读量破100万,官方微博阅读量268万,话题1200万,杭+新闻客户端28小时阅读量破千万。到1月18日下午,全网阅读过亿。“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一个抵达灵魂深处的杭州故事”。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个体的感受和情感带入是第一位的,虽然素不相识,但爱与救赎是人类相通的情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人性的闪光与美好,强大的情感力量直抵人心,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引发了巨大的共情、共振与共鸣。3.裂变传播,带动社会赋能伴随前所未有的关注,巨大的流量“涌”向这对父子。据杭州网数据监测,从1月17日至24日一周内,金晓宇相关信息全网共51367条,中央级媒体刊发文章444篇,十多家影视公司来联系想拍摄这个杭州版《美丽心灵》的故事,而在民间,想捐款的、上门探望的热心人士也络绎不绝。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网民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传播格局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按照全媒体传播裂变的逻辑,信息的参与者也是分发者,参与者圈层越多,传播裂变的流量就越大,信息可能会更丰富,也可能会被扭曲和异化。在这一时刻,主动介入舆论场、及时疏导公众情绪,对唯流量是图的行为说不,以理性思考引领正向价值观,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与担当。“倾听”在接下来的两天中采写了两篇深度报道。第一篇《〈我们的天才儿子〉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在第一时间解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金性勇老先生说“故事能够见报,让晓宇看到我的心里话,这比所有金钱与物质报偿都无价”,“倾听”则呼吁,“在感动过、感怀过之后,真正的帮助是细水长流的关怀”。报道同步在客户端和官微推出后,5个半小时阅读量破千万,9个小时阅读量破2000万,一天之内再度刷屏,成为全国热搜话题。第二篇《温暖从不缺席》揭开了故事的另一面:从残联、社区干部到派出所片儿警,一直在给这个家庭默默的支持与帮助。杭州日报配发评论继续点题:“用坚韧去化解生命的刺痛,以乐观去面对人生的起落,平凡的生活也能闪闪发光。让政府、社会、家庭、媒体、个人共同努力,让更多和金晓宇一样遭遇的人,找回自己的‘美丽心灵’。”善良不是昙花一现,温暖不是短暂的烟火。金晓宇的新书即将出版,省市翻译协会邀请他入会,权威医疗机构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类疾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全网关注和讨论。“倾听·人生”的故事传播,成为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正能量辐射:党报坚持人民性,坚持沉下心做好优质内容,是为天时;媒体深度融合,为“破圈”成功插上强大的翅膀,是为地利;人心呼唤真善美,一个“读者通过党报平台说说心里话”的故事,最终集多方之力呈现出温暖美好的结局,这是最大的人和。注释[1]
2022年3月4日
其他

元宇宙,媒体融合的3.0时代:虚实结合,万物互联,无边无际

全文共4932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虽然目前的“元宇宙”仍处于“社交+游戏场景”的初始与奠基阶段,还远未实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但是对于生产和传播高度依赖互联网的媒体来说,“元宇宙”是媒体融合下一步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概念。早在互联网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伊始,著名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就断言,“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其特征在于社会形态胜于社会行动的优越性”。[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已深刻重构了社会形态,尤其是媒体格局已被完全解构,其在“去中心化”的同时所孕育出新一代数字媒介,使传统大众媒介作为新闻生产者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并重新融合成新的媒介生态。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传播学者浦尔在《自由的技术》一书中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即原有的媒介形态划分界线在新技术下逐渐消融,由此造成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即融合)[2]。在实践中,“媒体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对互联网冲击的直接回应,在中国,还属于一项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3]当时间走到2022年,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数字化信息技术浪潮下,互联网已经分布并整合到多个对象和场景中,网络不仅联结了人与人,还联结人与物、物与物。一种关于网络社会更高形态的概念——“元宇宙”迅速走红。这个概念最早由科幻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在1992年的小说《雪崩》中创造出来的。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媒体融合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新要求,他强调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也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1元宇宙:媒体融合的3.0时代“元宇宙”并非突然降临,而与过去有着紧密的勾连。有学者将媒介融合分为三个层次:媒介互动、媒介整合与媒介大融合。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出圈传播,打造爆款!媒体融合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破局”式呈现

全文共4248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传统文化,是文化新闻报道重要领域之一。在报道实践中,它常让人有“想说爱你不容易”之感——因为某种程度而言,它给人以“难懂或小众”“艰涩且无用”等阅读体验。然而近年来,传统文化报道涌现出不少“爆款”,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中引人注目的部分。尤其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报道依托各类新平台新手段,有了更多“破局”式的呈现。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党报文化新闻报道的一项“重头戏”。浙江人文底蕴深厚,有丰富的素材可供挖掘,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挖掘和阐释,尤其是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为传统文化报道提供了“风口”。如何让富有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浙江特色的文化金名片深入人心?如何以“新”的形式,呈现“史”的魅力?我们对近年来几款爆火的文化类节目进行了剖析,结合自身的一些实践,以期获取可资借鉴的传统文化报道“出圈”路径。1穿越时空来“对话”文化遗产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走进民众生活,与当下人产生心灵碰撞。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文化报道都直接或隐蔽地选择了以“对话”的思路进行架构。数月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国》持续走红。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同样,《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采用了多种技术创新手段,以8K技术呈现文物的艺术细节,以沉浸式体验回归历史现场,以大数据算法模拟书法真迹,让国宝变得“能说会道”,与观众同频共振。今年,三星堆遗址相继两次推出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据不完全统计,3月“上新”时,有关“三星堆”的微博话题就“收割”了超10亿阅读量。此外,相关单位又推出盲盒、雪糕、彩妆等周边产品,共同促成了这一爆款IP的产生。目前,传统文化已“涉足”文化综艺电视节目、直播、短视频、电影、手游等各种传播渠道,呈现维度日趋丰富。以三星堆文明为例,其“跨界”涉及影像、灯展、书籍、纪录片、文创、音乐、游戏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套较为立体的传播发展矩阵——以上都可以理解为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建立联系的方式。从“文物戏精大会”到爆红的故宫文创,再到三星堆的跨界,传统文化很会玩;舞蹈敦煌飞天、国风音乐“出圈”,也都让人很“上头”。文博类文化IP可谓“黑马辈出”。这些IP或是让历史与现代隔空“互动”,或是将传统融入生活进行演绎,或是深入“网生代”的年轻人圈层。一言以蔽之,创作者首先具备了一种对话意识,这就让传统文化“活”了。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文化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10000年上山”“5000年良渚”“1000年南宋”等是浙江的文物标识,生态文化、青瓷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是浙江特色文化,其生命力仍然在延续。“古今对话”的思路,可以作为很多传统文化报道的重点和突破点。2轻松不轻浮的“碎片化”以往,传统文化报道让人望之生畏,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积淀过于厚重,内容过于庞杂,导致“进入”门槛太高。随着碎片化阅读的兴起,我们注意到,许多文化节目也有意缩短单篇时长,以轻松但不轻浮的方式去呈现。如纪录片《故宫100》,单集时间仅5分钟,却展现了紫禁城的厚重与深度,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也为碎片化叙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蓝本。较短的单集时长不需要观众空出大段时间专门观看,甚至在等地铁、排队的间隙都能随手点开一集,传播效率更高。但可轻松观看并不意味着内容“轻浮”。《故宫100》通过建构一套故宫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统,以呈现故宫的厚重历史。纪录片的每一集,又聚焦其中某一实物,讲述背后的实用价值、美学价值及其文化意义。碎片之内,叙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这也是碎片化展现历史所要遵守的原则。《故宫100》第7集介绍的是守在太和殿门前的一对铜狮狻猊。守门的铜狮在偌大的故宫中可谓小之又小。但是铜狮身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有深刻的意义——圆形的头、方形的身体体现天圆地方的地理概念;头上的45个发髻呼应着皇帝“九五之尊”的称谓……它们直接展示着紫禁城中的等级秩序、法统威严,也让铜狮的故事在叙述上更为完整。从去年开始,浙江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包罗万象的文化元素,构成了浙江的文化基因库,也正如一个气魄宏大的“宫殿”。要把这间“宫殿”更好地展示出来,固然可以用鸿篇巨制。但我们也可以对之进行“解码”,将每个“基因”切片,以轻松的形式呈现有质量的内容。以鲁迅故里为例,当我们在叙事时,需要着重把握鲁迅对于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也即“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叙事中要求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讲述百草园里一株植物或是三味书屋里的一副对联,达成表达形式的轻松化。二者结合,或能更好地道出其内在精髓,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3精致文本的吸引力当然,我们也必须留意到,尽管视频特别是短视频处于风口,但扎实的文本表达仍然十分重要。生动详实的长篇文字报道,即使在新媒体上也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三联生活周刊》曾刊发过多个传统文化类型的长篇集结式报道,如《唐朝的想象力:盛唐气象的7个侧面》就相当出彩。报道从城市、女性、唐诗与酒文化、胡风、宗教、美食及与世界的关系等7个方面,通过多地实地采访和相关资料搜寻,回望千年前的盛唐。《唐朝的想象力》“长篇大论”式将唐朝盛世风华的面貌娓娓道来,让读者看了却不觉累,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是以深度的文本想象力,构建了人们对盛世大唐的想象力——文本,是最为传统的呈现方式,也是最能体现想象力的方式。报道7个部分,从国家到城市再到个人,将唐朝的文化一步步进行拆解,最终聚焦到人的身上。由此可见,在策划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题报道和连续报道时,不仅需要对专题整体有明确定位和全局性把握,还要善于对专题进行拆解、划分,构建起合理妥帖的总分结构。报道的作者实地探访大明宫遗址,站在千年后的断壁残垣上,想象千年前富丽堂皇的模样,现场描写与历史文献的结合,让读者身临其境、“穿越”时空。在三城游记中,作者提及唐代广州出现了外国人聚居区域和管理体系,而现在广州的外国人有着同样扎堆的生活方式。如此的古今呼应,有助于拉近读者与古人的距离,引发共鸣。此外,长篇叙事之间,片段式的记忆点穿插其中,也别有新意。陕西历史博物馆众多文物史料,三联不仅仅将它作为研究唐朝的资料来源,更选择了其中重要的馆藏文物进行盘点。区别于大段的纯文字叙述,这种点评式图文并茂的块状内容更加直白简洁,让读者在阅读长篇报道时能有所选择,并且有停顿的空间。传统文化的复活,需要挖掘与有效展示。《唐朝的想象力》给我们一个启发——以文本的力量,重构百花齐放的传统文化。《清明上河图》中繁华似锦的都城汴京,《溪山清远图》里婀娜多姿的瑰宝西湖……古人的日常,丰富有趣,逐一还原,同样能引起现代人的想象和共鸣。4历史人物触发“大流量”回访历史人物或历史事迹的叙述方式,在各种传播平台和传播形式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今年4月6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主要目的虽然是介绍杜甫,但它也带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览全片,我们发现,以小见大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诗人的一生过于漫长,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要讲述清楚,必须有所取舍。在介绍杜甫的后期生活中,纪录片选择了《春望》《忆长安》。这些都是杜甫的名篇,也成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抓住人物就是抓住了时代。这对于我们讲好浙江大运河、唐诗之路的故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历代名人多有题咏浙东唐诗之路,很多诗人也在这条诗意之路行走游吟过。今天,浙东唐诗之路也是浙江致力于建设的重要文化带。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回望”呢?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家喻户晓,诗与山相结合,早已为回访的行程定好了地标。此外,唐诗之路上曾有骆宾王、贺知章、贾岛、王维等著名诗人的足迹,在回访唐诗之路时,可以选择与诗路结合最密切、影响力最大的诗人作为回访的目标,以此重现完整的唐诗之路。如果在回访时,以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古迹、建筑等作为“寄托”,进一步讲述故事,将使得整体呈现效果更丰满。5技术加持“天马行空”从牛年春晚的《唐宫夜宴》开始,再到《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等,河南卫视推出的晚会无一不好评如潮。这一系列节目为何能够“出圈”?得益于节目在吃透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勇于打破传统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重新解构。《唐宫夜宴》中,14位宫廷少女乐师低头踱步,结合抠图和VR等技术,在视觉上呈现出行走于《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古画内的效果;《龙门金刚》中,制作团队使用3D建模重现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再用360度摄影突出乐伎天的轻盈之姿,并结合AR塑造金刚的肌肉力量感,而部分舞台背景素材也是用航拍机在龙门石窟实景采集,后期再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染色,以实现“复原”。根据河南卫视统计,2021年春晚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收视率达到了历史新高——最多时,有2万人同时收看。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城市组收视率数据显示,河南卫视春晚首播日,收视率并没有进入卫视自办节目前25名。然而,两天后,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网上走红,单个视频在一天时间内点击量达1000万次,相关话题更是连续4天位列热搜榜单。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爆红,其模式对于浙江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浙江是中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古越文化、南宋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阳明文化等文化基因灿若星河,展现了浙江大地千年风骨和精神文化脉络。以宋韵文化的传播为例,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期,是中国人最雅致、最闲适、最好玩、最令人向往的朝代之一。现代城市生活里,处处充满着当时的影子。比如当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外卖其实在宋朝就已经风靡一时,宋朝繁华的夜市也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宋朝人的生活兼备大俗和大雅。而杭州是把宋文化的内涵和高雅生活情趣应用在生活中最广泛、最接地气的地方。因此,在传播宋韵文化时,可以将宋文化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比如,通过“科技+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把南宋名画搬上屏幕,或使用3D建模重现德寿宫部分盛景等,还原历史文化场景——这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古为今用的发展与弘扬。总之,典籍之美、国宝之美、传统文艺之美,展现的是五千年文明的新活力,传递的是深厚的文化自信。“出圈”只是表象,成功的背后是不断对优质内容的挖掘、对传播边界的探索。原创:郑梦莹
2022年1月18日
其他

别放过它!细节!陈丽媛总结夺得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的最深感触!

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来源:传媒评论热文回顾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我在天目新闻做科技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网络传播现象与应对策略我们常说的新闻稿的“节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我和党媒的情缘|工作才三年,他的4篇评论作品夺回4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全文共3925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李攀,201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当年7月进入浙报集团工作,先后在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评论理论部、深度报道部工作,目前是深度报道部记者、原点工作室成员。在从事评论写作的两年里,有4篇评论获得4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7月,我从南京大学毕业,进入浙报集团工作。3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在业务上耐心指导我的领导和前辈,也获得了不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在党媒工作,不仅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和情怀;不是一个偶然选择,而是一种长期的内在追求。1入行——光靠课堂学习还不够,要到实践中求索我和党媒的情缘也许要从儿时说起。上小学时,在镇上工作的二伯隔段时间就把他订阅的报纸带回来,家里存放着许多旧报纸,让我有机会经常读报。生活在湖北省西北部一个封闭大山里,报纸上的文章仿佛为我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上大学,我就读于南京大学新闻专业。从大一开始,我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到《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实习。第一次采访是我独自去贵州省月亮山,穿过层峦叠嶂终于抵达了一个深山里的小学,而那位采访对象却不怎么愿意接受采访,我前后磨了一个星期,终于写出一篇人物报道。在《中国青年报》的实习,极大地锻炼了我,使我初步具备了较好的新闻采写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我至今记得采写一些调查报道时,那种深深的焦虑感,那种寻找线索的艰难,也记得因为一些调查报道推动相关部门的决策调整而带来的成就感。印象深刻的报道有《考研生之死》《一名初中生破灭了的“黑客帝国梦”》《一起传销命案背后的迷途人生》等等。大三暑假,我到《人民日报》总编室实习,在那里感受到《人民日报》探讨、打磨业务的浓厚氛围,在部门前辈带领下写了一些稿件。之后我又转到人民网网络视频部实习,接触完全陌生的领域——短视频。我学会了剪辑制作视频,主持运营的官方微博号涨粉20多万,收获较好成绩。我的毕业论文就是根据这段实习经历来写的,专门探讨新闻类短视频的传播力。除了在传统媒体实习,我从大二开始,还尝试着运营当时南京大学最大的校园自媒体,几乎每天更新,平均每期阅读量都在8000以上。尽管我们团队只有两个人——我和一个学长,但以速度快、敏感性强、角度独特、轻松活泼甚至幽默的文字,赢得许多南大师生校友的关注。记得有一篇题目叫《野猪惊现仙林校区,南大或成全国最佳生态校园》,发布后3小时内阅读量突破10万。毕业找工作时,我挑选了实习时的一些报道打印出来,有厚厚一大本,在面试时交给面试官。2成为评论员——广泛涉猎,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思考2018年7月,我成为浙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的一名记者。刚工作时缺乏采访资源,我一方面多写一些小言论,第一篇稿子就获得报社总编辑好稿,比较惊喜;同时尽量多下基层,到一线采访。我经常和分社前辈深入温州的偏远村庄,在部门领导和前辈指导下写了很多稿件,也逐渐了解并适应了浙报报道的风格。2019年初,我被调到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感觉压力很大。我打开浙报稿库翻阅,在网上查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发表的评论,整理起来,建立起资料库,学习如何写评论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比较优秀的评论员。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在写评论的道路上摸索前行。2019年初,我第一次去北京采访全国两会报道前,翻阅了过去十多年浙报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大量评论,以及关于人大、政协制度的一些专业书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总算圆满完成两会报道任务。在写评论的两年里,我有幸有4篇评论获得4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在涉美舆论斗争中,还获得中宣部专函表扬。我写过一篇广受欢迎的评论《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这是我在看新闻通稿时找到的一个选题。当时那篇通稿已发布多天,但我在翻阅时找到了令自己眼前一亮的细节,就试着进行深入而独到的阐释。如果没有长期学习培养起来的敏感性,也就发现不了这个选题。如果没有积累的知识,也很难对这个选题进行阐释。这篇评论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新闻评论实战教程》一书中写到,“评论就是我们的人生思考,人生思考就是一篇永远都在写着的评论”。作为评论员,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能够边工作边思考,边生活边思考,把思考所得变成笔下文章。但是想要思考出成果来,除了认真工作体验生活,还需学习和领悟。写评论,让我有了以下三点深刻体会——首先要加强学习。只有坚持输入,才能有持之以恒的输出。尽管媒体生态发生很大变化,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但是作为一名评论员,要提供优质内容,只能靠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深度,不断提高文字表达水平。如何学习?评论方面的论文、研究著作和时评集如人民日报王慧敏老师的《下乡手记》,人民日报李泓冰老师的《世相中国》,央视慎海雄老师的《学习进行时》,清华大学刘瑜老师的《民主的细节》,中青报曹林老师的作品集等等,以及学政策学理论,比如浙报的理论周刊、《人民日报》理论版、《北京日报》每周一的理论周刊、《学习时报》等都是我的学习资料,帮我加深理解、积累知识、开拓思路。其次要深度思考。评论员不仅要心中有数,更要心中有解,透彻理解其内涵和逻辑。比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是浙江?浙江打算怎么干?为什么要那样干?评论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看原文原著,深入理解每一项政策背后的逻辑,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切忌照本宣科、原话照抄。拿到一个评论选题,在下笔之前要多想一想观点和思路,不断地否定自己,争取找到不一样的观点,然后进行纵深剖析,做到有理有据,让读者产生思想的启发。写评论不要在一篇文章中不停转换角度,不要每一个角度都是浅尝辄止,也不要总做随感式的表达而没有任何的思想增量。最后要多多积累。我自己会根据法治、党建、乡村振兴、干部作风等积累一些优质评论和新闻素材,分门别类建立文档。另外,也尽可能多到一线采访,积累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在写评论时把透彻说理和生动事实结合起来,增强评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我在参观“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评论《互联网世界没有局外人》,受到领导、同事和一些与会嘉宾的肯定,实际上我就是把现场的观察与思考巧妙结合起来。在短视频这种传播载体日益受到追捧的形势下,我还尝试在抖音等平台上发布视频类评论,已发布10条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百万,涨粉3000多。3做新闻报道——多学习佳作,多到一线采访深度报道也是党报的传统优势。清代画家戴醇士谈作画时曾经说过,“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2021年6月份,我被调到浙江日报全媒体深度报道部,成为原点工作室的一员。在新的岗位,我发现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克服写评论时的说理冲动,多去摆事实,多进行叙述。在这种挑战面前,我想也只有学习,向同事们学,向优秀作品学,熟悉风格,掌握技巧。我搜集整理了浙报发表过的优秀深度报道,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2019年,浙报启动“三代新闻人
2022年1月4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我在天目新闻做科技报道

全文共3336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曾杨希,1990年生,四川成都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浙江大学新闻学在职研究生。2013年7月进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从事采编工作。先后在钱江晚报、浙江在线、浙江日报、天目新闻等平台工作。参与采编的《“习马会”专题报道》获浙江新闻奖新闻网络作品类一等奖。曾获评世界互联网大会好记者、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先进个人等称号。2021年初起,担任天目新闻“天目Tech+”工作室主编。擅长报道策划、视频拍摄、剪辑、文字、出镜、直播等。一支笔,一个采访本,是纸媒记者曾经的“标配”。自从8年前进入媒体行业以来,我就在这样的“标配”下工作着,成长为一个专注于写稿的文字记者。但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网络与手机不断霸占人们注意力的时代。随着历史发展与环境变化,对新闻传播而言,仅靠笔和采访本的方式,不那么“灵”了。近几年,我所在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谋转型、促发展,推出了以短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新媒体平台天目新闻。作为其中一员,我学会了拿相机、剪片子、出镜,甚至走进直播间,成为天目新闻旗下孵化的12个工作室之一“天目Tech+”的主编,专注于用全新的方式呈现科技报道。1从“写”到“拍”
2021年11月25日
其他

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网络传播现象与应对策略

全文共3938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由于疫情发展的迅猛态势,人们对疫情信息的迫切需求和怀疑焦虑的心理,使得各类谣言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背景下,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圈子化传播、现场感营造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特点。进而以疫情中谣言的个案传播现象进行数据追踪分析,归纳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并综合以上研究提出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举措。1谣言的生成动因和网络传播特点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动因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之初大众对疾病的知识匮乏,在民众心中引发担忧,使得与之相关的信息天然具备了较强的话题性和关注度;而由于宅家,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基本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官方渠道提供的信息量、及时性与民众这一时期的需求不协调,使得民众关注疫情时的恐慌心理、宣泄心理骤增,对于疫情相关信息也就有了更焦虑和迫切的追求;而人们被压抑且无法被满足和释放的情绪将会影响他们的个人行为,导致其自主性减弱,从众心理变强,也变得更容易盲目认同未经核实的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微信作为普及率最高的社交媒体,也毫无悬念地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微信群这样圈层化的社交网络结构,助长了谣言的快速扩散和在不同圈层中的传播。一般而言,同一圈子的群体更容易对同一话题产生相同的认知,在讨论中相互获得观念上的认同感。随着交往的深入,个体会自然而然地引入公共话题进行讨论。对于公共话题的不同意见使得圈子内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实信息在一定人际范围内的传播。另一方面,圈子内部的人际关系多属于强关系,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使得个体在心理上缺乏对信息的警惕性,容易将信息事实的真实性与信息提供对象的可靠程度相混淆,从而轻信谣言。“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反之信息闭塞、渠道堵塞是谣言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当下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自己的生活状况,并做出决策。当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接触到事件真相、信息传播渠道闭塞时,人们出于对信息缺乏的恐慌,就会轻信谣言,相互流传,以缓解自己的不安情绪,同时表达自己的不安。2谣言传播路径案例分析1.主流媒体失范引发的谣言2020年3月21日凌晨,西班牙《每日体育报》称中国球员武磊确诊感染新冠病毒。3月25日晚7时52分,红星新闻在微博发布消息称当晚7点40分,最早爆出武磊感染新冠病毒的西班牙科贝电台记者托马斯·古斯彻向红星新闻独家传来喜讯——武磊今天再次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已经呈阴性。武磊获得了医学解除通知,已经开始俱乐部规定的康复之后的15天隔离期。该报道在发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得到了各路媒体及民众在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大量转发,网民纷纷评论留言,表达对武磊的祝福,希望他早日回到球场。3月25日23时38分,武磊官方微博发布辟谣声明,表示关于武磊核酸检测呈阴性的消息均为谣言,武磊本人目前情况良好,但仍处于隔离治疗状态,尚未做再次检测。辟谣消息一发出,就激起了广大网民对传播谣言的媒体,特别是对其中官方大V媒体的愤怒,纷纷指责新闻媒体不负责任。自此,“武磊事件”告一段落。“武磊事件”中的谣言形成与谣言传播和个别主流媒体失职关系密切。红星新闻在得到外国媒体提供的信息时,没有对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核实;其他主流媒体在转载红星新闻的报道时,也并未核实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把关缺位。专业媒体、官媒、互联网监管部门都属于信息的守门人,需要肩负起仔细求证消息真伪的职责,强化传播责任,否则会造成虚假新闻泛滥、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后果。2.释码者失误引发的谣言2020年4月14日,澎湃新闻在官方微信上报道了一篇刊登在《新发传染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办)上、由武汉医务人员撰写的论文。澎湃新闻报道发出后,多家知名媒体和多家自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纷纷跟进报道此条消息,谣言的阅读量和讨论量在4月15日达到巅峰。2020年4月17日,腾讯官方辟谣平台“较真”发布了辟谣文章,进行了系统的信息梳理及辟谣——澎湃新闻方误读了原论文中“医务人员的鞋底携带病毒”和“特定环境下病毒传播4米”的观点,错将“携带”当“传播”,将“传播4米”归为普适性结论。各家媒体的报道中错把建议鞋底消毒的对象“医护人员”解读为“所有人”。官方辟谣信息的发布及时扼住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谣言快速衰微。传播者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充当了释码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所收到的讯息进行译码以理解其意义,在发出讯息前进行一定的编码以产生意义。在此次谣言事件中,澎湃新闻作为主流媒体,在报道发布前没有做到正确的释码及再次编码,即缺乏对消息来源更为全面、细致的核实,误释了“携带”一词的含义,造成了前期的把关缺失。而更多的自媒体缺失基本的媒介素养,在未经核实就搬运消息的情况下,还误估了建议对象的范围,导致了信息的“再”误传。在谣言治理中,主流媒体等传播者作为消息的重要发声渠道需明确自身在信息舆论场的专业能力和引导能力,以免因信息传播的变形,而导致媒体公信力的削弱。3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危害极大,其传播往往利用了公众获知信息的多元性与片面性,以相关人士或专家身份散布不实信息,所以往往带有很强的迷惑性,让人难以分辨事情的真假。1.破坏社会稳定,扰乱公共秩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肆传播的谣言大多以疫区消息、政府决策和防疫知识为主。而在艰辛的抗疫过程中,任何不实的消息都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舆论浪潮,2020年1月24日,一条宣称“武汉新冠患者尸体无人处理”的微博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人心惶惶,网民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发帖质疑视频细节,也有人信以为真,甚至开始怀疑政府对疫情的处理和把控能力。短短几天内,该网友的微博粉丝数暴增,这则谣言在网络上的关注度火速攀升。即便这条信息很快被辟谣,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消除的。一条信口编造的谣言,引发了数十万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还扰乱了公共秩序。2.危害公众身心健康疫情期间,网络上经常流传各种防疫知识,但大多数未经过科学验证,并不具有可信性。由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恐慌情绪蔓延,加之普通民众对医学知识掌握甚少,此类谣言开始在网络上蔓延。江苏一患者就由于轻信“双黄连口服液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不实信息,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导致病情加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大量的负面信息还容易导致公众产生恐惧、焦虑、疑病等心理反应。对疫情和自我健康情况的过度关注是导致公众心理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社会不稳定时期,各方面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加剧,导致一部分人很难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合理、准确的判断。如此一来,难免在心理上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而衍生出抱怨、攻击等消极行为。3.削弱政府、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如果谣言没有被及时控制,传播范围逐渐扩大,那么部分公众在轻信谣言的同时,很容易从自己的认知出发,设想更多“阴谋论”。而辟谣行为的滞后更使人们对于这段时间差充满负面遐想,也会大大削弱政府与权威媒体的公信力。4.浪费媒体资源特殊时期,媒体资源本应更多应用于权威消息或个人求助信息,但谣言在舆论关注度上的特殊性导致其往往会轻易霸占舆论热点。这就导致另外一部分更应当、更需要被关注的信息热度降低,甚至被人们忽略。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媒体资源被用于缺少正面意义的谣言、争论、诡辩等内容,而没有起到传播真相的作用。4网络谣言治理的问题与举措疫情期间,我国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处罚已经加重,但是谣言仍然大量产生并快速传播,究其原因是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除此之外,在网络这个“平权化的媒体平台”,权威机构的报道内容往往无法完全覆盖公众迫切关注的信息,因此谣言能够在获得公众关注后迅速扩散。目前,我国部分网民对信息的真假缺乏辨识的主动性,往往未经思考就转发不实信息,缺乏信息传播的责任意识,更缺乏对谣言转发扩散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的认知。而在此次疫情中公众和自媒体媒介素养缺失的现状被暴露,各种新媒体没有做好信息的严格审核和把关。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信息多元化的平台,而随着互联网和相关电子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的准入门槛也大大降低。只要有一部手机和网络,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之“双微一抖”等新型社交媒体的盛行,形成了拥有完整生态链的开放性互动社区,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也更加复杂。账号实名制是一种有效的监管办法,即针对谣言传播链的第一环节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此举有利于规范用户发言,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账号实名制后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消除民众对隐私泄露的疑虑。实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齐头并进,账号实名制才能起到更有效的预防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往往呈现出裂变式的传播状态,现行法律法规很难做到全面、有效地对网络谣言进行防治和管理。因此,针对造谣行为完善相关处罚体系在网络谣言的防治过程中相当重要。加重造谣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改变公众轻视法律、将网络视为法外之地的思想观念。在互联网时代,多个网络平台已经发展出自己的辟谣平台,且多有搜索查证、定时更新发布、分享等功能,以利于公众对谣言的查证和辟谣信息的获取。但同时,部分辟谣平台独立,用户少、流量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有相应的措施:其一,辟谣平台应与社交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进行多平台多渠道传播,拓宽受众面;其二,辟谣平台应对辟谣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和完善,做出持续性的跟踪和报道,以使辟谣链路更加完善;其三,辟谣平台及社交媒体平台应对公众关注度高且富有争议的谣言进行主动辟谣和宣传推广,以解决辟谣信息传播难的问题。原创:李语凡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我们常说的新闻稿的“节奏”,到底是什么?

全文共4138字阅读大约需27分钟写新闻报道,尤其是长报道,就必然涉及到文章“节奏”的问题,报道如何读起来抓人、酣畅,不一定辞藻运用水平多么高,也不一定是人物故事多么离奇曲折。真正的技术问题是讲述方式,会不会讲故事?一是你能有一种敏感去抓住最具戏剧性、冲突性的情节,二是你能控制叙事节奏。故事的讲述方式决定了它吸引人的程度。无论承载人物通讯的是新闻纸还是屏幕,是党媒还是自媒,要让读者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都考验记者对叙事强弱拍交替的掌控能力。1场景和背景的交替,形成叙事节奏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从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三个方面讨论了叙事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他还提出了“时距”的概念,指的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包括停止、场景、省略和概要。热奈特作出过一个简洁明快的论断:“叙事可以没有时间倒错,却不能没有非等时,或毋宁说(因为这十分可能)没有节奏效果。”[1]并且明确指出:“小说叙事的基本节奏主要通过概要和场景的交替来确定。”[2]笔者在《家国三十载
2021年10月9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 ▏我怎样在前方报道东京奥运会

全文共4517字阅读大约需27分钟1989年生,河南济源人,钱江晚报全媒体体育中心记者。2014年进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从事体育记者7年,曾作为钱江晚报历史首位冬奥会记者报道2018年平昌冬奥会,也曾报道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奥运会,是所有运动员梦想的最高竞技殿堂。而对于一名体育记者来说,也是踏入这个行业的心之所向。今年是我从事体育报道的第7个年头,十分有幸作为浙江省都市报唯一持证记者,赴东京采访报道2020东京奥运会。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采访夏季奥运会,尤其是这一届东京奥运会。东京奥运会很特殊。疫情之下,它的种种限制对记者来说是一种考验。但同时,百年一遇的稀缺性,又让我在出行前对其充满好奇,这种好奇甚至盖过了对于疫情的忐忑。如何在新闻富矿中精准抓住爆点制造爆款,又如何在限制之下另辟蹊径寻找亮点,我在东京奥运会一边摸索一边前行,一边反思一边成长。1在新闻海洋里快准狠地抓大“鱼”奥运会4年一届,今年的东京奥运会由于疫情延期时隔5年才举办。5年时间,风云变幻,媒体环境亦然。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一次媒体生态的集中展示。如今,媒体都在进行融合,我们钱江晚报的主阵地也早已从报纸端转移到了移动端。小时新闻APP开设的奥运专题24小时滚动更新,对我报道的首个要求,就是快。16天,1万多名运动员,33个大项324个小项的比赛。每天的赛场内外,都有新闻发生。前方记者就是距离这些新闻最近的人,我们是第一手材料获得者,也是传播链的开端。如何在信息海洋之中精准抓住有爆款潜质的精品?记者必须具备在激流中徒手抓鱼的本事:快准狠。浙江健儿石智勇在73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拿下金牌后,在混采区里被记者们问东问西,零碎的问答持续了十几分钟。最后,竟然被打趣问出了一些关于女友的八卦,并被我们起哄着当场对女友喊出了爱的表白“让你久等了,回家娶你”。当时,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前面说的那么多赛后感想、夺冠心路都不重要了,在当下,这爱的表白足够了,而且我是第一见证者。但我还要立马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参加新闻发布会,没有时间停下来整理成稿。直觉告诉我这个爆炸性新闻绝不能等。于是我在赶路过程中,气喘吁吁地将事情简单地以语音形式发回到了后方,请后方小伙伴帮忙整理发稿。最终发布的稿件不足200字,但是因为足够快,小稿子创造了大流量,该新闻在钱江晚报官方微博中的阅读量达到777万,点赞量超过20万,并登上了微博的全国热搜榜。还有苏炳添透露自己将退役的新闻。这段发言同样发生在纷乱嘈杂的混采区。刚刚结束4×100米接力决赛的4个小伙子都难掩没能登上领奖台的遗憾。此时,苏炳添说出了自己对将来的打算——将回到学校当老师,告别赛场。我同样意识到这是爆点,立刻将这段录音发回了后方,由后方编辑快速整理成稿,在小时新闻APP上的阅读量达到了130万。这些新闻虽然都很短,但是它的新闻价值是极高的,不管是石智勇的铁汉柔情,还是苏炳添的老将身退,都是全国人民非常关注的话题,在这汪新闻海洋中,它们慢不得一分一秒。2视频记录不一样的东京奥运会视频拍摄Vlog,相信很多记者早就不陌生。如今记者的媒体包里,相机、自拍杆、稳定器已成为标配。我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采访期间,也曾简单地尝试过视频拍摄剪辑工作。今年的东京奥运会,我们前期确定了《戴上口罩看奥运》专题,与浙江日报摄影记者王建龙一起合作,定期发布东京奥运会相关视频。但是由于疫情,我们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到东京的大街小巷,采访当地民众,感受东京的风土人情,只能围绕酒店、场馆、新闻中心等奥运相关设施几点一线往返。再加上奥运会的比赛现场、混采区、新闻发布会按照惯例都不允许拍摄视频,这也限制了我们的取材范围。但我们还是尽力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亮点,在繁忙的采访和赶场中,随时拿出手机和相机记录下影像:例如《如何闯关成田机场》《在新闻中心吃顿饭》《一起逛逛东京奥运会纪念品商店》……当日本民众和运动员注定没办法出现在我们的视频中,我便把视角对准了全国各地来报道奥运会的媒体同行。他们其实也是奥运会的一道风景,更别说这一届东京奥运会,由于观众被迫缺席,来自全球的1.6万名媒体记者成了奥运会最大的观赛群体。而此时,正好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事情——排队等媒体班车时,我看到前面有外国记者背的包上居然有一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这是北京奥组委当时发给媒体的媒体包。13年了,居然还有记者在背。于是,我决定去找几名外国记者聊聊。我在新闻中心的媒体工作间里盯着每个人的包转悠。好在这个包并不难找,很快便找到了两个,然后上前征求采访许可。后方视频组小伙伴将我们发回的视频片段制作成了完整视频全网发布。这段独家视频《惊喜!我在东京奥运会见到了北京奥运会媒体包,很多外国记者仍在用#中国队yyds》仅在抖音平台就收获了近千万播放量,还收到了北京2022冬奥会官方号的回复。我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在东京找北京的任务。同时,这也是一次以小见大诠释奥运会意义的采访。每届奥运会都会给媒体发放一个媒体包,每个包都会在奥运会闭幕时被记者带回家,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背包被记者们带到了世界各地,带去伦敦、带去里约、带来东京。我就想,如果做一个背包的10多年路线图,想来也是十分有趣。这幅路线图记录的不仅是记者们的一次次采访,也是全世界因为奥运会而一次次凝聚和联结。这其实也是我在东京奥运会最大的感受。置身那里,你会觉得世界好小,各个国家各种肤色的人互相打招呼互相加油,就像北京奥运会会歌里的那句:“You
2021年9月30日
其他

《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其中一名是嘉兴人》,这条二次传播稿缘何成为爆款

全文共2493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7月1日上午,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读嘉客户端率先推送的《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其中一名是嘉兴人》一稿迅速在嘉兴形成“霸屏效应”,而随后禾点点推送的《四名领诵员中,这名嘉兴籍领诵员为何被选上?》也后来居上,截至当天晚上9时许,读嘉稿点击量达到81万+,禾点点稿点击量达到123万+。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这条新闻仍然热度不减,到7月5日下午3时,读嘉稿点击总量达到103万+,禾点点稿点击总量达到145万+。一条新闻两端点击量双双突破百万,这在嘉兴新闻界是很少见到的。1这条爆款稿是怎样发现的?7月1日上午,我在集团会议室参加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由于此周轮到我值班对读嘉稿进行三审(即终审),我在一边收听收看现场直播的同时认真审读编辑发过来的稿件,另一边抽空刷刷朋友圈以企望发现可以二次传播的有用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8时24分,我在朋友圈看到新民晚报社社长朱国顺发了一条标题为《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看看他们都是谁》稿件,心中顿生一个念头:红船起航地嘉兴要是有一人参加领诵就好啦!待我点开这条北京日报客户端8时20分发出的稿件时发现,此文介绍第二位领诵员的小标题是《冯琳:“红船”故里的姑娘向党抒发最真挚情感》跃入眼帘,这一行小字让我十分兴奋。8时26分,我将北京日报客户端推送的这条新闻转给当日上午值班的云编部编辑李建,除了截图标明冯琳说的“我是浙江嘉兴人,从小就知道,我的家乡是革命圣地,是红船破浪启航之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之外,我另外特别告知编辑转发这条新闻时“可以突出一下嘉兴人”。由于手头有急稿处理,李建直到8时42分将这一新闻编好,标题改为《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其中一名是嘉兴人》,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这条读嘉稿件直接将北京日报客户端放在第二段的《冯琳:“红船”故里的姑娘向党抒发最真挚情感》提到第一段放置,之所以作出这个既符合事实又突出贴近性原则的改动,是因为当时四名领诵员中排在第一个领诵的就是冯琳。8时44分,李建编好这条稿件发我三审,我立即审看后让李建迅速发稿。分管领导看到这条新闻后当即要求李建给予推送,这无疑是增加了读者的知晓率和点击率,事实证明这个推送非常及时且十分有效。8时50分,我在朋友圈转发了《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其中一名是嘉兴人》一稿,此后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人都在转发这条新闻,一时间形成了“霸屏效应”。8时58分,禾点点随后发出《四名领诵员中,这名嘉兴籍领诵员为何被选上?》。几天后,这两篇稿子的点击量均冲破100万大关。显而易见,无论是读嘉还是禾点点都收获了一条“爆款”。让人惊喜的还有,记者周伟达采写的读嘉人文专访《登上建党百年庆祝大会领诵台的嘉兴姑娘,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将优秀女孩冯琳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既在第一时间为嘉兴广大读者“解了渴”,又收获了不错的点击量。截至当天晚上9时,这条专访稿件点击量达到了15万+,到7月5日下午3时此专访稿点击量达到了20万+。一“诵“成名,皆知冯琳。北京日报客户端首发,读嘉率先二次传播,随后其他省级和央媒纷纷跟进报道,冯琳一时间全国闻名。7月3日,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冯琳并在新华网发稿《从天安门广场领诵归来,她立志用脚步去丈量这个时代》。同一天,央视在《没有伴奏、没有指挥……千人朗诵如何做到整齐划一》节目中采访了冯琳,请她谈了领诵时的体会和感受。7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又刊发了《从天安门广场领诵归来,她立志用脚步去丈量这个时代》。新华社、央视、北京日报、浙江日报等数百家媒体对领诵员冯琳进行了跟踪报道。2这条爆款稿有怎样的启示?启示之一:在海量信息传播的当下,迫切需要更敏感的新闻捕捉,即是在“茫茫大海”中第一时间发现“硬核新闻”。事实上,硬核新闻必须有过硬的新闻事实,这是对内容为王的最好诠释。7月1日上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天安门城楼前的千人献词团备受瞩目。而在献词方阵的最前面是四位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领诵员,他们是怎样被选中,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训练,无疑是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北京日报客户端适时推出《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看看他们都是谁》一稿,较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阅读诉求和心理需求。当笔者从朋友圈看到这条稿件的第一反应就是:四名领诵员之中要是有一名嘉兴人该有多好。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受众总是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或所处地域密切相关的新闻更为关心,它影响着受众对新闻阅读的选择和偏好。正是受众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从接近受众的角度来缩短新闻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看看他们都是谁》一稿中第二部分小标题显得格外醒目——冯琳:“红船”故里的姑娘向党抒发最真挚情感。于是,读嘉在省、市媒体的竞争中率先推出《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其中一名是嘉兴人》,在抢得先机中赢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启示之二:要抓准硬核新闻,就需要敏锐的发现力。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其中一名是嘉兴人》一稿,就是从众多新闻信息中发现的一条
2021年9月7日
其他

走出“流量陷阱”,浙报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竖视频变现对策

全文共2971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普通网民更多地通过手机来接触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网络视频的接收设备,产生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人们从电视和个人电脑端的横屏收看转向了手机端的竖屏收看。2019年10月,天目新闻客户端上线,这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而打造的新媒体平台。天目新闻客户端从上线之日起,就确定了竖视频为主要表达方式。打开天目新闻,入口是推荐频道,而推荐频道选用的稿件,绝大多数是竖视频。主流媒体竖视频的表达方式,对采编团队而言,是全新的课题,是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构图、拍摄和剪辑,而对经营团队而言,则是更大的挑战:以竖视频为主的新媒体,流量完全不能与抖音、快手等技术公司客户端比,经营怎么做?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载体这么有限,广告形式怎么变?经过一年半的探索与尝试,天目新闻经营团队摸索了几个变现策略,获得市场的接受和好评。1主流媒体影响力加持下的天目气质视频变现策略天目新闻上线后,因为竖视频的表达方式、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亲民的阅读方式,让很多广告客户把它对标流量型客户端如抖音、快手。广告客户一上来就问流量、观看数、点赞数,这让经营团队很受挫,一时觉得业务无从开展。不过很快经营团队走出了“流量陷阱”,认识到天目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所拥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科技类公司客户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经营团队调整营销策略,展开了主流媒体影响力加持下的天目气质视频变现策略。2021年5月21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杭州举行,因为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多年合作关系,天目新闻承办了第四届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从3月初的春茶季就开始营销,天目经营团队想通过线下办展、办推介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招商。但是,这个策划案陆续被茶产地、茶企业婉拒。离会议只剩下一个月时间,怎么办?经营团队再一次聚到一起开头脑风暴会。大家分析,办展办推介会,广告公司也能做,要做一些只有天目能做的事情,客户才会心动。既然这是一个国际化的茶业博览会,又是在国际茶日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上,天目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是不是应该为浙江的地方名茶鼓与呼,带领浙江名茶发出“浙茶好声音”?想到这个点,大家兴奋起来了:对,这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而且和天目“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传播全球”的定位很契合,就这么干!策划案很快调整了方向,提出了“国际茶日:浙江好茶
2021年8月27日
其他

数字化能力跃升,让新文化报道“翩若惊鸿”!

全文共6209字阅读大约需30分钟8月14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这一天,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继《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之后,又着实火了一把。近年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文博综艺类节目、三星堆重大考古文化发掘全程直播和良渚文化报道持续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跨界”和“出圈”已经成为新文化报道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传播媒介、传播理念和传播生态的全方位变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升华,使得传统文化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以一种“翩若惊鸿”的方式动起来、活起来和火起来。《七夕奇妙游》动图1建构和代入:传统文化经典文本的时空对话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自信夯实了对内讲述文化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基石。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旦与现代传播方式碰撞融合,便激迸出耀眼的火花——隋代彩绘坐部陶伎乐女俑、唐武周时期伎乐俑和唐三彩女坐俑这3件深藏在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沉睡了1500多年的文物精品,在河南卫视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传奇“复活”,惊艳亮相。6分钟的《唐宫夜宴》短视频瞬间引爆整个移动互联网,频频登上多个头部平台的热搜榜,14位极具现代青春语态的“唐宫少女”,灵动的碎步,丰韵的体态,月牙形的妆容,在LED屏幕上变幻不断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和文物的交替映衬下,时而嬉笑打闹、时而梳妆打扮,乃至进入宫殿后的一本正经,情绪的前后变化被受众戏称为“唐宫女子上班图鉴”。正是在时空交错中,5G和AR的技术优势得以被最大化展现,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表达”提供了新的样本。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网民针对视频文本再创作的手段也更加丰富,充分表现出受众作为独立个体对接受信息的“自主性”选择。唐武周时期伎乐俑,洛阳博物馆藏。来源洛阳博物馆官网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唐三彩女坐俑。来源:洛阳博物馆官网隋代彩绘坐部陶伎乐女俑。来源河南博物院官网不得不说“春晚滤镜”附加“互联网+”的即时分享效应成为本次“出圈”的重要催化剂。《唐宫夜宴》改编自郑州歌舞剧院编导的《唐俑》,去年10月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舞台上亮过相,但并未引起波澜。数字媒介的传播对舞蹈时空概念进行了重新整合,在这种传播形态下,镜头语言有意识地以“特写”将“细节”放大,而随时随地观看分享、话题设置和评论转载的媒体运作方式颠覆了传统“剧场”的空间概念,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打破,“再媒介化”(Remediation)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和手段,为舞蹈艺术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展了一个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空间。无论是古典汉唐舞的现代建构和代入演绎,还是顶级流量加持的央媒盛赞,身体、影像、互联网等多重媒介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并行发展变为相互渗透、融合。当一群欢乐的胖妞儿“唐小妹”恰到好处地在举国欢庆之春晚“夜宴”中袭来时,这“天时地利人和”之美圈粉了无数受众。唐宫夜宴剧照唐宫夜宴拼图受众的共鸣、互动和代入在现代传播中功不可没。河南卫视融合中国传统民俗节庆,继春节、元宵、清明3档节目之后,6月12日推出的《端午奇妙游》这台晚会创新颠覆了传统节日晚会的形式,没有主舞台,没有主持人,时长只有41分钟,它创新采用“网剧+网综”的形式,以4位胖妞儿“唐小妹”的视角,拉出4条时而平行时而交错的故事线,用水下舞蹈《祈》《兰陵王入阵曲》《丽人行》等,描绘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画卷。7个节目各自独立,却又保持着统一的风格。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现代水下舞蹈《祈》,引起了受众的强烈共鸣,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借力曹植名篇《洛神赋》完成了《洛神水赋》的华丽转型。《兰陵王入阵曲》《端午奇妙游》时空对话、今古穿越、场景代入已越来越成为传统文化报道中当代性表达的语境。端午期间频频刷屏的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论语篇,在节目播出当晚,#典籍里的中国论语#
2021年8月20日
其他

新闻报道中的人物称谓怎样使用才合适?这篇文章为你细细分析

全文共2546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人物信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元素。在新闻中,需要交待的人物信息一般包括职业、称谓、性别、年龄,有的还要交待籍贯或居住地。网络时代不少人爱说“有图有真相”,其实在PS盛行的当下,有图未必有真相,但对于新闻中出现的人物而言,“有真名实姓才有真相”这句话却不会错。一般情况下,在新闻报道中描写人物,记者都会注意在肖像、行为、语言等细节方面做到符合人物身份、服务报道主题,让人物真实生动。而要做到人物的真实可信,除了以上各种细节,还有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恰当的人物称谓。近年来随着网络化传播的多元化,新闻中报道涉及的人物称谓出现了不少不规范现象,让新闻的真实性、严肃性打了折扣。1普通社会新闻中的人物应使用符合中国传统习惯的称谓,避免使用尊称现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常见“先生”“女士”的称谓,有时读起来感觉很怪。现代“女士”的称谓是从西方传来的;“先生”一词中国虽古已有之,但以前是专门用来称呼师长和有德望之人的,后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才扩展至所有男性,但这个扩展和“女士”一词一样,主要用于社交场合,属于一种尊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市井里巷,还是田间地头,我国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动辄称呼他人为“先生”“女士”的习惯。“先生”、“女士”尤其不该用于发生不文明行为的人身上。比如酒驾者、寻衅滋事者等,至于违法乱纪者更当禁用。不久前,北京某地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导致60余人被隔离观察的输入病例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有媒体公众号在报道这则消息时,标题是:“服药退烧、一路瞒报回国致63人隔离的黎女士,被判刑了!”不少人看了这个标题都觉得这里的“黎女士”三字很刺眼,原因很简单:将受到刑事处罚的罪犯冠以“女士”的尊称,有违正义良知。其实,普通社会新闻中的当事人,如果不便使用真名,最简单最客观的莫过于在姓氏之后加个“某”字。如果是正面报道,可在姓氏后加上符合人物年龄、身份和中国传统习惯的称呼,如李大妈、王大爷、刘老师等等,比起“先生”“女士”之类的称谓,它们更贴近百姓、更接地气。2负面报道中的人物称谓,应使用“姓氏+某”方式,杜绝使用化名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化名的现象在近年越来越多见,“发明”化名,最初或许是源于对被报道者隐私的保护,尤其在负面报道或纠纷类报道中。事实上,对于负面新闻中的人物称谓,
2021年8月18日
其他

会议报道绝对是富矿,融媒体时代你更应当让它出圈出彩!

全文共2662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会议报道是党媒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会议报道,改变以往受众对会议新闻的刻板印象,让会议报道出彩、接地气,考验着党媒记者编辑的政治觉悟、新闻敏感性和综合能力。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会议报道出彩?笔者以为,出彩就是内容和形式都要出彩。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搞噱头的新闻只为吸引眼球,就是消耗受众对媒体的好感度、信任度,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内容为王”。虽然新媒体不断涌现,但内容仍然是党媒以“不变”应对“万变”的法宝。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但它们改变的是内容到达受众的传播介质,以及受众获取内容的方式和习惯,受众的核心需求依然是内容。要做好会议报道,首先必须是输出有新闻价值的、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内容。1策划在先
2021年8月13日
其他

我和党媒的情缘⑫|荣获中国新闻奖的这位卫视女记者有个心得:思想向上,心沉基层!

全文共2996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人物名片:杨川源,浙江卫视记者,中宣部青年英才、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她长期扎根基层,带动更多新闻同行,用更深入、更精准、更有效的蹲点报道,做强新闻报道传播力、媒体舆论引导力。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和党媒的情缘”这个题目,更像是一次对自身记者职业的审视。16年来,不论在城市或乡村、深山或高原,不论是遭遇骤雨或冰封,感受热情或冷漠,一路摸爬滚打,见证了无数陌生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与喜怒哀乐。他们面对生活时的“选择”,在时间的长河里虽如同沧海一粟,但对个人而言,却或许是生死抉择。特别是在一些典型人物报道播出后,我总会问自己:怎样的“选择”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涤荡?怎样的人,才能历尽沧桑,最终赢得信任与尊重?答案在每一次的记录中沉淀。迷茫时,鞭策我立足基层,向阳成长;胆怯时,鼓励我跨越沟壑,奋力前行。这也正是我与党媒从“缘起”到“情深”不竭的动力源泉。1什么样的人
2021年7月20日
其他

一场评选活动为啥能摘得浙江新闻奖?除了坚持16年?

全文共3027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杭州市十佳亲民警察评选始于2006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由钱江晚报与杭州市公安局共同发起,至今已举办8届,走过了16个年头,目前还在延续。16年来,媒体格局和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十佳亲民警察评选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媒体深融之路。同时,这项活动也大大激发了基层的新闻生产力。1接地气的活动全方位促进媒体新闻生产力民警这个群体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警局和派出所也是各类社会现象汇聚之处。钱江晚报是省内最早关注公安报道的媒体之一。在早先的新闻报道中,已然树立了不少公安民警的正面形象,得到了社会层面的一致认可。因此,2005年与杭州市公安局几经商讨之后,推出了十佳亲民警察评选活动。先由老百姓自己推荐心中的好民警,钱江晚报派主力记者现场采访,公安局提供全面材料,届时再由老百姓投票从中选出十佳。大致的评选模式就此定下,基调就是一个词——亲民。当时,钱江晚报编辑部认为,从“亲民”这个词就可以生发出值得报道的新闻点,实实在在地拿出上佳的人物报道,再生产出事件报道。这一点,从第一届到第八届,一直坚持。事实上,每一届活动一推出,就得到了读者,尤其是杭州市民的热烈响应,很多人打进钱江晚报热线推荐自己心目中的亲民警察。比如,全国模范军转干部隋瑞福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推荐他的是一位便利店店主。店主说,经常在半夜看到老隋便衣巡逻。实际上,当时隋瑞福是杭州湖滨派出所的夜巡民警,每天日夜颠倒,带着协辅警在辖区抓捕夜盗。记者采访之后发现,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隋瑞福其实很有故事,他自有一套抓夜盗的工作法,经过报道之后,警方将其提炼成为“隋瑞福工作法”。这套工作法至今还在公安业内广泛使用。此后,隋瑞福还给记者提供了很多新闻报料,比如探秘城市“洞穴人”等等报道,都在业内外有良好的口碑。又比如,杭州女法医周莉红。记者通过亲历,真切地了解了法医工作的艰辛,拿出了一篇很出色的人物报道。而对法医知识的了解,也让记者采写的专业性、细腻度进一步提升,在案件报道的“同题竞争”中高出一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十佳亲民警察评选本身是一个很接地气的社会活动,而其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钱江晚报的新闻生产力,给社会给百姓带去鼓舞人心的新闻作品。这份生产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鲜活度可见一斑。2巧妙的“地推”评选过程就是一场媒体深度融合除了提升新闻生产力,十佳亲民警察评选更是走出了一条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子。16年里,采编模式从单纯线下到线上线下联动,呈现形式从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再到视频出镜,其中亲民警察候选人百姓见面会的广场活动成为一大亮点。每一届十佳亲民警察都因此荣立三等功。至今,已有80位杭州警界精英获此殊荣。参与的老百姓从开始的几万人(信件投票)到现在的上百万人(网络投票)规模,投票数也是一届比一届高,互动性日趋增加。随着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亲民警察宣传上,钱江晚报紧跟时代潮流,进行了探索和改革。这契合了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大力推进“内容品质化、媒体品牌化、传播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的主流思维,特别是要在打造更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内容优势、培养全媒体人才、加快把先发优势转变为领跑优势上,该活动已经成为了较为成功的典范。互动这个关键词,始终是十佳亲民警察评选的立身之本。互动,又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血肉。在这里,再重点说一下广场活动。亲民警察候选人因为是百姓选出来的,天然就在百姓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广场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模式,历届广场活动都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在广场活动中,每个候选人都要准备一个节目,特警的格斗表演,社区民警的戏曲演唱,都很接地气。活动中,鼓励到场的粉丝和市民拍摄视频,并以转发数据作为候选人的人气指数指标的一项权重。这样的互动,让线下活动拓展为线上活动,且极具传播力。通过警媒活动的形式来提升活动参与度,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地推”行动。这从一些参与活动的民警本身以及所在单位的表现就可见一斑。武林派出所民警王坚是一位社区民警。当他成为候选人的报道见报见端之后,很多得到他帮助的小区居民主动找他聊天,甚至是主动让亲朋好友帮着下载小时新闻客户端,从而发动投票。不止一位候选人对主办方说:“你们搞得真热闹。”热闹,其实就是互动得热烈和到位。正是因为这份“热闹”,钱江晚报和小时新闻作为机构媒体的影响力和品牌效果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下沉到地市县区甚至村镇社区。应该说,十佳亲民警察评选这样高参与度的社会活动是传统媒体重建用户连接的一个抓手,甚至是一个可行的突破口。3良好的警媒关系关键时刻能起定海神针的作用十佳亲民警察评选的这16年,亦是警媒关系不断紧密的16年。正能量传播一直是警媒合作的重点角度之一。在这方面,钱江晚报一直走在国内媒体的前沿。这一阵地的形成与良好发展,也给警方搭建了一个展现和塑造自身形象的多层次移动平台。虽然,现在警方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官方媒体平台,但专业媒体的助力和发布是无可替代的,效果也往往优于警方的官方发布。通过十佳亲民警察评选这样的社会活动,钱江晚报和杭州警方彼此的信任度不断提升,进而不断深化合作,让媒体可以从警方处获得最为权威与详尽的新闻内容,这样也有利于主流媒体成为网络上纷繁信息的过滤器,进一步彰显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对于警方来说,借助权威媒体发布事件信息,则有利于把控舆论焦点和方向。以蓝色钱江保姆纵火案为例,因为与杭州警方的多年合作,尤其是十佳亲民警察评选积累的信任,当时杭州市公安局主要领导特意指定钱江晚报作为权威发布渠道。次日,钱江晚报官微连发四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条条抓住舆论焦点答疑解惑,其中两条很快到达10万+的阅读数据。小时新闻客户端同步发布之后,专题达到了千万级的阅读量。基于这些年的经验,我们还会继续探索类似的合作模式,以期通过策划、组织、报道优质社会活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拓展媒体的社会关系,强化媒体的社会功能,进而在舆论场里更好地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作品获2020年度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奖)原创:胡大可
2021年7月13日
其他

新媒体作品,如何冲击好新闻奖?专家总结:要抓住这五个关键词!

全文共5497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我们正在经历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和网红“四面边声连角起”的移动传播时代。据统计,202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13.1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7.92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也达到6.17亿,移动屏读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成为人们新的内容消费方式。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国家一个战略性的急迫课题,等待着最终破解。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在“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总体要求下,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由此,媒体深融和主流再塑便成为彼此依赖、相互成就的一对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媒体深融,才能重新连接受众,完成“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力合一的主流再塑。2020年是我国媒体融合的第7年,也是浙江新闻奖新媒体奖设奖评选的第7年。今年的浙江新闻奖,加大了新媒体奖项的设奖数量,占比从去年的1/5增至1/3,新媒体作品获奖绝对数量也首次超过了报刊作品和广电作品。同时,大幅增加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参评数量,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说明移动优先已经成为媒体融合的必由之路。这里,我们主要结合浙江新闻奖中的新媒体作品来管窥主流媒体的深融实践。1创界面:主题报道“破圈”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新型主流媒体最为核心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对于圈层与圈层之间‘破圈化’整合,以实现对于主流人群的整合并影响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获取和共享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圈层化”一方面带来信息传播的活跃度,另一方面也带来自我封闭的“茧房效应”。主流媒体的使命就在于努力“破圈”,形成圈层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最大公约数基础上的舆论引导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如何“破圈”?简言之,就是要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创立不同的沟通界面。因为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人群以及不同的界面交互方式。就新媒体而言,其界面的特点是简洁、多元、融合、互动等。2020年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浙江新闻客户端不仅推出大规模的主题宣传,更有卫星视角配以360插画、动数据等组成丰富的报道形态和内容,带给受众新的界面体验。从一张张卫星图,呈现15年来浙江踏石留印的真实印迹,直观呈现“两山”理念15年来为之江大地带来的深刻改变。专题一共5期,每一篇浙江新闻阅读量均突破30万。作为2020年最为重大的新闻事件,抗击疫情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主战场。浙江广电集团钱江频道的新闻专题《你的样子》,通过防控疫情快拍相册,每天选取防控疫情一线的感人瞬间,制作成海报的界面,结合图片、文字、二维码链接视频,打通了微信、微博、抖音以及电视平台的圈层边界,传递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实现了全网的整合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以信念和信心,实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担当。《你的样子》连续刊载60天,累计播发157张海报,全平台点赞达8亿次,在钱江频道微信、微博端,相关点击量超过5000万。而本身就作为界面设计的《坐着高铁看浙江》,则整合了5条高铁线路,添加了“高铁行驶”以及线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地标建筑等元素,通过H5中24小时慢直播、直播、采访等内容的集纳,全方位展现了美丽浙江、长三角一体化以及全面小康的主题。同时,让用户参与互动,沉浸在高铁沿路美景之中,犹如“云坐高铁,云游浙江”。该产品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首发后,迅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为刷屏“爆款”。此外,像金华日报的融合创新手绘H5《磐小药西游记》,借鉴抖音短视频平台的界面特点,结合动画+手绘+直播+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嵌入文字、长图、音频、视频、动画等原创元素,用拟人的方式讲述了磐安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将中药材引进仪陇,并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2重场景:传播价值再造无场景不传播。移动视频的本质既是共时空的场景沉浸,更在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和信息的适配。移动视频时代,场景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未来传媒内容产品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体验+场景”这样一种新的模式。首先,场景传播带来身临其境的共情体验。浙江卫视的短视频现场新闻《最后一次家访:陈爸爸不要走》,标题就突出了场景。这是浙江支教校长陈立群完成三年支教即将返回杭州,在贵州苗寨雨中送别时,孩子们发出的大声呼喊。该片以情感为主线,将家访中最感人爆点现场“精彩前置”,构建悬念,并通过场景推动场景:村口牛角酒淳朴炙热的深情、红榜前学生与家长的争相谢师、陈立群为孩子们戴上大红花等等,片末抓取了村民眼含热泪,自发地唱起山歌为陈立群送行的现场,场景典型流畅,真实细腻,在叙事中激活了三年的内容积累与情感积累,巧妙地深化了主题。台州广播电视台的短视频现场新闻《彻夜救援
2021年7月5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如今的报社时政记者,都需要配备怎样的武器库?

全文共2489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出生于浙江奉化的80后,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舟山日报新闻发展中心主任。从2017年起,开始从事舟山市委主要领导新闻报道工作。敬畏理想,相信未来,因而一直笔耕不辍。在我的新闻从业生涯中,2017年是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我开始了一段新的旅途:离开工作14年的舟山晚报,调至舟山日报从事市委主要领导的新闻报道工作。日报与晚报的时政新闻,在理念、方法、文本上有很多区别,也算得上是一次具有挑战的转型。市委领导的新闻报道,看上去似乎简单,以会议、活动、调研为主,但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信息。可以说,这是一座新闻的“富矿”。用另一只“眼”去寻找、挖掘和思考,才能当好一名时政新闻的“矿工”。1
2021年7月2日
其他

以《央视新闻》记者王冰冰为例,看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网红记者”的打造

全文共4291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网红”,即“网络红人”(Influencer)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从现实来看,目前的“网红”大致可以分为在各大直播平台的“解闷网红”,以及以优质内容分享为主的“解惑网红”。[1]而“网红记者”作为一群依附于互联网技术平台、收获大量关注、并且具有媒体专业素养的记者,则可能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中媒体专业人才品牌塑造的新路径。2020年9月22日,央视记者王冰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段实地直播引发了全网关注,而这段讲解“快乐小草”的视频在B站达到了560万的播放量,成为央视新闻开设B站账号以来播放量排名第二的视频。此后,“网红记者”王冰冰迅速成为央视新闻的“收视密码”,这对于其他传统媒体在人才打造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央视记者王冰冰的自身特质,来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打造“网红记者”给出可行建议。录制青年大学习1主流媒体打造“网红记者”的必要性主流媒体打造“网红记者”,有助于传统媒体深化媒体融合战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有利于传统媒体在青年受众群体流失的情况下重新捕获年轻人,放大新闻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益于传统媒体创新盈利方式,以“网红记者”为核心延伸多条发展路径。人是传播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谁来向受众传播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专业人才作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一环,是专业媒体转型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实现媒体创新发展的坚实根基和切实保障。因此,打造“网红记者”正是传统媒体“主动出击”的体现。“网红记者”天然生长于互联网环境中,对于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依附性,长期深耕于互联网,有助于锻炼记者的互联网思维,可以快速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所需要的“全媒体”人才。当其形成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将有助于传统媒体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舆论引导力,从而使得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中占据主动,更好实现融合转型发展。2020年9月,央视记者王冰冰因“快乐小草”爆红之后作为“青年大学习”的主持人与青年群体见面。节目播出后不到30秒,播放量迅速突破200万。笔者通过在微博搜索相关关键词,可以看到许多网友会发表诸如“没有冰冰的青年大学习是不完整的”“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完整的看完青年大学习”等言论。由此可见,“网红记者”作为专业媒体的新媒体人才,将职业素养与互联网感相结合,借助个人强大的影响力和风格化的语言表达提升新闻内容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创新议程设置方式,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破圈青年群体的有力武器。2020年12月31日,王冰冰在B站开设个人账号并发布了一条个人VLOG,三小时内播放量破百万,一天涨粉200万……此外,王冰冰还有自己的微博超话、QQ粉丝群、豆瓣小组等等。“网红记者”背后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流量池,围绕着“网红记者”的粉丝群体本身就是潜在的强大经济发展推动力。特别是自从2019年“直播带货”元年以来,许多媒体也开始试水这一领域,而王冰冰也曾在家乡吉林参加央视的“国美”直播带货活动,取得不错成效。可以说,“网红记者”除了可以扩大媒体的内容影响力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营销的方式来吸引广告商支持。2传统媒体打造的“网红记者”的重要特质笔者的调查表明,高颜值、高素质、强风格是新媒体时代“网红记者”的三个重要特质。“高颜值”是捕获用户注意力的首要秘诀,“高素质”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基本要求,“强风格”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突出重围的重要手段。这三种特质不仅反映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用户对记者个人素质的要求,更体现了传统媒体主动应对新媒体浪潮的年轻化趋势。“颜值”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面孔吸引力”(facial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如何让“凡人小事”发光 !典型人物报道的几个采访技巧

全文共3058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作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两年,宁波涌现了很多典型人物。无论是全国道德模范——“爱心搬运工”周秀芳,还是浙江骄傲——“挡刀女孩”崔译文等,都引起了全国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相关新闻作品甚至成为现象级“爆款”。这两年,我在基层一线,采写了很多典型人物,比如“挡刀女孩”崔译文、“毛衣奶奶”韩翠菊及“烫头叔”马名锋等,他们很平凡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他们的事迹纷纷被央媒转载报道。纵观这些典型人物报道,每一篇都并非偶得,背后是常年在一线采访的实战累积。1抓住共情的力量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需要“共情”,让台下的观众更有代入感。同样,记者采访也需要“共情”,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引起共鸣。采访中的“共情”,意味着记者要通过适当的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等使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表达。在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中,这种“共情”的力量有时候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去年4月30日,现代金报作为全国纸媒首发,重磅推出《“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的典型报道,同时宁波晚报官微在当天早间头条同步推送(阅读量达10万+),一夜之间,替同学挡了八刀的“挡刀女孩”瞬间成为现象级的新闻热点。从宁波好人到浙江好人再到中国好人,就在今年1月8日,崔译文当选2019年度“浙江骄傲”。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篇被广泛传播的《“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一文,是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完成的。当时因采访条件受限,崔译文正躺在桂林的医院。我没有依赖于通稿,想方设法联系上崔译文的父亲。正是因为有了这次采访,“挡刀女孩”火了。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孩,不幸被尖刀刺了8刀,身上多个脏器受损。面对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的女儿,父母的疼痛,我完全能感同身受。在电话里,我并没有把自己单纯当成一名记者,更多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和崔译文的父亲产生“共情”。这一通电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把那个当兵28年的硬汉聊哭了,我跟着在电话这头落泪。正因为有了这种共情,我和当事人及其家人建立了一种紧密联系,获得了更多的独家信息,试图为读者真实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挡刀女孩”形象。继本报首发后,报道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播出“挡刀女孩”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官方微信3次在头条推送“挡刀女孩”相关报道,其中两次原文转载晚报公众号的推文,阅读量分别达到164万余次和122万余次。这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网等超过800家全媒体平台刊发相关信息,“挡刀女孩”登上新浪微博和抖音热搜榜第一位,累计阅读人数超过9.2亿次,“崔译文”名字入选百度百科词条。2让物件“开口说话”新闻行业,流行一句话——“新闻三分靠写,七分靠采访”。采访,其实很讲究沟通艺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采访对象,新闻产品却大不相同?这背后或许有很多因素,但采访是否深入,肯定是其中的一大原因。日常采访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他们不愿意说,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时候,如何让他们主动把新闻“说”出来,就是一门技术活了。12年的新闻采访经验,让我习惯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捕捉细节。如果碰上侃侃而谈的采访对象,无疑是幸事;如果是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比如事先准备采访提纲,避免冷场。现场要巧妙提问,让采访对象有话可说。但我认为,有一个经验很重要,就是善于观察,利用周边的环境和物品,让无声的它们“开口说话”。2019年3月,我前往象山,采访宁波唯一一条农渡船的女船长——吴爱图。可能是常年在驾驶舱工作,采访对象难免沉默寡言。面对我的提问,她基本上都以短句回答,更别提故事和细节了,我们的采访一度陷入僵局。我开始调整采访节奏,不着急提问,而是坐在她的渡轮上,静静地在一旁观察。这个小小的驾驶舱,就是她30年来呆得最久的地方,我试着在驾驶舱寻找“蛛丝马迹”。很快,三件并不起眼的物品吸引了我的注意,一面崭新的镜子,一盒吃了一半的“三勒浆”口服液以及一张私人订制的高木凳。“这镜子是我前阵子刚买的,以前旧船上的那面镜子,是乘客特意送给我的!”说起那面镜子,吴爱图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背后还有一个温暖故事。原来,有一次渡轮故障,吴爱图钻进船舱维修,出来时脸就成了“大花猫”。结果细心的乘客第二天就带来了一面镜子给她,打那以后镜子就一直留在她的驾驶室。一天开60多趟,365天全年无休,这样的渡轮生活,吴爱图坚持了30年。三勒浆和高木凳,都述说着她的坚守故事。“开渡轮太辛苦了,平时累了就会喝一点。特别是休渔季,我就靠这个撑着!”面对熟悉的物品,吴爱图娓娓道来,有心酸,有隐忍。30年的坚守故事,在看似不经意的物件中显露。去年三八节前夕,现代金报独家刊发报道《海上摆渡30年,她成最美风景》。很快,媒体纷纷转载,全国网友都被她的爱岗敬业打动了。她平凡的坚守故事,还上了央视新闻。今年5月,吴爱图上榜“浙江好人”。我时常想,如果那次,不是找到了让她“开口”的法宝,或许采访不会这么顺利,笔下就不会流淌出这么多鲜活的故事了。3采访之外的意外收获细节决定成败,在新闻报道中,这句话同样适用。没有生动细节的稿子,往往缺少灵魂。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有时候一个细节,或许能点亮整篇稿件。但这样的细节,往往可遇不可求。采访典型人物,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集中采访的尴尬。面对长枪短炮和各路记者的提问,采访对象往往容易陷入“就事论事”,很难吐露真情。如果想要挖掘到独家的信息,就需要做一些采访之外的“功课”。去年12月,韩翠菊和周秀芳两位老人一起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寄毛衣,当时韩翠菊老人已有84岁高龄,这样的爱心举动,她已经持续整整15年,累计捐出去的毛衣超过1500件,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毛衣奶奶”。说起来,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采访“毛衣奶奶”了。当天,现场采访的有央媒记者,有宁波本地媒体记者。活动仪式结束,大家都陆续走了。可现场采访的内容没有任何能让我惊喜的内容,我想找机会和老人单独聊一会儿。但当时已经快中午了,老人要赶回江北的家,我就主动提议,开车送老人回家。开车途中,我们轻松地聊天,老人说起了这些年织毛衣的初衷。回到老人的家,恰巧女儿在家,我又和她家人攀谈起来。很多时候,在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里,往往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那次采访,我的意外收获就是这样来的。韩翠菊老人房间里放着一把白色塑料椅。她习惯每天一边看电视,一边坐在椅子上织毛衣,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女儿无意间说起一件事:前两年,她的朋友带团去韩国旅行,老人跟着去了。别人在海边看风景,她却在海边织毛衣。连朋友都直呼:你老妈太敬业了!听到这个生动细节,我的眼睛都亮了。在老人眼里,每天织毛衣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习惯。15年织毛衣的温暖坚守,这个细节就是最好的诠释,胜过千言万语。2019年12月24日,宁波晚报头条刊发《宁波84岁奶奶跟团游韩国,别人看风景,她却在海边织毛衣!背后的故事你想不到!》。第二天,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官微头条转载,全国媒体纷纷转载报道“毛衣奶奶”的故事,全国网友都被她感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毛线纷纷涌向宁波,他们想帮助毛衣奶奶。今年1月,“毛衣奶奶”再上央视,也上了人民日报。海边织毛衣这个细节就如同一个火花,点亮了整篇报道。如果不是记者如此近距离走进采访对象,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者越深入基层,就离新闻越近。有时候我们还要制造机会,离采访对象近一点,更近一点,那么惊喜可能会越来越多。原创:薛曹盛
2021年6月4日
其他

浙报《深读》 唯深耐读

全文共4838字阅读大约需26分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文章,唯深耐读。今年,新闻专栏《深读》,已经走进第三个年头了,成为浙江日报一个以精品内容生产支撑媒体深度融合的品牌栏目。截至2021年4月底,该专栏共推出深度报道720期,以高质量、深阅读、快传播,逐步成为党报内容品质化的一个高地,获得读者和同行的广泛好评。互联网时代,一个以深度报道为内容形态的新闻专栏为何能持续不衰,这与《深读》专栏坚持“内容为本”和灵活的互联网化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1应对时代之变
2021年5月8日
其他

我和党媒的情缘⑦|从连队报道员到专业报刊负责人

全文共2798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许佳文,浙报集团高级记者,江苏兴化人,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本科毕业,新闻写作起步于当兵之初,提干以后一直坚持业余写稿。2002年转业,曾任浙江日报编辑、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副总编、浙江法制报社长,浙江省作协会员。参与总结宣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张奇,全军学雷锋标兵王秀斌、辛凤鸣,一身正气的领导干部范匡夫,为民好书记郑九万、钱健康,为民记者俞佳友和硬骨头六连、鼓浪屿好八连等先进典型。出版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集《天堂之爱》《硬骨柔情》《谁最美》。算起来,我与党媒结缘已经40多年了。虽说退休快两年了,但我仍对她一往情深,痴心不改。(一)1978年3月,我离开老家江苏兴化八尺沟,到杭州郊区红军团三连当兵。我们班有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报,每天下午有半小时的读报时间,晚上连队还组织收看央视新闻联播。这是我在军营最早接触到的党媒。读报时间长了,看电视新闻多了,手头发痒,想写点心得什么的。于是,我成了连队“党媒”——黑板报的“主编”,后来又成为团里“党媒”——广播站的“记者”。但真正拿起笔来给党媒写稿,是我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在钱江农场生产三连当班长那会儿。当时,军队干部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士兵提干须经部队院校深造,而我的文化底子差——小学斗地主婆、初中开拖拉机、高中写大字报……当我带着8个兵负责96亩地的庄稼,每天起早贪黑干得直不起腰来的时候,我就想用写东西的特长来改变命运。于是,我把有限的津贴费拿来买方格稿纸,无论劳动多苦多累,每天写稿雷打不动,连上厕所都在想思路,夜里站哨还点着煤油灯爬格子……半年下来,尽管写到鼻子淌了几回血,但投出去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我的名字始终没有在报上露面。就在我准备放弃写稿退伍回家的时候,1980年5月23日,人民前线报的四版头条出现了我的处女作——《这决不是小事》,并配了编后《反对低级趣味》。接过战友递过来的报纸,我的双手颤抖得厉害,平时吃两碗饭的我只吃了二两就吃不下去了,那真的是激动啊!(二)如果说最初给党媒写稿还有个人的“小九九”,那么我考上南京军区新闻训练班提干以后,特别是经过浙江日报和人民前线报的系统学习培训,我对党媒有了一个全新认识。党媒不仅是个人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是引领舆论、明辨是非、凝心聚力的纽带和桥梁。1981年,针对人们思想活跃,社会上出现一些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浙江日报借鉴六十年代办“必要一课”的经验,开辟了“新时期必要一课”栏目,对“听党话是不是吃亏”等问题展开大讨论。也就在这时,我被团里推荐到负责主办这个栏目的浙报党群政法部学习,带我的是彭汝春老师。孟玉兔主任和彭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切入讨论话题、如何寻找典型人物、如何采访和整理稿件,钱黎明记者还带我到东阳木雕厂采访全国工艺美术家楼水明,并以他的口吻在浙报上推出了《党给了我艺术生命》的文章……虽然学习只有三个月,但我在每天只有4个版的浙报上共刊发了15篇稿件,而且“块头”较大,特别是我采写的一等功臣、烈士金守儿父亲的稿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说,烈士的父亲都能体谅国家,不要任何照顾,坚持自己劳动养活自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三道四,与党离心离德呢?后来人民前线报还转载了这篇稿件。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我有幸随部队赴老山前线参战。住在闷热潮湿的猫耳洞的战友,看到越过敌人封锁线送上来的报刊,哪怕破损严重,他们都争相传阅,每篇文章甚至要看好几遍,特别是里面宣传的英雄模范,他们都当作自己的榜样。在前线一年间,我虽然不是新闻干事,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还是拿起笔来讴歌我们的卫国英雄,有时候边写边流泪。这期间我有80多篇稿件被报刊采用。1985年3月8日,和我一起坐“闷罐子”火车上前线的硬骨头六连排长林祖武,不幸牺牲。他在火车上捧着未婚妻照片讲他们爱情故事的情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经过补充采访,我噙着泪水写出了报告文学《排长和他的心上人》,浙江日报5月26日刊发的当天配发了评论《文以情胜》,并以“一篇不多见的好作品”为题,连续刊登读者来信来电。这篇拙作不仅被中国青年、青年文摘、东西南北等杂志转载,还被编入《理想纪律教育学习资料》《新时期报告文学选》等书。1985年6月,昆明军区授予林祖武烈士“战斗英雄”称号。(三)2002年,我脱下穿了25年的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妻子想让我进省级机关当公务员,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浙江日报——把自己从一个党媒通讯员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党媒人。我开始做过一段时间的房产报道,2003年底通过竞聘担任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副总编,2007年6月集团党委又让我到浙江法制报当社长。岗位职责要求我,不仅要严格把好导向关,还要围绕重大主题报道,加强选题策划,带头下基层写稿,抓好队伍建设和经营工作等。在党刊,我们围绕党建重点和社会热点,增设“本期话题”栏目,在强化选题策划的同时,集中力量组织稿源,推出的几篇重头稿都获得了全国党刊一等奖。我带着记者吴中美、黄国中到永嘉山区采写为民好书记郑九万的长篇通讯《分量》和《真情》,得到省委办公厅领导的高度评价,还作为参考资料推荐给央媒和省级新闻采访团。在浙江法制报,我写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抗震救灾是最大的政治》得到全省政法系统好评,特写《特殊的嘱托》还在省里获了奖。2009年下半年,我回集团担任党群工作部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但我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每年都有文章见诸报端,《书记如何抓好学习》还上了人民日报。特别是在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我参与总结整理的集团记者俞佳友扎根山区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12家央媒和7家省级媒体对其作了连续报道。俞佳友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还列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四)退居二线后,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稿上,收集整理一军老山作战的有关资料,将30多年来写的人物报道整理成《谁最美》一书,由长城出版社公开出版。2018年8月4日,我回八尺沟看望80多岁的父母。我买了很多荤菜放到冰箱里,并给母亲一些零花钱,告诉她“明天下午回杭州”。第二天吃早饭,李乡长告诉我说母亲一大早就到北芙菜场给我买土鸡蛋了。等我找到母亲,她正提着鸡蛋向我走来……我在朋友圈写下了感言《半篮鸡蛋》。没想到钱江晚报新闻客户端推送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在内的全国329家新媒体转载,阅读量超过500多万。1061字的《半篮鸡蛋》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何不自己也开个公众号,退休之后发发文章,既满足自己喜爱写稿的愿望,又可以向社会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在团委小伙伴的帮助下,我于2018年8月底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八尺沟人”,同时在今日头条上开设“八尺沟人”栏目,到去年底止,已发表原创文章300余篇,影响较大的是56篇《亲历战争》连载,目前微信粉丝3600,头条粉丝4300,公众号和头条文章阅读量最大的均在18万以上。年龄到杠了可以退休,但我和党媒的情缘不会中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加醇厚。原创:许佳文
2021年4月28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一名财经记者的房产公众号,曾经挽救一个行将“崩盘”的住宅小区

全文共3059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浙江舟山人。舟山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采编人员。新闻从业26年,看似行业“老鸟”,实则一直临深履薄、战战兢兢,努力适应时刻变化中的传媒业态。从2010年起逐步转型网络,2016年起全身心投入到移动端,现主要打理舟报集团所属微信公众号。作为舟山日报社的一名新媒体采编人员,在这个网络时代愈来愈感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占据舆论高地,只要报纸白纸黑字一登,似是而非的传言随即烟消云散的盛况早己不再。从2014年起,我开始打理一个房产类微信公众号《住在舟山》。踉踉跄跄走了这么些年,努力处在舟山房产类公众号中的头部——舟山地方小,房产类垂直公众号本就不多;在本地媒体公众号中,《住在舟山》也算是有所影响。在打理《住在舟山》公众号过程中,我切实感到,作为一名主流媒体财经记者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决不同于自媒体。1挽救一个行将“崩盘”的住宅小区那是在2015年的10月份。有读者报料,沈家门的和润金樽花园小区,物业撤出,小区管理维护即将陷于停顿。和润金樽小区在沈家门被称为“十里渔港头等舱”。但部分业主却因为纠结于小区里安排了两幢安置房,拒付物业费。物业公司无奈撤出。《住在舟山》第一时间对此情况作了报道。但随着小区垃圾无人清理,小区日益严重的败象呈现在公众面前。两个月之后,电力公司因小区欠费切断了公共用电,电梯停运。那些住在高楼的居民,紧急展开自救,集资付进电费,这才让电梯勉强运行。电是通了,但如果没有一个主体与电梯维保公司签订合同,电梯“脱保”,就会被市场监督部门强制叫停。这期间,我联系了小区业主群的群主。这位群主认为,小区业主不能纠结于过去历史,而应齐心协力,先把费用收齐,把小区拉出困境。我运用公众号的投票,以群主的发言引导,《住在舟山》接连推送了5篇报道。《和润金樽高层一业主当场跪下:求求你们不要吵了,电梯停了我们怎么办》《欠缴物业费等同于拖欠保安保洁的薪水,舟山一小区的名声传到省城了》《沈家门和润金樽花园业主进入自救倒计时》《放下执念、拯救家园——沈家门和润金樽花园业主发出心底呐喊》《在没有物业的日子里,他们这样来守护自己的家园》……层层推进,逐步凝聚起了小区里的“正能量”。一批理性的业主站了出来,成立了小区“自救小组”,并与街道社区衔接,成为小区未来业委会的雏形。在电梯被市场监督部门贴上封条的那一天,“自救小组”出面,延续了电梯维保。要小区长治久安,居民得有付费买服务的意识。《住在舟山》公众号与小区“自救小组”的核心成员密切互动,一步一步引导如何组建业委会,再引进物业公司。在延续一年多时间里,共推送了16篇有关和润金樽小区的报道。2017年1月1日,和润金樽小区迎来了颐景园物业进驻,居民在小区大门放起了鞭炮,小区终于走上正轨。和润金樽小区至今运行顺畅。从物业脱管、电梯停运再到小区组建业委会、引进新物业,这一系列过程成为小区解决物业脱管危机的“教科书”式样板。《住在舟山》公众号与房管、街道社区积极沟通,几乎是手把手地指导小区居民如何“自救”,终于让这近千户居民的小区走出困境。事后,舟山市房管局分管物业的负责人士评价,媒体的舆论引导,在处理小区物业脱管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那一年清明,一条“大谣”的出笼和润金樽小区风波的平息,核心在于引导小区业主认识物业运行规律,树立“花钱买服务”的观念。而“物业费”,往往是谣言的重灾区。2018年4月7日,正值清明假期,网络上出现一篇题为《国务院出台条例了:这8种情形业主可拒缴物业费》的文章,在微信平台发酵。我当时的第一判断就是:这是一条容易迷惑人的失实报道。《物业管理条例》于2018年3月19日经《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作出第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只是取消了对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有关条款,并未涉及有关物业费的内容。自媒体发布似是而非的东西,那是有营销的驱动。但一些权威机构、媒体也加入传播,谣言越传越广。阅读量比较大的有法制日报、山东高法官方微信平台,4月7日当天,国家司法部所属的官方微信“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也作了转载。记者的职业敏感,促使我与“中国普法”公众号的编辑及时联系。我打通了司法部总值班电话,向值班人员告知了“中国普法”公众号所刊载微信的失实之处。当天晚上约11时许,“中国普法”删除了这条微信,并留言表示了谢意。2018年4月13日,法制日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更正致歉声明”。然而,仍有多家央媒在内的公众号受误导接力传播这条失实报道。对这条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传播的微信,《住在舟山》于4月13日推送《这事,多家权威媒体都掉坑里了!关于“8种可以拒缴物业费的情形”纯系误传》。舟山市房管局一位分管物业的负责人士告诉我,浙江省内的房管物业群的同仁们得知舟山日报社的一名普通记者,为制止谣言传播作出了很多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澄清,特别是与国家司法部的《中国普法》公众号及时沟通促使他们纠正失误,纷纷在群里竖大拇指表示赞赏。2019年舟山市拟订《舟山市物业管理条例》时,具体负责起草的舟山市人大、住建部门等,就有关条款专门征求了我的意见,我受邀参加了物业管理条例的立法听证,并提供了积极的建议。3发挥楼市舆论“稳舱石”的作用作为一家房产类公众号,关于房价的涨跌,自然是主要的报道题材。楼市的价格波动,相当敏感,发布利好楼市的信息,读者一片留言骂你为“托”;如果报道一些楼市负面消息吧,房地产业又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会打击市场信心,不利于楼市健康稳定发展。人们对房产的诉求复杂多元,如何权衡,考验舆论主导者的定力。惟有本着维护房产市场稳定发展的出发点,为买房人当好参谋,才能取得最广大读者的认可。从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舟山楼市曾长期萎靡不振。当地政府出台了不少人才购房补贴、公积金贴息等暖市措施,《住在舟山》不遗余力报道政策利好,成为舟山楼市报道的主流渠道。2017年4月份的一次土拍之后,市场人气聚拢,房产买卖成交活跃,《住在舟山》又及时疏导,避免“火上添油”。2017年5月29日《定海“614”土拍,到底会是催化药还是清醒剂?》,
2021年4月27日
其他

我和党媒的情缘⑤|追忆照片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2816字阅读大约需10分钟程学武,1945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71年12月起任浙江日报摄影记者;1973年入党;1975年至1991年先后任浙江日报摄影组副组长和组长;1992年至1993年任浙报文体部摄影记者;1993年至2003年,创办浙江日报《钱塘周末》,任钱塘周末部副主任、主任;2005年8月退休。众所周知,建党百年特别是建国七十年以来,历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到过浙江,足迹遍布浙江大地。由于时代和条件的局限,我省党史办、档案馆内有文字记载,但缺乏影像资料,要想选用中央首长在浙江的历史照片,非得上北京新华总社找去。自1977年以后,省委决定并经中央警卫局同意,今后中央首长来浙江参加正式或非正式活动,可让浙江日报指派摄影记者参加。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报社编委会选派并报省委书记批准,自1977年至1993年的15年间,经常前去担任随行摄影记者。值得庆幸的是,欣逢盛世。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叶剑英、陈云、邓小平、李先念、彭真、胡耀邦、江泽民、李鹏、温家宝等中央领导相继来浙江视察和调研,我有幸跟踪上了他们在浙江各地视察的足迹,拍摄到了他们许多亲民爱民的瞬间。百闻不如一见,我从中选出四位中央首长与民亲密接触的几个镜头,与大家一起分享——1难忘的合影第一次给中央首长拍照,受命于1977年11月7日。我刚到住所,服务员就来通知我,首长出来散步了,可去拍点照片。我赶紧背上相机跑过去,一看是叶帅和他的孩子们,紧忙“咔嚓”了两张,叶帅笑咪咪地对我说:“你不要光顾着给我们家人拍啊,来来来,我跟你先合影一张。”叫我把相机递给他儿子来拍。粉碎“四人帮”后威望如日中天的叶剑英元帅,竟这般亲切随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后来叶帅多次来杭,又曾两次给予我跟他合影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叶帅对我们党报记者的关爱。2叶帅打乒乓散步经过健身房时,叶帅看到几位年轻人正在挥拍打乒乓,饶有兴趣,驻足观看。一局结束,叶帅对年轻人说:“让我也来热热身,好吗?”大家一听叶帅要打球,高兴极了,争着上场。在与年轻人对打的过程中,围观者掌声不绝,都为八旬老人的精彩球艺喝采。临别时,叶帅与年轻人相拥在一起,向我招招手:“请给我们拍个合影。”3陈云打算盘记忆中跟随中央首长次数最多的是陈云同志,1978年以后的十多年,他几乎年年来杭州。1978年11月1日,他到玉泉观赏菊展,这天来赏景的游客特别多,园内熙熙攘攘,茶室座无虚席。鱼乐池畔一位女服务员只顾拨拉算珠,忙于算茶钱。陈云同志看她忙得不亦乐乎,禁不住问了声:“我帮你打好吗?”服务员一看是位慈眉善目的长者,便爽快地答应了。结果,服务员一边报账,陈云同志就一边打算盘。女服务员啧啧称奇:“算得好快!”事后她才知道,这位擅长珠算的长辈,原来是陈云同志。后来,北京的《财政》杂志编辑部从首长秘书那里得到了我拍摄的陈云打算盘的照片,用作了封面。时任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扉页题诗:“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4评弹界的知音陈云同志酷爱评弹,江、浙、沪两省一市的评弹演员中,名家、响档他个个认识,那些不怎么出名的中年演员或是初登书台的新秀,他也了如指掌。谁长于说表,谁擅于弹唱,谁会放噱头,谁的单档好,陈云同志都能分析得鞭辟入里。在1980年“五一”劳动节联欢会上,上海评弹团的青年演员雪渭君刚唱完一曲评弹,陈云同志就握住她的手,对她说:“我认识你,你父亲雪筱卿好吗?”雪渭君回答:“我父亲很好,感谢您的关怀!”雪筱卿是评弹界的老前辈演员,陈云同志这样关心他,使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每次有评弹界传人演出,他都要向他们的长辈问候。书说到终场时,陈云同志时常会第一个站起来,幽默地说上一句:“好了,这回书就说到这里:‘大落回’,请每个人付两角门票。”顿时引得全场哄堂大笑。5彭真与浙报的情缘在我记忆中,1983年以后,彭真委员长曾5次来浙江视察,嘉兴南湖纪念馆、秦山核电站、萧山红山农场、绍兴鲁迅纪念馆、兰亭
2021年4月1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她扛起Ⅴlog大旗,与小伙伴们坚定走向新闻语态突围战

全文共4013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赵畅宇,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新闻部记者、责编、主任助理,80后,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从业11年。2017年被评为杭州市文广集团首届名记者,多件作品获省市新闻奖。2019年11月,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的“大国外交”系列Vlog,引爆网络。Vlog从日常生活记录,开始越来越多地和新闻报道形式结合。第一人称的个性化视角,转换了报道角度,更真情实感、生动平实。那些看起来“不够标准”的自拍镜头,取代了原本严肃工整的新闻出镜。草根的语言,取代了照本宣科。民生新闻,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这场新闻语态的突围战中,找到自己的路子?1敢于尝新,永远不嫌自己“老”2019年临近年底,我们西湖明珠频道新闻部,开了一次Vlog学习会,发起一场部门“Vlog大赛”。记者、摄像、制作、主持人,每个人都要完成一件Vlog作品,参与评比。可以是新闻,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最终,大家交上来的作品,超乎我的意料。貌美的90后新媒体小编,去了万松书院,直击自己尴尬的相亲过程;年过45的责编男神,把楼上半夜漏水,自己家里水漫金山的故事拍了下来;年近50的摄像大叔,记录了自己早出晚归的一天,早上6点起床,给高三的女儿做拌面,然后开车送女儿上学,再从余杭开车来上班,急急忙忙又准备摄像器材出发。摄像大叔从来都是拍别人,这是第一次拿起手机拍自己。他说,一个自拍镜头就认真地拍上四五遍。不畏惧年龄,敢于尝试。每个人都在认真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生活百态,活色生香。最后,摄像大叔拿到了大赛三等奖,让很多年轻记者都“膜拜”。大叔都上了,还一鸣惊人,你还有什么好矜持的?还有什么好畏难的?从讲自己的故事,再到讲别人的故事。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摸索新闻语态的改变。改进、复盘、学习,再改进、再复盘、再学习……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潜在的力量。疫情袭来的2020年初,《明珠新闻》推出“平凡的力量”Vlog系列。7位记者,每个人分头去体验、去记录奋斗在抗疫一线的普通人的一天。出发之前,我和记者商量怎么去拍摄的时候,大家都心里没底,有记者甚至焦虑得晚上失眠掉头发。但是重压之下,采访收获颇丰。一些摄像机不容易捕捉到的“金句”,就在记者拿着手机,边走边聊的过程中冒了出来。嗓子喊哑的社区女书记,脚步快到记者跟不上,蹦出一句“女同志当男同志用,男同志就是奥特曼”;疲惫的外卖小哥夜晚下班,回到转不开身子的出租房,吃着泡面说这一天很充实快乐;19名景区大厨为了给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做饭,主动自我隔离20天,天天晚上睡地板,回不了家的外地夫妻互相抹着泪彼此加油。其中好几条片子,我一直不敢反复看。只要一看,哪怕是时隔好几个月,我依然会止不住落泪。记者说,你也太夸张了,哪有那么感人?我想,打动人的,可能就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特殊时期,人与人的彼此守望,在我们记录下的这些平实的镜头里,真切不做作。沉下心来,融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经历。这是Vlog镜头最动人的力量。去年6月,我去湖北恩施采访脱贫故事。除了制作新闻专题的任务外,我还额外给自己加了工作量,用手机记录了大量采访花絮和故事。采访路上,有位扶贫干部突然接到了儿子的电话,眼泪打转。那天是父亲节,几乎从来不主动打电话的儿子,在电话那头,说了一句“父亲节快乐”,整个过程都被我用手机拍成了《被惊喜砸中的爸爸》Vlog。在恩施海拔1000多米山顶的茶叶扶贫基地,我偶然撞见了工作人员的一顿晚饭,于是,拿着手机跟她们边聊边拍。质朴的笑,触动人心。就有了《记者小姐姐带你看恩施山顶秘境》Vlog。扶贫的改变,就在路上的点点滴滴。手机剪辑、上花字、加特效,我完成了总共7个Vlog小故事,在新媒体首发。《你不知道的恩施土家族》,讲述了以前没有高速,土家族人要走吊桥、经历背篓上的童年以及婚嫁习俗的趣事。另外还有《扶贫医生的“家”》《扶贫车间里的“金叶子”》《恩施出发200公里,去鹤峰等同于“冒险”?》《什么是好日子?》等等。除了特别策划外,我和同事们,开始在日常新闻采访中,更多地创作短视频。动漫节、双十一、杭马、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些作品不再拘泥于解说词。记者的现场体验,配上音乐、字幕、包装。画面传递的信息量更大,制作更用心,传播效果也更佳。2020年6月,在恩施采访拍摄的系列vlog花絮截图2头脑训练“scene
2021年3月31日
其他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笔杆子”到“自拍杆”,逸晨小姐姐“Vlog体质”生成记!

全文共4232字阅读大约需10分钟生于1992年的“新生代全媒体记者”。浙江杭州人,留美研究生。曾去布拉格电影学院(FAMU)进修新媒体短视频类项目。2017年12月入职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至今。是报社Vlog短视频报道领域最早试水、拍摄最多的记者,创作出许多Vlog新闻“爆款”。因其许多Vlog新闻标题中含有“逸晨小姐姐”字样,已在同行、读者间形成一定的记者个人IP效应。2020年8月在浙江日报新媒体端开出个人栏目“逸晨看5G”,担任栏目主编。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记者,我常在脑海里描摹思索: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身处采编一线已3年有余,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拼贴答案的我,现在会说:首先,他(她)得有一副自拍杆。的确,从“笔杆子”到“自拍杆”,媒体融合浪潮下,纸媒记者的身份符号正被一群“弄潮儿”所颠覆。他们架起手机、举起自拍杆,从文字背后来到台前,面对镜头大方谈吐,用一种直观而亲切的新方式,带受众直击新闻现场,感受新闻瞬间,触摸新闻事实。他们是记者,也是Vlog人。很幸运,我也是。2019年4月,我第一次举杆拍摄,率先开启报社Vlog新闻的生产探索。从此,它便成为我日常工作中的特色标签。去年8月,“逸晨看5G”成为集团首批力推的八大新媒体栏目之一。担纲起栏目主编重责的我,正以Vlog为桨,朝着心中“优秀全媒体记者”的理想不懈进阶。在良渚数智体验馆拍摄5G+VR穿越千年应用1全媒体记者要拥有“Vlog体质”Vlog,视频博客(Video
2021年3月30日
其他

我与党媒的情缘④|而立之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全文共3309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朱建华,河南南阳人,2010年从通讯员成为长江日报记者至今,30余次获省级新闻奖,两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传播力+的风口》《城市党报传播力建设》。获武汉十佳新闻工作者、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长江”(ID:whcj027)微信公众号创始人。与很多同行一毕业就进入媒体工作不同,我做记者之前,当了多年的通讯员。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而立之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党报记者。暮然回首,头上多了些许白发,回顾从通讯员到党报记者的职业选择,无怨无悔。记者的职业生涯,是从我2010年2月18日署名为“见习记者”的稿件开始的。当天是农历正月初五,《长江日报》头版刊发了我采写的《大学生开口叫卖砂锅煲
2021年3月10日
其他

我和党媒的情缘③|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撒“最美”

全文共2960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张姝,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人文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曾任杭州日报首席记者,曾荣获首届“杭州市名记者”称号、杭州市劳动模范、浙江邵飘萍新闻奖。代表作《“最美妈妈”吴菊萍》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是“最美现象”的第一个盆景。其新闻作品数十件获浙江新闻奖一、二、三等奖,涵盖消息、通讯、典型报道、突发事件、系列报道、公共服务、论文七个类别。近年来,张姝结合自己在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络平台“杭州发布”以及杭州日报杭+新闻客户端的新媒体运营实践,在研究探索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方面,富有成效。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在每日商报,2008年6月至2018年2月在都市快报,2018年3月至今在杭州日报。我已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度过了15年的青春岁月。回顾这15年,反复涌上心头的就是“感谢”二字。是一位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包容,让我从一名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磨砺成为了一名成熟的记者。1300:4,我进商报是一场硬碰硬的“高考”做一名记者是我在杭州风帆中学参加文学社时就确立的职业理想。我从小喜欢写作,少年时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在杭州第十四中学读高二时,我跑到解放路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怎样做一名记者》。8块钱,是用自己攒下的零用钱买的。书上的理论我几乎都能背下来。2006年3月,离大学毕业还有3个月,听说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每日商报要招聘记者。我很喜欢商报的一些栏目如《18创富》《民生》等,兴冲冲地报了名。考试时间是3月11日上午8点,考场设在杭报集团食堂内。报考者来自全国各地,要从300余人中产生4名胜出者。考题是总编亲自出的,考官是杭报集团的几位资深新闻人。第二天,我在一家咖啡馆里,等到了进入复试的电话,雀跃不已。复试是到杭州百货大楼参加模拟新闻发布会,会后写一篇采访稿。面试时,我还记得副总编莫士安问我,为什么采访百大的一位营业员?我说,我想从员工的视角切入,写出百大企业的价值观。当晚6点,我成了考进商报4人中的一位。时任每日商报健康部主任李锋将我招至他的麾下,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干将。我从一个不大会写稿子的人,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完成了职业化的初转变。每日商报是一家有人情味的单位。我还记得我生过一次重病,时任社长姚丽萍来家中探病,柔声细语地温暖了我。2011年7月,采访“最美妈妈”吴菊萍。张姝转交了一封读者给吴菊萍的信2从业10万小时,我在都市快报磨砺“卓越”2008年6月,我到了杭报集团的都市快报。8年后,也就是2016年4月29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杭州市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证书。这一天,恰好是我33岁的生日,也是我从业的第10年零59天。网上流传一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折算成每天投入8小时,一周5天,相当于10年。事实上,我天资平平,投入在新闻事业中的写作和思考的时间,这10年里应该远远超过两万小时。我用超过“两万小时”的时间,训练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闻热线是24小时的,采访任务可能是深夜也可能在周末。突发的加班带来了很多焦虑情绪,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和丰富经历。我接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聋哑舞蹈家、急救车担架工、厨师、保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我也深入了不同的采访现场,有杭州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的棉花滴灌项目试验田,有医生为捐献者摘取角膜的手术台,有凶杀案的案发现场……采访是让我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在采访火灾时,我的鼻子可以分辨出是棉质布料着火还是化学品泄漏,我的手指可以触摸烧焦的滚烫的痕迹,我的耳朵可以通过现场呼喊声音判断事发地的人群分布。在医院里,除了听医生和病人说,我更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印证。比如,看看病人的垃圾桶,从食物残渣判断他恢复的真实情况,有苹果皮的说明他好得差不多了,能吃固体食物了。我时常深夜写完稿子后,坐在办公室里,听听周围同事们敲击键盘的声音,看看窗外中河高架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心情愉悦。这样的体会,我相信很多沉浸在奋斗中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我是一个高产的记者,最高时一个月10000多工分。都市快报的一个整版是400分,这也意味着我在周末也常有报道。“最美妈妈”的新闻,事发当天正是周六。2011年7月2日中午,杭州年轻母亲吴菊萍,因伸手勇接从10楼坠下的女孩而受伤。了解到吴菊萍已被家人送到富阳中医骨伤医院,编辑部立即给在千岛湖休假的我下达了采访指令。得知我有采访任务,全家中止休假,一车人陪我驱车奔赴富阳。从下午5点开始采访吴菊萍到凌晨零点30分截稿,我写出了题为《吴菊萍
2021年3月9日
其他

丁真为啥突然爆红?传播学者为你细解网红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和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夏德元:网络传播总是热点频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聚焦网红人物的报道。前一段时间,康巴小伙子丁真的报道成为大众关注的一大热门。不知你们对这一现象有何观感?杨
2021年3月5日
其他

如何做一架聪明有力的谣言粉碎机?

全文共4475字阅读大约需20分钟如今,在爸妈群、亲友群里每天都在热传各种医疗保健类信息,其中不乏“伪医疗”讯息,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使命,及时传播科学、真实、权威信息,给公众提供专业的建议、参考和样本,吸引他们主动向主流媒体靠近。作为都市类媒体,如何用扎实的采访、精巧的编辑传播手段,将准确全面的医疗信息、科学知识传递给广大受众,这是主流媒体医疗报道的新课题、新任务。都市快报近年来精心策划,主动出击,多点尝试,用媒体的担当和专业技能重返科普主战场,为广大读者和用户传递科学医学和卫生防疫知识,得到各界好评。1润物细无声做一架聪明有力的谣言粉碎机要做优做强主流科普报道,做一架聪明有力的谣言粉碎机,首先要从思想上清醒认识当下面临的医疗报道传播环境。“生女孩的X精子耐酸,生男孩的Y精子耐碱,调节体内的酸碱度可以决定生男生女。”“星巴克致癌,别再喝咖啡了!”“益生菌大多无用,实际上可能会伤害你……”在微信群里,这类可笑又误人的信息此起彼伏。现今各种医疗微信公号众多,不少医疗企业和自媒体公号都围绕医疗健康大做文章。在杭州,各大医院都充实人员壮大宣传力量,医院官微不时推送由医生撰稿的权威内容,其中不乏10万+的爆款文章。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格局近两年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报纸渠道,还有官方APP、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在这种舆论生态下,想在形形色色“伪医疗”面前发出最强音,主流媒体必须通过多平台实战不断锤炼记者、编辑团队的传播“武艺”,生产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并和用户发生连接,通过事实让受众确信你说的才是科学的、有公信力的。2018年3月28日,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裁定,星巴克及其他咖啡公司必须在加利福尼亚州出售的咖啡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明“含丙烯酰胺”的“致癌警告”。一时间,关于咖啡致癌的消息热传。喝咖啡究竟和得癌有没有关系?对心血管有没有好处?都市快报约请在杭三家医院的心内科和肿瘤医生分别结合实际谈看法,肿瘤医师特别强调,得癌的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喝一两杯咖啡就能得的。实际上,每天3杯以上中杯美咖才可能算摄入过量。针对社会上热传的健康资讯类谣言,媒体必须迅速调动采编力量,核实求真,及时澄清。主流媒体只有抓住热点传播的第一落点,才能独树一帜,抢得传播先机。2去伪存真,武装自己建立医疗报道的新技术标准医疗报道如何通过新闻采访核查事实证据,找出事件的根源,提供客观权威的真实信息,让读者和网友得出决断,要坚守一定的技术标准。1.采访的路径正确才会有说服力2019年1月3日,杭州家长群里都在疯传一则消息:“儿童医院这几天人满为患,卫生局发通知说这次的EB流感很严重!”真的假的?快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省市疾控部门,证实这是一则谣言,消息迅速通过杭州新闻APP对外发布。从方法上来说,日常不间断地操作类似短平快的医疗新闻很有必要。《美国新上市“抗癌神药”刷屏网络
2021年2月24日
其他

建设性新闻传播:看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如何高出一筹

全文共4789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新春伊始,媒体融合发展愈加迈向深入。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穿全年的重大主题宣传。主流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作用,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助力中心和大局,锻炼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进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回顾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宣传,要真正地服务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就必须关注国情、传授经验、释疑解惑,形成推进社会进步的建设性传播效果。这不仅要求新闻媒体在传播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更要在新闻理念上拓展创新。[2]最近,建设性新闻传播受到国内外传媒界密切关注,它也是新时期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新闻传播效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建设的一种实践探索,具有强烈的新闻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导意义。[3]关注和重视建设性新闻传播,正是过去一年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出色、出精、出彩的思路选择,符合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的新闻采编与内在传播规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借鉴应用。1上接天线,展现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顶层设计建设性新闻虽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但从实际情况看,其内容生产仍以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为主。[4]2020年,人民日报曾开设“总书记来过我们家”“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探访”“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多个专栏,报道脱贫攻坚事迹。其中的很多报道,就是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对我们党如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总结与思考,是现实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说,正是一线的编辑、记者对建设性新闻传播的恰当理解和运用,让传统通讯更富有建设性,从而更好地为脱贫攻坚工作献言献策。脱贫攻坚的建设性新闻要有纲领,而这个纲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建设性新闻强调编辑、记者以解决问题而非旁观者的态度来参与到报道中,要求新闻工作者所撰写的报道必须具有更多的现实指导和应用价值。脱贫攻坚报道中所展示的解决方案要具有可行性,要真正地运用到现实之中,就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相一致。然而对于同一问题,人们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思路虽有不同,却也总能达成某一个预期目标。但是,从宏观上看,未必所有的方案都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2月12日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5]这就意味着不能把以前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等违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模式纳入到脱贫攻坚报道中。因此,对脱贫攻坚的建设性报道,不能漫无目的,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同时,新闻报道也要紧跟具体国情分析各地扶贫焦点难点。秉承传统新闻理念,但在融媒时代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看不清关键的问题、要害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发现方向。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等问题。[6]这实际上就指明了新闻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应当及时关注的脱贫攻坚难点。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关系到脱贫攻坚的全局,需要主流媒体时时关注现实情况,寻找解决方案并予以及时报道。[7]也正是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人民日报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准并富有建设性的脱贫攻坚新闻。比如,3月30日的科技版报道《“柑橘院士”扶贫记》,就曾关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滞销的秭归脐橙。这篇报道传授了一套解决方案:通过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到国内某电商平台对秭归脐橙进行带货直播,进而推动6万斤脐橙销售。这篇报道告诉我们:不仅明星、网红能带货,科学家也能带货。2月24日,人民日报社会版“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专栏刊发报道《干好这一年
2021年2月3日
其他

突发新闻现场,照片与视频可以兼得吗?

全文共4494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田建明,201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摄影专业,一直从事媒体工作,现为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副总监。先后关注的摄影专题有:《失独者》系列、《农民工器官捐献者》系列、《江南弃儿》系列、《南渡》系列等,曾获“金镜头”年度潜力记者、金奖、银奖等。新技术催生新的媒体业态。网络传播将报纸、广播与电视的功能融为一体,重新定义了媒体,而移动客户端又重新定义了网络。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5G网速的到来,短视频成为媒体竞争中最大的发展风口。在纸媒转型中,摄影记者被新技术倒逼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在短视频生产方面被寄予厚望。这既是传统纸媒迭代升级的外在需求,也是摄影记者在新媒体形势下自我成长的内在选择。嘉兴日报新媒体项目“读嘉”APP自2019年9月上线以来,全媒体视觉中心的所有摄影记者均纳入视频新闻的考核任务。拍好照片之外,独立拍摄制作视频短片,成为所有摄影记者的必备技能。摄影记者遇到突发新闻现场,如何做到新闻照片与视频短片的兼得?2018年,我开始尝试用4K视频相机拍摄视频,用800万像素的视频截图或录影时按快门生成图片的方式,探索摄影记者照片与视频兼得的解决之道,并形成一种有效的工作模式。2020年,佳能的首部8K视频相机R5上市,每帧截图像素达到了3500万,这几乎是当前主流单反或无反相机的主流配置。这样的“利器”让我的工作模式有了更好的体验。1缘起:一次现场采访的遗憾与思考作为摄影“原教旨主义”者,我坚信静态图片的力量;从媒体人的角度,我相信短视频不是对传统图文报道的反叛与颠覆,而是随着技术发展水到渠成的迭代升级。带有声音和动作的短视频,能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临场感,这种全因素的视听产品更有利于读者接近新闻现场,更有真实感。2017年,五四青年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打工女孩刘国群因意外重伤脑死亡后,其父母为她做出捐献人体器官、延续他人生命的决定。当天,国内首次直升机对接民航,空中生命接力运送人体器官,救助远在北京的心脏病患者。上午,在众人围观等候直升机起飞时,我在人群后的一个角落,独家记录到捐献者的父母携手目送直升飞机载着女儿的器官远去的镜头,拍下了父母由压抑克制到眼泪夺眶而出、失声痛哭的场景。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拍的一组图片,被《中国日报》刊登,并荣获2017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人物类金奖。但我始终怀有遗憾:如果现场能同时拍一段视频短片,记录下父母的情绪变化、泪水夺眶而出的过程以及哭声等细节,那种全因素的视听效果,将会是另一种更完整的体验。那一年,这种思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解决方案无非有两个:1.找人帮忙拍;2.寻求照片与视频兼得的技术解决方案。第一种办法适合无新闻时效的常态性融媒体产品制作。但是新闻现场,所有情节都在突然中发生、转瞬即逝,采访者显然无法做到身手同步,这种场景只出现在好莱坞电影《环太平洋》的机甲战士中。面对不可复制的同一场景,摄影记者如何能既拍到照片又拍到视频?毕竟,来回切换相机的两种模式,面临着顾此失彼的两难处境。《嘉杭京三地上演空中生命接力》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我和党媒的情缘|18年,我和金华日报副刊的故事

全文共3765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何百林,现为金华日报文化理论采访部主任,主任记者。2017年9月入选金华市拔尖人才,2017年11月入选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019年8月获浙江飘萍奖。2014年12月获评主任记者职称以来,有4件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三等奖各1件;另有12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其中一等奖5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7篇,其中《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7篇。到今年元旦,我当记者已满18年。18年来,我见证了传统媒体行业的繁荣与变迁,也感受到了媒体融合的彷徨与奋进。18年来,变化的是日益增多的白发、开始老花的眼睛,不变的是对记者职业的热爱、对新闻理想的坚守。回望我的写稿生涯,梳理我与党报的情缘,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变化:18年前,我是金华日报副刊的通讯员;如今,我是金华日报副刊的一员。1曾是金报副刊通讯员到金华日报社工作前,我曾在一所乡村初中当了5年老师。学校给每个办公室订阅了一份《金华日报》。工作之余,我每天读《金华日报》,最喜欢看的是副刊版。当时,《金华日报》副刊版有固定的版面,有不少吸引人的栏目,定期刊发一些文化和文学类稿件。看报时间长了,我开始自己试着写一些文化类的小稿子,有时也会写一点纯文学作品。写得多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金华日报》副刊版编辑投稿。当时,《金华日报》副刊版办得很活泼,也很有文化气息,并集聚了一批文字功底扎实、乐于帮助通讯员的资深文化记者和编辑,比如苗青老师。那时投稿都是通过纸质信件。一般是先到镇上唯一的一家打印店,将手写稿件打印出来,再寄到金华日报社。在2000年4月24日前,寄信地址是“金华市马路里18号”,之后改为“金华市双龙南街276号”。每次投稿信件寄出后,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会一期不拉地仔细阅读《金华日报》副刊版,生怕漏过自己的作品。那种心情,除了期待,更有一丝紧张。当时,我投稿最多的编辑是苗青老师。很幸运,在她的帮助下,我的一些稿子开始偶尔在《金华日报》副刊版刊发。尽管只是一些“豆腐块”,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荣耀。每次自己的稿子刊发后,我都会将当期的《金华日报》珍藏起来,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细细翻看。一是自我欣赏一番,二是看看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金华日报》副刊版的鼓励下,我才逐渐走上以写稿为职业的道路。2020年7月,采访救人英雄、一等功臣王亮2多次转岗加盟金报副刊2002年12月,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我考入金华日报社,被分配在金华晚报要闻部。2003年元旦,是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一天。到报社上班后,我主要承担金华晚报“热线新闻”的值班和采写任务。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记者,因此刚开始走得并不顺利。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工作第一周,当我整天为找不到采访线索而发愁时,一起考进报社的其他同事已开始在头版刊发稿件。我内心的焦虑和慌乱,大约持续了半年才有所好转。直到一年后,我才逐渐适应记者工作。除了新闻线索少,采写的好稿少也是我面临的一大压力。即使是在工作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依然很少能上头版。好在金华日报社内部一直有着浓厚的新闻创新创优氛围和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当时,金华晚报要闻部主任邵建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信任,金华晚报分管副总编俞平则成为我的免费“业务导师”。在报社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慢慢走上正轨。我在金华晚报要闻部工作了8年,先后承担多个领域的跑线任务。尽管这8年干得非常辛苦,但很有收获。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一直很忙,我没有精力去写文学类作品。尽管如此,偶尔也会写一两篇,《金华日报》副刊版依然是我的首选投稿目标。2011年,因之前的驻点记者回到金华,报社需要派一名记者到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做驻地记者。报社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去义乌驻点。当时,我的女儿才5岁,在金华一所乡镇高中当老师的妻子平时工作也很忙。我和妻子都不是金华人,如果我去义乌,女儿就要由妻子一人照顾。因此,刚开始我有些犹豫。不过,我很快就决定去义乌。义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在省内新闻界,义乌一直有“新闻富矿”的美誉。去义乌驻点,虽然会比在金华市区上班辛苦很多,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好新闻的机会更多。当时,一向十分理解我的妻子也坚定地支持我去义乌驻点。于是,我从金华晚报要闻部转岗至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一干又是8年。到义乌驻点后,我对党报的重要意义和党报记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义乌的8年时间里,包括时任金华日报社社长陈东在内的诸多报社领导、前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让我从一名年轻记者逐渐成长为报社新闻创新创优的骨干记者。2019年7月,考虑到生病的妻子和上初二的女儿都需要照顾,我向报社领导申请调回金华,在报社新闻研究室工作。2019年12月,报社实施机构改革,我转岗到金华日报文化理论采访部,正式成为金报副刊的一员。3积极弘扬金华文化实施机构改革后,金华日报文化理论采访部主要承担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采访工作,采写稿件对应的是《金华日报》副刊版和“金华新闻”客户端上的“人文”栏目。尽管不少人都在说现在没人看报纸,但我始终坚信,副刊版是一张报纸的气质、品位和灵魂,只要内容和品质过硬,报纸仍然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况且我们的优质内容不只是在《金华日报》上刊发,“金华新闻”客户端和金报集团相关新媒体平台也会刊发优质的副刊作品。有时候,我们刊发的优质副刊内容还会被金华市相关部门的官方新媒体平台转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金报副刊版集中了原金华日报周末部、社文部的骨干记者和编辑,并充实了一批熟悉新媒体操作、热衷副刊领域、有干劲有实力的年轻记者。作为金报副刊版的一员,我与所有部门同事一起,充分发挥党报的宣传和引领作用,积极为弘扬金华本土文化、做大做强金报副刊出谋划策。在重大主题报道和时政新闻方面,金报副刊版也承担了相应的工作。2020年3月,在金华疫情防控的僵持阶段,我与部门小伙伴一起策划推出了“春天的心愿”系列报道,通过关注一线防控人员、志愿服务队伍、康复新冠患者等多个群体,以细腻的笔触、人文的视角生动展现金华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这组报道4次获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巧合的是,目前金报副刊版的分管领导是金华日报副总编辑俞平。作为金报集团分管副刊版时间最长的现任副总编辑,他再次成为我的免费“业务导师”,对我平时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18年来,我很庆幸自己与金报副刊结缘,也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批像陈东、俞平、苗青这样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友善包容的领导和前辈。正是在金报副刊的引领和众多业界前辈的帮助、鼓励下,我才能在新闻的道路上走得稳健。对此,我始终铭记于心,并努力将其化为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持续动力。目前,传统媒体面临多种挑战,对于一名有着18年从业经历的党媒记者来说,我自己也面临媒体融合的转型压力。但我坚信,只要始终心怀新闻梦想,并能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再远的终点也能抵达!原创:何百林
2021年1月27日
其他

我和党媒的情缘|从农民到高级记者

全文共3195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编者按: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传媒评论》杂志社联合举办“我与党媒的情缘”专题征文活动。从本期开始,编辑部择优选登部分来稿,共叙广大新闻工作者与党媒同进取、齐奋斗、共成长的亲闻亲历和感人故事。严元俭,浙江日报高级记者,浙江江山人。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新闻学步,
2021年1月26日
其他

地市报业和广电,是分是合?

全文共4240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当地广电和“报业”进行合并后,地市报业与广电是否需要进行同样的整合,成为业内人士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之所以对于县级媒体融合中的“报业”,笔者给它打上了引号,是因为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县域来讲,所谓的“报纸”并没有正式刊号。就此而论,地市深化融合工作是在不一样的媒体环境和产业背景下展开的,与县级媒体融合不可简单类比。近年来的实践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疑惑。一方面,自2018年以来,天津、大连、绍兴、湖州等近10个地市乃至直辖市开启了报业广电整合模式,以至于不少研究者认为,地市媒体的类似整合也已成潮流。可另一方面,又有大庆、成都等地市报业和广电合并后又分离,还有的传媒集团名称没变,但报业与广电复归各自完全独立运行。本文将对地市报业与广电合并可以创造的战略机遇、可能遭遇的发展风险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探讨,并论证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当前地市级的媒体融合来说,报业与广电是否应该合并并没有固定模式,而是需要各地根据自己的媒体发展环境、产业竞争格局、报业广电各自发展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慎重战略考量并作出理性选择。1报业与广电合并可以创造的战略机遇地市报业与广电合并,确实可以创造一系列的战略机遇。1、报业与广电合并有利于媒体资源的整合与传播渠道的融合,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当初报业和广播电视机构分设,依据的是两者传播介质与传播特性不同。如果说这样的管理方式在很长时间里有它的合理性,那么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媒介的边界早被数字化浪潮冲刷殆尽,原先分设的合理性确实已经不复存在。长期存在的报业与广电之间的壁垒,早已不是该不该打破的问题,而是如何打破的问题。正因如此,西方一些国家在互联网兴起后,对媒体管理的相应法律也进行了调整。如澳大利亚《1992广播服务法案》为限制媒体垄断而专门制定了“三分之二”原则,规定一家媒体公司在一个市场只能拥有电视、广播和报纸中的两项,而不能同时经营三项。2017年9月这一规定被取消。[1]报业与广电合并,自然是为消除媒介壁垒、深化媒介融合提供了一个最直截了当的选项。2、报业与广电合并能为做大做强传媒集团创造条件。这也是很多支持者非常强调的一个理由。支持者认为,地市报业与广电实力普遍弱小,规模不大,通过合并整合,能极大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西方,兼并与收购也一直是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在我国,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报业拉开集团化的序幕;1999年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挂牌,标志着广电集团化发展迈开步伐。主要通过行政划转的手段,报业与广电各自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张,以期打造行业航空母舰。但是在报业和广电之间则长期横亘着几乎无法逾越的壁垒。很多思考中国传媒改革的人,都曾期盼或呼吁打破这一壁垒。2008年,时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经感叹:“办报的不能办电视,国际媒体哪有这样搞的?”[2]在经济学上有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分别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来降低产出的平均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喻国明教授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传媒产业最大利润的价值支点是不一样的。当传媒市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时,传媒竞争的基本逻辑是通过规模化的扩张来追求市场占有率,规模经济是其普遍的特征。到了市场相对成熟阶段,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越来越重要,于是范围经济成为传媒企业的又一普遍特征。范围经济必然要求传媒集团多家媒体、多项业务共同发展,开展多种媒介的联合经营。[3]报业与广电合并,于是成了当地传媒产业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一个“干脆利落”的选项。3、报业与广电合并有利于减少内耗,从而控制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徐向明认为,地市报业和广电业同一领导、同一性质、同一市场,同属一个媒体产业,过去由于分立而产生严重的内耗。合并后,两大阵营从对手变为“自己人”,双方在充分开放和利用有限的地域资源、加快地市媒体业发展的旗帜下集合,内耗的减少,反过来就是力量的增强,效益的增加。[4]这是支持合并的又一重要观点。2报业与广电合并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遭遇的风险地市报业广电合并可能为传媒集团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注入强劲的动力,但也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遭遇极大的风险。两个体量几乎对等的庞大机构合并,由于团队之间的摩擦、员工心理受到的冲击、企业文化的冲突等等,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带来诸多困扰和动荡。这就是报业与广电合并必然要面对的高昂的整合成本。对于这一整合成本,如果控制得好,则能以短时间的阵痛换来长远发展的强劲动力;但如果控制不好、磨合不佳,甚至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后仍无法完成有效整合,则可能带来无穷后患。目前,不少地方的报业与广电名义上合并了,实际上依然各自独立运作,主要就是在巨大的整合成本面前望而却步。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坦言,报业与广电的合并中,目前真正做到在组织架构层面“真融、实融”的很少。[5]而“假融、虚融”,整而不合、同床异梦,不仅无助于真正推进媒体融合的深化和产业发展,反而会增加内部猜忌、摩擦和文化冲突。在西方媒体并购的失败案例中,酿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同样是控制不好整合成本,未能实现有效、迅速的整合。[6]与此同时,前文所谓机遇,那只是一种时机或机会,而不是现实,也不具有必然性。所以,这些战略机遇是否有现实意义,首先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能力把握它,从而把机会转化为现实。很多情况下,如果客观情势不合,或管理能力不足,都会使同一举措的结果南橘北枳,完全走向反面。所以,纵使有一千个理由支持合并,但是如果条件不成熟或者操作不恰当,那更会有一万种危险把传媒集团推到更加糟糕的境地。笔者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些最常见的情形:报业与广电合并使得集团规模大幅度扩大,这可以带来规模效应,不过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有能力通过有效的管理,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如果超过了这个能力范围,规模扩大反而会造成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迟缓、管理效率低下,带来“规模不经济”的尴尬局面。而且,这里讲的能力,不仅仅是指管理团队的努力和能力,同时也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报业与广电合并使得集团在当地一家独大,减少了许多原先存在的竞争成本。可是正常的、适度的市场竞争本身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一家独大的格局有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机制的弱化,影响传媒集团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甚至使得企业管理出现“官僚化”倾向。报业与广电合并使得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也有个前提,就是要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内在的经营活力。如果管理不善,则不仅不会带来抗市场风险能力,反会造成“大企业病”,干部职工“惰性化”的风险迅速增长。由于我们的合并整合很多是通过行政手段完成的,加上当下传媒机构本身存在的种种体制机制痼疾,更是增加了合并前景的不确定性。3对报业和广电的分与合应审时度势审慎考量传播渠道融合自然是媒体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报业与广电合并有助于推动这样的渠道融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传播本质上就是一种融合传播,在其技术赋能下,我国地市以上的报社大都已有视音频传播的能力,广电台更是早有了文字传播的平台,原先的行业壁垒事实上已经被突破。以此观之,报业与广电合并绝不是地市深化媒体融合的唯一路径。另一方面看,正如前文所述,合并能创造很多发展的机会,但同样有可能带来许多风险。这种巨大的风险,在西方的媒体并购整合中也同样存在。美国传媒观察家戏称,美国传媒并购后的失败率比美国的离婚率还高。[7]在战略考量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分析决策可能带来的机遇,也要周密思考我们对这些机遇的把握能力。如果主观或客观条件使得我们不具备对这些机遇的把握能力,那么我们不仅实现不了预期目标,反而可能会陷入许多发展的“陷阱”。以下一些因素是我们在作战略考量时可以参考的。但是,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这些结论也只能适用在一般的、普遍的情形下。这是因为,假如有其他更强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就完全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1、从报业与广电各自的强弱考量。这里要说明,这种强弱的评估,只能是相对于当地的市场状况而言的,也就是看当地报业和广电在同外来媒体和本地商业网站、社会媒体、自媒体等等竞争中,其影响力、传播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如果报业广电明显一强一弱,则更多地可倾向于合并,从而实现以强带弱。如果两者都弱,也应倾向于合并,以迅速提升整体竞争力。如果报业广电都强或者比较强,则更建议维持分设状态。因为这种情况下整合成本很高,而且合并后的市场结果很难预料。2、从当地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考量。如果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明显存在着许多恶性竞争的状况,则更多倾向于合并,以减少过度竞争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如果市场竞争总体态势正常,处于良性竞争的格局,则更建议维持分设状态,因为适度的、良性的竞争有利于传媒机构保持发展活力,也有利于让市场在传媒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3、从报业与广电各自新媒体发展或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考量。如果其发展水平较低,则更多倾向于维持分设状态。新媒体发展或媒体融合的发展水平越高,报业与广电的整合难度恰恰越低。这是因为,报业与广电的整合,既不能用报业文化去整合广电文化,也不能以广电文化去整合报业文化,而只能用互联网文化去统合报业、广电文化。这也正是中央所要求的“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8]在报业与广电各自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文化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两者的合并才会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势。所以,在当下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说,地市以上的报业与广电究竟是分好还是合好,更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进行审慎考量。参考文献[1]
2021年1月25日
其他

撰写的论文连续四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次中国新闻奖,这位新闻人是怎么做到的

全文共3799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前段时间,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把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理清楚、想透彻、搞明白,可以让工作内容更专业,让工作方向更科学。”这是我写论文的一个初衷,也是我推进工作的一个方法。少些虚对空的论理,多些接地气的方法。我写的论文都源于实践,都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今年我撰写的论文《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刊于《传媒评论》2019年第12期)荣幸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论文奖三等奖,这也是本人的论文作品第二次获这一国家级新闻奖。十年前,我走上了新闻管理岗位,从一线步入幕后。直接写新闻稿少了,但指导如何把新闻写活的时候多了;直接策划少了,但探讨如何把报道做新的时候多了。正是由于身份的转换,这些年让我更多地把手中的笔投向了新闻论文写作这个领域。粗粗一算,近十年来,林林总总竟然写了四五十篇,30来万字。这些论文一部分公开发表于报纸期刊上,一部分刊印于单位内部杂志中,还有一部分则一直散落于电脑各个文件夹里。今年8月,我把部分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整理结集而成《闻新论理》一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论文有4篇为《中国记者》《传媒评论》《中国地市报人》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的封面导读文章,有1篇被“中国报业网”列为第144期观察员文章,还有1篇被《传媒评论》评为年度优秀论文。这些年来,我撰写的论文除获得2次中国新闻奖外,还获得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1次、浙江新闻奖(论文)一等奖4次、浙江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4次、中国地市报论文奖一等奖4次。特别是自2016年以来,我撰写的论文连续四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1专注当下,敏锐地去发现问题写论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论文重点在于“论”。论题可以来自文献,可以来自会议,可以来自课题,还可以来自领导讲话等。对于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论”的根基和优势在于实践。一般来说,我们欠缺对最新最前沿的新闻学研究动向的了解和把握,但长处是身处火热的采编一线,有着实践的滋养和工作的启迪。所以,对于初写新闻论文者,论文选题不妨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入手。工作中的困惑往往就是新鲜问题的萌发,可以成为论文的重要选题方向。事实也是如此。很多新闻人写的论文就是对自己实践工作的总结、梳理、提炼、升华。《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关注的问题也是源于我遇到的困惑。写稿机器人并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新鲜事物,国内最早在2015年就开始有媒体在使用了,而且其本身亦一直在不断进化。但在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引入写稿机器人、开始迈入智能化生产阶段时,不少媒体工作者对写稿机器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应用层次,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重视相对不够、认识相对不足。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这篇论文则把目光聚焦于写稿机器人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应对之策。就在去年上半年,笔者所在的一个地级城市,同城媒体发布了一则引进写稿机器人的招标公告。这事引起了当地媒体业的不小震动,同行见面甚至纷纷自嘲:我们快失业了吗?也正是这则公告,引发了我对写稿机器人的关注——技术的发展与我们每个媒体人的命运是如此的紧密相连。毋庸置疑,写稿机器人已是当下一支不可忽视的新闻生产力量。特别是在一些信息聚合类网络平台上,冠以“优质原创者”名号的机器人生产的新闻越来越多,其中不少稿件无论是从文字准确性、内容真实性,还是观点主流性、导向正确性上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不仅背离公序良俗甚至触犯法律法规。这类不专业、不靠谱的内容是怎么出笼的?又该如何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治理规避?先进的技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这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的“立论之基”,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所以,我在文中明确提出:写稿机器人应确保写作内容的绝对安全,决不能只追求“快不快”而不管“对不对”,只追求“真不真”而不管“正不正”,只追求“多不多”而不管“好不好”,放弃“举旗定向”的责任。2专注全局,透彻地去剖析问题写作论文一般需要经历“查看资料”“联系实际”“落笔写稿”这三个步骤。“查看资料”在于看清别人怎么说,“联系实际”在于掌握现在大家怎么做,“落笔写稿”在于作者自己思考以后应该怎么样。“阅读—思考—写作”这个论文写作的思维链条,它是循环完整的,而贯穿始终的关键核心一环,当然是思考,就是借助论文这个载体逼自己对问题作深一层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当前海量的数据存储,配上先进的搜索技术,可谓给论文写作者插上了轻松“获取资料的翅膀”。但再精明的技术,都不可能洞察你脑子里下一秒的想法。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做个有心人,多做一些顺便的事、顺手的事,把平时围绕论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及时记录下来,尽可能多积累,尽可能想全面。只有把问题的原因查找齐了,把问题的根源分析透了,才能真正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技术是把双刃剑。就像工业技术既能为我们生产必需品,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水废气一样,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写稿机器人也必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不可能万无一失、不会犯错。写稿机器人会犯哪些错误?亦即机器人写作新闻存在哪些风险?把这个问题尽可能想深、想透,想全面、想明白,这是预防机器人新闻写作风险的前提和条件。我从内容层面、导向层面、认识层面、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怎么做的资料和背景。从机器人写作新闻的内容安全角度进行分析,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内容的失真风险,主要是数据准不准的问题;内容的导向风险,主要是观点正不正的问题;内容的偏见风险,主要是事实全不全的问题;内容的侵权风险,主要是法规依不依的问题;内容的“黑箱”风险,主要是技术灵不灵的问题。3专注长远,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新闻论文不是事实的呈现,不是现象的描述,它要关注的是事实彰显的理性,是现象蕴含的规律,是问题背后的方法。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势是与问题的天然接近性,不足则是对全局性问题、要害性问题、长远性问题不容易把握。于是把采访总结当作论文,把论文写成采访经历,缺少说理和思辨,成为一些初写论文者常见的通病。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是具备的,犯这类错误的原因,还是对论文的含义理解不深,没有围绕核心问题作理性思考。善治才能有“善智”。写稿机器人出现问题谁来买单?《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抓住这个核心问题,深入思考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这种思考不是漫无方向的冥想、乱想、幻想,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应该是基于实践中出现的带有前瞻性、未来性的问题,而提出科学性、长远性的解决办法。探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及预防,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写稿机器人安全、可靠、可控,使写稿机器人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新闻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通过追问本质、寻解方法、探求规律,以期指导实践、甚至引领实践,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推动作用。基于此,《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着力厘清写稿机器人的设计者、生产者、运营者与使用者应当为其行为承担怎样的责任,并就如何实施监管提出看法。我在文中提出,写稿机器人的设计者需要把好大局方向,写稿机器人的生产者需要坚持质量标准,写稿机器人的运营者需要树立阵地意识,写稿机器人的使用者需要保持专业情怀,写稿机器人的监管者需要筑牢安全底线。把别人“没想明白”“没想出来”的地方,用自己“考虑清晰”的文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接地气,才有效果,才具意义。4专注讲理,清晰地去阐释问题有不少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新闻论文不是新闻,枯燥乏味是必然的。事实上,很多新闻论文也确实写得晦涩难懂、云山雾罩、空话连篇,让人读着寡淡无味、一头雾水、不着边际。其实,新闻论文不是实验报告,不是展示而是说服。对于一篇好的新闻论文,观点有新意很重要,文字有美感同样重要。作为专事传播的新闻人,更要力求把思辨的论文写出文字的美感——好好说话,把话说好。说准确。思想是立体的,但文字是线性的。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明白通顺、传情达意。要把论点论据、说理分析表达清楚、表达确切、表达到位,不能词不达意,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张冠李戴。中国人的语言词汇实在太丰富,有时候用这个词或那个词意思差不多,但在一种语境下,肯定只有一个词是最合适、最贴切、最恰当的,而我们就是要穷尽办法把这个“唯一”找出来。说条理。论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展开,这离不开论点论据的排列组合,势必需要严密逻辑。如一些新闻论文作者缺少提炼概括,导致论文层次凌乱不清晰,意思表达模糊,遣词造句粗糙,显得十分随意。我在写作《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时,对整篇文章的论点论据、逻辑层次、遣词造句等等,都悉心思索、用心下笔,甚至对文中的每个小标题,都下了一番功夫,作了细致推敲。说生动。既要让别人实实在在看懂,明明白白理解,也要让人看得舒服读得愉悦,这样我们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认同。生动的文字,是有个性的,所以可多些娓娓道来,少些摘摘抄抄;生动的文字,是有文采的,所以可多用修辞等文学手法;生动的文字,是有故事的,所以可多引事实论据,少引理论论据。在这方面《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以后论文写作需要努力和提升的。原创:陈建飞
2021年1月12日
其他

从新闻中挖“新闻”,居然挖出了中国新闻奖!

全文共3756字阅读大约需15分钟在全国新闻界的翘首以盼中,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浙江日报2019年5月31日头版头条刊发的报道《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
202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