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党媒的情缘④|而立之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朱建华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3309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朱建华,河南南阳人,2010年从通讯员成为长江日报记者至今,30余次获省级新闻奖,两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传播力+的风口》《城市党报传播力建设》。获武汉十佳新闻工作者、武汉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长江”(ID:whcj027)微信公众号创始人。

与很多同行一毕业就进入媒体工作不同,我做记者之前,当了多年的通讯员。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而立之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党报记者。暮然回首,头上多了些许白发,回顾从通讯员到党报记者的职业选择,无怨无悔。


记者的职业生涯,是从我2010年2月18日署名为“见习记者”的稿件开始的。当天是农历正月初五,《长江日报》头版刊发了我采写的《大学生开口叫卖砂锅煲 寒假挣钱为父母买新衣》一稿。


此前,经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环节,我通过了长江日报社的招聘考核。新闻,每天都是新的。从以记者的身份在《长江日报》上发表第一篇稿件开始,感觉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处于永不停歇的奔跑状态。这或是作为党报记者的一种自我驱动吧。

1

难忘中学时代的读报时光



回顾从业经历,与新闻结缘,源于中学时代养成的读报习惯。父亲连续订过多年的报纸,每天中午放学回去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看,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因看得投入,甚至还耽误了吃饭。


读报经历基本上伴随了我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时光,这种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学外语需要广泛阅读以培养语感,新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若干年后,当我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回首早年的读报经历,也许就是我的新闻启蒙。


新闻需要理论,更离不开实践。我的大学专业和新闻不搭边,但校报学生记者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毕业前,写的一篇反映学校创建星级文明寝室的“豆腐块”在《中国教育报》刊发,算是一个惊喜;一篇随笔散文也有幸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发。


很多同学毕业后进入了装饰或建筑公司从事专业方面相关的工作,而我自我评估在专业领域不会有太大发展,本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愿做的事,后来在武汉的一所学校专门从事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写稿、办报、搞网站贯穿于日常。


那几年,在武汉的几家报纸上,经常有我署名为通讯员的稿件见报,平均每周就有一篇。这些稿件,涉及校园的方方面面,以及对教育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有话题性和新闻性。


很多人不解,一个学校就那么大,就那么点事,怎么可以挖出那么多可以报道的人或事?新闻在于发现。发现,不单是一个眼力的问题,好的发现,也离不开脚力、脑力、笔力。

2

听从内心召唤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做记者……”快30岁的时候,内心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当时,很多媒体招聘的年龄门槛是30岁,觉得自己如果再不去尝试下,可能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众多媒体中,我比较钟情《长江日报》。《长江日报》是党报,是武汉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武汉这座大城市创办的第一份党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头,早年为中共中央中南局(华中局)机关报,现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


在我接触的众多媒体中,《长江日报》一直是比较独特的。比如,《长江日报》的版面很大气很活泼,刊登的内容也很鲜活。《长江日报》上的稿件,经常被各大媒体转载,显示出其活力和影响力。


另外,《长江日报》还经常刊发通讯员单独署名的稿件。长江日报社的编辑、记者水平也都比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也令人敬佩。我自己单独署名的稿件,数次被《长江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百位高校名师九成头顶“官衔”》是其中一篇。


2009年教师节之际,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而不少获奖者都有行政职务——大到校长、小到教研室主任。我逐一检索发现,百名名师中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仅10人。


后来,《长江日报》刊发了由我单独署名的《百位高校名师九成头顶“官衔”》一稿,当天还配发了评论员撰写的“长江快评”《高等教育应当端正价值》。稿件一经见报,便成为热门话题,全国数百家网站转载,社会反响强烈。


新华社随后刊发《教学名师应当名副其实》的“新华时评”,算是为此事定了调。后来再评教学名师,从评选办法上对校长等人参评明确做了限定,让名额向一线教师倾斜。这就是舆论的力量吧。


这篇稿件,后获评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短新闻一等奖、湖北新闻奖二等奖,并被收录到《长江日报》创刊60年系列丛书中,而且是收录的唯一通讯员单独署名的文字报道类稿件。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2009年底,当长江日报社再一次公开面向社会招聘时,我报了名。自己是否真的能胜任记者这份工作呢?我一次次地在内心深处问自己。人生不能留有遗憾,最终,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闻这条路。

3

脚踏实地同时仰望星空



在一线做记者的几年,我采写的《华中科大拟清退304名“超学时”研究生》《高校学生冬季长跑须录指纹 担心个人信息外泄》等一批社会反响强烈的报道。其中,《华中科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动人一幕  7700学子起立高喊“根叔”》的报道刊发后成为热门话题,高校毕业典礼校长致辞风格开始转变;《武汉专家推出<中国博士质量调查> 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刊发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国家层面也采取措施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对《专家调查显示六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反映出来的问题,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湖北省委严令整改“村官”不在村现象……这些让人难忘的报道,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完成的,我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


有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的工作热情、激情会逐渐消逝,现实也确实如此。可遇到好的新闻线索和选题,我至今仍会心潮澎湃,并会努力和团队一起操作,尽可能地不留遗憾。


在第二十九届(2018年度)、第三十届(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参与的《华中科大18名本科生变专科生》《96家院士工作站被摘牌》先后获奖,这也许是对长期持有的新闻热情的一种回报吧。


好新闻,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我的一个感受是,抓新闻,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获奖,是必然还是偶然,其实都不重要,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关键是要能保持一种工作的激情。除了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外,还离不开学习力、判断力、执行力、突破力、协作力、思维力。


不可否认的是,记者是一个残酷的职业,长年无休、熬夜、加班是常态,有时还会因报道而遭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每当此时,长江日报社宽松包容的环境以及领导和同事的关怀鼓励,总会让人从沮丧中迅速走出。

4

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在一线做记者的几年,我采写的《华中科大拟清退304名“超学时”研究生》《高校学生冬季长跑须录指纹 担心个人信息外泄》等一批社会反响强烈的报道。其中,《华中科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动人一幕  7700学子起立高喊“根叔”》的报道刊发后成为热门话题,高校毕业典礼校长致辞风格开始转变;《武汉专家推出<中国博士质量调查> 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刊发后,《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国家层面也采取措施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对《专家调查显示六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反映出来的问题,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湖北省委严令整改“村官”不在村现象……这些让人难忘的报道,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完成的,我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


有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的工作热情、激情会逐渐消逝,现实也确实如此。可遇到好的新闻线索和选题,我至今仍会心潮澎湃,并会努力和团队一起操作,尽可能地不留遗憾。


在第二十九届(2018年度)、第三十届(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参与的《华中科大18名本科生变专科生》《96家院士工作站被摘牌》先后获奖,这也许是对长期持有的新闻热情的一种回报吧。


好新闻,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我的一个感受是,抓新闻,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获奖,是必然还是偶然,其实都不重要,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关键是要能保持一种工作的激情。除了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外,还离不开学习力、判断力、执行力、突破力、协作力、思维力。


不可否认的是,记者是一个残酷的职业,长年无休、熬夜、加班是常态,有时还会因报道而遭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每当此时,长江日报社宽松包容的环境以及领导和同事的关怀鼓励,总会让人从沮丧中迅速走出。


2021年新年伊始,一批怀揣新闻理想、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学子走进长江日报社参加招聘面试和笔试。我从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党媒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巩固和壮大党的主流舆论阵地,也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

原创:朱建华 长江日报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突发新闻现场,照片与视频可以兼得吗?

我和党媒的情缘|18年,我和金华日报副刊的故事

我和党媒的情缘|从农民到高级记者

地市报业和广电,是分是合?

撰写的论文连续四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次中国新闻奖,这位新闻人是怎么做到的

从新闻中挖“新闻”,居然挖出了中国新闻奖!

入职3年的95后小伙摘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他的心得是“勤能补拙”

近3年15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等奖项,她说:记者是一个挑战生命力的职业

“我和党媒的情缘”征文启事

下了新闻播报台,就奔带货直播间?广电主播直播带货风险多多必须规范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