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新闻现场,照片与视频可以兼得吗?
全文共4494字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田建明,201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摄影专业,一直从事媒体工作,现为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副总监。先后关注的摄影专题有:《失独者》系列、《农民工器官捐献者》系列、《江南弃儿》系列、《南渡》系列等,曾获“金镜头”年度潜力记者、金奖、银奖等。
新技术催生新的媒体业态。网络传播将报纸、广播与电视的功能融为一体,重新定义了媒体,而移动客户端又重新定义了网络。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5G网速的到来,短视频成为媒体竞争中最大的发展风口。在纸媒转型中,摄影记者被新技术倒逼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在短视频生产方面被寄予厚望。这既是传统纸媒迭代升级的外在需求,也是摄影记者在新媒体形势下自我成长的内在选择。
嘉兴日报新媒体项目“读嘉”APP自2019年9月上线以来,全媒体视觉中心的所有摄影记者均纳入视频新闻的考核任务。拍好照片之外,独立拍摄制作视频短片,成为所有摄影记者的必备技能。
摄影记者遇到突发新闻现场,如何做到新闻照片与视频短片的兼得?
2018年,我开始尝试用4K视频相机拍摄视频,用800万像素的视频截图或录影时按快门生成图片的方式,探索摄影记者照片与视频兼得的解决之道,并形成一种有效的工作模式。2020年,佳能的首部8K视频相机R5上市,每帧截图像素达到了3500万,这几乎是当前主流单反或无反相机的主流配置。这样的“利器”让我的工作模式有了更好的体验。
1
缘起:一次现场采访的遗憾与思考
作为摄影“原教旨主义”者,我坚信静态图片的力量;从媒体人的角度,我相信短视频不是对传统图文报道的反叛与颠覆,而是随着技术发展水到渠成的迭代升级。带有声音和动作的短视频,能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临场感,这种全因素的视听产品更有利于读者接近新闻现场,更有真实感。
2017年,五四青年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打工女孩刘国群因意外重伤脑死亡后,其父母为她做出捐献人体器官、延续他人生命的决定。当天,国内首次直升机对接民航,空中生命接力运送人体器官,救助远在北京的心脏病患者。上午,在众人围观等候直升机起飞时,我在人群后的一个角落,独家记录到捐献者的父母携手目送直升飞机载着女儿的器官远去的镜头,拍下了父母由压抑克制到眼泪夺眶而出、失声痛哭的场景。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拍的一组图片,被《中国日报》刊登,并荣获2017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人物类金奖。但我始终怀有遗憾:如果现场能同时拍一段视频短片,记录下父母的情绪变化、泪水夺眶而出的过程以及哭声等细节,那种全因素的视听效果,将会是另一种更完整的体验。
那一年,这种思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解决方案无非有两个:1.找人帮忙拍;2.寻求照片与视频兼得的技术解决方案。
第一种办法适合无新闻时效的常态性融媒体产品制作。但是新闻现场,所有情节都在突然中发生、转瞬即逝,采访者显然无法做到身手同步,这种场景只出现在好莱坞电影《环太平洋》的机甲战士中。
面对不可复制的同一场景,摄影记者如何能既拍到照片又拍到视频?毕竟,来回切换相机的两种模式,面临着顾此失彼的两难处境。
《嘉杭京三地上演空中生命接力》 田建明 摄
2
准备:理论支持与技术成熟
视频短片是由一帧帧静态影像组成的。
电影,是建立在摄影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尽管经过百年的发展,电影本身已经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或学科,但是电影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帧帧胶片的基础之上。当一帧帧胶片连续且有停顿地播放,动态画面才产生。
摄影的本质是时空的切片,影视是由切片组成的短暂时空。
一帧视频截图就是一张照片。
在传统新闻领域,纸媒和电视分别对应在静态影像、动态影像的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融合使用的例子其实一直存在。在视频素材缺失的情况下,照片经常作为影像资料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反之,当一个新闻现场没有照片而有视频资料时,报纸也会采用视频截图印刷在版面上。
早在2006年下半年,美国《达拉斯晨报》(该报摄影记者曾获普利策奖新闻摄影奖)的24名摄影记者中,有11人放下照相机改用摄像机工作。视频新闻发在网站上,视频短片中的精彩瞬间用软件截图,作为新闻图片刊登在报纸上。那些年的《达拉斯晨报》视频截图即可满足报纸的印刷技术标准,甚至还可以做成版面通栏。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单反或无反相机的视频拍摄功能从无到有,目前主流视频格式已达到4K标准。4K有多种制式,主流制式的分辨率为3840×2160,单帧截图像素约为829万。这已经达到十几年前的数码单反相机的主流像素,比如,2004年面市的尼康D70数码单反的像素仅为600万。
其实,像素只是一个图片尺寸的概念,照片本身的质量更多受相机感光元件面积、镜头解析度等的影响。比如,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可拍1亿像素照片的手机,但是其成片却不如1000万像素的数码单反。
技术的发展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我也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有更多的探索和成长。
2018年1月,我购买了一款松下GX85微单。这款相机可以拍摄4K视频,每一帧画面是800万像素的照片。在10年前,800万像素是数码相机的主流像素,对于报纸印刷来说,800万像素已经绰绰有余。
随后,我购进一批影视拍摄剪辑相关书籍,凭着一股兴趣和热情探索“全媒体记者”的成长之路。
《弃儿归来》 田建明 摄
3
实践:小试牛刀大胆探索
我拍摄的第一部短片是一则人物故事,走的是之前熟悉的操作套路,讲一个90后竹雕艺人坚守寂寞的行业,养活一家三口,努力为患病的儿子看病的故事。拍摄上还是流程性的画面,无非是视觉思维转换成视听思维。真正让我认识到短片的传播力,是一个被拐哑儿归来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痛点有泪点,有丰富细节的寻亲故事。
2018年3月,一位14岁时被拐走的聋哑儿,横跨大江南北寻亲。25年后,最终回到位于嘉兴市新丰镇的家。
聋哑儿带着模糊的记忆站在他曾经的家门口,看到已经白发的生父在自己面前,他先是愣了几秒,紧接着扑通一声跪在生父面前。到场的媒体记者和邻里群众将认亲现场包围得水泄不通,我及早打开了松下微单的4K视频录像,完整地记录下认亲现场,当晚完成了图、文、短视频的融媒体报道。当期的报道上网后,被推送到腾讯新闻PC端弹窗头条位置,短片在腾讯视频上第一天的播放量是130多万。而认亲现场的高潮瞬间,截图成一帧800万像素的新闻图片印刷在报纸上,放大到《南湖晚报》整版版面,完全满足了印刷要求。
初试牛刀获得成功,但也不能说没有遗憾。当时用的松下微单在4K视频模式下,画幅为裁切模式,没有完全覆盖4/3英寸的数字感光元件,其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视野焦距的压缩和画质的下降,且该相机无采音输入插孔。随后,我又更换了索尼A6500微单,可以使用全像素读取技术拍摄Super35模式下的4K(3840×2160)分辨率视频。全像素读取拍摄的画面质量更高,也更细腻。
如果上次哑儿回家的初试牛刀让我认识到短视频带来的魅力,那么接下来的《江南弃儿》系列报道,则让我对这种工作模式的实践和认知更进一步。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地区一度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不少父母因生活困难等原因,将刚出生的孩子送人,这些孩子多被称为“江南弃儿”。如今,这些在异地长大的孩子大多到了半百的年纪,他们放下成见开始寻亲。
2018年8月,来自冀鲁豫皖以及本地的200余名江南弃儿齐聚嘉兴,寻找被迫丢失半世纪的家。8月12日,寻亲成功的陆爱英在嘉兴市秀洲区登门认亲。“小时候看到别人有妈妈,我没有,等了40多年,今天,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妈妈!”陆爱英抱着亲生母亲沈文珍哭诉,在场群众无不动容。
认亲现场再次被定格为4K格式的视频短片,有了蔡司镜头的加持,800万像素的视频截图的画面锐度惊人。从陆爱英认亲的视频中抽取的单帧截图《今天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妈妈》,登在次日的《南湖晚报》头版,并获得2018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浙江省新闻摄影年赛金奖。成组的图片专题《江南弃儿》入围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2018年,我采访了30多名寻亲者,在其中的3个认亲现场运用了视频加截图的方法。最终,这件包括6000字文字、51幅新闻图片(含6幅视频截图)、8分钟短视频的组合作品,在《南湖晚报》以6个版面刊发。同时,这组报道被腾讯新闻图片栏目《中国人的一天》选用后成为爆款,视频短片在全网(腾讯视频、好看视频、新浪、头条)获千万级别的流量,仅腾讯视频的点击量就达824.5万。其中的视频短片《江南弃儿寻亲记》,还获得2018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视频优秀奖。这是“金镜头”首次设置视频短片奖,每届仅评选出6部获奖作品。
4
总结:技术经验与摄影准则
我在采访时,只有在必要拍视频、遇见转瞬即逝不可重复的突发新闻现场时,才会使用4K录像模式。这两个前提至关重要。
经过3年来的实践,我发现,要追求更高画质的视频截图,除了相机和镜头最优化之外,视频相机最好具备视频拍摄“全像素读取”能力或“超采样”。
什么是“全像素读取”或“超采样”?
比如你用4500万像素的尼康Z7拍摄一张1100万像素的照片,是全画幅感光元件先生成4500万像素的照片,机内再缩图而成1100万像素的。所以,感光元件全部像素都参与成像称为“全像素读取”,如是用超过目标像素(1100万)的像素成像称为“超采样”。
在摄像领域,因为感光元件发热或者处理器速度的问题,部分设备是做不到“全像素读取”或“超采样”的,只能从感光元件中按照一定间隔抽取出目标视频所占的像素成像。同等像素标准下,这样的图像画质必然不如“全像素读取”或“超采样”的图像画质高。
正因如此,尼康Z6因为是“全像素读取”,其4K视频及视频截图画质,反而比尼康Z7高。
当然,如果考虑到后期应用视频截图,尤其是在拍摄动态的视频时,要考虑使用和拍照时同样的安全快门时间。同时,在运动镜头中,还要考虑到逐行扫描电子快门的技术局限带来的果冻效应。
在少数的新闻摄影奖和纪实摄影奖的评选中,组委会会对获奖作品提出提交照片原始数据的要求。如果有视频截图入选,只能提供相机拍摄的原始短片作为参考依据。
回到摄影的本质特性。摄影本是相机对时空的切片,视频截图本质上与在时空中按下快门一样,都没有改变图像的物理真实性。
2019第三届“映·纪实影像奖”征稿启事中有一句话:参评作品必须为使用“光学镜头”拍摄产生的影像作品,作品可以照片、视频以及多媒体装置方式进行呈现。这句话强调的是纪实性影像的特点:光学成像。视频截图与纪实性的照片,均由光学成像而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反之,每秒24张连拍的照片,自然可组成24帧率的动态影像。
当然,如果想生成与视频短片等值拍摄参数的图片原始文件也有办法。我发现,目前市面上各大品牌新一代的视频相机在拍摄视频时,均支持实时电子快门拍摄。录影中按下快门,机内会同步生成与短片等值拍摄参数的原始文件。不过,这种方法要注意按快门时避免造成视频画面抖动。相机防抖功能的加持与电子快门的进步,让这种操作的可用性会越来越强。
比如,用尼康Z7拍摄4K视频时,按下快门,机内会生成800万像素的图片原始文件,像素尺寸为3840×2160。
佳能新上市的R5专微相机,可支持8K视频拍摄,每帧图像的像素尺寸为8192×4320,约3500万像素,这已达到当前单反或无反相机的主流像素。
相机仍在无止境地进化。但是技术再蝶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新的媒体业态下,媒介融合应该贯穿在媒介功能、媒介应用以及采访、编发、传播、经营等各个环节。所以,在技术层面,媒体从业人员应“善假于物”,生产出优秀的融媒体产品。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撰写的论文连续四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次中国新闻奖,这位新闻人是怎么做到的
入职3年的95后小伙摘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他的心得是“勤能补拙”
近3年15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等奖项,她说:记者是一个挑战生命力的职业
下了新闻播报台,就奔带货直播间?广电主播直播带货风险多多必须规范
这位帅阿哥入行十多年,五次捧回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入职10周年之际,这位党报要闻版编辑同时获消息采写和版面编辑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她说,她那点点滴滴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笔下的文字会呼吸、能行走、有温度
这位评论员连续4年获省好新闻奖,他认为好的评论应当以辩证法为火石来擦出思想的火花
从一张专业报到全国首家法治传媒集团——浙江法制报出圈谋发展的样本分析
全民自媒体时代再无独家新闻?来看这位妹子深耕教育挖掘独家的心得
传统电视媒体也能弹幕社交,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和事佬》够能折腾
这个不平凡女孩成就了一次精彩访谈!浙江卫视《对话“挡刀女孩”》获评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工作才一年的帅小编,一口气拿回两个省好新闻一等奖,他有啥心得?
融媒背景下时政新闻怎么变?这位小姐姐的办法是:倚马可待抢时效,转换视角挖“金矿”
80后娱记的第一次采访就很火爆,14年来,他历练出“去现场,交朋友,变专家”的硬核本领
入职9年,这位小姐姐心无旁骛做报道 她说,记者需要共情力,它能帮你走进心灵现场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