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撰写的论文连续四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次中国新闻奖,这位新闻人是怎么做到的

陈建飞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3799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前段时间,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把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理清楚、想透彻、搞明白,可以让工作内容更专业,让工作方向更科学。”


这是我写论文的一个初衷,也是我推进工作的一个方法。


少些虚对空的论理,多些接地气的方法。我写的论文都源于实践,都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今年我撰写的论文《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刊于《传媒评论》2019年第12期)荣幸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论文奖三等奖,这也是本人的论文作品第二次获这一国家级新闻奖。


十年前,我走上了新闻管理岗位,从一线步入幕后。直接写新闻稿少了,但指导如何把新闻写活的时候多了;直接策划少了,但探讨如何把报道做新的时候多了。正是由于身份的转换,这些年让我更多地把手中的笔投向了新闻论文写作这个领域。粗粗一算,近十年来,林林总总竟然写了四五十篇,30来万字。这些论文一部分公开发表于报纸期刊上,一部分刊印于单位内部杂志中,还有一部分则一直散落于电脑各个文件夹里。今年8月,我把部分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整理结集而成《闻新论理》一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论文有4篇为《中国记者》《传媒评论》《中国地市报人》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的封面导读文章,有1篇被“中国报业网”列为第144期观察员文章,还有1篇被《传媒评论》评为年度优秀论文。这些年来,我撰写的论文除获得2次中国新闻奖外,还获得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1次、浙江新闻奖(论文)一等奖4次、浙江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4次、中国地市报论文奖一等奖4次。特别是自2016年以来,我撰写的论文连续四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1

专注当下,敏锐地去发现问题



写论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论文重点在于“论”。论题可以来自文献,可以来自会议,可以来自课题,还可以来自领导讲话等。对于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论”的根基和优势在于实践。一般来说,我们欠缺对最新最前沿的新闻学研究动向的了解和把握,但长处是身处火热的采编一线,有着实践的滋养和工作的启迪。所以,对于初写新闻论文者,论文选题不妨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入手。工作中的困惑往往就是新鲜问题的萌发,可以成为论文的重要选题方向。事实也是如此。很多新闻人写的论文就是对自己实践工作的总结、梳理、提炼、升华。


《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关注的问题也是源于我遇到的困惑。写稿机器人并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新鲜事物,国内最早在2015年就开始有媒体在使用了,而且其本身亦一直在不断进化。但在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引入写稿机器人、开始迈入智能化生产阶段时,不少媒体工作者对写稿机器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应用层次,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重视相对不够、认识相对不足。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这篇论文则把目光聚焦于写稿机器人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应对之策。


就在去年上半年,笔者所在的一个地级城市,同城媒体发布了一则引进写稿机器人的招标公告。这事引起了当地媒体业的不小震动,同行见面甚至纷纷自嘲:我们快失业了吗?也正是这则公告,引发了我对写稿机器人的关注——技术的发展与我们每个媒体人的命运是如此的紧密相连。


毋庸置疑,写稿机器人已是当下一支不可忽视的新闻生产力量。特别是在一些信息聚合类网络平台上,冠以“优质原创者”名号的机器人生产的新闻越来越多,其中不少稿件无论是从文字准确性、内容真实性,还是观点主流性、导向正确性上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不仅背离公序良俗甚至触犯法律法规。这类不专业、不靠谱的内容是怎么出笼的?又该如何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治理规避?


先进的技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这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的“立论之基”,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所以,我在文中明确提出:写稿机器人应确保写作内容的绝对安全,决不能只追求“快不快”而不管“对不对”,只追求“真不真”而不管“正不正”,只追求“多不多”而不管“好不好”,放弃“举旗定向”的责任。


2

专注全局,透彻地去剖析问题



写作论文一般需要经历“查看资料”“联系实际”“落笔写稿”这三个步骤。“查看资料”在于看清别人怎么说,“联系实际”在于掌握现在大家怎么做,“落笔写稿”在于作者自己思考以后应该怎么样。“阅读—思考—写作”这个论文写作的思维链条,它是循环完整的,而贯穿始终的关键核心一环,当然是思考,就是借助论文这个载体逼自己对问题作深一层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


当前海量的数据存储,配上先进的搜索技术,可谓给论文写作者插上了轻松“获取资料的翅膀”。但再精明的技术,都不可能洞察你脑子里下一秒的想法。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做个有心人,多做一些顺便的事、顺手的事,把平时围绕论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及时记录下来,尽可能多积累,尽可能想全面。只有把问题的原因查找齐了,把问题的根源分析透了,才能真正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技术是把双刃剑。就像工业技术既能为我们生产必需品,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水废气一样,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写稿机器人也必然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不可能万无一失、不会犯错。写稿机器人会犯哪些错误?亦即机器人写作新闻存在哪些风险?把这个问题尽可能想深、想透,想全面、想明白,这是预防机器人新闻写作风险的前提和条件。我从内容层面、导向层面、认识层面、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怎么做的资料和背景。从机器人写作新闻的内容安全角度进行分析,我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内容的失真风险,主要是数据准不准的问题;内容的导向风险,主要是观点正不正的问题;内容的偏见风险,主要是事实全不全的问题;内容的侵权风险,主要是法规依不依的问题;内容的“黑箱”风险,主要是技术灵不灵的问题。


3

专注长远,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新闻论文不是事实的呈现,不是现象的描述,它要关注的是事实彰显的理性,是现象蕴含的规律,是问题背后的方法。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势是与问题的天然接近性,不足则是对全局性问题、要害性问题、长远性问题不容易把握。于是把采访总结当作论文,把论文写成采访经历,缺少说理和思辨,成为一些初写论文者常见的通病。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是具备的,犯这类错误的原因,还是对论文的含义理解不深,没有围绕核心问题作理性思考。


善治才能有“善智”。写稿机器人出现问题谁来买单?《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抓住这个核心问题,深入思考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这种思考不是漫无方向的冥想、乱想、幻想,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应该是基于实践中出现的带有前瞻性、未来性的问题,而提出科学性、长远性的解决办法。探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及预防,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写稿机器人安全、可靠、可控,使写稿机器人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新闻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通过追问本质、寻解方法、探求规律,以期指导实践、甚至引领实践,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推动作用。基于此,《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着力厘清写稿机器人的设计者、生产者、运营者与使用者应当为其行为承担怎样的责任,并就如何实施监管提出看法。我在文中提出,写稿机器人的设计者需要把好大局方向,写稿机器人的生产者需要坚持质量标准,写稿机器人的运营者需要树立阵地意识,写稿机器人的使用者需要保持专业情怀,写稿机器人的监管者需要筑牢安全底线。把别人“没想明白”“没想出来”的地方,用自己“考虑清晰”的文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接地气,才有效果,才具意义。


4

专注讲理,清晰地去阐释问题



有不少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新闻论文不是新闻,枯燥乏味是必然的。事实上,很多新闻论文也确实写得晦涩难懂、云山雾罩、空话连篇,让人读着寡淡无味、一头雾水、不着边际。


其实,新闻论文不是实验报告,不是展示而是说服。对于一篇好的新闻论文,观点有新意很重要,文字有美感同样重要。作为专事传播的新闻人,更要力求把思辨的论文写出文字的美感——好好说话,把话说好。


说准确。思想是立体的,但文字是线性的。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明白通顺、传情达意。要把论点论据、说理分析表达清楚、表达确切、表达到位,不能词不达意,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张冠李戴。中国人的语言词汇实在太丰富,有时候用这个词或那个词意思差不多,但在一种语境下,肯定只有一个词是最合适、最贴切、最恰当的,而我们就是要穷尽办法把这个“唯一”找出来。


说条理。论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展开,这离不开论点论据的排列组合,势必需要严密逻辑。如一些新闻论文作者缺少提炼概括,导致论文层次凌乱不清晰,意思表达模糊,遣词造句粗糙,显得十分随意。我在写作《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时,对整篇文章的论点论据、逻辑层次、遣词造句等等,都悉心思索、用心下笔,甚至对文中的每个小标题,都下了一番功夫,作了细致推敲。


说生动。既要让别人实实在在看懂,明明白白理解,也要让人看得舒服读得愉悦,这样我们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认同。生动的文字,是有个性的,所以可多些娓娓道来,少些摘摘抄抄;生动的文字,是有文采的,所以可多用修辞等文学手法;生动的文字,是有故事的,所以可多引事实论据,少引理论论据。在这方面《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一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以后论文写作需要努力和提升的。

原创:陈建飞 浙江金华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委员、副台长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入职3年的95后小伙摘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他的心得是“勤能补拙”

近3年15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等奖项,她说:记者是一个挑战生命力的职业

“我和党媒的情缘”征文启事

下了新闻播报台,就奔带货直播间?广电主播直播带货风险多多必须规范

这位帅阿哥入行十多年,五次捧回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做一个有“好手艺”的记者,用新闻刻画出当代“清明上河图”

入职10周年之际,这位党报要闻版编辑同时获消息采写和版面编辑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一支笔依旧能闯天下 如果不能,那一定不是笔的问题

都2020年了,记者的采访包里放些什么?

她说,她那点点滴滴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笔下的文字会呼吸、能行走、有温度

这位评论员连续4年获省好新闻奖,他认为好的评论应当以辩证法为火石来擦出思想的火花

媒体,已不止于媒体:出圈是媒体生态的融合

从一张专业报到全国首家法治传媒集团——浙江法制报出圈谋发展的样本分析

全民自媒体时代再无独家新闻?来看这位妹子深耕教育挖掘独家的心得

后疫情时代,大众传媒向社交媒体学什么

传统电视媒体也能弹幕社交,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和事佬》够能折腾

这个不平凡女孩成就了一次精彩访谈!浙江卫视《对话“挡刀女孩”》获评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工作才一年的帅小编,一口气拿回两个省好新闻一等奖,他有啥心得?

“柯小微云带货”:县级媒体直播带货凭什么获央媒点赞

“我们放弃了大部分一般的资讯”——南方都市报智库化转型观察

融媒背景下时政新闻怎么变?这位小姐姐的办法是:倚马可待抢时效,转换视角挖“金矿”

80后娱记的第一次采访就很火爆,14年来,他历练出“去现场,交朋友,变专家”的硬核本领

如果没有纸,报该怎么办?

入职9年,这位小姐姐心无旁骛做报道 她说,记者需要共情力,它能帮你走进心灵现场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