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职3年的95后小伙摘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他的心得是“勤能补拙”

沈哲韬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4471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95后,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经济新闻部记者。2017年进入嘉兴日报从事经济新闻采访工作。新闻作品曾获浙江新闻奖、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全国中小企业发展宣传报道优秀作品等。


入职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已经3年。这期间,奔波在新闻采写的第一线,有过艰难和汗水,有过欢声和笑语,有过很多难忘的日子。


翻阅自己当初写的一篇篇稿件,虽然文字略显青涩,但幸运的是,在全媒体经济新闻部这个大家庭中,我在新闻工作的路上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守住了“做优内容”的初心。


有人说,“这是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激烈碰撞的时代。”但我相信,这依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当“传统”与“新兴”碰撞,记者的随身“武器”从一支笔变成手机、摄像机和云平台,不变的是时刻准备向新闻现场冲锋的状态和对新闻闪光内核的追寻。


1

手中有“料”,心中方会有“数”


《“科学发展如何示范——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能够获得2017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至今让我感觉既骄傲又惭愧。采写这篇稿件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对记者这个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作为年轻记者,从茫然懵懂到写出让人认可的作品,我究竟做了些什么?现在想来不过是“勤能补拙”四个字。


3年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10余家中央和省级媒体,集体聚焦浙江省嘉兴市的嘉善县,全景式报道了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和新发展理念在嘉善的生动实践。


在央媒、省媒如此高规格、大规模、大手笔聚焦之后,地方媒体如何才能在这场典型报道中出新出彩?同年8月2日起,嘉兴日报连续推出《“科学发展如何示范——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共10篇),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为地方党报做好本地典型报道提供了借鉴。


时过境迁,我才敢承认,当初接下这个采访任务可以说是“硬着头皮”。嘉善在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成为习近平同志的联系点,2013年又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对于前后跨度近10年、此前报道中又较少出现的县域发展典型,如何驾驭题材、明确立意?作为刚刚进入报社不久的年轻记者,我还没有做过这样陌生领域的典型报道。我心里暗暗打起了鼓——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做好报道不是能力水平问题,更多是态度问题,在于你用不用心,下不下功夫!”主任的一句话给了我信心,更逼迫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这次采访任务。


我反复翻阅了嘉善近年来的工作材料,尽管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难以形成清晰思路,但在对大政方针进行深入学习后,我发现自己不仅政治敏感性得到提高,也对全局有了更深刻的把握。而后,我认真阅读了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关于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升级版的报道汇编,一篇篇新闻佳作,让我对做好典型报道有了更深的感悟:要抓立意,只有站位高才能看得远。


为了能在“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主任带着我提前精心策划,不仅细致系统地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历年来对嘉善的调研、指示、批示等历史素材,还深入研究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嘉善的生动实践。虽然没法像中央大报一样可以不断接近核心信息源,但依旧让我有了底气以高站位、大视野驾驭这一题材。


在《“科学发展如何示范——九问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报道的编者按中这样写道:这是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的一个县。他先后4次亲临嘉善考察指导,14次作出重要批示,4次讲话肯定,为嘉善发展勾绘蓝图、指明方向、悉心指导。这是一个肩负着“国家使命”的县……


这就是系列报道的立意和站位:把嘉善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样本”,并在整组报道中贯穿始终。例如,在《一问开放:如何发挥优势,融入上海》这篇报道中,“接轨上海”既是习近平同志亲自为嘉善点的题,又曾多次得到他的指导、关注。在这组系列报道中,细致梳理、忠实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对嘉善的关心和指导,习近平同志的“故事线”和嘉善的“发展线”交织并进,令人信服地讲述了嘉善发展离不开中央领导的关怀关心,嘉善的发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对中央领导指示的贯彻落实。


立意有高度,可“上接天线”;策划选角度,可“下接地气”。但要真正使这样的理念落地,把报道写得生动可感,还得采写有深度。否则,主题先行,带着观点去找例子,没有新鲜素材,没有群众语言,没有生动故事和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注定会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那年夏天,我在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嘉善蹲点采访1个多月,不仅现场走访了嘉善所有镇街、20多个部门,还做了近40场采访、座谈,进村入户、进企业园区,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跑遍了嘉善城乡,深入挖掘采访大量人民群众最真实、最鲜活的典型。采访团队把汗水洒到了每个角落。最终呈现出来的27位“答卷人”,覆盖嘉善各行各业。


相比以往,这组报道一改过去华丽的宏大叙事,而是沉下身子讲好老百姓的故事——“一位海归博士的嘉善追梦”“一名挂职干部的上海收获”“一颗黄桃的网红之路”等。这些都启示着我,重大典型报道的写作更需要的是“小叙事”,把普通人、平凡事,尽量本色化呈现,以群众语言讲好群众故事。越是主题重大,越要“放下架子”,采用人性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感受真实和朴实的力量。


2

“滴水见太阳,细节是新闻的活力所在”


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还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细节决定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塑造的成败。新闻作品亦是如此。


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细节,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新闻的活力所在。但要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做到让细节说话,对记者来说依旧充满挑战。


2019年,在《16年“小村巨变”背后——“网红”村书记30本笔记写初心》的报道中,我通过30本笔记这条独家线索,讲述了洪溪村书记陈俐勤践行“三治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初心故事,树立了一个身边可看可学的初心榜样,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文章刊出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陈俐勤被树为嘉兴全市的“初心榜样”,其事迹被广泛学习,激励了更多人。洪溪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乡村振兴榜样奖,成功经验吸引全国各地来学习考察,进一步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洪溪村从“上访村”、穷村、“问题村”变成全国闻名的“和谐村”、小康村,故事横跨16年,无数精彩故事,多维度的意义指向,该如何剪裁取舍讲好故事,一步步揭开“网红村背后的秘密”?


为了让这次报道既能反映出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高尚人格、成功经验和示范效应,又能规避“高大全”“脸谱化”“同质化”“标签化”等弊端,我在采访前对“网红村书记”陈俐勤与洪溪村“三治融合”基层治理的工作做了大量的功课,并准备了多个话题,希望采访时可以得心应手地引导采访对象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采访当天,我一早就来到陈俐勤的工作地点,转遍了陈俐勤的办公室,还参观了洪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整整跟踪采访了四五个小时,不仅聊出了“有温度”的故事,还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现场材料。此外,为了让写出的报道有场景、有细节、有人物的真情流露,更多地展现基层村干部的真性情,采访结束后我特意向陈俐勤借阅了30本笔记,方便回去进行更细致的阅读和梳理。


在这篇报道的采写中,我通过村书记的几十本笔记穿针引线,在每个章节摘录“新官理好旧账,群众才能买账”等笔记内容作为引子,成功引出精彩故事,层层剥开小村巨变的核心奥秘,并以多场景和细节刻画人物典型,结构精巧,颇具张力:


“1999年前征田情况:中心小学征田42.2817亩,安置70人……”在2004年的笔记本里,陈俐勤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还手绘了大量图表,很多数字甚至精确到了小数点后4位!


除了笔记的摘录,文章中“村民‘直选村支书’”“解决村庄土地安置”“重组篮球队、成立‘辣妈宝贝’”三个鲜活故事更是抓住了展现陈俐勤性格的诸多细节:“‘既然选上了,我一定干好!’她毅然立下‘军令状’”。深思熟虑之后,陈俐勤挨家挨户走访,说明利益得失,再给每家发一张征求意见表:“修路关系到各家各户,应该由村民自主决定!”“有人说搞文化活动就是烧钱,我说这钱烧得值!搞文化花的是小钱,买到的是群众的凝聚力、百姓的获得感。”陈俐勤的笔记中这样写道。这样的细节,不仅让故事精彩可读,情感温暖人心,更立起了个性鲜明、风风火火的“潮书记”形象。


一滴水珠可见太阳,一个细节可见性格。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能让人记住的往往是细节,没有细节的新闻作品是缺乏感染力和感召力的。


3

学会“用声像语言报道新闻”


记者是属于时代的。我们所处的“这一个”时代,是融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是媒体人转型成为一种必需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记者,我们唯有转型,才能走出“新路”、走好“新路”。


在新闻业工作成长的3年,是我亲历传统纸媒被各式新媒体的浪潮席卷的3年。公众号、手机APP、Vlog……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技术手段更迭换代。每一个追求上进的人,都会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


去年嘉兴日报读嘉APP试运行期间,为了第一时间将最新报道发布在平台上,我们的新媒体稿件大多只是经过简单的篇幅修改,以初步匹配手机阅读的习惯。但是在“嘉兴南门头美食广场试营业”的采访活动中,省级媒体与地方广电的新媒体记者通过音(视)频、图片快速呈现新闻事件的做法在朋友圈着实“火”了一把,发布仅半小时点击量就已突破“10000+”。


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短平快新闻报道附上音频、视频,对读者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记者费尽心思撰写的一篇特写或侧记稿件。我也曾想着发视频或图片新闻,但碍于多种因素,仍把在纸媒刊发稿件作为第一追求。


2019年9月16日,嘉兴日报正式上线“读嘉”APP。2020年的新冠疫情,APP成了政府部门发布政策信息的权威平台,也成了禾城市民了解官方动态的信息平台。


面对压倒一切的疫情防控任务,我作为记者有义务及时回应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有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更有使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用新闻传递真实的感受和行动的力量。


为了做好条线部门的抗疫报道,我以读嘉客户端和微信微博为主阵地,全天候、多终端发布官方疫情信息、领导小组公告和号令、政府新闻发布会等权威信息。


比如,我撰写的《权威发布!嘉兴“健康码”使用完全攻略》、嘉兴市“1+6”法人银行业机构共同签订《支持疫情防控 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联合公约》等多篇新媒体稿件,总点击量都突破6万+,让人民群众在“看得见、听得到、触得着”的实际防控效果中坚定信心。


又如,今年的五美城镇系列报道中,我第一次试水Vlog,即以影像的形式将报社记者的工作日常与美丽城镇建设的最新进展及时、真实地展示给大众,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很快俘获了不少市民的心。在我们拍摄的《离杭州十分钟!海宁这个宝藏古镇大美!》Vlog发布后,立即火爆社交平台,人气、流量居高不下。


全媒体时代,融合是必然趋势,而且已经成为现实。事实上,一名优秀的融媒体记者,最需要完成的是从“腹有诗书”到“心有用户”的思维转型,既要成为深耕主业的尖兵,成为内容生产传播的行家里手,又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强化“开放分享、传播快速”的用户意识,创造性地生产优质全媒体产品,把主流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辐射到互联网上。

原创:沈哲韬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经济新闻部记者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下了新闻播报台,就奔带货直播间?广电主播直播带货风险多多必须规范

这位帅阿哥入行十多年,五次捧回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做一个有“好手艺”的记者,用新闻刻画出当代“清明上河图”

入职10周年之际,这位党报要闻版编辑同时获消息采写和版面编辑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一支笔依旧能闯天下 如果不能,那一定不是笔的问题

都2020年了,记者的采访包里放些什么?

她说,她那点点滴滴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笔下的文字会呼吸、能行走、有温度

这位评论员连续4年获省好新闻奖,他认为好的评论应当以辩证法为火石来擦出思想的火花

媒体,已不止于媒体:出圈是媒体生态的融合

从一张专业报到全国首家法治传媒集团——浙江法制报出圈谋发展的样本分析

全民自媒体时代再无独家新闻?来看这位妹子深耕教育挖掘独家的心得

后疫情时代,大众传媒向社交媒体学什么

传统电视媒体也能弹幕社交,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和事佬》够能折腾

这个不平凡女孩成就了一次精彩访谈!浙江卫视《对话“挡刀女孩”》获评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工作才一年的帅小编,一口气拿回两个省好新闻一等奖,他有啥心得?

“柯小微云带货”:县级媒体直播带货凭什么获央媒点赞

“我们放弃了大部分一般的资讯”——南方都市报智库化转型观察

融媒背景下时政新闻怎么变?这位小姐姐的办法是:倚马可待抢时效,转换视角挖“金矿”

80后娱记的第一次采访就很火爆,14年来,他历练出“去现场,交朋友,变专家”的硬核本领

如果没有纸,报该怎么办?

入职9年,这位小姐姐心无旁骛做报道 她说,记者需要共情力,它能帮你走进心灵现场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