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凡人小事”发光 !典型人物报道的几个采访技巧

薛曹盛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3058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作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两年,宁波涌现了很多典型人物。无论是全国道德模范——“爱心搬运工”周秀芳,还是浙江骄傲——“挡刀女孩”崔译文等,都引起了全国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相关新闻作品甚至成为现象级“爆款”。


这两年,我在基层一线,采写了很多典型人物,比如“挡刀女孩”崔译文、“毛衣奶奶”韩翠菊及“烫头叔”马名锋等,他们很平凡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他们的事迹纷纷被央媒转载报道。纵观这些典型人物报道,每一篇都并非偶得,背后是常年在一线采访的实战累积。


1

抓住共情的力量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需要“共情”,让台下的观众更有代入感。同样,记者采访也需要“共情”,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引起共鸣。


采访中的“共情”,意味着记者要通过适当的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等使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表达。在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中,这种“共情”的力量有时候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去年4月30日,现代金报作为全国纸媒首发,重磅推出《“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的典型报道,同时宁波晚报官微在当天早间头条同步推送(阅读量达10万+),一夜之间,替同学挡了八刀的“挡刀女孩”瞬间成为现象级的新闻热点。从宁波好人到浙江好人再到中国好人,就在今年1月8日,崔译文当选2019年度“浙江骄傲”。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篇被广泛传播的《“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一文,是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完成的。当时因采访条件受限,崔译文正躺在桂林的医院。我没有依赖于通稿,想方设法联系上崔译文的父亲。正是因为有了这次采访,“挡刀女孩”火了。

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孩,不幸被尖刀刺了8刀,身上多个脏器受损。面对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的女儿,父母的疼痛,我完全能感同身受。在电话里,我并没有把自己单纯当成一名记者,更多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和崔译文的父亲产生“共情”。


这一通电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把那个当兵28年的硬汉聊哭了,我跟着在电话这头落泪。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情,我和当事人及其家人建立了一种紧密联系,获得了更多的独家信息,试图为读者真实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挡刀女孩”形象。


继本报首发后,报道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播出“挡刀女孩”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官方微信3次在头条推送“挡刀女孩”相关报道,其中两次原文转载晚报公众号的推文,阅读量分别达到164万余次和122万余次。这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网等超过800家全媒体平台刊发相关信息,“挡刀女孩”登上新浪微博和抖音热搜榜第一位,累计阅读人数超过9.2亿次,“崔译文”名字入选百度百科词条。


2

让物件“开口说话”



新闻行业,流行一句话——“新闻三分靠写,七分靠采访”。


采访,其实很讲究沟通艺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采访对象,新闻产品却大不相同?这背后或许有很多因素,但采访是否深入,肯定是其中的一大原因。


日常采访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他们不愿意说,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时候,如何让他们主动把新闻“说”出来,就是一门技术活了。


12年的新闻采访经验,让我习惯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捕捉细节。如果碰上侃侃而谈的采访对象,无疑是幸事;如果是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比如事先准备采访提纲,避免冷场。现场要巧妙提问,让采访对象有话可说。但我认为,有一个经验很重要,就是善于观察,利用周边的环境和物品,让无声的它们“开口说话”。


2019年3月,我前往象山,采访宁波唯一一条农渡船的女船长——吴爱图。可能是常年在驾驶舱工作,采访对象难免沉默寡言。面对我的提问,她基本上都以短句回答,更别提故事和细节了,我们的采访一度陷入僵局。

我开始调整采访节奏,不着急提问,而是坐在她的渡轮上,静静地在一旁观察。这个小小的驾驶舱,就是她30年来呆得最久的地方,我试着在驾驶舱寻找“蛛丝马迹”。很快,三件并不起眼的物品吸引了我的注意,一面崭新的镜子,一盒吃了一半的“三勒浆”口服液以及一张私人订制的高木凳。


“这镜子是我前阵子刚买的,以前旧船上的那面镜子,是乘客特意送给我的!”说起那面镜子,吴爱图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背后还有一个温暖故事。原来,有一次渡轮故障,吴爱图钻进船舱维修,出来时脸就成了“大花猫”。结果细心的乘客第二天就带来了一面镜子给她,打那以后镜子就一直留在她的驾驶室。


一天开60多趟,365天全年无休,这样的渡轮生活,吴爱图坚持了30年。三勒浆和高木凳,都述说着她的坚守故事。


“开渡轮太辛苦了,平时累了就会喝一点。特别是休渔季,我就靠这个撑着!”面对熟悉的物品,吴爱图娓娓道来,有心酸,有隐忍。30年的坚守故事,在看似不经意的物件中显露。


去年三八节前夕,现代金报独家刊发报道《海上摆渡30年,她成最美风景》。很快,媒体纷纷转载,全国网友都被她的爱岗敬业打动了。她平凡的坚守故事,还上了央视新闻。今年5月,吴爱图上榜“浙江好人”。


我时常想,如果那次,不是找到了让她“开口”的法宝,或许采访不会这么顺利,笔下就不会流淌出这么多鲜活的故事了。


3

采访之外的意外收获




细节决定成败,在新闻报道中,这句话同样适用。没有生动细节的稿子,往往缺少灵魂。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有时候一个细节,或许能点亮整篇稿件。但这样的细节,往往可遇不可求。


采访典型人物,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集中采访的尴尬。面对长枪短炮和各路记者的提问,采访对象往往容易陷入“就事论事”,很难吐露真情。如果想要挖掘到独家的信息,就需要做一些采访之外的“功课”。


去年12月,韩翠菊和周秀芳两位老人一起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寄毛衣,当时韩翠菊老人已有84岁高龄,这样的爱心举动,她已经持续整整15年,累计捐出去的毛衣超过1500件,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毛衣奶奶”。


说起来,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采访“毛衣奶奶”了。当天,现场采访的有央媒记者,有宁波本地媒体记者。活动仪式结束,大家都陆续走了。可现场采访的内容没有任何能让我惊喜的内容,我想找机会和老人单独聊一会儿。但当时已经快中午了,老人要赶回江北的家,我就主动提议,开车送老人回家。开车途中,我们轻松地聊天,老人说起了这些年织毛衣的初衷。


回到老人的家,恰巧女儿在家,我又和她家人攀谈起来。很多时候,在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里,往往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那次采访,我的意外收获就是这样来的。


韩翠菊老人房间里放着一把白色塑料椅。她习惯每天一边看电视,一边坐在椅子上织毛衣,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女儿无意间说起一件事:前两年,她的朋友带团去韩国旅行,老人跟着去了。别人在海边看风景,她却在海边织毛衣。连朋友都直呼:你老妈太敬业了!


听到这个生动细节,我的眼睛都亮了。在老人眼里,每天织毛衣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习惯。15年织毛衣的温暖坚守,这个细节就是最好的诠释,胜过千言万语。


2019年12月24日,宁波晚报头条刊发《宁波84岁奶奶跟团游韩国,别人看风景,她却在海边织毛衣!背后的故事你想不到!》。第二天,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官微头条转载,全国媒体纷纷转载报道“毛衣奶奶”的故事,全国网友都被她感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毛线纷纷涌向宁波,他们想帮助毛衣奶奶。今年1月,“毛衣奶奶”再上央视,也上了人民日报。


海边织毛衣这个细节就如同一个火花,点亮了整篇报道。如果不是记者如此近距离走进采访对象,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者越深入基层,就离新闻越近。有时候我们还要制造机会,离采访对象近一点,更近一点,那么惊喜可能会越来越多。

原创:薛曹盛 宁波都市报系

来源: 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浙报《深读》 唯深耐读

我和党媒的情缘⑦|从连队报道员到专业报刊负责人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一名财经记者的房产公众号,曾经挽救一个行将“崩盘”的住宅小区

我和党媒的情缘⑤|追忆照片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她扛起Ⅴlog大旗,与小伙伴们坚定走向新闻语态突围战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笔杆子”到“自拍杆”,逸晨小姐姐“Vlog体质”生成记!

我和党媒的情缘④|而立之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我和党媒的情缘③|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撒“最美”

丁真为啥突然爆红?传播学者为你细解网红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和方法

建设性新闻传播:看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如何高出一筹

突发新闻现场,照片与视频可以兼得吗?

我和党媒的情缘|18年,我和金华日报副刊的故事

我和党媒的情缘|从农民到高级记者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