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真为啥突然爆红?传播学者为你细解网红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和方法

夏德元杨文宁传林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5231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夏德元 主持人 新闻学博士,编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

杨 文 对话嘉宾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宁传林 对话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夏德元:网络传播总是热点频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聚焦网红人物的报道。前一段时间,康巴小伙子丁真的报道成为大众关注的一大热门。不知你们对这一现象有何观感?


杨 文:今天这个话题很有意义,我对此还确实有过考察。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网红”即网络红人,也就是凭借网络得以走红的人。其实,自2016年以来,“网红”的范畴变得非常广,像丁真,像云南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再像罗翔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像新疆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他们的身份、事迹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后突然在网络上刷屏,于是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网红”,所谓“网红校长”“网红刑法老师”“网红副县长”,等等。


宁传林:我关注网红现象比较晚,但是关于藏族小伙丁真的走红却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丁真是四川甘孜州理塘县人,全名为丁真珍珠。去年11月,丁真因一脸纯真朴素的笑容意外走红网络,成为“新晋顶流”。走红后的丁真被全国各地邀请,现已成为其家乡理塘县的旅游大使,每天有无数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更是有诸多媒介经纪公司觊觎他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纷纷带着合同开出高价,只为争抢这一稀缺顶流。全民在追逐丁真“纯净美”的过程中不断加火,流量的纷纷涌入也让丁真持续霸占热搜。一时间,微博、抖音、微信等各平台遍布丁真的新闻、视频、文章……在“丁真现象”持续占据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民众开始对这样的媒介狂欢提出质疑,甚至还出现了“反丁真”贴吧,知乎“你为什么反感丁真”的浏览量也超过千万次。“铁打的流量,流水的热点”,在丁真成名的余温渐渐褪去后,很快大众又开始吃各类明星事件的瓜,“某明星代孕”等频频引发新闻爆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丁真爆火的两个月后,因一个抽烟的视频被迫道歉,很多人并不买账,“完美”的丁真人设也在公众心中悄然崩塌,流量减少的同时,丁真也在逐渐被媒体遗忘……



夏德元: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除了人们一如既往的“吃瓜”热情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网红现象的生成、发展、高潮、衰减直至消歇呢?


杨 文:丁真走红,这个现象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像罗翔老师、张桂梅校长这样的人物,不应该随意地贴上“网红”的标签。因为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所作所为,本身就具有影响力、传播力。罗翔老师引发的对于法律的思考、张桂梅校长引发的对于女子教育的关注,不会因为流量热度没有了而消失。而像杭州维权的小张,包括之前的“眉毛哥”等等,他们的热度源自网友的围观,网友的狂欢散了,他们不再被“消遣”也就不再红了。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网红”大概有几种类型,一种是本身就有故事,在网上刷屏了自己都不知道,且并不在意这种流量的加持。一种是纯粹靠包装,人为塑造而成的网红,大多都是商业版图中的棋子。还有一种是丁真这样的,对于他本人来说是误打误撞,但其实也是有铺垫在前的,只不过没有太过明晃晃的铜臭味儿。最后一种就是纯粹因网友围观而诞生的“网红”,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全都是泡沫”。


宁传林: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给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这也使移动媒介成为社会运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时刻影响人们参与新闻事件的广度和深度。在市场的影响和资本的运作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在争夺用户注意力上下功夫,而网络热点事件就成为媒体实现爆款新闻、抢夺用户资源的最好素材。丁真和很多网络红人成名的背后逻辑大多是获得一定流量后,经过各类媒体的迅速跟进从而使之更广泛地进入到公众视野,甚至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在资本的运作下,许多自媒体不断挖掘和当事人相关的热点事件,从而获得用户的注意力进而实现流量变现。这样的新闻生产路径更容易获取社会关注和用户资源,从而使诸多媒体人绞尽脑汁迎合热点,挖空心思寻找“猛料”,以期跟上每一个热点的节奏。


欧美媒介艺术学派安迪·沃霍尔著名的“15分钟传播定律”说,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让这个预言变成现实。然而,也有人提出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秒的论调,“这样的媒介生态能够将任何人送上顶流的云端,也能瞬间将任何人打入无人问津的地狱”。



夏德元:如此说来,网红人物的走红、网络热点事件的发酵,还真的没那么简单!这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引发媒介新思考。


宁传林:媒体追逐网络热点事件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当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出现,人们诸多的媒介接触渠道便很快被相关新闻“极速占领”,于是“热点刷屏”“热点霸屏”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很多网友经常会抱怨“看关于XX的新闻快看吐了”……这样的新闻生态绝非是媒体人乐意看到的,因此,探讨新闻报道跟网络热点事件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便显得十分必要。这里,首先有这样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即网络热点事件是否就意味着其是媒体应该追的抢手新闻?盲目追随网络热点事件存在哪些可能的原因,这种盲目追逐对媒体自身和社会产生的潜在危害又有哪些?面对网络热点事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权衡?在一篇名为《丁真,可惜了》推文的评论中,点赞数最高的一条评论是这么说的:“得了吧!这题目就哗众取宠!送他上神坛,然后又往下摔,都是你们这些媒体和文章干的!他本就是个普通人,也许吸烟就是他真实的生活,搞得好像他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如果他自己觉得不好,戒烟也就罢了!说这些白莲花似的,有什么目的?!怎么吸个烟就可惜了?!搞笑!”在“他的人设给了流量,那他就不得不按照人设生活,饭圈不都这样吗”这条评论下,有网友这样表达:“现在的娱乐圈就是各个人设堆砌出来的楚门的世界,还有多少人只是单纯的喜欢他们的才艺,公司经过包装让明星有更大的利益价值。组CP,甚至可能连部分绯闻都是故意炒作的,一切的背后都是利益的拉扯……”作为新闻人,对热点的敏锐捕捉是必备的职业素质,但不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新闻价值、新闻真实以及背后所涉及的社会影响作审慎的判断,一味被热点牵着鼻子走,被资本的汹涌浪潮所裹挟,从而丧失新闻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则是万万不可取的。


杨  文:丁真走红的过程中,其实有蛮多事情挺有意思。比如围绕他应不应该离开草原发展,应不应该“出道”、参加选秀节目等,网友开启了“丁真人生选择大讨论”。直到他签约当地国企,成为理塘县文化旅游大使,大多数网友才放下心来。网友们号称“保护我方丁真”,其实这也体现了这届网友对纯真朴实的珍视,对资本操纵、流水线生产的厌腻。他们不是丁真,无法成为丁真,无法像丁真一样拥有草原、雪山和发呆的自由,但是他们极力地不想让丁真沦为资本操控下的工具人,他们紧盯着的其实也是自己心中的“诗与远方”。在对丁真这样的纯素人网红的报道中,应该警惕的是,捧红即“捧杀”。网友们赞美他是“甜野男孩”,他的纯真和未经雕琢打动了大家,引发大家“保护我方丁真”。但与此同时,网友们也把太过完美的人设套在了他身上,他被赋予过多的期待。在1月中旬,丁真抽电子烟的视频流出,遭到许多网友的批评,一时间“人设崩塌”“粉丝脱粉”的言论甚多。对于其工作室的回应,称“电子烟不是烟”,有的网友根本不买账。不过也有网友认为,丁真是个成年人,他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好在这之后,签约公司并没有再过度消费丁真的热度,避免了进一步“招黑”。



夏德元:既然如此,作为专业的新闻人,在网络热点事件频出、网红人物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当下,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失其本分呢?


宁传林:网络热点事件并不意味着是新闻人必须要追的热点,当前过于追逐热点的趋势值得警惕。作为新闻从业者来说,追逐热点是一种职业本能,但对每一个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都应该谨慎对待。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热点事件本身很有可能是被操纵的,甚至是虚假的。另一面,网络热点未必是民生痛点,过于追逐网络热点不仅会占据过多的网络资源,导致重要的新闻讯息无法及时送达给民众,还可能有损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当然,对网络热点的追逐,带有实现新闻理想的幻象。然而,更需要媒体从业者思考的是,面对网络热点,应该如何分配媒体资源,如何坚守新闻人的底线,而不是过于强调新闻的短期效果,一味追逐爆款新闻。当流量退去,媒体便决然“离去”,全然不顾盲目追逐热点给社会以及新闻当事人带来的伤害。


杨  文: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流量也好,走红也好,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财富,用不好是灾难。资本操纵流量,流量挟持无措的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机构媒体应该做的是严肃的观察与追问,对于社会心理、网红背后真实的境遇等等,应该给予更多更深层次的关注。比如,丁真在走红前过的是放牧、上山挖虫草的生活,为什么他早早地告别了学堂?他的弟弟妹妹也是他这般境况吗?走红后,面对粉丝们寄来的一沓一沓的书本与网上“云督学”,丁真的压力他自己化解得过来吗?丁真红了,理塘红了,边远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跟上这热度了吗?比如,贺娇龙副县长雪地策马的背后,基层干部通常是骑马去往不通车的地方,我们的媒体关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境况吗?通过这样的严肃观察与讨论,专业机构媒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瞭望”作用,为狂欢中的大众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夏德元: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其实还涉及到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处理好与网络新媒体的关系。更为要紧的是,在一个声音越来越嘈杂、信息越来越浑浊的环境下,新闻媒体将如何自处?更进一步,在一个号称“后真相”的时代,新闻人能有怎样的作为呢?


宁传林:毫无疑问,这样的信息环境更加彰显了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这样一个后真相时代,对信息本身的全方位判断给新闻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的真实性、信息所涉及到的主体、信息的影响面等都增加了新闻制作的难度,而媒体之间的竞争又对新闻生产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民主化既带来了力量,也带来了责任。媒体人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信息传播的责任,而非对热点事件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管不顾。2021年1月29日,中央网信办召开全国网信系统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规范全平台网络传播秩序工作。会议强调不论什么性质的平台,不论什么传播形式,都要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放在首要位置,把激发向上向善精神力量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要抓住稿源这个基础并把“自媒体”的规范管理作为突出任务……这也给新闻人应对网络热点提供了总体方向。网络热点往往带有强大的舆论场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迫使新闻人站立场,从而迎合大众的激烈情绪,然而,越是面对这样的热点事件,新闻人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做热点事件的提线木偶和流量助推器,而是应该在正确的新闻价值导向中,严格规范新闻制作流程,科学评估新闻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后真相时代》的作者麦克唐纳说我们重视真相,愿意为之抗争,但他也认为讲述真相的方式有很多,许多方式并不诚实,比如我们可以选择鼓励人们行动,也可以选择故意误导人们的真相,有经验的沟通者可以利用这种多面性影响我们对于现实的印象。新闻工作者无疑是这种有经验的沟通者,因为新闻所传达的内容远比信息要更为精确,更具有公信力,这更加要求新闻人要谨慎对待网络热点,擦亮眼睛,多动脑筋,减少盲目。只有懂社会,洞悉人心,才能做出好新闻。流量没有温度,但新闻一定要有温度!


杨  文:丁真的走红,只用了7秒。在那条7秒的视频中,丁真清澈的眼神、纯真又略带腼腆的笑容俘获了无数网友。他由此走红,成为“顶流”。摄影师误打误撞地拍摄了他,将其发布在网上,从而获得万千关注,引发后续一系列的裂变传播。我也看了一些丁真的视频,确实是未经雕琢的“甜野少年”,但看过之后也略微心疼,因为他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被动”的。


不同于丁真的“突然走红”,在“雪地策马”这段视频走红网络之前,新疆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早就在直播带货,包括农特产品,也包括旅游产品。雪地策马走红后,当地的旅游受到了更多关注,贺娇龙本人则像她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说的——“被放到放大镜下接受监督”,她本人包括家人的情况都被曝光在网上。作为公职人员,她很清醒地知道爆红之后更要冷静,“要想办法让这波流量实实在在地沉淀下来,避免娱乐化和假大空,让流量惠及更多的农产品企业,惠及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惠及更多的百姓。”


互联网的记忆总是飞速迭代,也许用不了多久丁真、贺娇龙们就被遗忘了、被替代了,但是理塘、昭苏及其背后的人群、文化、民俗、风光已经被更多地看见。我想这也是对他们“留在家乡”“为家乡做点什么”如此朴素的愿望的温暖回响,同时也因为他们,网红的定义可以不是那么的浅薄。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如何做一架聪明有力的谣言粉碎机?

建设性新闻传播:看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如何高出一筹

突发新闻现场,照片与视频可以兼得吗?

我和党媒的情缘|18年,我和金华日报副刊的故事

我和党媒的情缘|从农民到高级记者

地市报业和广电,是分是合?

撰写的论文连续四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次中国新闻奖,这位新闻人是怎么做到的

从新闻中挖“新闻”,居然挖出了中国新闻奖!

入职3年的95后小伙摘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他的心得是“勤能补拙”

近3年15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等奖项,她说:记者是一个挑战生命力的职业

“我和党媒的情缘”征文启事

下了新闻播报台,就奔带货直播间?广电主播直播带货风险多多必须规范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