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如今的报社时政记者,都需要配备怎样的武器库?
全文共2489字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出生于浙江奉化的80后,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舟山日报新闻发展中心主任。从2017年起,开始从事舟山市委主要领导新闻报道工作。敬畏理想,相信未来,因而一直笔耕不辍。
在我的新闻从业生涯中,2017年是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我开始了一段新的旅途:离开工作14年的舟山晚报,调至舟山日报从事市委主要领导的新闻报道工作。
日报与晚报的时政新闻,在理念、方法、文本上有很多区别,也算得上是一次具有挑战的转型。
市委领导的新闻报道,看上去似乎简单,以会议、活动、调研为主,但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信息。可以说,这是一座新闻的“富矿”。用另一只“眼”去寻找、挖掘和思考,才能当好一名时政新闻的“矿工”。
1
两次眼前一亮的代表发言
刚到舟山日报十来天,还处在转型的适应过程,就碰到了一件令我眼前一亮的事情。
2017年3月初,舟山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市委书记俞东来到嵊泗县代表团参加讨论,发言者中有来自嵊泗县初级中学的党代表范群。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范群有着很好的口才。她讲了作为渔民的父亲两次流泪的故事:一次是渔船触礁,父亲游到礁石上被别的渔船救起,回家后抱着妻子女儿大哭;一次是父亲年老多病,因为怕拖累孩子而流泪。
随后,范群讲到了渔民的艰辛,讲到了3万多名老年渔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对现行的政策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建议。
一开始,我只当是一次普通的代表发言。但随着范群动情的讲述,会场内大家越听越投入,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我抓住有限时间,赶紧找范群拍摄她的发言材料并互留联系电话,约好采访时间。
党代会采访任务重,当晚我完成手头工作后,立即联系范群进行采访,采写了《父亲的两次流泪》这篇报道。党代会期间,这篇关于舟山老年渔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报道,一经刊发就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有关部门立即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查梳理和完善,及时回应代表关切。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新闻敏感,去发现和捕捉鲜活的好题材。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年4月,舟山市两会召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次的市两会备受关注。俞东来书记在代表团参加分组审议时,嵊泗县枸杞乡党委书记王燕谈到了嵊泗贻贝的滞销难题。
“俞书记,各位领导,能不能为养殖渔民和嵊泗贻贝帮忙找找销路?”王燕在发言时,现场向俞东来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了一次推销,描述嵊泗贻贝的口味和营养,还就如何找销路给出了建议,比如进入机关单位食堂等。
两会上的这次别开生面的“带货”,又让我眼前一亮。在完成采访后,我赶写了一篇《市人大代表王燕“带货”上人代会——嵊泗贻贝味道赞 期盼支持渡难关》的报道,并和全媒体中心联手进行了重点推送。
市级机关单位食堂纷纷订购,有关部门为嵊泗贻贝举办“云购”对接会,进入“菜篮子”连锁供应店进行销售……短时间内,嵊泗贻贝和王燕都成为了“网红”。而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报道为贻贝养殖户找销路出了一份力。
2
突破“窠臼”把新闻做大做深
在晚报工作时,突破“窠臼”、大胆创新,是我做时政新闻的努力方向。
2018年8月16日凌晨,台风“温比亚”正步步逼近。舟山岱山县一艘渔船在江苏启东市附近洋面上不慎搁浅,19名船员陷入了困境,如果不能及时转移,很可能船毁人亡。
这是一起突发事故。跟随市委书记俞东来蹲守在市三防指挥部的我,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抢救全过程:
第一阶段,江浙沪三地海空联动,至上午10时,直升飞机成功营救13名船员,但包括船老大在内的6名渔民拒绝登机,仍想着保住这艘新船;
第二阶段,各方劝说无果,船老大下午趁涨潮时的自救行动失败,天气越发恶劣,天色逐渐变暗,营救更加困难;
第三阶段,浙江省防指、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等先后介入救援工作,确定拖轮营救方案,到晚上7时30分,6名渔民成功获救。
如何报道好这一事件?在蹲守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最终,我认为应该突破“窠臼”,把这个难得的好题材做大做全做深。我将这一想法分别向市委秘书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等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
确定了报道方向后,我随即与后方的“指挥部”协商细化报道方案,联系驻岱山的记者采访第一手素材。驻站记者采访到了参与救援的渔船老大、当地村干部及渔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掌握了很多鲜活而详细的情况。我也在指挥部时刻关注救援的最新动态和细节。
当救援成功的消息传来,指挥部大厅内响起了一片“嗬”的吐气声。完成采访后,我和同事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最终完成了通讯稿《为了19名渔民兄弟的生命》,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及各方的肯定。而一片吐气声的场景,被放到了稿件的结尾。
回头想想,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尝试着突破“窠臼”,大胆地改革创新,往往会收获更美的“风景”。
3
用党报评论充实“武器库”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对市委、市政府的大政方略和中心工作较为熟悉,又能了解掌握到全市各方面的情况,这是写党报评论的一大优势。因而从2020年初起,我成为了舟山日报评论团队的一名成员,主要写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
初写评论,如履薄冰,总感觉写评论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对自己能否写好评论心里没底。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看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日报的评论,看到精彩的观点或语句,摘录下来反复揣摩。
2020年3月3日,舟山1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疫情冲击影响的大背景下尤为意义重大。在写完新闻稿后,我以《持续吹响建设发展“冲锋号”》为题写了一篇评论。尽管磕磕绊绊、数易其稿,但第二天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刊发在报纸上,成就感油然而生。
一年多的时间,我一共写了十余篇评论,涉及市委全会、重要会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2020年底,舟山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召开,日报需要以每天一篇的频率,刊发6篇系列评论,我担任了其中两篇的写作任务。这组评论题材重大,且系列评论需要上下衔接,再加上时间紧,难度非常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一篇评论,修改了十余稿才最终成稿。
从初次试水到逐渐上路,尽管有艰辛坎坷,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不妨让自己的“武器库”更加丰富充实,而评论正是一件很有用的“武器”。
原创:董佩军 舟山日报社
来源: 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一名财经记者的房产公众号,曾经挽救一个行将“崩盘”的住宅小区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她扛起Ⅴlog大旗,与小伙伴们坚定走向新闻语态突围战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笔杆子”到“自拍杆”,逸晨小姐姐“Vlog体质”生成记!
丁真为啥突然爆红?传播学者为你细解网红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和方法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