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不住jio”火爆一时,阅读量达3.9亿,迎风而行是记者的担当

蒋欣如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3816

阅读大约需20分钟


8月10日凌晨1时45分登陆温岭的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风力超强、雨量超大、范围超广、时间超长、破坏力超大,是1956年以来登陆浙江综合致灾强度最高的台风。根据省委领导指示精神和全省防台工作会议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浙报集团高度重视,提前谋划、精密实施、前后联动,把做好防台防灾宣传报道工作作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验浙报集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一场硬仗来打。


在这次防台抗台报道中,集团各媒体大量使用短视频报道形态,运用先进的“新华智云”新媒体技术,前方记者现场出镜介绍受灾地区最新灾情、救援情况,成为本次台风报道的一大亮点。大量视频报道推出后,吸引了众多用户关注,有力提升浙报集团新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防台报道期间,浙江新闻客户端新增用户近万人,日活数较平日增长32%,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网站用户总访问量猛增55%。据统计,在本次抗击台风“利奇马”报道中,浙报集团各媒体共刊发稿件3000余篇,总点击量达到1.2亿(数据截至8月12日9时)。其中,浙江日报推出专版17个;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相关稿件1500余篇,总点击量超8600万(其中视频报道441篇、直播17场,总点击量4407万);浙江在线共推出各类稿件1200篇,新媒体专题2个,其中图文视频原创报道128篇,总点击量超过2000万;钱江晚报推出15个版,30余篇报道;浙江24小时客户端及微信微博发稿330余篇,点击量超过1600万。



1

台风未至  短视频已上热搜


8月9日,台风“利奇马”还未正式登陆,有一段短视频已经冲上了微博热搜。这段视频足够短,也足够有趣。取材于《超强台风“利奇马”|浙江温岭石塘巨浪来袭 浙视频记者险被掀翻》,原本46秒的视频二次编辑成10秒,记者在风雨中站不住脚的景象经“鬼畜”处理,配上花字“我太难了”“站不住jio”,狼狈中体现艰难,又隐约透出一丝诙谐,在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转发后,迅速发酵,引爆全网,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2位,阅读量达3.9亿。


这次成功的“裂变式传播”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掌握了良好时机,当时台风将来未来,但“利奇马”风力达17级的消息已经广泛传播,所有人都在关注台风何时来,来势到底有多凶猛。这则视频恰好踩在了热点和痛点上,一推出便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二是视频虽然很短,但主题明确,适应当前媒体传播趋势。大风大雨中无法站稳脚跟的记者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只需要10秒,就能直观了解17级的超强风力到底有多大,勾起了读者的分享意愿。三是恰到好处地使用了网络流行用语。“我太难了”“站不住jio”这些通常被年轻人使用的语言,迅速锁定了目标受众,拉近了与年轻人这一短视频主流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也增加了二次传播的辐射力。


短视频生产内容的“准”“新”“微”“快”,将原本大版面、长时段的报道通过互联网语言进行二次处理,为浙报集团“利奇马”台风报道赢得了声誉。


短视频《超强台风“利奇马”|浙江温岭石塘巨浪来袭 浙视频记者险被掀翻》截图

2

视频海报  朋友圈新闻的新尝试



此次台风报道中,浙江在线充分运用微信朋友圈小视频自动播放这一新功能,推出3组视频海报,将防台资讯、抗台故事浓缩提炼,在朋友圈广泛传播。


视频海报,顾名思义就是将视频嵌入到海报中。编辑事先制作好一张固定的静态图,制作醒目的海报文字“直击超强台风‘利奇马’”,之后将拍摄的视频素材放入预留的视频区域,便能快速获得一张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有机结合的动态视频海报。这一形式较一般的短视频而言,进一步凸显了新闻属性,也强化了新闻呈现的辨识度。


浙江在线选取三个不同的角度:第一则视频海报重点关注台风登陆,海报最顶端清晰写明“8月10日1时45分 台风‘利奇马’在台州温岭登陆!”,配上台风卷起巨浪、救援人员乘坐皮划艇冲锋舟、武警官兵席地而睡、救援家属的聊天截图等图片混剪,无需更多补充信息,台风的来势凶猛与救援人员奋战一线的形象就“立”了起来。第二则视频海报迅速回应永嘉山村山体滑坡的舆情,确立了“请为救援车辆让行!”的主题。视频海报通过山体滑坡现场照片体现形势之严峻,用简练的文字给出通行替换方案,短短几秒提炼出一篇百字报道的信息量。第三则视频海报则加入了声音要素,旨在表达对救援人员的感恩之情。记者提问“早上几点开始工作的啊?刚刚才吃着饭是吧?”后,画面出现救援队员匆忙扒饭的身影。之后的镜头又陆续透露出部分道路已被疏通、全力抢修电网、卫生防疫措施到位等保障信息,广大市民看到那些灾害天气应对成效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感动也油然而生。正因为如此,这三组视频海报在朋友圈中广泛传播,获得了大量肯定。



3

直播回应热点  互动触及真心


灾难突发性报道的重点,在于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观众想看的不是镜头前的记者多么狼狈,而是想知道这场台风到底有多猛烈,对屏幕前的自己有什么影响,政府部门又有什么应对实招。运用视频直播,正是回应关心的最好方式。


本次台风报道中,集团200多名记者来到一线“追风”,直播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温岭 浙视频记者夜闯台风眼》中,记者直击“利奇马”登陆第一现场,多次下车搬开被台风吹倒阻挡道路的行道树。《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 救援紧张进行中……》中,记者看到了停在高楼边的车辆被掉落的窗户砸中受损,也见到市民趟过积水到受淹路段给弟弟送饭。《玉环动员全市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灾后自救》中,记者看到玉环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开展灾后自救,有的还带上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大量的直播报道既体现出“利奇马”之凶险,也勾勒出一幅我省各级干部群众坚守一线、科学防台、众志成城的群像。直播直观展示了政府部门在抢险救灾中的实际举措,让屏幕前的广大市民吃下了“定心丸”。17场直播,换来了数百万播放量。


视频直播往往是不可预计的,也正是这一份真实的不可预计,更能传递情感。直播将受众带入了事件现场,使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共鸣,产生互动的冲动。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台风直播报道的评论区,用户们纷纷参与进来,或表达对记者的关心,或提供爆料信息。“大荆镇湖边路56号,两个老人受困,都90多了,行动不便,若有救援力量,请帮忙,谢谢”“我和33.2万人正看记者直播台风,突然记者说车子被台风吹倒的树砸到,直播突然结束,祈福前方记者平安。”“记者确实很辛苦,说话不顺口。”……如何用好这种交互冲动,将其留存转换成活跃用户,则是直播新闻的下一个探索课题。


4

视频亲历报道  “全能”记者的新挑战


视频较文字有着天然的媒介优势,人们往往更喜欢视觉化表达,“眼见为实”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这一特点正是亲历报道的良好帮手。本次台风亲历报道中,短视频也被广泛应用。


突发报道的亲历视频报道与一般视频产品不同,传统视频产品可以通过前期策划、事先踩点、后道剪辑等手段,制作出画面精美、逻辑清晰、表达连贯的内容产品,而突发事件则有很强的时效要求和极高的不确定性。这要求记者变得“全能”,一个人一部手机就是一个视频制作团队。记者不仅要观察自己看到了什么,还要随机应变,根据现场取景、镜头表达、语言表述,决定“想让观众看到什么”。


8月10日,临安区岛石镇、龙岗镇的部分村庄,因突发山洪和泥石流,导致大面积断电、道路塌方、通讯中断,一时成为“孤岛”。救援连夜开始,先后有15支救援队突进灾区。一天过后,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兵分两路,翻山越岭,徒步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岛石镇银坑村和龙岗镇相见村、五星村等地,探访最新情况。稿件以《记者徒步进入临安受灾“孤岛” 村里怎么样》为题,其中“徒步”“孤岛”等关键词已在读者脑中构建了基础画面。正文未采用大段文字描述,而是通过碎片式、场景式的表述手法,将整个亲历过程分割成片段,开头言明时间和地点,接着一句话概括现场见闻,让多段1分钟内的短视频唱主角。简洁的文字突出重点,直观的视频无需多言。镜头清晰记录下路基被冲毁、村民自救、受灾最严重地区断水断电、抢修人员抓紧作业保畅通等信息。整组报道凝练而有说服力,较好地回答了标题中“村里怎么样”这一问题。


5

有力度有温度  台风报道中的高光和底色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做好正面宣传的要点,情绪唤醒度高的视频在传播中更容易被分享,这一点在本次台风报道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种被广泛传播的情绪是感动。防台防汛中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不少人物的故事传播得较为广泛。短视频《痛痛痛!永嘉山早村干部徐文海救出六个村民 却与老母亲永别》中,画面中的村干部徐文海仍在不断搜救、全力转移村民,结合文字,才知道他在一天前痛失母亲。报道《痛心!救人的人“走”了 绍兴一位辅警救灾献出生命》中,救援队员合力将李安遗体从医院运回的视频没有配任何文字描述,却能让人感到悲伤溢出屏幕。这些短视频仅用了不到1分钟就点燃了受众情绪,并通过受众自发传播不断扩散。


另一种被广泛传播的情绪是不屈。2分钟短视频《超燃!超强的台风,超硬气的台州人》展现台州基层党员群众众志成城守护家园的生动场面,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特别影像 | 风里雨里 我们一直在一起》选取一段段珍贵影像,聚焦风雨中一张张坚强有力的面孔。视频保留现场原音,在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下,大大提升了现场感和感染力。


新闻报道应该是有温度的,突发报道中的底色应当是温暖。一则则正能量的报道,能够为受灾群众带去温暖、希望和勇气,也能使舆论清朗、人心凝聚。信息时代,算法和流量都有其“盲点”,发现那风雨中的微光并将它传播给更多的人,正是党媒和某些唯点击论的自媒体之间的区别所在。



原创:蒋欣如 浙报集团总编辑办公室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三个多月数易其稿,他撰写的报告文学首次全景式地再现了衢州江山籍台湾“御医”姜必宁被时代所裹挟遮蔽的漂泊人生

一年到头他在报社食堂吃不了几顿饭,然而他写的报道却拿下了好几个浙江新闻一等奖

冲击新闻大奖|《原料药价格暴涨》背后的故事,钱江晚报记者披露那些艰辛的采访细节

好的报道哪里来?浙江卫视的媒体“协作朋友圈”是这样炼成的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半年多集聚72万粉丝,钱江晚报的抖音运营小窍门

都有些啥?

能突破采访困境,还能成就稀缺性,去现场,永远是“硬核”

突发事件来袭时,你必须想方设法制作视频报道

传媒津津道|当Vlog遇上新闻,会给报道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样的党报评论让人爱:清新感、生活化、接地气

新京报记者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6000多个电话,

他是这样交朋友和采访报道的

一不小心又一条10万+,这家报社的官微,凭啥?

浙江日报新年改版:"内容+"为主流媒体赋能

努力做一个“问题”记者

中国最难懂的温州话居然这么好听, 一首《温州欢迎你》引发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共鸣

传媒津津道|非虚构写作,为何被越来越多的受众和用户青睐?

党媒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小视角见证大变迁

中国新闻奖青睐义乌?好像是哎!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