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诗跨越千年的相遇——有德不孤
不 孤
有德
现在,我们坐下来,把心定下来,剥离凡夫感官的、生灭的世界,回归到心灵的清净广阔的世界。
竹里馆
王维
明月来相照。
深林人不知,
弹琴复长啸,
独坐幽篁里,
这是有“诗佛”之称的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这首诗如果只从表面解读,我们大概可以感觉到的是一位出尘高士,洁身自好、不随浊流、超然物外乃至充满了自信,人不知不要紧,自己知道就可以。独乐于世外,与明月相映,与琴音往来,所表达的是一种清幽宁静、高洁自然的精神境界。
这是古代特有的“士”的文化,是一种贵族精神,它跟地位金钱没有关系,讲究的是超越物我的“士”气。但同样是“士”,佛教里的士显然内蕴更深刻,像我们所说的“观音大士”、“普贤大士”。而这首诗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解读,也会有更深一层的内涵。
“独坐”,一个“坐”字就代表这个人已经有“座”了,不是流浪的状态了。 “幽篁”则代表一种境界,它是一种戒律,又是一种禅定。我们往往比喻观世音菩萨是“紫竹林中观自在”,观音菩萨是坐在紫竹林里的,一个具有士气的人总会与竹的精神相内通。幽篁,是比较矮小的竹子,就像一个士刚刚起步时,他还不能像观音大士那样在蔚为壮观的紫竹林中安住。但虽然如此,他依然如大鹏鸟一般,即使刚刚出壳,也同样具有可以扶摇直上八万里的雄壮气魄。
所以“独坐”二字,就是在提醒大家,你找到座了吗?你皈依了吗?你跟中华民族的文化接轨了吗?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跟我们民族的文化,跟整个人类的文明接轨的话,真的会如漂浮的灰尘一般,迷茫、浅陋、无依无靠。只有皈依了,接轨了,孩子找到妈妈了,才能体会到那种“独坐幽篁里”的自信与安然。
“弹琴复长啸”,这是一个调声、调意、调心、调气的修行过程。“弹琴”不是弹有形的那张琴,是弹我们的心肝脾肺肾。古时候是五音阶,五音对五脏,由调外在的弦,来证内在的心。当他发出外在的声音时,实际上他的内在是有色彩的,这是个人修为的一种展现。这样的修行可以到达怎样的果位呢?达到阿罗汉果。
作为一个自立的人,他甚至已经通天通地了,但世间的人未必会了知他,所以“深林人不知”。他的境界重重叠叠,映现于外在物理的山林河谷之中。从内在的精神境界来说,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又如何了解对方的境界呢?
虽然“深林人不知”,但怎么样?自然有诸佛菩萨,有智慧的生命来辉映和交流,这叫“有德不孤”,“天涯若比邻”,“明月来相照”。所以讲明月的时候,往往在中国文化里是比喻一种智慧的情怀,比喻智者的一种生命境界。这种情怀和境界不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是前有智者,后也来智者,十方三世皆有亲朋,丝毫不会孤独。看上去你孤独地行在这个世间,没有人知道你,也没有人重视你,但你内心却可以神交那么多的朋友,连诸佛菩萨也对你悉知悉见。
这样一种坚持,这样一种自信,体现的是生命的一种韧度。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抑郁不会消极,他一旦出来,必然会自利利人,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乃至会成为民族的脊梁,所以中华民族复兴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人的文化复兴了,中华民族就复兴了,整个地球文明也就迎来了一个复兴。
人的文化,这“文化”两个字,“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状态,“化”是自利利他,化导群生,是外显的行为。将内在的智慧通过传递和推广从而使整体性的精神层面获得共鸣与提升,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往期精选:
在超越时空的金光明中与佛陀在一起(慧日法堂最新开示+现场音频,初四蒙山法会直播通知)
慧日寺的传统——新年念这部经开启吉祥缘起(此经保国安民、无上殊胜)
如果没有佛陀来开那一扇门…… (慧日法堂最新开示+现场音频)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