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奖作品写作方法点评(之二) | 新华社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通讯:《“三北“造林记》

陈安庆 新闻与写作 2019-10-30


 编者按 


 昨日《获奖作品写作方法点评(之一) | 人民日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老郭脱贫记>》(点击这里,查看原文)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与欢迎,编辑部收到很多读者的来电和留言,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今日继续推出“获奖作品写作方法点评(之二)”

      今天,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老师为大家点评解析的是发表于2013年9月25日的新华社长篇通讯《“三北“造林记》,这篇新闻作品由新华社记者李从军、刘思杨、李柯勇、白瑞雪、韩冰采访执笔写下的经典新闻之作,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

       这篇文章由“英雄史诗”“壮士悲歌”“生命色彩”“大漠逐梦”“心灵绿洲”五部分组成,讴歌了一代造林英雄们不甘命运、奋力拼搏、坚韧不拔、永远向上的三北精神。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华社这篇万字通讯(点击这里,查看原文)好在哪里,由于全文篇幅长达1万多字,我们截取文章中的几个片段做赏析,希望对大家学习新闻采写能有所启发。


原稿+评析


“三北“造林记

新华社记者李从军、刘思杨、李柯勇、白瑞雪、韩冰  2013年9月25日

 

 精彩片段1  :七勇士盟誓大战毛乌素沙地

 

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粗粝之美,豪情),高举在七双粗糙大手中(粗糙大手,可联想到造林治沙的劳动之手)七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古铜色脸,说明战风沙,日晒雨淋,风里雨里,饱经风霜,七只大碗、七双大手、七张脸,好细节,画面感强,场景切入如临现场,文字洗练,一幅幅画面,就像过电影,好赞的文学电影式的笔法!)


黄沙扑面,白日惨淡。(描绘环境,惜墨如金,黄沙对白日,用词对仗工整,色彩感强,扑面,惨淡勾勒出三北防护林建设之前,自然环境之恶劣)


“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白羊肚毛巾,陕北风俗,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壮汉誓言彰显粗犷阳刚、英武之气)——“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直接引语照实记录,使用口语,生动传神,朴实的农民语言,真实可信,坚定的决死之心。


酒碗相撞,一饮而尽(撞字用的妙,富有动感,一饮而尽,豪气干云,血性十足。


空碗摔在脚下,碎片八瓣。(壮士出征,不破楼兰终不还,摔碗酒常在征战前表示不胜不归的豪气,摔得越碎,说明决心和抛下的顾虑和牵绊越少,寥寥几字暗含造林者与恶劣自然环境搏斗的绝决之心,绝非闲笔,慷慨悲壮,激昂壮士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外号也非闲笔,像铁锤一般坚硬、刚强,勾勒人物细节,塑造人物硬汉性格,擅用人物描写,来切入主题)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精彩片段2  :石光银三战“狼窝沙”,“战友”枣红骡子懂他

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数字和细节,彰显决心)。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引用乡土语言,乡亲们话,鲜活 )。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实在,是农民的话,也说明以前这里没有树,造林从零做起,这句直接引语用的好,精当有力!

 

“石灰锤”,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外号背后是人物性格符号化塑造,陕北汉子的朴实坚毅,憨直硬朗,傻气不傻是执着信念,认准的事情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说明事在人为,树不是不能种,惊异的眼光几个字,会脑补很多画面,很好!石光银大手一挥(画面感强,好细节)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直接引语用得好,鲜活符合人物身份,通俗易懂接地气!

 

“七勇士”壮大到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很有气势,中间过程不废话)


结果是铩羽而归。

 

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中间的周折,用了简笔,描摹出一波三折的曲折过程,惜墨如金,对故事中冗长的句子,要舍于舍弃,简明扼要可以加快故事的节奏。)


那天,英雄们喝光了方圆20里内的苞谷酒(好细节!)。3斤酒下肚,石光银翻身骑上枣红骡子,到地里撒草籽。刚撒了几把,便醉倒在骡背上。(这段故事描摹,文笔优美,酒下肚、翻身骑上、撒草籽,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动感十足。


那骡子走30多里路回家,脑袋顶开房门,卧下,把石光银轻轻放到地上(漂亮,又是一系列动感十足的场景和动作描写,枣红骡子通人性,是伴随着石银光孤身治沙造林的好帮手,为下文骡子死大哭,埋下伏笔,心爱的老伙计——枣红骡子,见证治沙的艰难,甘苦与共。)


 骡子活了25岁,2004年殁了,石光银把老伙计埋在已然满目青葱(用得妙,说明治沙已初见成效)的“狼窝沙”,祭上两瓶烧酒,大哭一场……(寥寥几笔,背后的心理和情感很丰富——硬汉的铁骨柔情,在这一刻彻底流露,两瓶烧酒,就像战友情,大哭一场,隐忍的伤心,英雄并非不会流泪,只是未到伤心处,惜墨如金,但是恰到好处,不肆意煽情渲染,这样的悲伤刚刚好!)

 

漫长的三北工程线上,英雄与大树并肩而立。(文字有张力,又有象征意味,孤胆英雄没了“战友”,治沙种植的大树长起来了,还是有成就,有收获的)



精彩片段3  :石光银经历痛失爱子重创


 石光银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这条铮铮铁汉,走路都得两人扶。(细节对比,反衬出铁汉遭遇打击,走路都需要2个人扶,细节背后传递打击之大!)

 

 在石光银治沙展览馆,我们看到石占军的遗照,大个子,一表人才。(大个子,一表人才,寥寥几字,更能说明失去爱子之痛,令人惋惜!) 


“想他吗?”我们轻声问。

 

“想——”(对话,简洁,隐而未发,伤心处,铁汉的隐忍)

 

 石光银虽然还笑着,但笑容刹那间凝固了,话语中透着无限凄楚和悲凉。(笑中含泪,深藏的情感世界,内心世界的翻江倒海,高手!不会写的人捕捉不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事实,人物也就不会丰满、立体。)


当年石占军栽下的树,如今已成广袤林带,郁郁葱葱,随风起伏。(多好的小伙子啊,和父亲一起种下的树已经长大,但是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悲伤、令人难过,这一对比,引人泪目!)

 

石占军就葬在这里。(爱子葬在治沙造林的地方,见证父子俩治沙的经历,抚慰英雄内心深处的痛,就葬在这里,四个字背后是多少深藏的深情和思念,作者没有可以煽情,但是你读到这,也许心一下子就被刺痛,内心柔软,眼底或许会潮湿。作者有意压抑奔涌的情感,但是一刹那,你还是会读到生死两茫茫,一瞬间,电光火石。)

 

石光银常到儿子坟前坐一坐,点支烟,说说话。(平实的白描,背后是无限的深情,细节和动作说明了一切)只是此时,人们才发觉,“石灰锤”老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繁重的劳累和困难压不倒英雄,但是硬汉的内心、深深的父子情,只有在失去后,忽然间沧桑,内心的凄苦苍凉,虽就九死而不悔!)


奋斗二十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波澜壮阔的治沙造林成果,这里使用数字20多年,100多公里长,沙漠间筑造起绿色屏障,为我们更为中国生态改进!)

……

 

三北治沙人,如一棵棵挺拔的大树,编织起这无尽的绿。我们问:你像什么树?


石光银说,我像樟子松,百年死不了,治沙干到老!(朴实而饱含感情,没有华丽辞藻,就是实实在在话,感人肺腑!)


新闻作品赏析

一、    《“三北“造林记》,为什么获得了特别奖?   

   

这篇新华社长篇通讯《“三北“造林记》由李从军、刘思杨、李柯勇、白瑞雪、韩冰采访执笔写下的经典新闻之作,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特等奖,请注意是特别奖,比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还要高一个级别。

此文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凭什么?


第一,这篇文章的大气磅礴,万字长篇通讯,史诗式的记录,背后凝聚了新华社记者艰难的付出。说这篇新闻作品具有史诗特色,一点不为过。记录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首先题材就有分量,重磅出击、鸿篇巨制,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是因为这篇新闻作品背后是大事件、大手笔、大格局、大情怀。

 

第二,这篇万字长篇通讯,由“英雄史诗”“壮士悲歌”“生命色彩”“大漠逐梦”“心灵绿洲”五部分组成,气势恢宏。讴歌了一代造林英雄们不甘命运、奋力拼搏、坚韧不拔、永远向上的三北精神,题材宏大,文本优美,耐读好看,结构纵横捭阖,刻画精细入微,语言行云流水!

 

第三,这篇作品将宏大的叙事,聚焦到了人,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人身上。文章不是假大空,绝不是注水肉,处处写实,故事跌宕,感人至深。三北防护林35年背后的故事,这样宏大的选题,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时代价值。

 

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新闻奖评奖中,容易获得评委青睐,选题宏大,但是要落到实处,要宏大更要聚焦,这篇文章选取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建设者的故事,聚焦人物、聚焦群像,聚焦朴实无华,但又可爱可敬的建设者,格局和立意深远。

 

从本文新闻作品赏析来说,因为本文长达一万多字,赏析中我们只截取了文章中的几处精彩片段,主要评析的是大战“狼窝沙”的石光银,点评了他在造林过程中,经历了独子石占军车祸遇难的重创,仍然迎难而上,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了造林事业,默默付出的故事。但是,实际上这篇文章记录的是群像,这篇万字长篇通讯,从牛玉琴、石光银、白春兰、王有德等参与三北造林的民间英雄入手,抓到了人物动人心魄的故事,这些造林英雄群像——被形容为“悲壮的蓑羽鹤”,通过记录他们的人生、命运,多舛跌宕命运中,矢志不移,以小见大。就像作品中所叙,如同悲壮的蓑羽鹤,为了生存,为了明天,艰难向上,奋力前行。

  

第四,三北造林人用血汗和智慧,改变了亿万人的生存环境和命运,改变了自然世界,也改变了无数心灵,感天地,泣鬼神。新华社身为国家通讯社,国字号新闻战队,这篇万字长篇通讯,全文10600字,背后凝聚着巨大的采访量,据参评新闻奖时的推介表介绍,在一个半月的采访中,新华社这支采访小分队采访了三北地区8个省份的造林人,行程约3万公里。茫茫大漠,偏僻丛林,贫困山区、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都留下了采访团队的足迹。这篇汇聚匠心的报道,得来并非偶然,记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精心写作,反复打磨,稿子前前后后改了9稿,最终才呈现出最终稿件。这样汇聚匠心,用心写出的稿件,得中国新闻奖最高奖——特别奖,可以说实至名归!

 

甚至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新华社重大题材、长篇通讯中的扛鼎之作之一。大家平时看新华社通稿多了,觉得新华社记者就仅仅会写硬邦邦的新华体消息,那是大谬,新华社记者写大稿、特稿,照样拿得出手,而且引领中国新闻界文风,这篇万字长篇特稿,就是明证!

 

另外,这篇由时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亲自带队,领衔采写的长篇通讯,写出了三北造林人的内心,说出来他们想说的话。身为正部级的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亲自带队下基层,走转改。在新华社,领导也要写稿子,也要在一线采访,这才是新闻人本色,这也是新华社历来的传统!穆青同志当时七八十岁,还和一群年轻记者下基层,交流采写心得,提携指点新人,新华社作为中国媒体中的排头兵,老大哥,富有传奇色彩的国字号新闻单位,采编业务始终是看得最重的!毛泽东同志曾说,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新时期、新时代,新华社记者就要有这样的远大抱负和脚力、脑力、笔力!

 

 二、这篇文章的特色,有哪些值得借鉴?

 

1.人物报道,如何做到真实可感?这篇长篇通讯,打破了人物报道的传统范式,讲述了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北京、河北等地沙尘暴减少,我们今天很多大都市人能有个好天气,背后是无数三北护林人,默默无私的艰难付出,写得很深,写得很实,用心写、走心写、不敷衍,饱含真情。这篇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深。“实”,就是叙述符合实际、有感而发;“深”,就是建立在深入挖掘、深度调研的基础之上,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贴近生活化,给人以真实感,做到了“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2.这篇长篇通讯,写人物,不是只写辉煌成果,写成功也写失败,写快乐也写痛苦,写希望也写幻灭,写坚韧也写软弱,这样才真实可信,以往的传统典型人物报道,高大全、假大空,有故意造神之嫌,但这篇文章,写出了人物的真性情,写出了喜怒哀乐,写出人物的命运起伏,写出普通造林人的艰辛和心酸,正因为真实才可信,可敬可爱,绝不是报喜不报忧的假大空,典型人物报道不做作,写得很实,写得很真,文字也很俊。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情况下,人们对传统正面人物报道那种“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的报道模式,逐渐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还是老一套,这篇文章不会取得轰动效应。这样也给我们一个启发,采写正面人物报道,贵在真实、不能过度夸大、过于追求完美、不能陷入模式化,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发是——通过故事与细节,体现人物灵魂,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心灵再现、有血有肉。

 

3.从环境报道的哲学辨证角度来看,以往我们强调与天斗、与地斗,强调人征服自然,而这篇长篇环境报道揭示出了造林观的深刻变化,从人与自然抗争——人与自然对话与交融的升华过程。从哲理高度生发出了深邃的思想,以蓑羽鹤形象为比喻,提炼出了“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的三北造林精神。

 

4.这篇文章,既有平易通俗的生活语言特点,又有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特色,真实、生动、形象、接地气,行文中作者驾轻就熟地,不停切换新闻语言,把新闻表达得准确、简洁、客观和动感,锤炼表达技巧,炉火纯青,在写作的过程中,像这篇新闻作品,经过9次大改,无数次打磨,最终才能把素材,打造成理想的故事,处理好故事的关键元素,故事才有可读性,可见好文章也是不断打磨,不断修改,不断优化出来的,对于新闻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遇到稿子写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即使是新闻名家、大家,稿子也需要多次修改,何况普通人?


( 本文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供《新闻与写作》专稿,特此感谢)



往期精选

人民日报的这篇通讯为啥好(附案例分析)

“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

掌握这5个关键,你也能成为文案写作“大咖”

决定新媒体文案写作成败与否的5点关键

必备!一份新媒体人的日常自检清单

新媒体人行为准则和指导标准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转载请添加微信丨xwyxzxzs

投稿请email至丨xwyxztg@126.com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联系微信号丨010-85201320


好看你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