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密泰国国王“神性”从何而来

2016-11-07 段宇宏 香港凤凰周刊

原题为《普密蓬:难以复制的国王传奇》


在军人集团、各派政党、文官政府之间,泰国国王扮演着缓冲阀和仲裁者角色,在政治冲突的调解中磨炼出越来越多的“神性”,反过来又强化了其仲裁者的分量。


1960年,美国《生活》杂志为泰国国王普密蓬拍摄的肖像。


2016年10月13日,对泰国人民来说是个悲伤的日子——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在曼谷一间医院离世,享年88岁。随着泰王驾崩的消息传开,医院外不少民众难掩悲痛,激动落泪,其中一名妇女因为太激动晕倒,要由旁人协助。


36年前,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普密蓬,请他解释为什么泰国需要国王,如何定义国王,他没有正面回答:“为何有国王一事轮不到我来作答,但觉得根本无法清楚定义何为国王,我现在从事的职务被称作国王,但你看我的职责,就知道那不是国王,那是种不一样,完全无法清楚定义的事物。”普密蓬强调,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就够了。


普密蓬逝世后,在香港生活的泰国人说,“我们的爸爸去世了,非常地难受,虽然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但还是不能接受来得如此之快。”泰国人喜欢把国家和民族看作大家庭,视国王为一家之长——父亲,不知道当年普密蓬是否想表达这样的意思。


尽管泰王有免于被批评的特权,但普密蓬国王的确深受爱戴。泰国人表面上似乎不能缺少国王,更准确地说,兴许不能离开像普密蓬这般如人间神的国王。由于王太子缺乏父亲的威望,外部世界颇为忧虑泰国的未来。


作为全球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普密蓬实在太特殊:他于全球君主制走向衰败的年代,在“民主化大潮”中创造了君权大复苏的奇迹。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带走一个传奇。


2011年12月5日,普密蓬离开医院返回大皇宫,参加为自己举办的生日庆典。


无意中成为国王


如果不是时局乖谬,兴许普密蓬仅是位多才多艺的王子,不为人知地度过一生。登上国王宝座是他始料不及的人生转折。


著名电影《安娜与国王》中,周润发饰演的却克里王朝蒙固王(拉玛四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是这位君主开启了国家近代化改革进程。1855年他被迫打开国门,与英国签署《英暹条约》,开始效仿西方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自小受西式教育长大的蒙固王之子朱拉隆功(拉玛五世)继位后,在父亲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领域推行更大力度的现代化改革。军事建设始终是重点,国家的大量预算用于军费。当所有东南亚国家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时,泰国顶着巨大压力,奇迹般地保持了独立。从民族主义角度审视,王室和军队的确于此有功,所以保有崇高威望。朱拉隆功将泰国君权的威望推到历史巅峰。严格地讲,直到他才首次实现了真正的“中央集权”,也因此获得“大帝”称号。


拉玛五世的继承人拉玛六世大力建设“猛虎团”和“童子军”,试图再强化中央集权君主制,选拔儿童到法国去接受新型军事教育,这批孩子中有不少人多年后参与了结束君主专制的军事政变。1932年被称为“六·二四革命”的军人政变,拉玛六世的弟弟拉玛七世接受了实行立宪君主制的要求,甘愿充当“傀儡”。


全球经济大萧条环境下,趁着拉玛七世在海滨度假,这场由中低级军官为主、百余军人发动的政变,其实远远称不上“革命”。政变仅仅才发生几个小时,仅有一例伤亡,首都的一切生活照旧。政变之所以换来了“君主立宪”,跟拉玛七世的妥协有关——如果国王号令全国全军勤王,这一撮军人将会被轻松击溃。



2016年10月18日,泰国民众身着黑衣在大皇宫外哀悼已故国王普密蓬。


参与政变的军人们隶属不同派别,目标与动机各异,有人试图在泰国引进西方的立宪君主制,有人是对大贵族们占据军队高位深感不悦,认为堵塞了自己晋升之路。当达成目的后,他们开始出现分歧,并未给泰国带来稳定的政局。拉玛七世最终于1935年选择退位,远遁英国。


拉玛五世的朱拉隆功大帝据说共有33个儿子、44个女儿,他的第69个孩子宋卡亲王的长子阿南塔·玛希敦在此时登上王位,成为拉玛八世。年仅10岁的孩子当国王,对军人政府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儿了。


1946年6月9日,年仅21岁的拉玛八世头部中枪,暴毙在自己床上,官方声称他是玩枪时走火击中自己,而英美医生参与的一个委员会调查认为,国王也许是被人谋杀。总之,拉玛八世之死成为一个难解之谜,但这起事件促使泰国政治进程出现两大转变:拉玛八世的弟弟普密蓬·阿杜德接任国王;军方将拉玛八世之死怪罪于文官政府,导致新的军事政变。


强化“半虚君立宪制”


兄长暴毙那年,19岁的普密蓬被推上历史舞台,但他的加冕礼直到1950年5月才正式举行。


1947年11月,銮披汶·颂堪的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推翻文官政府。初期,忧虑銮披汶·颂堪曾经投身于日本阵营的履历会引起国际社会不安,军方没有让他走到前台,经过其他人过渡之后,1948年3月他才开始重新执政。


这次军人政变中,陆军步兵团长沙立·他那叻闪耀登台,在军中迅速崛起。50年代中期,銮披汶·颂堪的“民主试验”失败之后,沙立于1957年发起政变将之推翻。


泰国近代化过程中,不少城市涌现出新兴的工商业主、知识分子,很多人希望国家走上正常的民主宪政道路,最起码能参与分享权力。他们有文化有技术有资本,也有一定民众基础,但没有军队的实力。


军人集团无法有力地全面控制社会,缺乏“合法性”——这无非要么来自国王,要么来自民众的选票。若是军人集团达成共识发动政变,倒还不用在乎其他力量的看法,但这种共识越来越少。


沙立是军人集团内讧后其中一派发起政变上台的产物,这意味着缺乏更广泛的军方共识,欠缺足够实力,急需要从外部寻找增添“合法性”的盟友。他一改以前仅将国王当傀儡的做法,大力提倡“民族-国王-佛教”三位一体的说法,借王权传统威望为自己增强合法性,夯实执政基础。1932年宪法偏向虚君立宪,对君主权力有过多限制,沙立则逐渐废除多条对君权的束缚,他认为,一个有更多权力的君主有利于泰国的稳定。


于是,此时的军人政府开启了与君主协作的新模式,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普密蓬国王通过公益与发展项目广泛行走民间,在全国拥有了普遍的支持度。当这个模式定型后,国王也越来越主动介入政治,今后政变是否成功,要看国王的态度,获得其首肯才意味着得到“民族”或“人民”的同意。军人政变也必须打着“尊重王室,讨伐腐败”的旗号行事。


1973年,学生与当时的他侬军人政权发生激烈冲突,最终以国王出面调停,让他侬辞职化解了这场巨大的风波。1981年,陆军“少壮派”发动政变欲推翻出任总理的国防部长炳·廷素拉暖。由于国王支持炳总理,这场政变被轻松粉碎,大部分军队站到了总理一边,参与政变的上校们亦知趣让步。1992年的“黑五月风暴”,泰国发生多年未见的大规模流血事件,直到国王亲自出面调解,两派才表态相让,进一步的冲突终于停息。


几十年来,泰国民主历程跌跌撞撞,军人势力处于主导地位但有逐渐衰退之势,民主化程度逐渐加深,民众参政的意识越来越强,政治立场倾向日益明显。至90年代,达到分水岭。有趣的是,泰国的君主权威恰恰在这种民主化进程中越来越的受到尊崇。


独特的泰国宪制既不同于以前的“君主专制”,国王并不具体地去指挥政府,他只需通过宗教、公益等手段增强威望,无需为具体的行政失误承担责任、损害声誉;国王也并不只是扮演纯粹象征性角色的“君主立宪”,而是利用宪法、宗教和传统赋予的神圣君权,加上个人魅力与高超手腕来运行的“半虚君立宪制”。


在军人集团(包括各派系)、各派政党、文官政府之间,国王扮演着缓冲阀和仲裁者角色,在政治冲突的调解中磨炼出越来越多的“神性”,反过来又强化了其仲裁者的分量。


例如近年来,反对前总理他信政党的黄衫军以南部中产阶级为主,支持他信政党的红衫军则以北部农民为主,这两股势力的长期较量,是普密蓬国王的态度而不是选票决定了胜负,但最终执行仲裁的还是军队。黄衫军的有恃无恐在于他们知道,自己即便选不赢,但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在支持自己,而且对手毫无反抗能力。


在军人集团没有能力长期把持政权、国王也不可能亲自指挥政府的情况下,最终必须开放选举,但当民主化的结果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军队会再度发起政变。国王的态度取决于,如何处置才能强化这些年形成的“半虚君立宪制”——支持者认为这是对“过头民主”的一种纠偏,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凌架于民主之上的威权主义。


如果博弈双方都认可这样一种游戏模式,尊重最高仲裁者的权威,不论泰国体制有何缺陷,都不会引发巨大危机。当有了人间神一般的国王之后,现有政治博弈模式有可能会坍塌,出现党派和阶层的政治冲突;当然亦有乐观因素,这有利于削弱军人干政,让泰国加速转型成为成熟民主国家。


主笔/段宇宏  编辑/漆菲  美编/黄静

新媒体编辑/丰泽  马茹均

本文节选自《普密蓬:难以复制的国王传奇》,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1期,总第596期。

《逃亡十余年 大陆头号女贪官为何自愿遣返》

《昂山素季归来》

《渔人的葬礼:十五年前的灾难记忆》


点击“阅读原文”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