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海: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管理中的十大误区与思考
近日,在2018(第十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麦穗海分析了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管理中的十大误区。
来源:中国水网 整理:徐冰冰
8月22日,以“迎接新时代,技术再出发”为主题的2018(第十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在上海举行。
技术联通未来,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开启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之路。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麦穗海在论坛上分析了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管理中的十大误区。
麦穗海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污泥处理处置背景
麦穗海首先简单介绍了污泥处理处置的背景,目前全国污泥处理处置规模巨大,但安全处置率低。其中,上海的污泥处理处置总量大、增长快,但处置方式单一、不可持续。
据建设部,2017年,全国处理污水量达1.78亿立方米每天,污泥产生量以含水率80%计,总量超4000万吨每年,随着污水处理量增加及污水厂提标,预计2020年将突破6000万吨每年(80%含水率)。
至2017年,据E20环境平台统计,全国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平均率不足30%(无害化处置中填埋方式就占65%以上),其余大部分未能进行规范化、有效处理处置,“二次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他提到,污泥处理处置遵循“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原则,目前主要是减量化,资源化是方向。
污泥处理处置瓶颈
目前污泥处理处置发展很快,但真正在运行的工程到底怎么样?麦穗海认为,目前污泥处理处置存在以下几大瓶颈:规划滞后、泥水气不同步;投资薄弱、工程设施短缺;路线不畅、处置方式单一;设备多样、设备选型模糊;系统复杂、运能达标困难。
污泥处理处置的十大误区及思考
盲目一味地进行大面积工程建设会带来很多问题,麦穗海着重强调了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十大误区,并提出了自身的思考。
误区一
表象:规划、标准“配置齐全”。目前污泥处理处置专业规划滞后,污泥焚烧烟尘排放标准、生产过程臭气控制标准等污泥处理处置标准滞后,政策保障支撑体系滞后。
分析:由于对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整体性思考滞后,复杂性准备不足、前瞻性不够。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标准所涉参数研究及积累时间周期较长,政策保障支撑体系行业协调工作量大,如:水务、建设、环保、环卫、农业等。
建议:加快规划和标准实施,污泥处理处置专业规划是行业发展纲领,应前置、足量拟定,加快实施。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标准应有前瞻性、预见性,严格遵从。政策保障支撑体系宜服务污泥处理处置设施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协调落实
误区二
表象:泥水气处理“协调推进”。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重水轻泥”,污泥处理处置中的臭气处理设施不同步规划、不同步建设、不同步调试、不同步投运,因邻避效应而导致因小失大,使得污泥处理处置主体设施不能投运。
分析:问题不能协同解决。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仅重点解决较易解决问题,如:水处理、营养元素去除等。人们普遍认为臭气处理设施是附属设施,其规划、建设、调试等不够重视。
建议:泥水气处理须同步。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须“泥水共重”,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与臭气处理设施在专业规划中应同步规划;在项目实施中须同步建设、同步调试、同步投运。
误区三
表象:污泥“四化”“实践到位”。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四化”目标没有整体考虑,目前仅“减量化”为主,“资源化”悬空。部分项目规划“四化” 目标时过度强调“资源化”,忽视其他目标规划的“资源化”目标只能部分实现。
分析:“四化”目标实施条件各异。减量化以去除污泥中水分为主,比较容易实施,大多落地;稳定化以消除污泥生物活性为主,较易实施,较多落地;无害化以去除污泥中重金属、致病菌为主,较难实施,部分落地;资源化以提取污泥营养元素、能源等为主,技术要求高,较少落地。
建议:统筹考虑,优化“资源化”落地。首先,污泥“四化”目标应统筹考虑,协调落实,合理分配各目标投资。其次,应优化“资源化”目标方向:建议加快污泥建材利用等资源化处置方式研究和应用,建议综合利用污泥中氮、磷资源,建议提取利用污泥中碳资源,克服污水处理工艺中碳源不足。
误区四
表象:污泥处理处置“衔接顺畅”。污泥处理大干快上,产物处置空中楼阁。污泥处理目标高大,产物处置方式低端。污泥处理效果欠缺,产物处置不能满足。
分析:污泥处理处置孤立考虑。污泥处理项目仓促上马,应急项目过多,没有系统性解决问题考虑,使处理产物处置方式及项目难以实施。污泥处理目标要求盲目,不能有效对接污泥处置要求,造成污泥处理高目标要求所导致的投资浪费和低目标产物所导致的处置方式的部分落实或不可落实。
建议:污泥处置决定污泥处理。污泥处理项目立项建设要以污泥处置方式为出发点。据污泥处置方式要求,优化污泥处理目标,避免污泥处理工艺段投资浪费或深度不够。
误区五
表象:一“技”走天下。过度吹嘘夸大某种技术或设施设备适用性和实用性,称其是当前最好。不循科学规律,强调某种技术可全面实现“四化”,包打天下,以点盖面。夸大污泥脱水药剂神奇性和某些技术实现“四化”便捷性。
分析:忽视复杂性和成本全流程性。为推广应用某种技术或设施设备,不考虑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难度和系统复杂性。忽视科学性、技术-经济合理性,不计成本地实施。仅考虑本工艺段成本降低,却造成其他环节成本上升,缺乏全流程成本考量。
建议: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要适合当下、适合地区、适合经济、适应环境。
误区六
表象:掺烧是“趋势”。把水泥掺烧、垃圾掺烧、电厂掺烧等污泥掺烧作为首选。认为污泥掺烧可解决一切,污泥掺烧能实现污泥“四化”所有目标,其实未必。
分析:掺烧未必最佳。污泥掺烧只是我们处理污泥的一种方式,一种技术,未必是趋势。掺烧方式选择与地区产业布局、经济水平相关;与污泥需处置规模相连,达到一定规模时单独处置更经济。
建议:掺烧宜为可选方式之一。污泥掺烧只是污泥处理处置可选方式之一,不宜作为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需考虑综合技术的经济性及环境合理性,考虑选择应用,以其是否适合为关键。
误区七
表象:项目“优化”。规模“优化”,不合理压缩工程建设规模;工艺“优化”,不科学调整工艺路线;设备“优化”,不匹配缩减设施设备;成套“优化”,不协调合并关键设备;成本“优化”,不经济替代生产设备。
分析:弄巧成拙。规模“优化”,不能应对泥量季节变化和检修因素等所致泥量波动;工艺“优化”,不能应对不同性质下的工程正常生产;设备“优化”,导致个别非关键设备成瓶颈,产能变小;成套“优化”,关键设备合用,项目生产线多线停产风险剧增;成本“优化”,个别设备被低价、低质品代替,损坏率高、成本高。
建议:产能充分放量。规模设置考虑不利因素,合理放大,建议设置适合运行、维修等工况的完整生产线;工艺设置适合不同来源和生产段污泥泥性;设备配置提高备件率应对设备更新;成套配置应考虑关键设备可替代性;设备替代禁止低价、低质产品进入。
误区八
表象:干化“决定”焚烧。污泥干化-焚烧项目中,先明确了干化段参数,再来指导和配置焚烧段参数,导致干化、焚烧工艺段衔接不协调。污泥斗提机提升污泥输运过程不顺畅,导致整条干化-焚烧生产线产能降低。
分析:干化、焚烧定位颠倒。干化工艺段参数决定了焚烧工艺段参数,矛盾主次颠倒,工艺对接不合理。污泥斗提机设置没有重视污泥泥性及粘滞区影响,输运污泥高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污泥输运系统可调节性差,输送不畅。
建议:焚烧决定干化。控制工艺段应是焚烧段,先确定焚烧炉的热容,再据焚烧炉进泥含水率和热值要求,反推干化段设计和生产参数。据泥性,在确保污泥平稳输送的前提下,对高程和工艺进行优化,明确污泥方式为前端提升或后端提升。
误区九
表象:能源利用“优化” 。为节能,借用电力等其他行业能源。为节能,不合理设置干化段工艺、不合理改造回收利用自身生产能源。
分析:不能系统综合考虑合理性。借用电力等其他行业能源,污泥自身热值利用不够。干化段由间接干化改为直接干化,臭气处理成本大幅上升;设备改造回收自身能源,投入产出不经济。
建议:合理利用、综合最优。在利用污泥自身热值前提下,借用其他行业富余能源。工艺设置和优化宜站在系统性角度,使整个工艺流程能耗最低;设备改造回收自身能源方面,设备改造投入宜合理。
误区十
表象:资本够多则“万能”。很多投资商认为有资本就可以做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大干快上,自信满满。实际上,很多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却迟迟不能投产,即使投产也迟迟不能达标。
分析:资本不是万能的。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因素影响、多产业交融的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高、难度大。污泥工程技术路线较长,涉及环节繁多:涉及不同类型、规模庞大设施、设备,任何环节小故障,都会影响整体产能。
建议:重视专业性。政府主管部门要选择污泥处理处置专业的设计、建设、运行队伍做专业事业。专业队伍要重视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培养和专业团队建设维护。
最后,麦穗海作了总结与展望。他认为,应关注规划标准的前瞻性、建设规模的科学性、技术路线的统筹性、工艺衔接的协调性、能源节约的合理性、专业团队的核心性。
编辑 | 李艳茹、洪翩翩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