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环境平台文化黄皮书》:对上善若水的误解有多深(下)
“十九大”后,中国正进入一个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新时代下的企业也需要文化力量的驱动。如今,环境产业恰逢风口,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波折和冲击,有的企业因此陷入迷茫。为重拾企业信心并帮助企业纠正只顾埋头奋进而出现的差错,E20环境平台组织开展了上善若水系列文化沙龙,以此为基础形成系列文化黄皮书,供业内同仁参考与探讨。全书共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昨天发布了第一章内容,此文为第二章,敬请关注。
来源:中国水网
《E20环境平台文化黄皮书》:对上善若水的误解有多深(第一章)
第二章﹒“上善若水”与环境产业
第一节﹒环境人眼中的“上善若水”
环境行业中,许多企业都以“上善若水”作为企业文化,在传播和学习的同时,能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当视角切入生态环境保护时,相关行业的人们又是如何理解“上善若水”的呢?本章节根据部分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发言整理而成。
环境人谈“善”
谈及“善”,行业中有人认为“善”是智慧,以水载道。
《老子出关》——范曾
“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
上文为《道德经》来历的记载,大致可叙述为:古时候,人们常常困惑,人的一生到底要追求什么?因此世人需要问一个老师,所以老子出关被人家扣下,令他作答,老子就说了“道”和“德”。那么应该怎么去追寻“道”和“德”?就谈到了“善”。“善”从字面意思为“顺从”,就真的是“顺从”吗?
说一个人如何得道,如何成为一个“善人”,这里的“善人”就是“顺从的人”吗?答案是不一定的。佛学《金刚经》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一说,其中的“善”理解为一种智慧更为合适,当然,“善”用智慧也不能完全概括,它指的应该是人们追求大智慧这件事。
老子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善”,就用到了比喻的手法,用水来作比喻。“上善若水”就是你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就要像水一样,学习水的品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讲的其实是一个“舍”字。“处众人之所恶”是指做了凡夫之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人,就是得道的人。有大智慧的人就会做平常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从基本的物理学角度说起,水有三态,变化无穷。这其实是因缘而生,因缘而聚,加热了就变成蒸气离开,冷了就冷凝成水回来。像“居善地”,如果没有智慧,不按照地理条件来选择适宜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相应的灾难,这其中有一个因果报应在里面。比如冬天冰压塌电线造成事故,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冬天越来越冷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这是人的行为不符合道所造成的,所以人就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与水一样,因缘而生。
水中包含的智慧还有很多,当你仔细去体会,水所包含的道理跟人生、社会中的关系是一致的。日本作家江本胜创作了《水知道答案》,教人们要心善,这里的善就是最高的智慧。
“善”的核心是智慧。水的形态随缘而化,属于大道。道德是客观规律,用最高的智慧来适应客观规律就是“善”,顺应客观规律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有人认为,“善”是属性,水为其表。
《道德经》里面“善”其实可以看作是自然、世界和宇宙的一种属性,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水就是这个属性在整个物质空间的一个体现,这样也是合乎逻辑的。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可以说,水之所以能成为各种形态,不是它本身在物质空间的形式所决定的,是它的属性所决定的,有一定的道理。
也有人认为,“善”是企业方针。
从企业家的角度考量,到底“上善若水”跟我们的关系是什么?“善”可能不是绝对意义的善恶、顺从等意思。从形而下的角度考虑,“上善若水”更多应该是代表着路径和方向,是一种企业的、特别是环境企业的选择。希望工程公益活动的倡导人徐永光提到过“商业利益”和“为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其中有一种折中解决方案,叫做“社会影响力体验”。从事环境领域的企业应该遵从这种商业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才是企业无与伦比的价值体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谈“上善若水”的话,“善”更多的是指企业的方向和路径。
还有人说,“善”是行事指南 。
在《道德经》中,“善”的行为有七条,按这个标准做环保或者其他任何事业肯定都会成功。
“居善地”,对行业来说就是要站在“风口”,企业的商业模式也要站在“风口”。
“心善渊”,只有心静才能悟道。如果企业被市场比如“PPP”的虚幻所迷惑,可能是因为心不静。作为人来说,心越沉,感悟的就越深。很多大师都是悟出来的,年纪小的时候因为缺乏资历可能悟不到,当到了一定年纪就自然而然悟到了。
“与善仁”,讲的是天地公平。
“言善信”,讲的是信誉,说到就要做到。
“政善治”,政就是协调关系。
“事善能”,要有能力才能去做事,能力不到时肯定做不成。
“动善时”,行动的时候要讲究时机。
环境人谈“水”
老子生活在距今2500年左右,在他那个年代,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再往前2500年,大禹治水时期,水并没有表现出善的一面,更多表现的是自然灾害,是人和水之间的斗争。但是老子是如何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总结提炼出“上善若水”这样一个对世界的认识的,“上善若水”中的水到底指的是什么?
有人说,“水”是五行之水。
“上善若水”的“水”不是真水,是指金木水火土中的“水”,是指它的本质。在五行中水最为弱小,但它愿意随形,愿意改变自己,说到顺势而为的能力,水最厉害,所以说“上善若水”。其他的金木火土都有一定的形状,比较固定,难以改变。
还有人说,“水”为“绿水”。
老子提出来的水十分符合现在在生态水文学中比较时髦的“绿水”概念。生态水文学将水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可以看见的所有的水,“绿水”则是肉眼看不见的所有的水,比如蒸腾中的水、根系中的水、土壤中的水、人身体里的水。所以,“上善若水”的水应该是哲学范畴的水,是老子的品行使他看到了这样的水,而不是指过去自然界中的水。现在有人提出“虚拟水”的概念,把水融入到我们整个生活中,把水又提升到一个哲学的范畴。所以,“上善若水”的水来自于老子超出于自然的哲学范畴的认识。
环境人对“上善若水”的误解
在环境行业中,不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真感悟解读的人,他们总结道:很多时候行业内的人们过分地去解读“水”了,水确实包含着一些“道”,所以用它比喻“善”,结果导致很多解释往“水”上去靠了,但其实“水”的很多延伸性问题都不涉及真正的“善”。谈及对《道德经》的误解,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误解一﹒文字的误解
首先,《道德经》描述的都是最普遍的真理。现在的人们对《道德经》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上。中国的文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是不断变化的,把现在对一些文字的理解赋予2500年前老子写的那个字上,就容易造成误解。现在看到的《道德经》版本中,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是比较符合事实的。但是现在以讹传讹的东西非常多,这就是对《道德经》解释不准确的第一个原因。
误解二﹒思想体系的误解
现在有相当多对《道德经》的解释是用儒学或者佛学的思想。虽然讲真理的东西总是有共性的,但他们的思维逻辑体系和道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儒学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会不自觉地建立在儒学思想之上。前面提到了对“仁”的解释,儒学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仁”就是“爱人”。佛学则讲究普度众生,爱的范围已经不限于动物界,还包括世间万物。孟子则认为“如果你把路人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那就相当于把父亲当做了路人”,这是狭义的爱,是有选择的爱,孟子不认同这种普遍的爱。《道德经》中的“仁”如果理解成儒学或者佛学的“仁”,就偏离原意了。所以,对《道德经》的第二个误解的原因就是用其他的思想体系来解释道德经。
第二节﹒“上善若水”之于环境企业
环境企业为什么要研究“上善若水”
有人对《道德经》有疑惑,质疑说为何2500年前的东西就是真理。其实,对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老子在2500年前看到就描述记录下来了,也不排除如果2500年前没有老子,500年前也会有一个人明白后把这件事描绘出来。自然规律就是客观存在的,再过2500年也还是存在的。所以,可以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更快地汲取营养,帮助大家成就事业。
原因一﹒领悟的“道”不足以助力行业发展
E20环境平台集中了TOP20%的环境精英企业,但是纵观环境行业,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小公司,经济数据都不是很好看,远不如互联网行业、游戏行业等。
在全国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行业中有许多企业开始高歌猛进,却在近期遭遇了一些突发状况,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迷,情形急转直下。
环境产业在发展中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是不是虽然找对了方向,但选择的道路仍然有偏差?从大道上来说,环境产业的发展应该可以更好。所以,对整个产业来说,需要领悟的“道”还有很多,这是大家研究讨论“上善若水”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上善若水”对行业具有深远意义
(一)合大势。
“上善若水”教给我们,无论任何行业,想要长远发展都应该顺应当下的环境大势。如果了解国家政策就会发现,党和国家对环境企业的期望其实和“上善若水”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生态文明”、“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在讲述人对自然的敬畏。由此可见《道德经》中的“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等思想已经融入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国家的大势,也是环境行业的大势。环境企业应该遵循这种大势,多交流领悟传统文化,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助力企业、行业发展。
(二)提升修为。
近两年,有时会感觉环境行业的发展过了头,开始面临一些挫折,但行业内人员又缺乏一定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而诞生于2500年前的《道德经》是有大智慧的,一直影响着世界,影响了千百年。不论何时,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文化都会在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个“影响”用语言可能很难描述出来,但在遇到问题需要行事决策、判断是非时,就会体现出来。通过对“上善若水”的学习交流,有助于环境人提升文化修养和内在修为,使得大家在新的困难面前,能够怀着沉着、冷静、智慧、自信的心态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传承文化,引领发展。
人们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时,应该不仅仅是学,而且要用,还要传。如何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多运用,多传承,从而使其发扬光大,是挑战,也是责任。
做企业的人研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环境企业家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成长和发展成为企业的负责人,在传承中华文化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员工以及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是引领企业向前走的旗帜。可以说,一位企业家,引领了思想文化,就能引领他的队伍,引领了他的队伍,就能引领整个企业蓬勃发展。
如何领悟“上善若水”之“道”
如今从文字上来理解老子的智慧十分困难。释迦牟尼虽然法力无边,仍然有四件事情做不到,暨他所说的“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传,无缘不可渡”。“上善若水”之“道”于我们而言就是“智慧不可赐”。那么,如何才能领悟它呢?
师从自然
人们现在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经典,其实“道”在于“自然”,既然老子在2500年前就悟道了,我们师从自然也就能进一步理解他的思想,而不是从文字上出发去考虑。“道”本身就讲究道法自然,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耶稣,他们的智慧都来自于对自然之道的体悟。
身体力行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舍得”、“大智若愚”,那是年纪尚轻,一知半解,如今回头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非常富有智慧的说法。以“愚公移山”为例,其实它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帝感其诚”,最后山不是愚公的子子孙孙徒手移走的,是上天派来两个神仙搬走的。“愚公移山”不只是教导人们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地相信“相信”的力量。当你坚定一个目标,并且相信它,那么无形中就会形成一股力量去解决困难,完成理想。
静心思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行动上的顺从是到70岁才完成的,心的顺从是60岁完成的,知识上的顺从40、50岁就完成了。其中,“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指做什么事情都合乎于道,想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一个过程,圣人都要70岁才能做到,不可操之过急。环境产业中“道”的领悟亦是如此。
第三节﹒以“上善若水”之“道”驱动环境产业发展
环境产业中的“上善若水”之“道”
老子著《道德经》,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现象当中,就像水可以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上善若水”来源于《道德经》,其中到底给了环境产业什么样的智慧?
环境产业之“动善时”
《道德经》先讲道,再讲德。德讲的就是人,其中提到的“善”是指人要顺应大道。例如有的环保PPP项目不是随便做的,既然做了,就要承担后果。如果逆势而为就不是“动善时”,就不是“上善若水”,执行起来也会特别累,失败了反倒正常。
环境产业之“因果逻辑”
行业内的人如果看到了《道德经》中的智慧,就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遵循因果逻辑的,不能一味地去抱怨,更多的是需要找寻现象的成因,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批判,是不是我们个人的修为和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还不够?
环境产业之“奉有余而损不足”
《道德经》中提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没有分别心的,不分贵贱。但是天道有自己的规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如树长得太高易被雷劈,低洼的地方易形成池塘。人道则是相反的,人道是“奉有余而损不足。”一个企业发展得越好,银行就越愿意贷款给它。最近环境产业陷入困境,银行给环境企业办理贷款的难度陡升,与前些年形式大好时争着抢着借钱刚好相反。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能够悟到这层,就不会在遇到问题时慌乱无助。
环境产业之“不争”
做环境保护事业的心态应该像水一样,不争。很多企业在行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比如竞标,有的扮演中标角色,有的扮演不中标角色。如果用平常心来看待竞争,就没有什么可争的,大家都是在做该做的事情,只是角色不同而已。花就是花,草就是草,没有谁高谁低,谁好谁坏,谁跟谁争这个概念,各吐芬芳而已。
环境产业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矛盾存在于社会中已经几十年,顾此失彼。如何去实现它们的统一,就在于对道的领悟。就像公益和商业一定是左右之分吗?其实不是,公益和商业本就是一件事,应该是先分后合的。傅涛博士在撰写《两山论》时发现,当企业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产业之“上善若水”本质
环境企业是天生就具有“上善若水”属性的企业。《道德经》“上善若水”所在章节描述到“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环境产业一直在做资源再生、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等这些众人所恶的、没人愿意干的、却最普惠民生的事情。一直以来,虽然经济参数不是很好,但大家仍然在坚持。这些企业是真正可以走通“上善若水”道路的企业,也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最伟大的企业。
“上善若水”如何驱动环境产业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会需要文化的力量。最好的企业是靠文化而不是机会作为驱动的。我们从《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以及相关的内容中领悟的道理和规则,对商业、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不断发生变化,从“工业社会”进入“互联网社会”,又从“互联网社会”进入“工业互联网社会”,甚至未来还可能进入“生态互联网社会”,暨所有生物都装上传感器,人们可以感知一片叶子、甚至一粒沙的感受。所以,世间的道理是越悟越深的,但即使如此,它也离不了大道。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中总结领悟,通过不断沟通、更新认识,最后又运用到实际之中,推动自身、企业甚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环境保护这件造福于自然的事是在大道之上的,所以环境企业的路是可以越走越清晰的,只是现在因为长时间地被名利所追逐,一叶障目,还没有见到真正的“道”。当然,“上善若水”之外未被领悟的道也还有很多。相信未来环境企业能够把“上善若水”更好地融入到日常业务中,得“道”,就不会经济效益不好,就不会困惑。祝愿环境产业未来能真正地走在“道”之上,像水一样,像太极一样,真正做到“左右相化,利益相融”。
结语﹒以“上善若水”之心态做事
以“上善若水”之心态做事——贾海忠
文化沙龙看起来是悟虚的,实际上是在人的心灵深处做文章,因为人的任何行为其实都是基于心的。谈到对上善若水的误解有多深,也许我自己的误解更深。所有的发言都是一个互相之间的交流,没有对错之分。学习探讨其实讲究的是“学以致用”,只要是通过交流以后,能够用到实际当中从而获得收益,这就是一次良性讨论。比如说,我认为“上善若水”其实不是在讲“水”而是在讲“善”,“善”就是“随顺”的意思,做任何事业,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时候都应该以其为思想指导。例如,如果不随顺当前的政策方针,能成功吗?如果不随顺民心、天道,能成功吗?企业有企业之道,没有盈利怎么生存?所以说要全方位地考虑事情,少了任何一个因素都是不能成功。今天的讨论,就是要知道整体上我们的事业在大环境中的定位,如果能准确定位,就能做到随顺。比如污水如果能直接用,就不需要净化;如果污水不能直接用,又很难处理成饮用水,那就可以把它处理成其他的水进行利用,这就叫随顺。随着事物的本性来做事,就不费劲。
“上善若水”就是在告诉大家,真正的随顺客观规律就不会有难过的关卡,如果碰到了大挫折,就一定还有地方没有做到“上善若水”,没有做到随顺。希望大家都能够持一个“上善若水”的心态去做事情、做事业,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医疗事业还是文化事业。
上善若水 行胜于言——傅涛
成立十八年来,E20环境平台始终秉持“上善若水”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合于道的,否则,可能就会在顺境时埋下一些隐患,导致走一些弯路。今后,平台会不断地尝试做一些“敢为人先”的事,顺势而为,引领行业、推动行业前行。就像本次文化沙龙的开展,让环境产业内的人从古人传下来的智慧中不断去感悟,获得更多的合乎道的智慧,使我们的产业发展避免大的波折。这也是E20环境平台的责任和担当所在。
◆ ◆ ◆ ◆ ◆
【附】黄皮书目录
引言........... 6
第一章﹒对“上善若水”的误解有多深...........9
第一节﹒水善吗........... 13
第二节﹒为什么说“上善若水”...........17
何为“善”........... 17
何为“水”........... 20
“善”是万物本性............ 21
第三节﹒善行天下者胜........... 23
心合于道才是大德........... 23
行合于道才是真善...........25
大德真善才是善胜........... 30
第二章﹒“上善若水”与环境产业...........35
第一节﹒环境人眼中的“上善若水”...........36
环境人谈“善”........... 35
环境人谈“水”........... 40
环境人对“上善若水”的误解........... 41
第二节﹒“上善若水”之于环境企业...........44
环境企业为什么要研究“上善若水”...........44
如何领悟“上善若水”之“道”...........47
第三节﹒以“上善若水”之“道”驱动环境产业发展...........50
环境产业中的“上善若水”之“道”...........50
“上善若水”如何驱动环境产业...........52
结语﹒以“上善若水”之心态做事........... 53
编辑 | 洪翩翩、程云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