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跨越产业化鸿沟?傅涛谈环境领域产学研机制的思考

李伟整理 E20水网固废网 2022-05-27
所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10月22-24日,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以“新时代、新征程、新工科”为主题,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举办包括1个主论坛和9个分论坛,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开启新篇章。其中,以“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为主题的分论坛第二场,于10月23日9时在北大中关新园群英报告厅准时召开,本场分论坛聚焦双碳背景下的产学研应用和机制创新,邀请高校师生、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创新产学研机制改革,以新工科建设助力科技强国战略。


来源:中国水网         整理:李伟

阅读


央广网专访傅涛:如何为“专精特新”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傅涛:技术不固化成产品,就没有产业未来


10月22-24日,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以“新时代、新征程、新工科”为主题,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举办包括1个主论坛和9个分论坛,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开启新篇章。


其中,以“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为主题的分论坛第二场,于10月23日9时在北大中关新园群英报告厅准时召开,本场分论坛聚焦双碳背景下的产学研应用和机制创新,邀请高校师生、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创新产学研机制改革,以新工科建设助力科技强国战略。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E20研究院院长傅涛博士以“环境领域产学研机制的思考”为主题做了系统分享。


傅涛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E20研究院院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工科


傅涛表示,新工科是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下,新时代学科改革的产物,将有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为环境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新工科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跨学科的系统支撑。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环境是一个有关综合、系统、循环、优化的问题,贯穿于工科理科,包括文科,这就需要新工科,面向传统工科,融合文科、理科的助力。


新工科将为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新局面。我国的环境产业历经30余年从无到有的发展,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等很多领域已经是世界第一。但体量上的第一并不代表质量上的高水平,环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涉及跨领域融通、融合的问题,资源化、智慧化的问题,系统性更为复杂,需要新工科跨领域的系统性支撑。


产学研合作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傅涛表示:“很荣幸,多年以后我以产学研中心主任的身份重新回到北大校园。早期我在住建部做科研管理工作,参与“八五”科技攻关、“九五”科技立项的管理。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做具体的科研工作,从科研管理转到开展科研具体工作。最近这几年,我开始投身环境产业的研究,服务于环境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下面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谈一谈产学研合作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1)产业化要坚持问题导向?


现在国家科技攻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这个方向没有问题,但不能解决技术产业化问题,产业化应该以需求为导向。


科技攻关以问题为导向是为了解决一些突出急迫的难题而科研立项,解决问题是直接效果,这在科研攻关上收效很明显。但诞生的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就不能以问题为导向,而应该是以市场需求、客户需求为导向,技术能够满足用户特定场景下的需求,有付费的价值,技术才有产业化的潜力。


(2)课题企业牵头就是产业化?


选择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有一定的条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进行产学研合作。环境领域大部分企业都是工程公司、项目公司,业务模式就是投标项目,短期完成项目建设,这其中给科研突破、技术应用、产业化推广的时间远远不够,这类型企业牵头做课题,很难实现后端的产业化。


只有那些长期关注特定客户群、针对特定场景做服务、针对特定产品做持续开发的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对象。他们有耐心、有积淀,聚焦特定的客户群体,可以为技术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做长期的设计规划、持续的研发投入、产品更新。


(3)推广科技成果?


科技真正实现产业应用是市场土壤长出来的,好的科技成果不是被动推出来的,而是市场需求拉动的。


科技研发的最终考验是市场,围绕市场的需求做成果的产业化,这些科技成果在立项之初就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市场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科技成果产业化依靠市场需求拉动,而不是费很大力气去推动、推广。


(4)工程化与产业化是一回事?


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有很大区别,以工程化代替产业化,效果差异很大。现在很多技术的应用是工程化、项目化,一个技术是针对一个工程项目的量身定制,应用到下一个项目就会微调、变形,技术的价值也不一样。


产业化的本质是连续性、标准性、集约性,技术产业化就是让技术能够连续在多个项目应用,有规范的设计标准、实施标准、接口标准、对价标准、服务标准等,发挥技术功能服务于每一个项目的集约性。这样,技术离开了工程师、设计师也能应用到其他项目,不变形、不打折。


如何跨越产业化鸿沟?


傅涛表示,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已经从传统的工程建设到环境服务的升级、从解决有无的问题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升级、从末端治理到全流程专业服务升级。同时,科技力量在向环境产业转移、向实践转移,环境产业力量不断壮大,产业化发展也从过去在资本、资源、社会关系上寻找源动力,到现在以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为主要源动力。


“这其中如何更好的推动产业研融合?如何构架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如何跨越产业化鸿沟?我为大家抛出以下几点路径思考。”傅涛表示。


(1)产品化是产学研的桥梁


如果不能把技术做成产品,只是以基础的硬件、软件设备来实现技术功能,以工程化、项目化作为技术的市场出口,没有产品体系的支撑,技术就没有依靠,技术的载体很薄弱。所以技术产品化是科研成果向产业推广的桥梁。


(2)产学研的桥梁是双塔斜拉桥


桥的一头是环境产业数量庞大的技术型企业,桥的另一头是高校、科研机构,这座桥要以这两个桥头为支点,双向斜拉用力,而双向着力点需要有连接器,发挥平台的作用,让产学研合作更通畅。


“E20环境平台在环境产业深耕20余年,一头链接着环境产业、企业,一直想着,另一头如何链接高校和科研机构。我作为受聘于北大产学研中心的主任,正好借此机会融合E20环境平台产业端和产学研中心科研端,发挥连接器作用,让两头都有着力点。”


(3)桥梁支持往返功能


就像桥的两头有往返一样,产业研的合作也是要架起企业家、投资者与科研专家、高校老师互通的桥梁,让技术做成产品、产品做成商品,让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反应给技术研发,让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获得市场的支持。技术的研发者和产品的推广者能够更顺畅的相互交流。


在技术产业化推广的过程中,通过这个桥梁可以让资本、资源、人才、信息等更好地服务于技术产品化。


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会怎么做?


“作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我认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傅涛表示。


(1)以产当头,需求导向


产学研的龙头是“产”,不是“研”。研究和选择这种“产”的龙头企业,就是寻找能够担当“产”的企业,有产出能力,有产业化基础,不是所有环境企业都适合产业研合作。


这种企业必须聚焦特定客户,满足用户在特定场景的特定需求,这种需求是持续的需求,科研才有所依托,这样的企业核心是有承载特定客户价值的产品开发,围绕技术的产品开发才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的介入,形成长期的科技研发和产品更新迭代能力。


(2)产品开发,带动研发


围绕特定产品组织持续科技研发,才能发挥“新工科”的优势。以产品的持续开发来带动研发,而不是将研发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技术依靠推广是很难推动的,需要以市场需求导向的产品拉动研发,为产品的创新和持续迭代提供动力。


以研发来推动技术的市场化应用,科研单位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科研立项、各种评审、各种验收上,而且科研项目一旦验收,团队和投入不可持续,很难有精力和能力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如果依靠产品开发来带动科技研发,产品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开发,会根据需求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导入新的研发动力,可以持续开发很久。例如苹果手机,已经持续更新研发到苹果13,技术研发团队、持续的研发投入稳定。市场需求顺畅反馈到研发端,研发成果迅速应用到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


(3)双向辅导,柔性连接


作科学家的商业“经纪人”。让科学家安心做科研、做技术攻关,在专家的领域做专业的事情,不必为立项、验收、成果转化等浪费精力,从繁琐的事情解脱出来,专心做技术的突破研究。


为企业做创新训练营。深化企业家的培养,为企业产品开发指明方向,为产业化推广培养同盟军。绝大部分环保公司没有自己的产品,只有技术、项目,产品开发会让企业脱离技术竞争,拓展新的市场机会。


(4)开放机制,面向国际


对产业的科技支撑立足北大,但不限于北大,也不仅限于北大环境学院,是要开放的邀请更多学院、更多高校合作,围绕产学研融合、新工科建设联合更多的院校与企业合作。所以,北大可以是产学研的品牌,不是范围,欢迎更多的高校加入到新工科的建设,为国家科技强国战略服务。





近期热文    





灯火下楼台——张维仰之东江环保往事
央广网专访傅涛:如何为“专精特新”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张慧春:金科环境工程产品化的经验与心得E20研究院:“十四五”时期水务领域万亿治理市场导览央视财经关注土壤修复,期待春天能渐行渐近
2021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暨生态产品博览会在黄山开幕

十月热文,欢迎点击阅读




沉痛悼念水业鼻祖许保玖先生!(8745)

沉痛悼念水业泰斗——清华大学王占生教授(7896)

10年前借款经营,如今资产超千亿,未来10年计划营收2000亿,山东水发集团这么牛?(7578)

一个环保创业者的自白(7365)

王洪臣: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应找准碳减排着力点(7107)

曾因王小郢项目一战成名 柏中环境未来或迎新机(6674)

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国的地位、挑战和策略(6576)

十四年变迁,一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在消逝(6476)

傅涛:技术不固化成产品,就没有产业未来(5835)

近9亿!胶州废弃物综合处置产业园项目花落光大环境(5524)

“心不诚”的招标公告,废标背后是64亿厂网一体化项目的隐痛(5274)

戴晓虎:从五大技术路线角度看污泥领域如何减污降碳(5261)

何品晶: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与思考(5138)

低成本、高减量的污泥干化新思路:无热脱水干化(4755)

北京第十水厂20年(4473)

张辰:再谈城镇污水系统碳排放研究3949


备注括号内为总阅读次数,统计时间截至11月1日9:37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Liu-T1997。


编辑 | 刘蓁、赵利伟

统筹 | 李晓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