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58-365)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07-30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美术馆典藏作品活化,深入挖掘和传播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用名家名作来梳理和呈现江苏地域文脉的风采,由江苏省美术馆与“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打造的“云展厅”——《e观藏·每日一美》依托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资源,每日精选一幅名家书画精品,配以一篇精品赏析的美文,图文并茂,全年365天持续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南京市朗诵协会副会长 易旭丹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58)

梁同书《行书扇页》


文丨赵彦国


▵梁同书 《行书扇页》


纸本扇面

17.3X55.6cm

创作年代不详

江苏省美术馆藏


释文

西湖晴碧晚溶溶,与客常来坐好风。记得有人歌小玉,月明犹在画船中。台殿晻暧山嶕峣,云霞鲜明天泬寥。侧身下望厌尘世,安得羽翼凌九霄。烟峦采翠霜林红,层楼複(复)阁云雾中。襟怀太爽睡不得,一夜满山铃铎风。石室先生句,嘉生学长兄属 山舟梁同书书。


钤印

山舟(朱文)



赏析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梁同书家学渊源,是清代大学士梁诗正之子,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代四大书家”。他自幼习书,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苏东坡,70岁以后融会贯通,纯任自然。梁同书的书法属典型的帖学一脉,工于楷、行书,至晚年犹能作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精谨秀润、颇具书卷气。梁同书是一位长寿书家,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书法到晚年无苍老之气,气脉充盈,一派老少年的天真烂漫的气象。其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等。


梁同书提倡学古而不囿于古,其论书云:“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便有我。”他认为学书要消化古人成法,不强求学某家某派,要择取与自己性之相近的范本加以学习,化古为己,不似而似,进而形成自家面目。这种整体化渐变式的学书思路,其实旨在强调由里及外、由涵养内在气质进而生发为外在笔迹的渐修方式,恰恰正是古典书家们渐修渐悟、不断追寻“书人相融”的极好印证。此外,梁同书尤重天机自然,强调学书中天资的作用,在《答陈莲汀论书》云:“学书一道资为先,学次之,资地不佳,虽学无益也。”梁氏论书还有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力倡以软毫作书,他认为用软笔则腕力自生,笔自然正,在自然调节中使得运笔得力,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江苏省美术馆所藏梁同书精品扇面书法,其内容为书录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的三首诗,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开头所书第一首为《忆西湖旧游》,后两首则为《中梁山寺》。从诗意来看,全诗悠游闲适,诗中有画,襟怀大爽,此乐何极。这样的意境优美似乎正契合了山舟老人的雅怀和逸致,笔势在软毫笔的牵引之下濡墨前行,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画的粗细大小、字形的长扁纵横,都是那么自然地徐徐展开,颜真卿、柳公权、米元章、苏东坡,那些古典的精华早已熔入了书者的心性之中,似与不似都变得一任天然。此刻的笔随心动恰是最自然、最素朴的流露。这样的书写正是山舟老人所崇尚的不刻意求工、自然率真的创作态度,惟其不作意,故能表现应有之个性,呈书道自然之妙。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59)

古元 《战胜旱灾》


文丨王鉴非


▵古元 《战胜旱灾》



木刻版画

13X19cm

1943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古元(1919—1996),字帝源,广东珠海市唐家湾人,著名版画家。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作品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枣园灯光》等。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


古元早年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42年中国木刻研究会在重庆举办了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在发表于重庆《新民报》题为《全国木刻展》的文章里称赞古元是“中国艺术界中一位卓绝之天才”。抗战期间,他以刻刀作为武器,深入根据地与战场,创作出了一批批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木刻作品,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成就。古元的版画作品充满生活气息、革命激情;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且在提炼西方现代木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了以中国传统木板阳刻为主的表现技法,刀法娴熟自如、简洁明快、洗练清新。


此幅作品为套色木刻,简洁的黄黑两色勾勒出被烈日炙烤的大地,远山与近处的土地都被黄土覆盖。画面里的人物巧妙地采取了背光的处理方式,极具张力地刻画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军民一心肩扛手拉,艰难取水的场景。整体画面虽简洁朴素,却无一处不体现出军民齐心协力战胜旱灾的强大决心与百折不挠的毅力。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60)

钱松喦《春满石城》


文丨吴振


▵钱松喦 《春满石城》



立轴  纸本设色

68X46cm

1973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春满石城。石城虎踞大江东,千载浪淘六代空。建业今看谁建业,春风满地起英雄。一九七三年钱松喦作于南京,并缀小诗一章。


钤印

松岩(白文)、大好河山(白文)



赏析

钱松喦(1899—1985),又名松岩、松喦,曾用名喦庐主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艺术顾问、江苏省美协主席,1977年任江苏国画院院长,后任名誉院长. 他和傅抱石等共同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新金陵画派,代表作品 《红岩》《常熟田》等。


钱松喦先生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并以浑厚沉着、刚柔并济的画风,从传统意境和图式,转向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变革的描绘。章法构图变化多端,色彩运用奇特大胆。20世纪50年代,先生巧妙地把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里,以画笔讴歌时代,将中国新山水画与民族精神、时代气象完美契合,从而激发出炽热的创作情怀。


江苏省美术馆藏《春满石城》,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上都可谓匠心独具,通篇气息回环贯通。表现了钱松喦先生捕捉美的能力和高超的艺术修养。画中前景画几株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翠绿如盖。不远处亦有几座山头郁郁葱葱。就在这大树、山头合围之中,一座气象博大,生机勃勃的南京城横跨长江两岸。整幅画作用笔具金石气,苍劲浑厚,古拙中更增加挺劲之感。色彩上绚丽明亮,通幅树石均用石绿敷色,配以屋顶的赭石,石青点缀,色墨都达到润化之境。


全画重色重墨浑然一体,画面精微,先生巧妙地把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此作中能够发现钱松嵒善于主题性创作,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记其迹,且能传其神。善于取舍,使主题突出,寓意深刻,受益于满腔爱国热忱和深厚的文学底藴,激发出炽热的创作情怀。钱松喦先生这类题材的作品感情内蕴,含蓄典雅而不外露,此幅作品充分体现他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特点。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61)

杨守敬 《行书条幅》


文丨赵彦国


▵杨守敬 《行书条幅》


纸本 立轴

109.5X48.8cm

1906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释文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光绪丙午八月杨守敬。


钤印

杨守敬印(白文)光绪丙午邻苏老人六十八岁作(白文)



赏析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0余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有关书法的著述有《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


杨守敬始终致力于学术研究,广结志同道合的学者及金石书画家,如:吴昌硕、张裕钊、张之洞、梁鼎芬、潘存、黎庶昌等,他们交流学问、相互激赏,开阔了学术视野。1880年至1884年,杨守敬东渡日本,他随身携带的一万多件中国历代碑拓,为日本书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扭转了日本书界单一的帖学格局,开创了一个以“北碑”为主流的古朴雄浑的碑学新时代,被誉为日本“碑学始祖”。杨守敬在日本虽然只待了短短四年,但在他的影响下碑学书风盛极一时,被日本书道界视为“现代书法之父”。


杨守敬篆、隶、真、行诸体兼工,然以行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广。他的行书以宋代苏东坡、黄山谷体势为法,这种质朴古拙的气质更接近于北碑的精神内质,激荡恣肆的运笔节奏和奇拙空灵的结字布白创造出奇异摇曳的风神气象。


江苏省美术馆所藏杨守敬行书立轴,为光绪丙午八月六十八岁时所作。当属行书中雅逸苍润一路,用笔厚实,枯润相间,既有颜体的宽博之姿,又有苏东坡古拙之态,体现了他所提倡的“碑帖融合”的书学主张。细观其用笔处,笔笔皆从法度而来,虽有意到而笔不到的混沌之法,字里行间却是纯正的帖学气息,笔酣墨饱,灵动自如,牵丝引带在展现帖之灵动的同时,中锋用笔的铺毫迟涩又增加了苍茫浑厚的书法意象,创造出一种以帖为碑、碑帖交融的浑然之境。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62)

黄丕谟 《春山晨曦》


文丨 丁雅力


▵黄丕谟 《春山晨曦》



水印木刻

49X60.7cm

199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黄丕谟(1925-2015),上海崇明人,中国当代杰出的版画家,中国现代版画江苏水印版画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副会长、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南京书画研究院院长等职位。


黄丕谟自幼热爱美术,年少时曾受到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的影响,致力于版画创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事黑白木刻和油印套色木刻,至六十年代,开始专攻水印木刻的创作与研究。他深入农村山野,走遍名山大川,注重观察生活,师法自然,积累大量创作素材,同时潜心钻研,探索求新,在现代版画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印版画技法。他的版画作品具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和日本艺术,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风格。


黄丕谟的作品多以美丽江南水乡为题材,构图饱满,色彩丰富,突出江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与美好的生活气息。江苏省美术馆藏《春山晨曦》,创作于1992年,是黄丕谟晚年佳作。画面被有意的分为三个层次,前景的林木运用类似剪影的表现手法,重墨重彩,突出“实体”感;中景的楼房建筑有意与前景拉开距离,墨色相对较淡,仿佛远眺之下所见一片烟雨朦胧之中的江南小镇;远景处则用极淡的墨色来表现,若有若无,氤氲一片。整体画面极具水墨效果,虚实结合,浓淡相间,将云雾缭绕的春光中似梦似幻的江南小镇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构图新颖,含蓄内敛,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呈现出朝晖笼罩下的宁静与繁华,春意盎然,自成意境,体现了中国画中水墨淋漓的韵味和特色,是一幅极具魅力的民俗风景画。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63)

张华清、李华英 《蒋家王朝的覆没》


文丨孙俊


▵张华清、李华英 《蒋家王朝的覆没》



布面油画

223X196cm

1977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赏析

张华清(1932-),出生于山东肥城,中国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5年8月参加冀鲁豫一分区抗日宣传队,随团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的战地宣传工作。1950年进大学深造,1952年山东大学毕业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助教。1953年到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研究班进修,1956年8月赴苏联国立列宾美术学院留学,1962年毕业,回国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曾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油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韶山建党》等参加全国美展,并被博物馆收藏,出版有《张华清画选》《新疆油画写生选集》《张华清油画集》《俄罗斯风情油画集》《张华清回忆录》《素描艺术与素描教学》等著作。被俄罗斯政府文化部授予“普希金文化勋章”和美国东方文化艺术基金会颁发的“文化艺术交流奖”。


李华英(1942-),出生于山东肥城,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8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修一年,毕业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为江苏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历任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壁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型展览等。


油画《蒋家王朝的覆没》是张华清、李华英夫妇为参加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而专题创作,作品于1977年4月合作完成。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此件作品是应江苏展览要求而同时创作的另一幅小些的作品,原作高约4米,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为了庆祝“建军五十周年”,江苏省文化厅专门组织了创作组,张华清先生任组长,远赴广州、桂林、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采风收集素材。油画《蒋家王朝的覆没》表现了解放军攻入总统府时的场景,张华清、李华英老师为了表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在画面中有意组织了拉开窗帘的工人民兵和画面视觉中心拿扁担的农民形象,农民形象的原型是张华清先生的父亲,在淮海战役时,父子俩在战场上曾无意相会,当时他的父亲正是用扁担挑着两枚炮弹送往战场,陈毅元帅曾多次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画面的主体刻画了一个解放军连长刚毅的形象和用刚刚缴获的电话机向上级喜报战况的场景,撩开的窗户中透出的远景,是已插上红旗的总统府标志性的门楼,翻卷的窗帘不仅增强了画面中解放军攻入总统府时的动态,同时也象征着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革命力量。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64)

魏紫熙 《万山红遍


文丨谢蕊


▵魏紫熙 《万山红遍》



立轴 纸本设色

143.4X82.2cm

197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万山红遍。记地质勘探工作者在苏南山区的战斗生活,一九七四年画于南京,魏紫熙。


钤印

紫熙(朱文)




赏析

魏紫熙(1915-2002),河南遂平人,早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曾在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协常务理事等职,代表作有《黄洋界》《天堑通途》等,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56年江苏省国画院开始筹建,“傅、钱、亚、宋、魏”20世纪50 年代末聚首画院。1960年画院正式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江苏国画工作团”一行13人,于1960年9月15日出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新鲜的生活感受,令画家们激动不已,纷纷挥毫创作出了一大批现实题材的“新山水画”,主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面貌、革命圣地,以及具有时代气息的壮丽河山。这些作品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范畴,与传统山水画拉开了距离。


《万山红遍》是江苏省美术馆藏魏紫熙的一幅代表性作品,如画家自题“记地质勘探工作者在苏南山区的战斗生活”。画中对气势的营造、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的细致刻画都将写实与写意融为一体,以浓艳热烈的朱砂点染秋山,给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刻画,表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人们忘我劳动、艰苦创业。这类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机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山水图像记忆,代表着20世纪中后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特色。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65)

吴昌硕 《行草七言联》


文丨赵彦国


▵吴昌硕 《行草七言联》

纸本立轴

129X32.3cmX2

1927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释文

独鹤不知何事舞,赤鲤腾出如有神。洛九仁兄属书,丁卯夏吴昌硕年八十四。


钤印

仓硕(白文)、俊卿之印(朱文)、祖国文化同浩鉴藏(白文)

赏析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仓硕、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破荷亭长等。浙江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及民国时期著名书画篆刻大师,为“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的艺术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文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他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均有极高造诣,其篆书取法于石鼓文,用笔恣肆、朴茂雄健,又以石鼓文入印,刀法敦厚,熔铸汉印苍茫浑厚之风,独创写意印之风。其绘画以大写意花卉为主,以篆籀笔法画梅兰竹石,笔墨老辣、苍劲浑厚、极富金石气。此外,吴昌硕注重艺术传承,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江苏省美术馆所藏吴昌硕行草书对联作于1927年(丁卯)夏天,是其84岁时书奉洛九仁兄的佳作,也是他去世当年的夏天创作的与其石鼓文代表性风格迥异的行草书楹联作品。吴昌硕的对联作品通常以石鼓猎碣文字为多,偶尔也有隶书书体,但如行书、草书相杂的“破体”之作极为少见。在中国书法史上,“破体”之作如颜真卿“裴将军诗”、元代杨维祯行草书法均有涉猎,此件对联则纯为行草,笔势、字形通体连贯,以气驭笔,中气十足,笔墨酣畅,雄浑古拙。可以想见,当时缶翁挥毫的状态是何等激情四射。笔势和字形在快速挥洒中随心变换,任意组合,行当其所行,止于其所止。“独鹤”的草书两字相连、“不知何”三字相连,“事、赤、出”的单字独立,节奏稍作停顿,变化自然,整体之中使得连与断、快与慢、行与楷、在笔势的映带下浑然自如、妙合天成,不期而遇地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书法最高境界。这类“人书俱老”的扛鼎之作,非具备多年的功力积累和超常的即兴发挥,是难以达到的,这也是书法创作“无意于嘉乃嘉”之妙境难及的关键所在。




往期精彩回顾

🔗展览预告 | 到人民中去——江苏省美术馆藏木刻版画研究展(1931-1949)

🔗资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孙晓云2021新作出版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351-357)

🔗VR展厅丨百年征程——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书法精品展

🔗VR展厅丨“可触摸的记忆——馆藏艺术档案文献展”线上展览

🔗VR展厅丨纪念李剑晨先生诞辰120周年——江苏省美术馆藏李剑晨捐赠作品展线上展览及作品鉴赏

🔗徐惠泉 疫情期间的绘画日记


供 稿:王晓露


监 制:宗 洁

编 辑:张天宇、陈星羽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观众在场馆入口处出示“苏康码”、身份证

经测温、安检、取票后方能入内参观

请广大观众参观时戴好口罩

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避免人员聚集 文明观展

| 交通信息 |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公交:

总统府站:乘坐公交29路、44路、65路、95路、201路、202路、304路至总统府站下,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东站:乘坐公交5路、9路、25路、34路、29路至大行宫东站下车,步行15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1号出口步行300米可达。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公交:

南京图书馆站:乘坐公交31路、313路、80路、Y2路、3路内环至南京图书馆站,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北站:乘坐公交2路、304路、31路、313路、44路、65路、68路、80路、95路、3路内环至大行宫北,步行23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6号出口步行300米可到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