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萨拉乌苏河·捧着读你(十二)



导语:

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流经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然后从巴图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

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萨拉乌苏河一带,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生活在河湖两岸的“河套人”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本土学者杨道尔吉长期致力于北方草原文化的研究及创作,他将通过系列文章来为我们释读关于萨拉乌苏河的科学研究史。


       

萨拉乌苏河,捧着读你(十二)

作者/杨道尔吉

 

1920年隆冬(12月16日20时06分),中国西北发生了“海原特大地震”,震级为里氏8.5级。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1921年~1922年,西北凋敝犹甚。饥寒盗匪,疫灾肆虐。幽僻的萨拉乌苏河谷里,偶尔有一些逃难者,凿土穴寄居,捋蓬籽为食,碎“龙骨”(哺乳动物化石)为药……

 

1922年8月1日,桑志华又出现了。那是一个微雨的日子。迎面而来的冷潮湿物像细雨又像濛濛的雾,他的脚下是郁郁的藜科植物,滨藜、驼绒藜,叶涵雨滴,倨傲地面对嗖嗖而来的冷风。杂在这些蓬生植物中的凤毛菊探出几颗柔和而饱满的黄花,算是给桑志华这位独行探险者以问候。

     

桑志华并无心于雨雾风景,他对崖壁上新凿的洞穴感到疑惑。所以他向西行进30华里,到达了“宝日巴拉嘎素(城川)”天主教堂。在那里他得到了关于凿穴的答案,同时也得到了会讲蒙古语的向导援助。第二天(8月2日)又返回萨拉乌苏河谷。

     

但是向导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桑志华遇到一位热心的“朋友”,是邵家沟湾的蒙古人旺厥克(汉名石旺顺),而这位友好的新知是哑巴。桑志华不会讲蒙古语,旺厥克又不能说话,但是却用肢体语言交流得十分到位,俩人居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8月27日,桑志华离开萨拉乌苏河,南移至小桥畔。9月4日又返回萨拉乌苏河,9月7日离开。此次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的考察活动共计28天,所获甚丰。

 

在旺厥克的帮助下,桑志华于1922年8月在萨拉乌苏河谷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同时在邵家沟湾河谷底部发现了石器,并从河谷陡崖下部和河岸崩塌堆积物中分别采集到一件人类肱骨(PA.62,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藏人类化石编号,下同),一件人类股骨(PA.61)。根据标本上附着的沙土判断,其年代是古老的,但又找不到肯定不是从近代草原地层中滑落的证据。

     

还是一件事,在很多年过去后的追忆中,无法确定发生在1922年秋天还是1923年秋天。那就是旺厥克的女婿在协助挖掘地层时被塌方土压死的事件。桑志华给予家属200银圆。并且在随后的科学研究中,专门把一种古老的哺乳动物命名为“旺氏水牛”,籍以记念旺厥克的功绩。

 

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获得了非常丰厚的科研“宝物”,运回天津,他开始了认真的室内整理。冬天,他收到了德日进的信。1923年2月某一日,桑志华又收到了巴黎的一封电报:“我准备来中国待一年,何日起程?德日进。”回电:“5月15日到即可。桑志华。”

 

                     

〖待续〗


萨拉乌苏河·捧着读你(十一)

萨拉乌苏河·捧着读你(十)

萨拉乌苏河·捧着读你(九)

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

鄂尔多斯发布

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