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特币史话·73 | 智能合约(8): 从人到神

刘教链 刘教链 2023-01-30

(德日进,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情回顾:
比特币史话·68 | 智能合约(3): 同性恋之死
比特币史话·69 | 智能合约(4): 图灵完全吗?
比特币史话·70 | 智能合约(5): 停机问题
比特币史话·71 | 智能合约(6): 逆波兰式
比特币史话·72 | 智能合约(7): 多重签名

正文:

就“智能合约”最早提出者尼克·萨博的本意来说,他的着眼点在于对“合约”安全性的辨析,即智能合约应该有避免被参与交易任一方控制或篡改的“自治”能力。由此可见,智能合约的关键点在于使程序规则能够超越于每一个人或由人组成的集体的主权之上,这种“超主权”性质才是智能合约技术与传统的“受自然人或法人控制”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最大分野。而其所谓“智能”性,不过是把机械遵从一组确定性规则运行的自动化夸大而成一个噱头罢了。当然,这个噱头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太多人的注意力被它吸引,进而被它迷惑和误导。

智能合约,不如叫做“自治合约”更能表达它应有的内涵。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智能合约其实是人为规则变成自然规律的一种愿景,是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所讲的人类向“最终点”(奥米加点,Point Omega)进化的必然理想,是人成为上帝、是天人合一进程中的途经点之一。一段程序所编码的规则,无论它是用什么语言编写,非图灵完备的也好,图灵完备的也罢,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这一规则及其执行具有多大程度的超主权自治性,超越于人性之上,向神性接近,反过来约束和激励人性。在这个意义上,智能合约,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超我”(superego)的外化。

反之,一个以智能合约平台为卖点的区块链系统,或者去中心化程度不高被利益集团控制,或者安全性缺陷危害到了超主权自治性,或者所谓智能合约代码留有单点控制后门,这样的系统上运行的智能合约,除了名字叫做智能合约之外,已经完全丧失了智能合约的本来意义和精神,彻底沦落成了一种哗众取宠。

显然,比特币脚本是真正的智能合约,或者严格地说,是最接近于智能合约的实现之一。

要让比特币脚本最大程度地接近智能合约的超主权自治性,就需要首先做到“一旦0.1版本发布了,其核心设计就将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一成不变”(中本聪,2010年6月17日论坛帖子),而这正是比特币系统的本质之一。

在同一篇帖子中,中本聪如此写道,“我相信一个兼容的、第二版比特币实现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好主意。这么多的设计都依赖于所有节点同步取得精确一致的结果,一个第二版实现对(比特币)网络是一种(安全性)威胁。”

次日,中本聪又回复同一篇帖子说,“第二版本对我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开发和维护的麻烦。如果在没有一个第二版锁定住的情况下升级网络,就会很难保持向后兼容性。如果第二版本搞砸了,用户体验会在两个版本都有糟糕的反映,尽管这可能至少会向用户强化坚守正式版本的重要性。如果有人准备分叉(fork)一个第二版本,我将不得不发表大量的、关于使用一个小众版本的风险的免责声明。这是一种设计,如果有任何分歧,大众版本会获胜,这对于小众版本会很难看,我宁可不要参与进去。如果只有一个版本的话,我就不用不得不去参与。”“我知道,大多数开发者都不喜欢他们的软件被分叉(fork),但是在这个案例上(注:指比特币),我有真正的技术原因。”(中本聪,2010年6月18日论坛帖子)

考虑到前区块链时代的IT互联网系统开发的软件工程过程中,因为代码随意变更的可行性,以及业务对技术的优势话语权,频繁的、拍脑袋的、反复的需求变更成为一种普遍的恶习,在一遍遍的翻来覆去中浪费了不计其数的宝贵生产力,导致了大量无效的超时工作和国民身心健康程度和消费力的损害;智能合约一旦部署不可变更的特性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深刻变革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决策机制,让人们的工作更有成效,减少浪费,提升品质,增进财富。

【未完待续】(公众号:刘教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