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张大力新作《废墟》材料选择的秘密——俞可×张大力对谈系列(三)

俞可、张大力 K空间 2024-04-28





本次对话聚焦于张大力最新作品《废墟》,他分享了作品名称背后的哲学思考,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出发,强调主观意识形式的重要性。同时与策展人俞可深入探讨了他对材料的灵活运用和非物质性的看法,“一种材料是否能够演绎生命的过程还不如说是艺术家赋予了材料这个功能,万物都会从起始至消解,目前这种材料是石蜡和塑料的混合液,在我的作品里主要起粘合与着色作用,是增量不是减量。我创作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这让观众迷惑,材料和技术背后的观念才是真实所在,其实剔除材料和技术才能看清楚我的想法。”


 ——K空间



对谈嘉宾


俞可

资深策展人

张大力

艺术家


对谈时间

2023年12月3日


对谈地点

K空间



 接上文


新作的创作缘起

作品《废墟》的材料选择



俞可:开始取名“一万年”,是不是希望从时间的维度来影射什么?后面改成“废墟”,又是基于对“现实主义”的重新思考?



张大力:


在康德的哲学思想里,时间和空间不存在于自然界,它是我们主观意识的形式,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先验的。真正的宇宙中不存在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人类为了断代,为了辨别自己的位置,发明出这两个概念。如果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的内在先验认知,人类就无法生存。显然,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好工具,但也是阻碍我们了解真实世界的枷锁。当然,我不能说“一亿年”“一千年”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任何意义,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每种时间刻度被发明出来都有它主观存在的理由。其实这个世界连名字也不存在,一切名称都是人为主观的命名。竹子自己并不知道它叫“竹子”,更不知道自己有“气节”。“一万年”是中国文化里一个特殊符号,并非真指“一万年”,而是指“久远”,所以我最初把这组作品命名为“一万年”。“废墟”和“一万年”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文字游戏的嘛。



张大力︱废墟 NO.14 

工业石蜡、塑料 约266cm × 120 cm × 110 cm 

2022-6 



一件作品被叫成几个名字有它的好处,但是若是从名称上来解读作品,就中了作者的圈套,所以有时候将作品命名“无题”更能解决这个问题,和观众不发生关系,就是最好的关系。毕加索就坚称自己与自己的作品标题之间毫无关系。他曾这样说:“毕竟,添加解释有什么好处呢?画家只有一种语言。”在这组作品中,我已经抛弃了“现实主义”,我对现实没了兴趣,我更感兴趣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过去这三年里,暴露出人类的渺小和不堪一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组织能力、医疗系统,这些都要重新思考和定义。那么人类还是地球的主宰吗?处处都在证明,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



俞可:


如果作品“一万年”,被放到公共空间里面,观众肯定会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思考。只要作品移出了工作室,它就会与观众形成对话,作品名在很多时候会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这也是我问你为什么是“一万年”的原因。现在你讲了作品的缘起、过程,很清晰,但这种清晰的前提是我与你面对面的交流。其实,一开始我在工作室看到这组作品时,立刻想到的是费舍尔(Urs Fischer,1973— ),在媒介上你们很相似,他也用蜡这种材料,而这种材料的刺激很直接。我在威尼斯双年展看见他的作品时,挺震撼。和“废墟”相比,他更多地是将“蜡烛”作为一种概念和媒介,转换成具体的形状,再通过“燃烧”去诠释人自身的成长周期,以及描述整个生命旅程。



张大力:


那我们就再回到这组作品所使用的的材料上吧。对我来说蜡、沙土、水泥、玻璃钢、硅胶、标本、大理石或者是金属都没有分别性,它们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我更倾向于材料的非物质性,就是在有限中表达无限。当然有的艺术家驾驭材料的能力更让我佩服,但我不是那种专注研究材料的艺术家,我不想受限制。



《废墟》作品中用到的材料



我更在意超越物质材料本身,运用和协调材料的属性来完成作品的制作过程。在我正式投入创作的这40年生涯中,基本上使用过所有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我的想法,我创作作品时都是因地制宜随心所欲,能用什么就用什么,水墨、涂鸦、油画、摄影都用过,一种材料是否能够演绎生命的过程还不如说是艺术家赋予了材料这个功能,万物都会从起始至消解,目前这种材料是石蜡和塑料的混合液,在我的作品里主要起粘合与着色作用,是增量不是减量。我创作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这让观众迷惑,材料和技术背后的观念才是真实所在,其实剔除材料和技术才能看清楚我的想法。



俞可:还有《废墟》不燃烧,不产生“烛”的观念。



张大力:


是。我目前没有考虑过“燃烧”,是通过“熬”和“滴”来完成。但燃烧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有一天需要,我也会使用这个手段。我不怕和别人撞车,最重要的是每一次都要来自自己内心的经验和表达需要。这个作品最初之所以取名“一万年”,也是想强调成形的过程性,一个钟乳石的形成大约就是一万年,那些碳酸钙淀积物是一层层累积叠加而成。我就仿照钟乳石的成形过程来完成,每一件作品要人工滴几万次。还有,我之前的汉白玉雕塑的名称叫“恒久与无常”,在语言的联系性上也有个呼应。下一步我要将这个系列做成金属的材料,那么金属材料可不可以燃烧呢?比如说燃烧后的铅和铝,这并不妨碍我的想象和创作。


作者:俞可、张大力

编辑、排版:王骞、傅玲芳

审稿:杨凯

校稿:傅玲芳


未完待续

“逆行者——张大力”展览开幕前将持续推送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对谈文章,敬请关注。


相关阅读 

对话|张大力新作为何以石窟佛像、宋明绘画为造型灵感|俞可×张大力对谈系列(二)

对话︱张大力新作的创作缘起——俞可×张大力对谈系列(一)







逆行者——张大力


策 展 人

俞可


艺 术 家 

张大力


展览时间 

2024年1月13日—3月17日


开幕时间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15:30


展览地点

K空间




关于艺术家



张大力

1963年生于哈尔滨,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张大力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唯一的涂鸦艺术家,也是继凯斯·哈林和杰克逊·波洛克后第一位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的中国艺术家。他以20世纪九十年代的“对话与拆”系列而闻名。他创作的匿名人头像,在城市的角落、废墟和隐秘地点的不断出现,构成了一种历史与文化景观。2006年以后,随着涂鸦艺术的时尚化,张大力逐渐将创作领域转到其他艺术形式和媒介,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蓝晒。张大力一贯秉持的信仰是透过艺术创作来揭示和研究表象之下的真实。

 

张大力曾在全球各个城市和地区举办多次个展,其中包括:“变化”(意大利法瓦美术馆,2018),“身体与灵魂”(海牙雕塑美术馆,2017),“恒久与无常——张大力新作品”(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从现实到极端现实——张大力回顾研究展”(武汉合美术馆,2015),“张大力——极端现实”(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2011),“无所不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09)。此外,还包括2011年纽约现代美术馆的群展“新摄影2011”,2011年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丹麦馆的群展“表达的权利”,2010年法国阿尔勒梵高空间的群展“41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2008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群展”迪奥与中国艺术家”,2008年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的群展“重新看亚洲”等。


张大力的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国际中心、亚洲协会、丹佛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此外,还曾被罗根(Kent and Vicky Logan)、查内家族(Chaney Collection)、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Collection)、德赫斯-祖梅尔(De Heus- Zomer)等家族收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