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申遗风波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
14日,国内媒体一篇题为“印度申遗中国象棋6次被拒”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前三。
然而在新闻记者向业内专家了解情况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印度从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申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指出,各缔约国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名称及其所有申报材料都能在教科文组织官网查阅,其中并没有印度提出申报中国象棋的任何记录。
而由于申报名额的限制,加之中国境内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比丰富,国家层面在申遗工作中需要综合多方考虑,并非外界所想的那样轻松。
教科文组织官网查不到印度申遗中国象棋的任何消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概念,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此之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多被称为“无形文化财” “非物质遗产” “口头文化遗产” 或“民间创作” 等,“非遗” 的概念从提出到认同再到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国际非遗的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1972年讨论制定《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时,就有成员国提交了“关注文化传统或一种目前尚存活或业已消失的文明” 的提案,尽管最终未获通过,“文化遗产” 依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格限定为有形文化遗产,但也引起了部分成员国对本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对其的保护也在部分国家陆续展开。各国基于本国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不同认识,给予其不同的诠释与称谓。如日本将本国拥有精湛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称为“活的民族珍宝”,韩国将本国的非遗称为“无形文化财”,泰国提出的是“无形艺术” 概念。1989年颁布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非遗” 则被狭义地理解为“民间创作” (Folklore)。
对于“非遗” 的概念,国际、国内的相关机构、中国政府、部分学术团体及学者,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了界定和诠释,我们选择当前较为权威的五种表述,依据提出时间的先后列举如下
由表中的五种表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界定“非遗” 概念的主体是权威且具有公信力的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以及从事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术组织、著名学者,它们通过国际公约、政府文件、法律法规和学术专著等形式明确了“非遗” 的概念与内涵。从具体内容上看,五种概念虽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主要认识是一致的。
非遗是数量繁复且种类多样的,其无形、活态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性质,成为其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特性。
非遗是“无形” 的。它可以是一个民族固有的情感、智慧或思维方式,也可以是特定群体长期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或是生活理念和经验方法。这种精神层面的文化思维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需要通过语言、行为或某项技艺才能展示和表达出来。
非遗是“活态” 的。它产生或孕育自各社区、各部落或各族群的日常生产或生活,在发展和演化中不断得到丰富和优化,并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着代际间的传承,有着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传承过程中,非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改进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是一种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非遗又是“草根” 的。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很强的群众性。笔者以“草根性” 代替“群众性”,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非遗所具有的强烈民众色彩和乡土气息。“草根” 的英文为“GrassRoots”,含有分布广泛、生命力顽强、质拙无华及吸纳包容等多重意义。非遗来源于生产、生活,它不是脱离民族、居于主流的精英文化,而是关系普通社区、部落或族群,有着深深民族或地域烙印的大众、草根文化。非遗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传承于民间,也演化于民间,同民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民众改造世界、创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智慧、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的总结。草根性是非遗的原始属性,同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外显性相比,非遗具有内隐性的特色,它生于民间、隐于民间,需要积极地发现和发掘,才能展示其丰富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
“非遗” 的概念一经提出,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遗即成为国际社会必须正视和立即承担起的重要使命。非遗所具有的无形性和活态性等特点,使得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城市化进而现代化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非遗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遭受到极大的威胁与挑战;而其草根性、分散性等特点又决定了非遗的保护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这一现实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积极探索着非遗保护的方式和举措,为非遗建档就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重磅推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研究》
戴旸 著
定价:119.00元
ISBN:9787520357333
本书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经验有限、规范化和可操作性标准与细则缺失等问题,立足于社会调查,构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多元主体,解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的具体内容,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实施与保障的具体策略,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系统原创性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 非遗研究现状与评述
二 非遗建档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 非遗建档标准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实地调研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 问卷调查法
五 半结构访谈法
六 跨学科研究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非遗
第二节 非遗建档
一 “非遗建档”的国内外认识
二 “非遗建档”的概念与内涵
三 “非遗建档”的原则
四 非遗档案
五 非遗档案管理
第三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
一 标准
二 标准体系
三 标准化
第四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
第三章 国内外非遗建档及其标准体系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非遗建档现状的梳理与分析
一 国外非遗建档实践
二 国内非遗建档实践
三 国内外非遗建档的总结与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一 国外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二 国内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三 国内外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第一节 中国非遗档案建设状况调查———以非遗数据库用户满意度为例
一 调查背景
二 基于SEM的非遗数据库用户满意度调查
三 中国非遗数据库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探索性分析
第二节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二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三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依据
一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框架的形成
一 三维框架模型的选择
二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框架的设计
第三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框架的内容解析
一 非遗建档业务流程标准
二 非遗建档管理标准
三 非遗建档技术标准
第六章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的制定
第一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制定的原则与方法
一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的制定原则
二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的制定方法
第二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制定的主要程序
一 预研阶段
二 立项阶段
三 起草阶段
四 征求意见阶段
五 审查阶段
六 批准发布阶段
第三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制定的主要标准
一 档案(含电子档案)管理代表性标准的总结与分析
二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拟制定的主要标准
三 非遗建档代表性标准大纲
第七章 中国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主体的选择
第一节 国内外标准建设主体的总结与分析 ———以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为例
一 国外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设主体的总结
二 国内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设主体的总结
三 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设主体的比较与分析
第二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可能主体分析
一 国内外非遗建档标准建设的现行主体
二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可能主体
第三节 群体智慧: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建设的主体格局
一 多元主体的角色划分
二 “群体智慧”的主体格局
第八章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第一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的实施
一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实施的程序
二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实施的形式
第二节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实施的保障
一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实施的动力机制
二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实施的质量控制机制
三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实施的激励机制
四 非遗建档标准体系实施的协调机制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使用意愿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汉民族史记》:打破王朝史框架,建构汉民族专题史
一册天国志,半部近代史
疫情之下如何理解中国制造
“文必通俗”:冯梦龙的文艺美学雅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