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方向

汪寿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5日总第2106




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特别是随着全球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到来,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压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也日益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保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反映出中国治理环境的决心和政策方向。但不能否认的是,由于生活垃圾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强制干预源头端的生活垃圾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使用政策制度约束居民行为,不仅不能有效干预居民垃圾分类活动,还容易导致居民对相关政策及部门产生负面的认知与情感。因此,有效引导居民积极、主动进行垃圾分类,不仅是新发展理念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还是国家管理部门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善治”的重要体现。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陈飞宇的《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政策》一书,正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学术著作。该书基于“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演绎仿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形成了问题研究的闭环。作者不仅科学、详细地探究了个体垃圾分类行为的驱动机理,还通过执行侧对政策的响应分析了政策效力机制,而且结合行为驱动机理和政策响应机制,分情景仿真模拟了不同政策作用下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演化规律,从而实现了在研究逻辑上环环相扣,在研究内容上互为补充和支撑。


作者在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该书形成了三个较为鲜明的特色。


一是以心理授权感知为关键驱动变量,构建并验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这一点成为垃圾分类行为干预理论研究的重要创新。心理授权于1990年正式提出后,学者们关于心理授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工作场所中员工的心理体验、行为卷入等问题。该书抓住了居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搭便车”和缺乏“主人翁”精神等关键问题,将心理授权理念引入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引导上。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强化垃圾分类的意义感知、效能感知、自主性感知和主导性感知,形成居民的内在激励,增加居民对垃圾治理的卷入感与责任感,提升居民在垃圾分类后的心理效用体验,持续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活动注入动力。这为政府引导源头端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提供了全新的干预路径。  


二是深刻把握我国由政府监管向社会共治转型的基本背景以及“国际经验”与“本土特质”的基本维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研究提出“多元治理促进行为复现”的基本思路,努力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以往我国垃圾分类相关管制政策的制定,均以单一环境治理视角为出发点,政府自行决定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强制约束居民的环境行为。但环境治理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治理的组成要素,不能脱离现实与人本因素,忽视居民的支持与执行意愿。为“善治”垃圾分类问题,合作治理理论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该书结合协作学习和社会影响理论,对上述合作治理的模式进行了解读和重塑,构建了网状化“协作分类”机制。在这一机制中,相互独立的个体由于经济收益、心理效用等方面的激励作用,会互相带动、监督彼此的垃圾分类行为,同时政府在其中起到约束作用,使每个相关的居民个体间都有可能产生联结,从而形成垃圾源头分类的驱动网和监督网。现阶段来看,该机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特别是政策法律体系和技术体系。但总的来说,书中提出的“协作分类”机制为垃圾问题的“善治”提供了新的视角。


治理垃圾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日本、瑞典等国经历了两三代人的努力才实现整体国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该书提出“行为复现”用以表述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将行为干预的研究内容由静态决策延伸到了动态演化,从行为“试错”的视角深入探究了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的科学路径机制与政策条件,为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垃圾分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三是坚持学科交叉理念,努力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前沿的研究工具展开垃圾分类治理研究,回答了“治理什么”“谁来治理”“如何治理”三个基本问题。作者采取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且以量化研究为主的研究范式。通过文献分析与扎根理论,初步设计了垃圾分类行为及其驱动因素变量的量表,并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对量表进行了检验和修正,形成了能够有效测量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量表,为研究者、政府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支持。在驱动机理方面,该书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均值比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分类行为低发的居民群体特征,探究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科学。在政策响应方面,全书引入二次响应面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居民对垃圾治理政策的响应机制。在政策仿真方面,不仅通过演化博弈的方法探究了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个体间协作机制的形成及稳定条件,还构建了行为养成迭代模型,并结合实证分析基础数据参数进行计算机系统仿真,明晰垃圾分类行为收敛的条件机制与最优路径,创新并丰富了垃圾分类行为相关研究的方法。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居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件小事。由于在垃圾分类时会存在“麻烦”“不会”“不习惯”等各种各样的障碍,导致这件小事并不会轻易实现。该书以此为切入点,从心理、行为、政策等方面层层推进,系统探究了垃圾分类行为的驱动机理与引导政策。研究结果为有效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源头分类活动,进而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推进国家“绿色、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作者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原理事长



往期链接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已出书目

唐代教坊与文学研究的新面貌

书评 | 开辟民事诉讼法研究新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周期理论

【通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征稿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