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的药,在哪里买
今天在这里,一方面祈祷世界各种暴乱、心理不平等的状态,依靠莲花生大士威猛的加持力得以平息,另一方面祈祷我们个人,包括现在所学的法一如既往地圆满,以这样的心态,我们共同来念诵莲师心咒。课后,为了遣除自他所有的障碍,也要求大家在这一段时间里(没有特别明确地限制时间),最好念一万遍左右的莲师心咒,以及一两百遍以上的《普获悉地祈祷文》。
这样的话,大家共同祈祷的加持,如同火焰一样,使整个世界上不和平、暴躁的心态和各种障碍消于法界中。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大家要一心一意地祈祷邬金莲花生大士。
邬金莲花生大士从藏土前往罗刹国时,也对弟子们说过:你们如果经常祈祷我的话,我莲师也没有去往哪里,每个具有信心的善男女面前,都有一尊莲师来对你加持。所以,我们应该用真诚的心,共同来念诵莲花生大士心咒。
一起念莲师心咒
“嗡阿吽班匝格热巴玛色德吽”
——笔录于8月16日《宝性论》第九课
佛教非常提倡和平,包括非暴力、慈悲,但它不依赖外在,而是强调内心平和。这种心的状态,对当前来讲非常需要,对世界和平、世间和谐也有不共的意义。
因为佛教的教义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危害自他的行为要制止,一切善法都要奉行,而且要将其付诸行动,给世间带来一种正面的能量。所以,即使人心浮躁、充满戾气,学佛也会让这世间变得平和。
佛教有一个根本法义,叫利他心
在大乘佛教中,利他心又称为菩提心,它是最核心的思想,依此可以成就佛果。
菩提心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如果心里发愿:“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叫愿菩提心。
而行菩提心,不但要发愿,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度众生。度众生包括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修行也叫六度,它涵摄大乘佛教的全部行为。
这种行为与世间道德极其相应,若以六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给世间带来一种正面的能量。
佛法有一种修行叫六度
一、布施
即要慷慨给予。如果你承认因果就会明白,今生的财富源于前世的布施,所以,单从获得世间利益而言,人也应该有一种舍心。然而,可怕的是,现在很多人给别人一点东西也不愿意,不管房屋还是财物,什么都要自己霸占,自私心越来越强,而帮助别人的理念、行为越来越少。
二、持戒
佛教最基础的五戒——不杀人、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等,应该是社会的底线。如果你杀盗淫妄都不做,无论当公务员、还是老师,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有人可能认为,佛教要守这个戒、那个戒,很多条条框框,太死板。实际上,人追求的层次越高,要守的戒律越多。
三、安忍
关于怎么样修安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学学《入菩萨行论》的“安忍品”。现在很多人脾气不好,什么事都忍不了。听到一些很好的道理,忍不住就开始诽谤;发现别人损害、诽谤、欺负自己,忍不了就各种抱怨。其实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培养一种忍耐之心。
四、精进
不管学出世间法还是世间知识,都离不开勤奋,否则什么也做不成,任何人都要不断地学习。
曾有一位藏传大德,去北京一所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发了病危通知,说最多还有两三天时间,但他毫不在乎,一直在看书。他说:“死亡很正常,只不过是换个身体,没什么可怕。但看书、学习不能放下,这是更重要的事。”
如果我们把安逸和享乐当作生活本身,那就成了爱因斯坦所说的“猪栏理想”(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理想。”)。
所以,对于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精进的习惯。
五、禅定
禅定是让心安住下来。我们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应该修一下禅定。汉传佛教中,禅的思想至今都非常兴盛。以前有位禅师在屋里写着“关上门即禅堂”,我们平时也可以这样,把手机、房门一关,当下就是禅堂,让自己好好安住,静一静。
或许你们对此也有体会,去寺院时,身心一下子就放松了。这种寂静和轻松,我们可以创造,禅修就是办法。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都可以通过坐禅调养身心,这对智慧也有帮助。佛教讲“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依靠禅定可以产生智慧。
六、智慧
佛教的智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一部分是观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当然后者更重要。比如我手里这个话筒,它的结构和作用是什么样,佛教对此也认可,但它的本体到底如何,佛教则更关心。或者,还可以对当下这颗心进行观察:过去的心已灭,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产生,不可得;现在的心没有本体,也不可得。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也许有人会想:“怎么不可得了?我正在起心动念的,不就是这个心吗?”
其实,这只是现象而已。佛教说的“不可得”,并没有否定这种现象,而是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分析心的本体是空性。
还有些人可能认为:“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我承认,但现在心怎么会不存在呢?”
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假设所谓的“现在”是一秒钟,而这一秒可分成一万份,那现在心在哪一份上面?如果说确实在其中一份上面,这万分之一秒还可以再分……一直这样分下去,最后这颗心到底在哪里呢?恐怕任何科学家也找不到。
如此剖析,我们就会知道,外在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内在的一切起心动念也是空性。这种观察方法非常科学,不需要依靠仪器和实验室,通过智慧完全可以抉择。
总之,佛教的智慧,不但包含世间智慧,也有出世间智慧。这种智慧非常久远,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不像物理学等知识只是近代才出现的。所以,希望大家有机会应该了解一下。
结 语
当今,人们的很多心理问题,靠金钱地位不一定能解决,靠科技知识也不一定能解决,而佛教对此却轻而易举。
其实人出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出了故障一样,一切都会被打乱,在最好的环境中也感觉不舒服。反之,内心健康的话,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活得很快乐。所以,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懂得调心,否则,成功也没什么意义。
这个时代非常需要佛教,有了这种智慧,人们会生活得很快乐。不仅是今生,来世也快乐。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