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QOO三万米高空坠落测试,尴尬吗?

TOP君 TopMarketing 2019-08-22


“IQOO是要上天吗?”


5月,IQOO联合中国航天文化推出“太空骑士”礼盒,引来一众调侃。万万没想到,一转眼,IQOO真的“上天”了。


iQOO手机“高空漫步记” 


今天,IQOO官微与泛科普视频自媒体“慢点视频”同步发布了一则测评视频。2000克探空气球,99.99%的纯度工业氦气,在“慢点视频”杨林的尝试下,这套“装备”带着IQOO手机飞上了31000米的高空。



视频显示,IQOO手机于超高空自由跌落。过程中,IQOO手机最高上升海拔高度为31540米,最低气温约零下56度,全程播放视频,时间超过五个半小时。



坠落后,测试者发现手机屏幕完好无损,且仍在进行录像功能。



这样的“挑战极限”自然引发诸多赞美,“三万米高空漫步”所体现的高抗摔、抗寒、强续航,无愧IQOO“生来强悍”“性能凶兽”之称。只是,赞美中也不乏质疑之声。



这些质疑,印证了TOP君观看视频时感到的茫然:


一闪而过的镜头中,手机是如何固定在气球上,搭载上天的?


只有一台手机参与测试吗?视频声称手机全程播放视频,那录像功能如何同时进行?



高空中,固定好的手机如何“自由跌落”?视频中出现了疑似用于搜寻的车和无人机,但坠落后的手机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的?

 

手机从三万米高空跌落完好无损当然酷炫,但视频内容的简略和测试流程的模糊,并未真正传达这种震撼,反而让人疑问重重。


“三万米高空坠落测试”这种形式,也确实与红米Note 7团队5月份进行的“太空测试”异曲同工。



同样的“最高海拔三万多米”,同样的“最低温零下五十多度”,同样的“记录美丽地球”,同样的高空坠落无损——这样强烈的既视感很容易引发联想。


当然,不是说这样的测评方式只能一家独享,只是,相比友商,IQOO这次测评展示,实在不算聪明。


同样是通过视频展示,小米是怎么做的呢?


“小金刚”红米Note 7上天

 

首先,是测试前准备。为了发射手机进入太空,运营团队需要优化模型,技术团队制作定制装置,并对飞行路径数据进行预测。



为耐受低温,固定手机的支架需要3D打印;为保证后期的搜寻与回收,需要配备双向追踪系统。



测试过程中,追踪组、空管组、地面团队随时待命,装置共携带5台红米Note 7飞上太空。


其中,1台负责在视频中“露面”,是与地球合影的“模特”;1台用于拍摄,安放在特制隔温装置内,并装载软件使其定时自动拍照;还有3台放在运载箱内,全程关机,用于测试性能。



最后,气球在高空爆炸,手机跌落。找到手机后,经测试,手机运转正常。



从测试前准备、测试流程细节到测试结果,相比之下,小米的视频内容详细,逻辑完整。而IQOO的测评视频,正片内容和片头闪回几乎没有差别,基本看片头30秒就等于看完了全片,强调结果却忽略过程。


而在IQOO官微联动发布视频,对结果已不意外的情况下,大部分消费者应该对过程更感兴趣。真实严谨的过程保证了测评的说服力、真实性与客观性,反之,细节模糊、逻辑含混的测评,就算证明了产品质量颇佳,也会连带品牌降低可信度。


刚才,TOP君查看“慢点视频”微博时,发现该测评视频已被多人投诉,消失不见。而IQOO官微发布的视频仍能正常播放。这样的结局,多少使这起“高能测评”更添尴尬之感。


视频发布微博

视频无法查看


对此,你有何看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