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食报》编辑部十二月通讯
新年好!这里是《1000小食报》的一人编辑部。
每到年末,我就会拿出一个「年度问题」来问朋友们。这个问题是「如果给自己这一年打个分,你会打几分?」(而且我还会继续追问,哪些事加分,哪些事扣分了。)其实分数的高低倒不重要,但在跟朋友互相「对分数」的过程里,我们会对彼此在意的事情有更深的了解。
我给 2021 年打了 90 分——其中至少 80 分是给「1000小食」打的。因为这是一件我愿意称之为作品的事情:
不论是每周二准时投递到邮箱的 newsletter《1000小食报》,还是在 9 月份策划的主题展和家宴,以及刚刚落地的「在地厨房」项目,发自内心地说,我喜欢并且相信自己在记录和传递的这一切。
每到星期二,身边朋友总很有默契地不打扰我,而我的母亲也渐渐习惯周二到深夜再给我电话,问我:你今天的事情做完了吗。连续 10 个小时书写《1000小食报》,确实是种蛮辛苦的体验。也有读者、创作者问我,会不会有选题焦虑?赶稿焦虑?
——其实不太有。在过去这五个月里,围绕「1000小食」所展开的饮食研究和传播项目已经渐渐成为我的生活,我在《1000小食报》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就是从我的好奇出发;而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体验,也都成为小报的书写来源。
如果要说困难,那可能就是想记录的线索太多,但没有充足的笔力和精力一一追溯。今年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天「一人编辑部」可以成为一个「开放编辑部」,邀请和我一样关注本土饮食文化存续的朋友来加入书写。
关于十二月还有一些心得,都写在去年最后一期(21 期)小报里啦,欢迎你来信交流。
Young
2022/1/3
《1000小食报》十二月回顾
这是一份关注本土饮食
从个体经验和好奇出发的 newsletter
由“1000小食”计划发起人小样编写
欢迎通过邮件订阅:
https://young.zhubai.love
Issue #18
仪式感是
你一个人也会规律做的事
Issue #19
电饭锅是五十年前厨房里的 iPhone
Issue #20
冬天好!
邀请你来「在地厨房」
Issue #21
喜欢吃的人多,
喜欢做的人越来越少
十二月的里程碑
在地厨房,落地了
12 月 29/30 日两晚,筹备一个多月的「在地厨房」项目落地。第一期「福州芋泥」食谱,一共有 21 位朋友报名,19 位朋友到场体验。
我在新年前夕收到其中一位朋友 @不二的微信,她跟我分享了她的感受并写道:
我在赛博空间也有一点点创作,也考虑过探索商业化,但总是体验到羞耻感与不确信,内心有小人在说,「你做的这摊事真的能传递那样大的价值,值得让人真金白银来支持吗?」
现在,作为「在地厨房」的第一批体验者,我知道了,创作者真的能给参与者带来很多惊喜,收获远超预期,很有获得感。那后面好好做事就成。此外,做心爱之事的你闪闪发光的状态也点亮了我。
谢谢先行者的探索,预祝新年快乐!
就像「福州芋泥」其实可以依据每个人自己的甜度来选择一样,每个人也可以从在地厨房里带走不同的感受。比如有朋友从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平静的快乐」,也有朋友因为认识了同样喜欢吃东西的朋友而感到开心。
谢谢你们与我分享。
进行中的计划和探索……
下周就要回福州待到过年,主要筹备几件事情:1 月中旬在福州白杨商店举行「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还有真·两代人(就是我和我的父亲)的两场福州家宴活动。关于活动详情,后续可以关注公众号「白杨商店」。
除了展览,还会持续做本地食材、本土料理人的记录,也会深入地了解一两种传统小食的制作工艺。很期待!
投递 21 期,1391 位订阅者
不久前,见到了《1000小食报》在使用的平台「竹白」的大管家李奇,聊了一个很长的天,他也跟我分享了很多他的食物经验,从家乡兰州到工作过的广州。
记得他问我,有没有给《1000小食报》或者「1000小食计划」一个目标?我说唯一「量化」的指标就是 1000 位真实读者。
而做「在地厨房」项目的一个额外收获,也是让我真的「看见」了《1000小食报》的读者是什么样子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大家都是对食物有好奇心,而且还很有温度的人。
关于订阅《1000小食报》,目前小报同时支持微信订阅和邮件订阅两种方式。但如果你平时就有收发邮件习惯,我推荐你仍使用邮箱来订阅小报。(一个原因是,小报最近常常深夜投递,如果它安静地躺在收件箱里等你开启,也让我觉得没那么打扰)。
在使用邮箱订阅的时候,有两个小提醒:
推荐大家使用主流邮箱订阅,如 Gmail、Outlook(尽量不要使用公司邮箱,会影响送达)。
如果订阅后没有收到,可以在垃圾/推广邮箱里捞一捞,最佳方式是添加到邮件联系人列表。
快速联系小报编辑 Young
查看《1000小食报》往期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