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姑娘
其他
一年一度的野菜家宴,等你回山┃在地厨房
首个落地的线下生活方式体验空间,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首个线下空间以「Hobo+Farm」农场酒店的形式呈现,希望成为令人感到归属和放松的乡村生活样板。了解往期「在地厨房」体验内容#1
其他
今年最想做的事┃1000小食
从开年到开春,一直在关注「1000小食」动态的朋友不时私信问:最近在忙什么?今年的计划是什么?下一场「在地厨房」是什么时间?《1000小食报》怎么好久没收到啦?这些问题的回应,一方面碍于内心希望付诸书面的仪式,以致一直没分享出来;另一方面,我也还是忍不住想去打磨那些「应该做」、「值得做」、「可以做更好」的事情的想法,直到能自信交出妥帖计划。此刻在北京,刚刚下过雨的春夜里,我想就先以轻松环保的方式,说一说今年最想做的事。…今年最想做的事,是去深入地理解「家」。去饭桌边、厨房灶台旁、打开冰箱深处、在人和人相聚的现场,我想通过食物去寻找「何以为家」的线索——尤其是对和我一样离开家的人。为什么这是今年最想做的事?直接的原因是:今年我们可以自如地在场与流动。过去一年,见面变得尤为艰难的条件下,我们仍然坚持落地了十余场的「在地厨房」体验及现场展览,这也让我更珍视抵达现场、建立人和人真实连接的机会。接下来,「1000小食」将能以各种方式离「家」更近,以理解更深:比如,过去大半年以「通信」方式在征集的家庭食谱故事,我们不要再犹豫如何起笔,而是直接约时间见面、或立刻打一通电话,或在厨房里直接教我复刻一道你的家庭食谱;比如,走进更多的家去吃顿饭,去感受不同人的「饭桌上的家」,并将这个过程用「家庭摄像」记录下来;比如,去设计一些产品体验,让人在离开家的饭桌上,也能找到自己家的味道;比如,开启「在地厨房」的飞行模式,让它常驻更多在地空间;比如,在今年落地一场主题为「何以为家」的展览……以上所列,均已开始筹备,也同时在寻找合作伙伴。如果你对以上任何一点有所想法,或者觉得可以和我们一起实现不错的合作,甚至还有意一起创造更多,都欢迎你来联系我!图
其他
冬至夜晚,邀请你来「搓搓手」小聚
1000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项目、系列展览策划《饭桌上的家》、独立出版、线下食谱体验与食物教育项目「在地厨房」。发起人小样,本土饮食记录者与传播者,一个在北京生活第
其他
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己才了解滋味的苹果〡在地厨房×回山计划
现场阅读的手工苹果书…用时间换时间,从苹果树到苹果酱不同季节的苹果园时间能够沉淀记忆,也能够让果实沉淀更充足的滋味。一周多前,我进山探访果园,沿路已经遇到售卖自家苹果的村民,这与
其他
消暑记忆,从探索一种口感开始〡在地厨房
个名额,报满即止。报名时请先付款锁定名额,因前期筹备需投入成本,如在活动前两日内取消则无法退款,建议自行转让体验名额。只要对食物抱有好奇心,不需要丰富的品酒经验即可报名本场体验。第三场:在地厨房
其他
寻找 1000 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〡1000小食
艺术区的办公室天台,赶着洋槐花开的盛况制作来自西安的槐花麦饭。活动刚结束,北京就进入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疫情管制时期。不久前,我去书籍装帧的工坊给《1000小食报》的实体版打样,在长达
其他
野菜在野:去土里挖菜,在山里开饭〡在地厨房
这是由「1000小食」发起的第四期「在地厨房」体验招募:什么是「在地厨房」?这是由专注本土饮食传播的「1000小食」发起的系列食谱体验项目。「在地」包含了在当季、在本土、在当下。我们通过编写每月一期的本土食谱、策划当月体验活动,让儿童和成年人都可以在亲手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修复每个人与自然、与生活、与我们自己的关系,也寻找我们在当下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答案。想不到每月不落地就做到了第四个月。如果你刚刚知道「在地厨房」,可以通过《从
其他
从0到3,我才觉得「在地厨房」真的落地了
Kobi。这些朋友的善意让我鼓起勇气发起一次正式的「求助」:我想招募一些愿意花时间、花力气投入「在地厨房」现场,并确信自己能从这件事中获得快乐的读者伙伴。你需要付出一些体力,但绝不会是要拖
其他
米有时节:与百年粿铺的手艺对话〡在地厨房
这是由「1000小食」发起的第三期「在地厨房」体验招募:什么是「在地厨房」?这是由专注本土饮食传播的「1000小食」发起的系列食谱体验项目:通过编写每月一期的本土食谱、策划当月体验活动,让儿童和成年人都可以在亲手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修复每个人与自然、与生活、与我们自己的关系,也寻找我们在当下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答案。这也是「在地厨房」首次联合本土饮食品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老字号米时粿铺「彬德桥」参与本期体验食谱「福州清明粿」的内容调研,并提供了此次制作中使用的本土食材,包括经过十几道工序制作的萝卜丝,以及炊粿时使用的艳山姜叶等。福州老字号米时粿铺「彬德桥」在地厨房
其他
重启,从亲手做一碗手擀面开始〡在地厨房
这是由「1000小食」发起的第二期「在地厨房」体验招募:什么是「在地厨房」?这是由专注本土饮食传播的「1000小食」发起的系列食谱体验项目:通过编写每月一期的本土食谱、策划当月体验活动,让儿童和成年人都可以在亲手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修复每个人与自然、与生活、与我们自己的关系,也寻找我们在当下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答案。在地厨房
其他
芋头松软,像踩在雪地里〡在地厨房
“这芋头好松软,像踩在雪地里。”上周四晚上的「在地厨房」现场,我听到有人将擀面杖按进刚刚蒸好的芋头块将它们捣碎时,发出了这样的惊叹。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形容芋头的质地,也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到北京念书时,第一次感受大雪天的积雪路面时的惊喜。北方的雪地,南方的芋头,因「真实」的触动而产生了联系。周三晚上第一场「在地厨房」中,一位参加体验的朋友姗姗来迟,当时大家已经分别品尝完桌面上的一盘福州芋泥和一盘槟榔芋头条。这位朋友坐下后,我告诉她可以尝尝桌上的芋头,她近乎直觉地用手拿起槟榔芋头条,蘸着芋泥吃。好特别的吃法!见到我惊讶的神情,她问邻座的福州朋友「芋泥不是这么吃吗?」我回应她,可以就这么吃,但我们一般会分开来吃,芋头条是我为了让大家能尝到芋头的原味而专门准备来对比的。很有意思的是,同桌的朋友们也被这种特别的吃法吸引,也伸手拿起芋头条蘸芋泥吃——「这样吃刚好耶!芋泥对我来说有点太甜了」,跟随效仿的朋友说道。图:传统的福州芋泥和槟榔芋头条如果不是在现场亲眼看到、亲耳听见,我很难想象到自己从小吃到大的芋泥竟然还有这样的可能。这两个在现场的小细节,也回应了我发起「在地厨房」的初衷:去创造可以让人亲身体验的契机,每个人的感受,要每个人自己守护。在过去四个月的本土饮食传播探索中,我愈发确定的一件事是:对食物的亲身体验是任何知识和经验都无法替代的。我们要从食物中持续汲取生活的能量,得亲自去问、亲口去尝、亲手去做。——《1000小食报》第
其他
《1000小食报》编辑部十二月通讯
新年好!这里是《1000小食报》的一人编辑部。每到年末,我就会拿出一个「年度问题」来问朋友们。这个问题是「如果给自己这一年打个分,你会打几分?」(而且我还会继续追问,哪些事加分,哪些事扣分了。)其实分数的高低倒不重要,但在跟朋友互相「对分数」的过程里,我们会对彼此在意的事情有更深的了解。我给
其他
《1000小食报》编辑部十月通讯
Hi,这里是《1000小食报》的一人编辑部。十月份的通讯发晚了一周,主要是因为编辑生活层面上一些变动的耽搁。前天北京的初雪夜晚,临晚饭被人叫出门喝口热汤(作为福州人还是很容易被汤汤水水打动的)。喝汤时聊到彼此近况和各自进展,这位朋友提议到:《1000小食报》要不要每周再加更一期?我惊诧地问他原因。他说因为日常关注我的社交动态,感觉我在生产内容这件事上「毫不费力」,每周似乎只需要在这件事上投入
其他
Young Clinic:去记录、去修复
提供的服务,其实也是经过了我做过什么、我擅长做什么、以及我想做什么这三者间的权衡,最终梳理出四个类型的服务。如果你对其中任何一类服务有需求,都可以添加我的微信,我将提供一份完整的个人作品和过往案例:
其他
明天起,随身携带一道家常菜
到今天,「饭桌上的家」主题展正式落幕。这场发端于家庭饭桌上的「田野」因人和人的相聚和对话,获得了丰富的语料——尤其是来自个体的家庭饮食经验,这是留存于每个人记忆深处的体验,但日常中少有机会去触发、感受和反思。我对每个人味觉记忆中的「一道菜」都感到好奇:这道菜用的是什么食材?它是怎么做的?它跟当地的饮食偏好接近吗?为什么它留在了你的记忆里?它跟你的家人有什么样的关系吗?你有多久没有吃到了……这样的对话并非因「馋」而展开,却往往会在尾声令我们都陷入胃口和心理上的念想。我想这和富有年岁者的「怀旧」不同,我们在念想中要找到一种理解——去透彻地理解我们自己和家乡,将其作为当下生活中的确信,甚至掌握一种未来长路里「自保的手段」。我的經驗是,若有什麼一生持續想念的菜色,趕得及,就應該設法學會。以後長路走遠,恐怕前後無人,把一道家常菜反覆練熟,隨身攜帶,是自保的手段。——洪愛珠分享这篇关于「福州芋泥」的手记,记录了我与这种味觉记忆连接和重逢的种种体验。尽管复刻的芋泥不算完美,但开始第一步就已经值得骄傲。明天起,随身携带一道家常菜吧!「饭桌上的家」主题展
其他
家宴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
的七个人一起在「饭桌」背景前留下合影。我回想这场家宴带给自己什么收获,首先想到的就是「跟朋友们一起完成一件事」的难得体验。其次是确信自己有让人感到幸福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peaceburg
其他
为什么要做一场饭桌上的展览
明天中秋,也是过去三周在筹备的「饭桌上的家」主题展正式和大家见面的时间。这是一场和「饭桌」有关的展览:熟悉我的朋友或许了解,我有个叫做「1000小食」的个人项目,希望通过食物建立人和家乡的连接,为本土饮食文化的传承探索新的传播方式。项目的进展我会记录在
2021年9月20日
其他
越侨咖啡,时间的玫瑰〡1000小食
点半到中午饭点时候开。我很难用“咖啡馆”来形容“锋咖啡”,它原本是在自家门口建立起的生意:负责经营的越侨阿姨在单位分配的一楼住房基础上,自己搭棚盖出咖啡操作间和喝咖啡的外摆区。2021.7.28
2021年8月17日
其他
寻找闽菜洋烧排|1000小食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爷爷。十月初回福州过了一个短暂的秋天,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体验,因为我第一次闻到了桂花味的福州。离开福州到北京上大学、工作,到明年就是第十年,但如果没有过去这一个月的「闲暇」,让我能够在福州待超过一周的时间,并且每天要做的事就只是出门散步,去家附近一公里的咖啡馆买咖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认识福州的秋天。每次回福州,家人就会忙着张罗那些「你在北京吃不到」的味道:他们去早市买鲨鱼皮做凉拌鱼唇,买菜粿做油炸小食,买海蜇皮做早点配菜;去南后街买檀香橄榄,去花巷里的老字号「立日有」买油酥肉松;做饭用红糟炖羊肉,用高汤汆象牙蚌再和蒸蛋放一起,用豆芽香菇猪肉韭菜炒合菜,再用新鲜蒸出的米饼卷春饼;全家人一起去聚春园家宴,吃一桌汤汤水水的福州宴席菜……摊主剪下买家需要的鲨鱼皮长度有天跟父亲说起小时候常在酒桌上吃到的洋烧排——一道用猪肋排制作、用小火慢煨到入口即化,口味酸甜浓厚的传统闽菜。对我来说洋烧排最特别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道「爷爷的菜」。小时候如果爷爷宴请,或家人聚餐,他必点的菜就是洋烧排。记忆中还保留了这样一幕:每回全家人去爷爷家边上的「凯福酒楼」家宴,四季都穿着旗袍梳着很高发髻的酒楼老板娘会亲自把洋烧排端上主桌,摆在爷爷面前。有时候爷爷定好菜金让老板娘安排菜单,她也一定会记得加入把洋烧排加进去。但自从爷爷过世后,这道菜好像也跟着消失了,我甚至记不起最后一次吃到酒桌上的洋烧排是什么时候。当我再跟父亲提议复刻这道菜,他也回忆起以前去酒楼替爷爷点菜,至少要提前半天订这道菜,如果现点是肯定吃不着的,因为这道菜从腌制到煨煮,少说也是
其他
福州的温柔叫「芋泥」〡1000小食
我的父亲名字中有个「瑜」字,在放肆的小时候,我会坐在他肩上,一边敲他脑袋一边叫「芋头」。离开家之后,对芋头的念想,多是因为家乡福州的那碗「芋泥」。芋泥的做法并不复杂,难的是那块芋头,一定得用槟榔芋。槟榔芋本身就足够好吃,蒸熟之后蘸白糖吃,粉糯的芋头和白糖同时化在舌尖。在特别想吃一勺滚烫芋泥的冬天,去粤菜馆里点一份「白果芋泥」,结果吃到的是湿哒哒的芋头糊,也少了猪油带来的那一抹丰腴回味。即便是在驻京办福州会馆里吃芋泥,也会被减糖减油的改良版本扫兴。福州芋泥,还得是在家做。整个冬天,我最期待的一份包裹,就是从家寄来的三盒手工芋泥。在周末的早晨,蒸上芋泥,煮了肉燕,再佐一份油酥肉松,我在北京的厨房,聚齐了福州三味。过年到家那晚,老爸就开始张罗做芋泥,为一周后离家的行李准备。当晚做芋泥的时候,老爸动手,我则用手机记录下每个动作步骤,最后粗剪成一条
其他
画画是一个人的饥肠辘辘〡1000小食
已经连续三天讲不出话的我,某种程度上也感受了「无法表达」的哀伤,但相对于还没学会语言表达的儿童,和缺少表达途径的社会弱势,这种体验微不足道。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无法表达」的语言困境,这时候我们可以需要寻找另一个出口:我相信画画和语言一样,都是本能的表达方式。在印刷术和摄影术出现之前,画画就是我们对世界感知的描述。与此同时,画的结果也投射出每个人的视觉体系和生活环境。所以从画画作为表达方式而非艺术形式这个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之分,更没有对错的理解。这也正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有朋友留言希望出教程而我没有回应的原因。毕竟自己画画就始终是个自由随心的状态:我用画画的时间来修复情绪,放空大脑,找回专注,它就像是用法压壶做出的咖啡,做瑜伽时的一次深长呼吸,是给生活带来平衡感的存在。如果用教程去框定绘画动作的话,最大的损失可能是失去心中的表达之物。教程的意义,更多还是教会工具的使用,而非指导画画本身。一年多前创建了「Sketches
其他
1000小食〡厨房里的冥想时刻
距离上一次推送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我经历了大学第二场毕业典礼、收拾家当搬进胡同里的新住处、以及进入了一家有趣的公司开始工作。两个月前,我以「环乡」这种方式,亲身走访、重新认识家乡各地的饮食风物,并编辑成「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这份包含插画、图片、文字和视频的读物。从福建发往北京的高铁沿途再追溯这件事的源起,是自己发起的「1000
其他
总是视而不见的家乡,我想尝尝看 | 环闽寻味纪
家乡,是我们最容易“视而不见”的地方。毕业前的环省旅行,我想亲自“尝尝看”专属福建的味道,通过食物来认识土地,消化感情。旅途加上全部图文素材的整理编辑,花费近20天时间,这次让我认真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吧:这部作品的小小预告片,只有10s作品有点长,如果不赶时间请不要着急划到最后请横置屏幕我们即将出发阅读原文链接,观看1分钟完整版视频记录。1000小食计划,是由个人发起的家庭食谱众筹项目,现已发布两期内容:vol
其他
1000小食 | 每个湖南人的出厂设置里都有一盘辣椒炒肉
杨经理,是我在广院的师姐,弗兰银,工作在西二旗的互联网公司。我和杨经理因为曾经一起给学院杂志写过文章而结识,后来我因为开始在手机上画画,自告奋勇地给周围朋友画他们心心念的食物,当时杨经理让我帮她画个“青椒”。直到今年跟杨经理约完电影一起在老坑记边喝糖水边聊起她的家乡菜,我才意识到她所说的青椒,其实是湖南的一种辣椒“螺丝椒”,细长而扭曲的那种,而非我当时画的胖胖的青椒。杨经理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叫“杨经理的鸡汤厨房”(ID:jitangchufang)。她在里面留下许多关于湖南食物的文字,伴随着她的成长回忆和家庭故事。食物于她,是与家的羁绊,更是当下生活中的温暖所在。她说,辣椒炒肉是最能代表“家的味道”的菜。1000个湖南家庭,就会有1000种味道的辣椒炒肉。每一盘辣椒炒肉都经过每个家庭成员的口味调试,而成为餐桌上最常出现的角色。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那就辣椒炒肉吧!我找她要这道“辣椒炒肉”的做法时,问有没有照片能参考着画。当即她就把这个“任务”派给了她爸,隔天我就收到了出自杨经理爸爸之手的“辣椒炒肉”:我们聊辣椒炒肉时,杨经理说湖南当地还有“肉炒肉”呢。我问这是什么?她说其实就是五花肉跟瘦肉一起,也放辣椒炒,但肉多一些就是了。于是我明白了:辣椒就是湖南人的“出厂设置”啊。辣于湖南人的意义:不在于挑战程度的极限,而在于“这样会更香”的一抹韵味。Q:辣椒炒肉的做法?切菜:把辣椒和肉切好。有的人喜欢切块,有的人喜欢切片,有的人切丁,其实不强求,但是一般外头馆子里的辣椒炒肉都是辣椒切长段,五花肉切薄片,比较容易入味。腌肉:用酱油、盐、生粉把肉拌一拌、抓一抓,炒出来肉会嫩一点。炒辣椒:腌肉的时候同步开始炒辣椒。辣椒比较难熟,如果和肉一起下锅就完蛋了。不过辣椒炒到断生就可以,盛出来备用。炒辣椒放盐就好了,如果肉本身的调味就重,也可以不放。辣椒炒的时候多放点油也比较好,容易炒软。生的辣椒比较硬,炒的时候靠硬度和颜色来判断就好了(辣椒炒软,颜色由翠绿变深)。炒肉:炒肉之前,如果喜欢吃蒜,可以先用大蒜爆香,不喜欢就算了,反正遵循“鱼不放蒜,肉不放姜”的原则。肉炒个2、3分钟,颜色就会变深,这个时候再把炒过的辣椒加进来回锅翻炒。我比较喜欢吃青蒜,也会在这个过程里加一大堆进去,巨香,但外面的馆子一般不加。Q:辣椒炒肉好吃的关键?重油、重盐、重辣,三管齐下很难不好吃。肉还是得选五花肉,肥瘦搭配,也可以利用肥肉里的猪油,猪油多香啊!另外就是辣椒得炒熟,我觉得没有几个人喜欢吃没断生、不入味的辣椒吧。调料得加足,酱油、盐这些要舍得放。炒的时候火候也挺重要,大火快炒会比较爽。Q:辣椒炒肉对湖南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对自己来说,辣椒炒肉是可以每一顿都吃,且吃不腻的菜,空口吃一碗都行。而且常年在外,很难吃到正宗的,有时候点外卖碰到还不错的,就会锁定某家店,一直点。对在外地的湖南人来说,应该就是乡愁的代表吧。就算是在湖南生活,每次出去吃饭也会先点个辣椒炒肉,常备菜之一。湖南还有好多用“辣椒炒肉”命名的饭店,可见大家有多喜欢。Q:与辣椒炒肉有关的家庭回忆?我家吃辣椒炒肉的习惯是,先把辣椒吃完,肉象征性吃一点,一般一顿饭下来能剩半碗肉。以前饭店里的辣椒炒肉总是辣椒多,肉少,我们总开玩笑说应该改名叫“肉炒辣椒”。但现在,大家总是习惯性先把菜里的辣椒挑出来吃完,剩下一小碗肉,再加辣椒、加肉回锅,周而复始。
其他
从「食欲」到「食育」
这是写在论文终稿最后的“后记”,夜里想的,白天写的,写起来没刹住车就码了3000字,主要还是写给自己。如果你对我感到好奇,不妨耐着性子读完这篇流水账。因为文章没有插图,可能造成阅读体验欠佳。记得毕业论文开题的时候,答辩老师盯着我报的题目看好久,最后问我:“你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所以想研究这个的吧?”我点头应允,但心里却还觉得少了点什么,可一时又找不到比“兴趣”更具概括性的说法。论文定稿前,我翻出出版人郝明义对当代文化学者张隆溪的一篇采访文章,一眼看到的一个词,让我瞬间找到了自己写这论文的最佳解释。这个词是“自觉”。兴趣是一种自觉,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个人最自然的倾向;此外,品味(Taste)亦是一种自觉。品味与兴趣,有意义重合的部分,但是品味带着超出一般层次的意味,超乎生存温饱的基本需求,而具有文化的意义。品味之所以为自觉,不仅仅是对贵族阶层而言,即使是普通人,都会对更精致的文化层次心向往之。人终究还是想过比较好的日子,那么品味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东西。所以以美食作为自媒体的研究切入点,不全然是自己的兴趣,最根本还是作为人的自觉性,想探讨在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中,美食作为我们心向往之的存在,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尤其在充斥消费符号的社会文化下,美食被利用为食欲的诱饵,却掩盖了其作为文化品味表征的“食育”作用。消费主张下,西方那句“
其他
1000小食计划 | 生活会跟自己做的小面一样慢慢变完整
巧老师,我的大学同学,大概因为毕业后在媒体和数字出版行业工作,所以被称为“老师”。巧老师有着我特别喜欢的个性,多数人眼中她大大咧咧,但了解的会知道她内心也许比很多人更柔软细腻,更懂体恤。作为1000小食项目2.0的开篇,我心中第一个就想到巧老师,因为她不仅爱食物,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懂得通过食物来爱别人。第一次吃巧老师做的小面,是2016年的跨年夜。那晚跟六七个大学同学在她家彻夜欢腾,数杯红酒混着“螺丝刀”下肚,最后众人横七扭八地睡到第二天中午。宿醉后的胃口欠佳,于是巧老师决定亲自下厨给大家煮小面,而且还有煎蛋。当时的小面虽不是巧老师最佳水平,却让人记忆深刻。毕竟,那是2016年的第一口滋味。跟巧老师要重庆小面的食谱时,我问她觉得自己跟小面的相像之处?她说:“可能看起来没啥,(此处有画外音:其实也没啥),其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注意和观察的地方啦。”Q:如何制作小面的灵魂“油辣子”?油辣子的辣椒面是妈妈从重庆市场买完寄来的,比较粗的那种。另外要准备一个热油烧不坏的容器,所以妈妈还寄了个搪瓷罐。做油辣子时,最好放点核桃或者核桃壳,会香。然后加盐,和辣椒面混合均匀。热油,烧到冒烟之后关火,隔半分钟到1分钟让油稍凉,然后边浇油边搅辣椒面,以免表面的辣椒面被热油烧糊。油和辣椒面的比例没有一定的数,只要辣椒面能搅散,不是糊在一起就可以。Q:如何学会做小面?因为小面就是妈妈的味道啊。自己吃了十几二十年,工作后住的地方有厨房,加上自己喜欢做菜,好像自然而然就会了。虽然最初下的面不好吃,调味比例也很奇怪,但身边朋友一直鼓励说好吃,好像慢慢就真的变好吃了。一开始我只会下一碗素面,姜蒜,菜,肉末都不放。后来觉得要加更多东西,做的面也更完整更像重庆小面了。Q:妈妈做的小面味道?我妈最开始也做得不好吃,要么盐少了,汤少了,要么面坨了,辣椒又不香……但在我的不断挑剔下(我是吃东西蛮挑剔的人),其实是鼓励她进步嘛,从初中开始,我妈做的面就变得特别好吃,还会做各种各样的臊子。即使在没有青菜的时候,她也要烫一把小葱当青菜,再加上自己炼的猪油,就特别好吃了。外头做的重庆小面臊子更肥一点,汤也比较油。自己做的更清淡一些,汤是可以喝的。Q:心目中的小面馆?一直想开小面馆是因为有个厨子梦,而现在自己的手艺只够支撑做小面,做其他菜偶尔会失手得离谱。而且小面是最能代表家乡和记忆的食物:刚来北京时(2011年),川菜重庆菜都很常见,而小面还没流行起来,所以那会儿最想吃的是小面,而不是重庆火锅。毕竟小面是一日三餐都能吃的,所以比火锅更能代表家里的味道。我心目中的小面馆分两种,一种就是重庆街巷中随处可见的几千家苍蝇馆子,各据一片区,彼此间差异不大,有自己的顾客群,这样也不容易垮。另一种是我现在在北京这种情况下,想开一家有空间氛围的小面店:干干净净不油腻的,能让人坐下来聊聊天。小时候有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我舅舅每次回永川,就让我妈妈下一碗面,倒一杯白酒,看看电视聊着天,一碗面也可以吃两三个钟头。小面和小酒,其实很搭。1000小食说:随性在面上,认真都在底子里。后记距离上一篇《吃进肚子的家庭历史》推送后,隔了一个多月才更新,略觉得惭愧。本来想着要隆重点推1000小食计划2.0的方案,毕竟之前也做了不少功课,但这段时间的种种遭遇,让自己有点担心无法兑现完整承诺,索性还是先做事,再说话吧。简单地说,1000小食计划的2.0,要“众筹”一个中国家庭食谱。通过采写、记录、呈现,重新拾起来自家庭的味觉记忆,在点点滴滴的细节追溯中,创造我们和家人的沟通契机。
其他
1000小食计划:我发现也许“零基础”是件好事
这些相册缩略图都是这几天画画时软件自动保存的记录,可以勾勒出整张画的绘制过程:起稿,铺色,描摹,调整构图,试底色,继续描摹,再调构图,上阴影,铺底色,修细节,添加高光,添加文字......整个过程画了5天,累计100+张图层,连Sketches都不堪重负地闪退,以致跟“蝴蝶酥”就磕绊了一上午。我通常在晚上七八点钟开始抱着
其他
手绘 | 你怎么吃着吃着就笑了
为什么伤心和快乐同样是两种波动的情绪,但是我们对伤心的时刻记忆更深?如果问起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我们脑袋中的播放器都会精准又快速地跳转到某一片段;但是上一次笑是什么时候呢?也许得放置一台摄像机跟拍自己的生活,才会想起那些笑的时刻吧。大部分笑的瞬间都稍纵即逝,比如吃着吃着就扬上脸的笑意,若不是面前有镜子,大概自己都不会注意到。小时候跟家人吃饭,有几次自己吃着吃着就咯咯地笑,大都因为开起小差,想起课堂上同学闹出的笑话。一个人吃饭时,更能体会到“吃出笑意”的乐趣:遇上好吃的食物,不用跟同桌人夸张地演示出“超级好吃”的神色,或者发表面面俱到的“大众点评”——只要脸上泛起一朵笑,就是对食物的由衷赞叹。在那一瞬间,人跟食物之间才真正接上线,通了电。虽然笑都是因为食物,但食物带来的快乐却不同:Tip
其他
把心放下的猪排丼(2)
每次去国贸三期里的味千拉面,你都会点一碗猪排饭。猪排饭在日语中的发音和“勝利”近似,所以这一碗饭也总能带给人满满的能量:炸猪排在嘴里发出嘎滋噶滋的声响,洋葱和鸡蛋拌着米饭,每颗米粒都会发光,吃一口米饭,咬一口猪排,扎实的饱腹感,终于让饥饿和空虚退却。画过很多两个人一起吃的食物,都不敌这碗猪排饭让人觉得心中妥帖。希望它继续给你能量,希望我们都把心放下。旧文:把心放下的猪排丼(1)【后记】最近的推送篇幅都不长,不是有意怠慢,只是画画的过程相较于码字的过程更能够消化情绪。以前别人问我为什么开始画,我说画画对于我来说是种“表达方式”,而后来画画常常成为我调节情绪的手段,在那三四个小时中渐渐安抚自己,所以“画是良药”。
其他
今天画了一碗线面,自己吃
线面—梭面—寿面鸭蛋—鸭卵—压乱虽然福州人的普通话总被吐槽但正因此赋予了这碗面寓意线面之于福州人相当于饺子之于北方人但凡在重要的时点一定会出现几乎见证福州人生命中每个特别的时刻但也有例外比如小学时最害怕放暑假因为这意味着一连俩月我的午餐要被线面接管而最好笑的一次吃线面居然是为了保佑我练摊顺利以防被城管抓住我们家吃线面的方式有点奢侈土鸡或番鸭炖出高汤肉可以不吃但汤要喝光按规矩线面里都得放俩鸭蛋尽管只吃得下一个我爸就教我在另一颗蛋的头尾处各咬一口正月初一早晨吃完面再出门面得剩下一些说是年年有余线面总与仪式缠绕味道故在其次没人会评判哪家主人的面略胜一筹只会记得彼此情意深浅回过头来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今天的我该吃一碗线面啦可是别说线面了连鱼丸和粗面都没有麦兜都明白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听起来有点沮丧但真的面对这个硬邦邦又不好笑的世界我会是怎么样生日要有点不一样所以强装诗人把话拆开讲看到今天的
其他
【手绘】三里屯的百元之恋
还有话说关于创作《三里屯的百元之恋》算是“1000小食”计划的一次新尝试,未来希望能够做出完整性更好的美食图文。去年跟朋友想做一种纸版物,类似于香港的“黑纸”微型杂志,我们想用一张纸的空间来表现一个主题的美食推荐。有天我突然有个想法,我们可以把这份微型杂志叫做《TOAST》,让人看着有食欲,能果腹,还有烘烤带来的人间温度。后来,我们说再想想吧。原先设定三里屯作为地点标签时,希望能够诠释出这个地方特有的“饮食男女”的欲望故事,尝试多次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于此。于是就换成了“百元之恋”,意在那些人均不到百元,但却能够吃得幸福饱足的小馆。描绘的视角也做了些转变,更加侧重这些馆子给人带来的直接感受。关于创作工具
其他
把一碗鸡汤煮进饭里
昨夜凌晨开始画封面这张图,鸡饭,鸡肉,酱料,鸡汤,桌布逐一画好后,困意也随着夜一点点褪去。关灯准备补觉,不同以往的一片漆黑——在那一刻,夏天5点的晨光已经安静地铺在窗外。一直开着灯竟然不觉清晨已至。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呀,我竟然也遇到了一件让自己颠倒黑白去投入的事。上周跟某汪聊起他的工作,我说你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晚下班呢,甚至连周末也需要投入到工作中,他说因为想把事情做得好一些。在“做得凑合”和“做得更好一些”,我跟他都会选择后者。比如画画这件事,不给谁看,也不为谁画,但连续几个小时的过程中,最鼓舞我自己的其实就是“还可以画得更好一点”这样的信念,通过手指和屏幕的每一次摩擦,将对画的渴望一点点释放出来,有时候渴望太强,画会失控;渴望太少,画得不香。图为用手机APP"SKETCHES"画画的截图如果前头是鸡汤一碗,那我们现在可以用这碗鸡汤来煮饭了。这周探了一家新店“鸡坤茶室”,店开在三里屯的使馆区,毗邻巴勒斯坦领事馆。大约因为使馆区,晚上7点公务人员下班后,三里屯东三街上往来的客人很少。我找到鸡坤茶室的时候,操着南洋口音的店老板就坐在店前,店里的伙计给过路的人派发餐厅名片。店老板彬彬有礼地把我迎进店里,因为这家店就开在一家居酒屋外头,所以遇到来找居酒屋的客人,这家店的老板也会给别人家的客人引路,居酒屋的伙计偶尔也会来茶室接点水。即使是同业者,店老板这种不计竞争而维系邻里友好的气度给我留下了第一印象。图为鸡坤茶室内景这是一家只供应一种套餐的茶室,虽然可以单点鸡杂,但终归都是“海南鸡饭”。只做一道料理的店是有勇气和自信的,因为一旦这道菜不被认可,顾客对整家店就失去了兴趣。鸡坤茶室很小,圆桌方桌算起来总共也就能坐20人,所以如果成为有的人的心头好,那人大概是不太愿意推荐给别人的。同期来了一对似乎是附近工作的上班族。也许女人对美食天生有感知,上班族进店后,女同事就开始滔滔地跟男同事说这家店的口味正,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这地方。也有路人来寻鲜,见老板就问:“海南鸡饭是海南的美食吗?”大概遇到过太多这样的问题,老板镇定地回答说文昌鸡是海南的,但海南鸡饭其实是新加坡美食。海南人在新加坡上岸时,早已抢滩登陆的广东人、福建人、客家人、潮州人已经将木工、酒楼、技工、中药店、杂货铺等各行各业瓜分完毕,海南移民于是只得从事中国人的老本行——“厨师的干活”。(沈宏非《上流社会知识竞赛》,2009)如果要形容这家店的海南鸡饭套餐,我能想到的是“稳妥”这个词:一只鸡的精华被妥帖地收拾进海南鸡饭中的每一部分,鸡肉的口感是柔嫩的,肉的颜色透着浅粉而不是烫过头的白;鸡皮整体是紧实脆弹的,有种被护理到位的感觉;鸡肉下垫着黄瓜片,衬出清爽的味道;大概担心夏天客人的胃口,盘中还配了写酸甜的萝卜丝。而最让我感到满意的是浸透精华的鸡饭:用鸡油将米饭炒过,再用烫过鸡的鸡汤来煮饭,盛出的米饭再撒上被爆香的红葱头。在鸡饭之前,我还听过“牛油拌饭”、“猪油捞饭”,这类油饭其实是物资贫瘠时代的发明,利用动物油脂来弥补肉食匮乏的饮食,也做到了物尽其用。鸡坤茶室的鸡饭除了香,还带着一种舒爽,每一颗喝过鸡汤的米粒,分明却不油腻,作为佐料的红葱也不抢味道。一口饭,一口肉,再喝口萝卜鸡汤,不知不觉地就清空了盘子,摸摸肚子,妥了。张艾嘉前些年拍过一部电影就叫《海南鸡饭》,借着食物的线索来说家庭的故事。电影中被很多人记住的一金句是:Life
其他
红豆之家:我和 Nicole 的故事
也成了家人一般的存在。我画的明信片,她会让她弟弟给我印刷纸张的建议;我会跟她分享自己关于未来的想法,即使是不清晰而迷茫的想法,也会被认真地倾听和考虑;从福州回北京后,我给
其他
大概只有你不变
昨晚朋友圈里都在传学校里的“国交餐厅”停业的消息,这家馆子也贯穿了我的大学记忆: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和爸妈在这里吃的烤鸭,师哥带着来吃国交的“新派水煮鱼”,吃定姑娘们的那道紫薯山药泥,大四毕业典礼后班级的散伙饭……常常的变化,让不变成了稀罕。前段时间我计划在这个毕业季画点有校园代表性的食物,问了一圈,斟酌过后最合适的答案还是只有它:广院肉饼——常见于食堂早餐,0.6元的亲民单价任物价飞涨,数十年不变的味道口感,它的定力胜过了广院传奇的水煮鱼和国交餐厅,大概也是唯一能连接新老广院人味觉记忆的食物。实话说,作为嗜甜的南方人,我的早餐一般只在糖火烧、奶黄包和豆沙饼中间选择;可是只要看到食堂师傅端出摞成金字塔型的肉饼堆,就会觉得很安心。关于肉饼,我不垂涎于它的滋味,而更好奇它在每代人口中的“曾经”:那个最早做肉饼的食堂师傅在哪?为什么肉饼成了广院中受众最广的早点?每一代广院人和肉饼之间都有过什么样的故事?一种恒常的食物具有的意义究竟为何,是否真有人为了维系这种恒常而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努力?恒常的事物,总是默默存于生活中,不会期许得到别人特别的注意。所以我很想邀你留言,说一味你的肉饼记忆。(第一次尝试做的食物动图)
其他
揭开锅盖,这夏天的第一道味
锅边(鼎边糊),福州的一味传统小吃。尤其当立夏到来,按照传统家家户户要煮锅边配碗糕。后来这样的搭配常见于传统的早餐铺中。锅边是温柔的:借蚬子的鲜作天然的味精,蚬子汤作锅边汤底;将柴火烧旺,使大锅锅沿均匀受热;磨好的米浆快速围着锅沿倒下,木质的锅盖稍盖数秒,米浆就被“纹熟”;轻轻将米浆片拨入蚬子汤,加上紫菜,香葱和芹菜段;用鲎壳制的汤勺舀出盛入碗中。我喜欢看人做锅边时倒米浆的动作,顺时针抡一圈,就将米浆薄厚均匀地撒下,黑铁锅骤然变雪白。我喜欢小时候的早餐,母亲会带着不锈钢的保温壶去早市,回来的时候保温壶里盛满热腾腾的锅边。我喜欢锅边的极简和内敛,正如螺蛳粉不见螺蛳,锅边中也不会有蚬子肉,借了味道就无须再留下无味的食材;或者说,你只有喝汤才能感受到闽地饮食的诚意。福州湿热的夏天里,清早吃一碗锅边,搭配炸芋粿和虾酥,吃得大汗淋漓之后,一抹嘴,顿觉通体舒畅。
其他
Barista:萃取细节的人
魏然一边收拾着当天萃取了10小时的冰滴咖啡,一边熟练地用英文询问这些年轻人喝什么。接着准备制作六杯咖啡的他,最先端上了外国女孩点的玛琪雅朵。十六岁的蓝眸女孩喝下第一口玛琪雅朵,便露出会心微笑。
其他
1000小食计划:这可能会是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
接完第一个商用邀请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诸多局限。为了实现自己当个“业余插画师”的愿望,所以正式给自己立个1000小食flag——就是画满1000件食物。以目前的进度来看,大约是1/10处吧。
2016年4月17日
其他
两月不写,便觉舌头退化
晚上老爸打来电话,说两天没听到我声音,也没怎么给家里发微信。我觉得父母跟子女之间有种天然的感应能力,当我和朋友们刷夜撸串玩得忘乎所以,他们不会打电话来;可是当我稍一陷入情绪泥沼,他们的电话也会随之而来。
其他
火锅在等一个人
人是需要仪式感的,比如在2015年和2016年之间莫须有地画一条线,然后和亲近的人手挽着手一起跨过这条线。跨年,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该翻篇了,该改变了,该立新了。于是跨年必有局,大局必有锅。我跨年的仪式是从后海边上的一家私房火锅店开启。为什么是火锅?因为赶赴饭局的人总有先来后到,而火锅一架,无论多晚来的人都不会吃到冷菜。为什么不是重庆火锅,因为饭局上的七个人中有三个重庆人。当晚我估着约定的时间,留了半小时先去地安门的秋栗香买了两斤栗子,然后抱着两个发热的牛皮纸袋往后海去。这家私房火锅店开在银锭桥胡同里,钻进胡同,后海的夜夜笙歌就只能徘徊在胡同口。走几步后就瞧见一间窗户透光的平房,进去之后发现这家火锅店是真小,长条桌被我们预定后就指剩下一张四人桌。小小的火锅店里还挂着圣诞的装饰,墙上是手写的菜单,长条桌边挨着水族箱,冰柜里摆满比利时啤酒,墙上电视里正放着《我的少女时代》——正是这部电影让龙爷端着碗里的,却始终看着电视里的。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也是好久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了。这家店的招牌是“牛三鲜”火锅,自制的贵州风味锅底里放了好些牛腩肉,牛百叶和牛蹄筋。锅里的肉已经炖煮了些时间,夹起一块牛蹄筋送进嘴里,原本只在口感上精彩的牛筋肉,却吸饱了汤汁要证明自己的滋味底蕴,而牛腩肉也是酥烂地直接可以化在嘴里。好吃的东西一定是花时间的,所以这家火锅店目前只接受预定,大概也是为了让食客能够真正尝到“入味”的火锅。火锅吃到半程,锅底的肉基本被吃尽,被导师留住讨论论文的阿然终于推开店门。好在还有涮菜可吃,店里特色的浙江细粉干和手擀大饼入锅煮后其美味程度超出了我们期待,粉干裹着汤汁可以吸溜,而薄韧大饼在锅里久煮不颓。这家店上菜也很有意思,涮菜是被一道一道端上来的——我猜想店家是洗好一盘菜端上来一盘的,真是处处充满小而美的气质。一行人吃饱了准备起身离开,电影里正上演男女主角分别的桥段,而电影外的龙爷恋恋不舍。跨年仪式的主要环节将在阿巧家进行。毕业后阿巧搬进现在的房子,那时房中还有一只泰迪和一位常出差的室友。而这个房子现在的样子,则更像阿巧自己的屋子了:进门边上就是文学青年的书架,餐桌上铺着素色桌布,上头摆着一台博朗音箱和复古款德隆面包机;原先碎花沙发被阿巧罩上了米白色的套子,沙发上抱枕的几何图案和茶几桌垫、地毯相呼应。房间门上贴着阿巧自己画的“连线画”,正参观着,她又给我们展示从朋友那边买来的两张复古贴画。图为阿巧家客厅的原生态模样阿巧把自己的手机插在音箱上,众人懒坐在沙发上,伸手可及的地方是阿巧提前备好的一整个收纳箱的零食,还有阿巧自调的“螺丝刀”——这跨年的姿势未免太过舒服。其实阿巧也在找室友,因为一个人背这房租实在太困难,毕竟这位置打开客厅窗户就能看见对面街的“Joy
其他
胡同里的广告人食堂
国际4A广告公司奥美的北京办公地位于金宝街,与金宝街毗邻的东堂子胡同里有一家小餐馆,堪称奥美人的小食堂。每到中午,这家小食堂里就会出现脖子上还挂着红色工牌的奥美员工,每个人不需要看菜单就直接喊老板娘点一份鸡丝凉面和一杯绿豆沙。不同于这条胡同里其他苍蝇馆子,这家小食堂被老板娘收拾得干净温馨。晴天的时候,阳光直接落在吧台上,掉进酒架上的鸡尾酒瓶和高脚杯里,看得人心情格外透亮。家用冰箱放在吧台边上,老板娘直接从里头取出前天晚上做的绿豆冰沙。墙上的酒单内容也颇为丰富,各种鸡尾酒被命名以血与沙,丘吉尔,亵渎法律,纽约人,维瓦维拉,巴哈马妈妈……让人心想老板娘莫非是前奥美文案?朋友说老板娘已经动了国庆后关店的念头。今天问起,老板娘说自己现在也很为难,一方面老主顾们一直在挽留,另一方面自己手头又有个颇有市场的项目想做。又言开餐馆着实辛苦,每天都得忙到凌晨一点,也许以后就将这里作为一个歇脚喝东西的地方。这家小食堂的风格也是几经转变才确定下来,或者说是专门为在附近上班的奥美人所设。这里既有日式串烧,也有中式面食,既有西式沙拉,也有饮品和鸡尾酒——十来平米的小食堂营造出了家庭厨房的日常感,换言之任何时间你都有可以来这里坐一坐的理由。鸡丝凉面几乎是常客们的必点主食,面条的分量能够满足男士的胃口,女士则可以跟老板娘要求来2/3的面条;作为面码的黄瓜丝是老板娘仔细削干净了皮,吃起来爽嫩带水,长短薄厚恰当入口后丝毫不觉得突兀。带我来的朋友说,她都舍不得往这凉面里倒辣子,因为淋上秘制酱汁的面本身味道就足够好,添上辣反倒可惜。天渐冷,店里的日式小火锅开始热起来。原先小食堂里卖的是现煮麻辣烫,大概因为等待的时间太令人焦虑,所以现在改成小火锅,老板娘事先热好,点完单没多会儿就能上。邻桌的三个姑娘一人一口小火锅,搭配着白米饭和酸梅汤,看起来也是吃得心满意足,老板娘还记得其中一位姑娘是不爱喝绿豆沙的。冰绿豆沙是夏天里的明星款产品,不要用吸管,嘴对着杯沿喝一大口,身体温度自动降三度。即使吃到最后喝这绿豆沙,也不会有被水稀释的感觉,这让人甜进心里。店里的奶茶是隐匿的美味,茶与奶的和谐比例让这奶茶既浓醇,又能喝出茶味。而顺滑的口感大概没有什么秘诀,唯有厨房里的用心态度。这家几乎成为奥美小食堂的店,作息时间几乎和奥美时间同步,只有工作日营业。奥美放假的时候,小食堂也放假。广告人中午能在这吃顿不妥协的午餐,下班后结伴来这儿吃串喝酒吐烟圈,朋友心有所失地说“如果关店以后去哪找这么好吃的鸡丝凉面!”在我看来也许不是没有更好吃的鸡丝凉面,而是再没有一个能够跟广告人身心如此同步的地方,在由豪华酒店和政府机构占据的地界中,放眼望去只见高级餐厅,奢侈品专卖店和养生礼品店,而这里独有一份不卑不亢的安心闲适。临走时老板娘看了眼我们几乎吃空的杯盘,满意地说:“你看这餐有主食有肉有蔬菜有喝的,搭配挺好。”这都得益于这家小食堂特别的菜单设置。今天星期五,老板娘对每个离开的客人都道“周末愉快”。老板娘,周末愉快。——————————燃串嘟厨房地址:东堂子胡同48号人均:40元营业时间:周一到周五
其他
残街,我们聊聊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烟火啊”?看了排在前几位的答案,都一致呈现出市集景象:小县城里的卖货人,宰杀家禽的养殖户,早市里刚揭开的馒头屉,欧洲的旧货集市,菜场里红红绿绿的蔬菜……这种“人间烟火”的场面我常在学校的西门口望见。西门口对着的那条“残街”似乎是很多学校的标配:有全国通吃的烤冷面,肉夹馍和重庆小面,冬天有应季的烤红薯和冰糖葫芦,还有全国四大连锁之杨国福、鸡公煲和兰州拉面。然而,冒热气的食物跟会喘气的人,就构成了所谓的“人间烟火”吗?相对于校园里的平静和体面,残街确实更接“地气”:充满油污的街道,垃圾车与食贩的推车并行,餐馆的LED屏上滚滚的红字显示6元钱的特价菜品,配钥匙的摊主晾着客人,只因为连不上旁边水果摊的WiFi。在残街走过第五年,依然没有跟这条街产生太多的联系。这条街的人间烟火,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布景,远远看起来能让人产生温暖的感受就好了。毕竟往来其中的,还多是不食烟火的人。去年年底写过一篇文章叫《港奶配凉皮的残街残念》,因为彼时听说一家名叫TMM的甜品店要重装转型,让残街的明星流动摊“秦侨府”入驻甜品店。当时为这种混合经营的残街模式,内心感到深深寒意。之所以对TMM这家甜品店有所惦念,一来是因为他们家的港式奶茶,二来是因为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叫“小海”的话唠店员。来年,TMM被一家叫做“忘忧食糖”的甜品店取代,秦侨府的实体店则选择了位置不太好的东街北口。最近路过残街时,又发现了一家风格与周围店铺颇为不同的甜品店。店名让人印象深刻又不明所以,叫“二喵的万事屋”。于是这天由着自己好奇的性子,进店探了个究竟。刚过下午的饭点,店里只有一个年轻女孩坐在一张桌前敲电脑。对于第一次去的店,我都会认真地把店里菜单翻个遍。菜单上每一款饮品和甜品都是手写的长长两行说明。因为店主给它们都配了诗或歌词,以至于我看的时候,就先掉进了这些诗歌辞藻里。翻到甜品部分最后一页,终于看到了关于这家店的说明:之所以叫“万事屋”,因为这里可以付费跟店老板聊天,聊现实的工作生活失恋,或者聊虚妄的历史诗歌哲学和电影……万事屋,本科班里有两个姑娘做过一个同名的播客节目,她们俩住一个寝室,分别叫“七喜”和“八炖”。七喜的声音清亮跳脱,就跟雪碧开盖“噗嗤”那刻一样沁透人心。八炖的声音就像小火慢炖锅,听起来有点散淡。她们聊的路子也十分宽广,儿时动画、国产电视剧、可以玩的音乐,还有情感八卦。后来我把万事屋的照片发给七喜,她说她想回学校了。我在残街这家万事屋点了港式奶茶,好像要把去年在TMM喝的奶茶给续上。店里年轻女孩在我看菜单的时候倒好了热柠檬水,点完单后就进厨房制作奶茶。从制作时间来判断,这奶茶的确是奶茶,端上来的时候还贴心地配了三块方糖。原来TMM卖的港式奶茶,搭配的是装在塑料罐里白砂糖。店里的细节也能透露出这个年轻店主的服务主张:每张桌子下都至少有一个电源;冬天室内同时打开暖气和排气设备,既保暖又透气;还有在杯子刚见底就会给你加热柠檬水的男服务员。这些举动和周边那些服务粗犷但客流充足的馆子相比,确实不接地气。但无妨,反正来的人,胃里装的即使是炒饼凉皮,心里还是会渴望厨房与爱。其实人人心里都会有千万事,但是得找地方将它们先放下,比如在万事屋里聊天,比如翘课录档播客节目,或者在下班后一个人去逛超市菜场。距离本科毕业已近半年,间或听到一些朋友们的分合来往和水深火热,每回内心的感受就跟站在西门口望着残街是一样的。最近会把在日常生活中捕获的灵感随手记录进一个只显示两行字的日记App里。有一天听到一个刚刚返京找工作的朋友说:“我实在受不了只有电磁炉的厨房,因为只能煮些’咕嘟咕嘟’的东西!”“咕嘟咕嘟”就好像说着“孤独孤独”。看来没个炒锅电烤箱榨汁机的人要注孤生了。不过转念想啊,只要能见着烟火,就不会活得太糟吧。P.S
其他
胡同馆子和没有尽头的对话
如果我和你约在一间胡同馆子里吃饭,那么我们的交情一定不会浅。只有和相识已久的友人,我才会选择胡同里的小馆子见面吃饭,因为我知道你不会为路上七寻八找耗费的时间而怪罪我,我也知道你不会嫌弃这馆子逼仄邋遢,只要见的人对,菜好吃。大概因为好奇,所以每次瞥见亮灯的胡同总有走进去看看的想法。对我们来说,约在胡同里的饭局,在找寻胡同的过程中已经开局。走在老城区的主街上,我们略显紧张地东西张望,生怕不留神就错过几条胡同。幸运的时候,那间馆子开在胡同口,你一转弯就能看见发光的招牌,于是暗自庆幸自己心细。但有的时候,胡同馆子偏藏得深,胡同里是民居和便民超市——都是你在地图软件上根本找不到的参照物。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集中注意往胡同深处去,这种体会就像小时候淘米缸里的量杯,伸手下去不断摸探目标。经过几个拐弯,或者几次要不要回头的艰难选择后,终于找见友人相约的馆子,你见面第一句一定是说:“这地方还挺难找啊”,这时作为友人的我就会讪讪笑。胡同馆子因为离民居近,是附近住户时常光顾的地方,虑及口碑传播的影响力,味道一般不会差。不显眼的位置和不精致的装修,降低了这些馆子的固定成本,所以大都做到物美价廉。然而对我来说,选择胡同馆子最重要的原因,是亲近感。馆子里的桌子都不大,人和人自然挨得近;食客都是小家庭,熟龄夫妇,老人和交心朋友,话题取自生活浓淡,即使空盘之后继续絮叨也不会遭人颜色;胡同馆子将外部空间的存在感最大弱化,夜晚外头就是麻黑一片,白天外头也只有偶尔路过的车铃响,所以时间只是轻声路过,而对话没有尽头。在雪后雾气弥漫的夜里,和两个初中同学约在西四八条的胡同馆子。如果不是因为两人都在大海淀地区,我极少有机会从东五环边跋涉去西城。这间馆子的特色在于将云南菜和北京菜进行了本土融合,据说原是云南老板开的云南菜馆,但是安身在北京胡同中,怎能不虑及周围街坊想吃肘子卷饼的需求。所以十年下来,菜色日渐丰富,既有云腿山菌特色米食,也有卤煮酱肘胡同菜。翻阅厚厚一本菜单,如同看这间馆子的十年日记。颇有趣的细节是,大多数菜名旁边都附上了“菜龄”,最长的为10年,如招牌的私家小炒,昆明煎土豆,还有一大部分5年菜龄的菜,大概是因为南北融合,所以将云南特色食材如云腿,鸡枞,饵块等用北方菜的手法料理。八条一号餐厅特色菜“私家小炒”另一道招牌:昆明煎土豆两个友人一人学的是经济,一人学的是法律。我们三分别阐述完各自对学习第五年专业的感受后,又谈及思维养成,生活规划这类人跟人差异巨大的话题。虽然初中毕业后和他俩深谈的机会不多,但是这次交锋内心依然感叹,学霸还是当年的学霸啊。其间触动颇深的一个话题,问学经济的友人如何能和女友维持六年感情。他思忖下,纠正说:“为了维持关系多累啊。”—两个人在一起是常态才对,分开才是非常态。所以你应该问为什么我俩没有分开。这种生活体验类似于,人在茫茫宇宙中,落在了某一个星球,而星球上是她。换句话说,这是概率事件啊。—那你怎么确信就是她了呢?也许你还没遇到对的那个人呢?—没有对不对的问题,只有合适不合适。而和一个人在一起几年,足以了解是否合适。—可是和一个人在一起那么多年,未来还要继续在一起,失去了新鲜感怎么办?—可能对于有的人来说,感到新鲜是彼此吸引的前提。而我就是在一个偶然机会落到那个星球上并且获得了归属感,换句话说,新鲜感对于我的爱情来说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学经济的友人说出这些话时,我突然感慨:无论爱情还是经济,在他眼里都是门纯粹而明晰的学问。当我们茫茫宇宙般的话题进行到一半时,桌上的菜已经吃得差不多。好在那盘宫保味的鸡丁虾球小炒里有许多花生米,所以聊天过程中,还可以用筷子不时拾起花生米咀嚼。另一间胡同馆子在雍和宫附近,大概因为是个香火旺盛的地段,所以即使是深处戏楼胡同,这家馆子的人气也较之西四那家高了不少。提前定了位置前往,被安排二楼空间。馆子做的是平价的胡同菜,招牌菜“鸡里蹦”是道偏甜口的鸡丁虾球小炒,性价比颇高,几乎每桌都会点。馆子里的京味小吃除了豌豆黄芸豆糕之类的传统品种,还有颇让本地小孩怀旧的“棉花糕”,白净松软的大米发糕,慢慢嚼能尝到甜,或者蘸炼乳,温柔的奶味甜香一下唤起味蕾的童年记忆。棉花糕和刚从西藏“受苦”回来的姑娘在这间馆子吃饭,因藏地饮食匮乏而消瘦半个多月后,她带着胃口最先回来,于是洋洋洒洒点满一桌子菜,以至于吃到后来得把凉菜往隔壁桌子上放。虽然胃口回来了,但流浪的心显然还在路上。我只想问问这位现在身处英国的姑娘,回拉萨开客栈的心愿还在不在?除了前头两家传统的北京胡同饭馆,第三家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后海南沿的“我家小馆”。这是间小居酒屋,你需要穿过后海银锭桥边一溜声色酒吧,等走到周围的声响稀落,就可以在看见前方小馆发出的光晕。前后不着调的小居酒屋,每天晚上独自对着沉睡的后海。拉开门,深夜食堂的即视感扑面而来,差别是老板尚年轻。一人前往的客人多安排在板前,看老板忙碌地烤串或者看眼电视里五郎嚼动食物,独自享受这种片场气氛。多人聚餐被安排在靠窗的两个卡座,卡座边的墙壁贴满食客的照片。一层层重叠的照片之下,几近褪色的那几张照片,老板应该知道关于它们的好多好多故事吧。如果老板有一天关了小馆,继而把这些年遇到的故事写下,精彩应该不输《深夜食堂》。小居酒屋挂满了往来食客的照片六个姑娘各自捧一碗茶泡饭,吃着泡姜片和关东煮,热腾腾食物的暖心程度更甚男友。相互交换感情经历也许是快速熟络的捷径,但是感情一如茶泡饭,虽然有的人碗里是鲣鱼,有的人是梅子,但是回味起来皆如茶泡饭一样淡然。对这家小酒屋的念想,是在吃过黄油土豆后产生的。黄油土豆有一种美味关系是:You
其他
请给我画一只羊
亲爱的朋友,我有一个请求:请给我画一只羊。照片里是这只羊要待的地方,b612小行星,由巧克力糖霜构成光滑的星球表面,能够折射宇宙星辰的光辉,衰落的星星碎成金箔落在小行星上,等待数光年后形成一座新的金矿。b612小行星的巧克力地表下是许多年前小王子留下的开心果,他希望人们在挖遍金矿后会发现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有一个连小王子都没有发现的秘密是,在开心果覆盖的地心里,是些许泛着微酸的覆盆子酱。小王子从未留意到地心的覆盆子,以为星球的土壤上只会有快乐和浪漫的故事。直到有一天他在履行中遇见狐狸,当他们在麦田里告别的时候,小王子才终于明白他一直困惑的问题:覆盆子与巧克力和开心果的羁绊才让b612成为唯一一个能诞生玫瑰的小行星。每到日暮时分,小行星都会和落日相融,化成世人口中一种叫做“眷恋”的味道。来自:放羊姑娘这款浓郁的巧克力甜品名叫“宙”,来自菊儿胡同里的“幸菓”————————————放羊姑娘开通账号一年有余,初衷是寻求自由的表达途径,并以食为契机寻找击掌的默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写过故乡饮食,也写过帝都食事,无论吃的是什么滋味,总归会留下一些感情在碗底。在草木皆兵的生活里,人与现实在餐桌上暂时休战,餐桌的地位日益变得神圣起来,甚至背负了人的精神自留地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日本的职业剧(比如《半泽直树》)总会留下相当的戏份来呈现吃饭的情景。用一句话来描述人的一天,早餐是冒号,午餐是逗号,晚餐是句号。三餐俱全,这一天才是完整。因此做跟食物有关的事情也能让自己感到放松,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图画。
其他
胡同里的广告人食堂
国际4A广告公司奥美的北京办公地位于金宝街,与金宝街毗邻的东堂子胡同里有一家小餐馆,堪称奥美人的小食堂。每到中午,这家小食堂里就会出现脖子上还挂着红色工牌的奥美员工,每个人不需要看菜单就直接喊老板娘点一份鸡丝凉面和一杯绿豆沙。不同于这条胡同里其他苍蝇馆子,这家小食堂被老板娘收拾得干净温馨。晴天的时候,阳光直接落在吧台上,掉进酒架上的鸡尾酒瓶和高脚杯里,看得人心情格外透亮。家用冰箱放在吧台边上,老板娘直接从里头取出前天晚上做的绿豆冰沙。墙上的酒单内容也颇为丰富,各种鸡尾酒被命名以血与沙,丘吉尔,亵渎法律,纽约人,维瓦维拉,巴哈马妈妈……让人心想老板娘莫非是前奥美文案?朋友说老板娘已经动了国庆后关店的念头。今天问起,老板娘说自己现在也很为难,一方面老主顾们一直在挽留,另一方面自己手头又有个颇有市场的项目想做。又言开餐馆着实辛苦,每天都得忙到凌晨一点,也许以后就将这里作为一个歇脚喝东西的地方。这家小食堂的风格也是几经转变才确定下来,或者说是专门为在附近上班的奥美人所设。这里既有日式串烧,也有中式面食,既有西式沙拉,也有饮品和鸡尾酒——十来平米的小食堂营造出了家庭厨房的日常感,换言之任何时间你都有可以来这里坐一坐的理由。鸡丝凉面几乎是常客们的必点主食,面条的分量能够满足男士的胃口,女士则可以跟老板娘要求来2/3的面条;作为面码的黄瓜丝是老板娘仔细削干净了皮,吃起来爽嫩带水,长短薄厚恰当入口后丝毫不觉得突兀。带我来的朋友说,她都舍不得往这凉面里倒辣子,因为淋上秘制酱汁的面本身味道就足够好,添上辣反倒可惜。天渐冷,店里的日式小火锅开始热起来。原先小食堂里卖的是现煮麻辣烫,大概因为等待的时间太令人焦虑,所以现在改成小火锅,老板娘事先热好,点完单没多会儿就能上。邻桌的三个姑娘一人一口小火锅,搭配着白米饭和酸梅汤,看起来也是吃得心满意足,老板娘还记得其中一位姑娘是不爱喝绿豆沙的。冰绿豆沙是夏天里的明星款产品,不要用吸管,嘴对着杯沿喝一大口,身体温度自动降三度。即使吃到最后喝这绿豆沙,也不会有被水稀释的感觉,这让人甜进心里。店里的奶茶是隐匿的美味,茶与奶的和谐比例让这奶茶既浓醇,又能喝出茶味。而顺滑的口感大概没有什么秘诀,唯有厨房里的用心态度。这家几乎成为奥美小食堂的店,作息时间几乎和奥美时间同步,只有工作日营业。奥美放假的时候,小食堂也放假。广告人中午能在这吃顿不妥协的午餐,下班后结伴来这儿吃串喝酒吐烟圈,朋友心有所失地说“如果关店以后去哪找这么好吃的鸡丝凉面!”在我看来也许不是没有更好吃的鸡丝凉面,而是再没有一个能够跟广告人身心如此同步的地方,在由豪华酒店和政府机构占据的地界中,放眼望去只见高级餐厅,奢侈品专卖店和养生礼品店,而这里独有一份不卑不亢的安心闲适。临走时老板娘看了眼我们几乎吃空的杯盘,满意地说:“你看这餐有主食有肉有蔬菜有喝的,搭配挺好。”这都得益于这家小食堂特别的菜单设置。今天星期五,老板娘对每个离开的客人都道“周末愉快”。老板娘,周末愉快。——————————燃串嘟厨房地址:东堂子胡同48号人均:40元营业时间:周一到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