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己才了解滋味的苹果〡在地厨房×回山计划
这是将在北京秋天尾声举办的新一期「在地厨房」体验招募,也是今年由「1000小食」设计的第七期在地主题,第 12 场体验活动。
什么是「在地厨房」?这是由专注本土饮食传播的「1000小食」发起的系列食谱体验项目。
每一期我们将体验亲手制作、亲口品尝「在当季、在本土、在当下」的食物。「1000小食」通过深入个体经验的食谱调研,食物为核心的体验设计,让每个人在现场与食物建立新的连接,也修复每个人与自然、与生活、与自己的关系。并通过「在地厨房」不断探索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生活存续的可能性。
本期「在地厨房」我们又要回山了!我们再度联合「回山计划」——由位于北京密云区的 Hobo Farm 发起的一年两季的在地项目,回到山中感知积存了一整年时间的果实。
春天回山,土地刚开耕,我们从地里挖出野菜,包野菜饺子,分享野菜家宴;
在地厨房「野菜在野」
秋天回山,我们采摘霜降后滋味才饱满的苹果,跟随富有经验的果农将果实分级,协力熬制新鲜苹果酱,最后品尝由 Hobo 主厨特制的苹果下午茶,分享彼此的苹果故事。我们希望这场体验能触动每个人关于苹果和家的具体回忆,也为当下的生活增添新的苹果记忆。
…
在设计这期围绕「苹果」展开的体验主题时,我想起艺术家朋友 meiyi 创作的独立出版作品《苹果书》。这本小书收录的,是人们在微信中与家人通信的各异日常,与苹果好像没有什么联系。
于是我问 meiyi,为什么给这个项目命名「苹果书」?她告诉我,苹果就是她小时候家里茶几上、饭桌上这一直都摆着的食物,平常到大家都已经不太想起来去吃——而家人在微信对话框里分享的平常事,恰如这些苹果的存在。
苹果是一种日常不可见的水果,当意识到这点时,我也发觉自己很久没有吃苹果了。
便利的当代生活中,线上平台总是会优先推荐应季最水灵稀缺的水果,苹果作为一年四季的常驻水果,显然缺乏竞争力;偶尔回家的时候,家人更不吝用南方热带水果来填满我的肚子,而不再是我小时候每天都会吃的一颗苹果……
我开始重新吃苹果,格外认真地感受、辨别着富士、洛川、黄元帅、花牛、红玫瑰的差别,惊奇地发觉苹果核在变得越来越小,小时候父亲切完苹果似乎还会留出一块方形果核,但现在这块果核区域似乎所剩无几;削苹果也给我带来一丝新鲜(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削皮直接啃苹果吃),刀划过水果表皮的触感变得丝滑,削下一层薄薄的果皮;切苹果的时候,想起童年常会在饭后吃到的「蒜味」苹果;还会想起父亲教我的挑苹果诀窍,现在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我想,如果有一种水果可以承载每个人的记忆,建立人和人的对话,那一定是苹果。
每个人都有一颗
自己才了解滋味的苹果
大概没有一种水果,可以像苹果一样占据每个人的记忆一隅:
每天饭后作业前的苹果时间,是人生迄今最细嚼慢咽的时光;病中的煮苹果,成了每次生病时最大的期待;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很会削苹果的家庭成员;还有,山西运城苹果树下一起摇落果的孩子,新疆人家夜里祖孙三代人在安静客厅一同啃苹果的吱吱声,河南老家西屋里存放苹果的缸中永远散逸出新鲜的苹果香气……
当我们想起苹果,最深的记忆似乎都在家中,从家人手中递来的那一颗苹果——这些存在于许多日子里的习惯,我们曾经一日日不自知地重复着,直到有天认真回忆,才发现: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己才了解滋味的苹果。
苹果的记忆是一种恒常,永远新鲜。
这是一次从「记忆」里展开的农场苹果体验。
为了筹备这场体验,我向身边的朋友们采集他们的「苹果记忆」。在一些来自北方苹果主要产地的朋友记忆中,我看到了他们在苹果树下度过的童年时光、老一辈的苹果储存方式、跟随时代登台谢幕的苹果品种、每个人的独家苹果食谱,但最多的,还是那些被藏进苹果里的日常情感:
Luke(家乡新疆乌鲁木齐,现居北京)
那时候好吃的冰糖心苹果 10 元 3 公斤,柑橘也同样价格,和妈妈去买水果,我会主动帮她提东西,但当时 3 公斤对我来说特别重,沉甸甸的感觉好像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但也可能只持续到通货膨胀之前,后来物价就再没有 10 元 3 公斤这种了,烤肉也不是 1 元 1 串了。
英子(家乡山西运城,现居北京)
有一年回去,我们孩子的任务是摇落果,因为那年天气不好,导致很多果子没长大,收不了,出果率很低,树上剩下的小果子也不会自然掉落,所以我们摇落果,就是站在果树上使劲晃,把苹果晃下来,再从地上捡到编织袋里,拿去卖给收落果的人,落果的价钱比水果苹果就低多了,可能会拿去再加工,做果汁果丹皮之类的东西。
梁嘎(家乡河南,现居西安)
小时候,河南老家院子里总是熙熙攘攘很多客人,我常被爷爷点名道「丽,给客人洗点苹果」,认真又害羞的数一下几个客人,便去「西屋」掏苹果。「西屋」是个灯光黑暗的杂物,杂物间里面也还有偏房堆满了储存苹果的陶瓮和储存粮食的陶缸,微弱的窗光下熟练的掀开陶瓷瓮上面铁皮帽,不见苹果只闻其香,苹果快没的时候我的咯吱窝架在缸边上才能够得着底部的苹果,不管什么时候拿,那些香味总是新鲜的,不知为什么总也想不起来小时候吃苹果的口感。
一点(家乡内蒙,现居成都)
吃苹果会想到我爸,还因为我第一次学习削苹果皮就是跟我爸。小时候家里厨房都是我妈在管,我爸只会做那么两三个拿手菜,隋唐演义里面有个角色叫程咬金,只会三招,我爸老拿他来自比。就是这么一个男人,偏偏苹果皮削得又薄又长,一颗苹果一刀下去都不会断。我之前只觉得惊奇,写到这突然有点好奇,他起初是为什么学会削苹果的,以前削过的那些苹果又都给谁吃了。
我们将带着更多的苹果记忆回到 Hobo Farm,与参加本期「在地厨房」的朋友们分享。而每位来到现场的朋友,也会在苹果茶话会上,留下自己的苹果记忆。
…
用时间换时间,
从苹果树到苹果酱
不同季节的苹果园
时间能够沉淀记忆,也能够让果实沉淀更充足的滋味。
一周多前,我进山探访果园,沿路已经遇到售卖自家苹果的村民,这与 Hobo 的伙伴告诉我的霜降后采收苹果的信息好像有出入。询问后才知道,很多村民为了不错过国庆假期的外来客流销路,提前摘了苹果。后来我们在山上走了一圈,Hobo Farm 是少数还有满树苹果挂在枝头的果园,还制作了很多有趣的小标语敬告路人,就是为了让苹果留到霜降后,绽放出全部的甜味。下周六的体验,也将完成 Hobo Farm 今年最后的苹果采收。
摘下果实,制成果酱,大概是最长情的储存方案。随着果肉里的水分释出、蒸发,水果的风味与香气变得浓郁鲜明,制作者要耐心翻拌搅动着锅子,才能保证果酱不熬成焦糊。身边有一位热爱制作果酱的朋友告诉我,他之所以喜欢做,也因果酱很适合作为心意与人分享。
付出一下午的劳动,带走一罐生长了一整年的苹果化身的果酱,这也是一次用时间换时间的体验。
劳作结束,我们将举行苹果茶话会,一起品尝 Hobo 主厨特制的苹果下午茶点,并分享各自的苹果记忆。
拟定苹果下午茶包含:苹果拿铁、苹果派、苹果面包布丁、苹果干,以及彩蛋苹果食谱。
本期「在地厨房」体验环节包括:
本场「在地厨房」举行时间:
10月29日(星期六)13:30-16:30
体验地点:
Hobo农场,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巴各庄村唐家寨 11 号院(提示:报名者须自行前往体验地点,🔍导航搜索 Hobofarm)
一些说明:
本场体验限定人数为 12 人,报满即止。
因体验地点距离北京市区较远,驾驶车程近 2 小时,可安排周边住宿一晚,次日返程。如当日往返,可在 Hobo Farm 晚餐后,稍作休息后返程。
报名时请先付款锁定体验名额,因食材和内容筹备均需投入成本,如活动前两日内取消参加体验则无法退款,建议自行转让体验名额。
前往参加体验的朋友须配合遵守场地的防疫规定。
不需要丰富的厨房经验即可报名本场体验。
本期体验定价:350元/人
每期「在地厨房」体验都将坚持公开成本构成的原则。
当你花费 350 元购买本期体验时,其中食谱调研、内容制作及体验设计的时间成本占 48%,食材成本占 37%,物料制作及耗材成本占 15%。
报名方式
请在 HOBO+ 小程序直接下单本次体验产品,并留下个人信息。我们将提前与你联系沟通活动事项。
…
除了苹果的记忆
我们还将在山里留下:
今年 7 月,1000小食发起了《寻找 1000 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的招募计划。伴随着本期在地厨房落地,Hobo Farm 也将成为该计划的助力伙伴,在山里来收集朋友们的家庭食谱记录与故事。
我一直相信,把餐桌作为原点,可以把人生的一切快乐都纳入半径。食物是最鲜活生动的记忆,餐桌则是一切重要事情发生的地方,也是生活中最大的可能性:可以是一人的安静食光,也可以是亲密的食物分享,或者家人的团聚与分离。一代代的人们,在吃喝中成长,从家乡的餐桌到城市的餐厅,长大成年,遇人不淑,失恋受苦,努力工作,寻求安慰,然后在餐桌上醉倒或者重新振作,向前看,继续生活。
从山里,到城市,热饭入口,美酒入喉,得到滋养的不止是我们的身体,还有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干涸的幸福感。因此我们想和 1000小食共同发起这一计划,记录大家的家庭食谱:每个来到山里的客人,都可以留下自己的家庭食谱,并把关于这段食谱的记忆也分享给我们。
—— Hobo Farm 小刘
…
Hobo Farm 是 HOBO+ 首个落地的线下生活方式体验空间,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首个线下空间以「Hobo+Farm」农场酒店的形式呈现,希望成为令人感到归属和放松的乡村生活样板。
为离开家的人,在饭桌上建立家。通过记录、连接与创造,重建中国家庭食谱,探索本土饮食文化在当下的永续生活方案。
该计划目前包括食谱体验项目「在地厨房」、每周邮件发送的田野日志/newsletter《1000小食报》、饮食主题策展、主题家宴策划、独立出版物制作等。
了解往期「在地厨房」
#2 重启之食:山西手擀面 背景介绍〡体验回顾
#3 米有时节:福州清明粿 背景介绍〡体验回顾
#4 野菜在野:从土地到饭桌的野菜体验
#5 槐花之味:槐花麦饭 背景介绍
#6 凝·夏:消暑记忆,从探索一种口感开始〡杭州木莲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