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房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房颤的危害不仅在于会导致心衰,还在于可产生血栓,进而造成全身各处栓塞,使致死率和致残率升高。为了尽早确诊房颤患者并给予其规范化治疗,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打造房颤多学科协作团队,打破学科间壁垒,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一站式就医服务。
老人突发腹痛
66岁的王大爷一向身体健康,却于去年6月突然出现腹痛,且症状越来越重,并开始呕吐。于是,王大爷急诊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增强CT检查发现,王大爷的肠系膜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好在及时接受了介入取栓治疗,王大爷的病情才得以好转。
经询问病史发现,王大爷患有房颤。进一步检查发现,王大爷心房里的左心耳处有大量血栓形成,并有继续脱落形成栓塞的风险。经过房颤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后,王大爷被转入本部心内二科继续接受治疗。
针对王大爷的病情,团队给予其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经过8个月的治疗,王大爷左心耳处的血栓终于消失。考虑到王大爷的心房已经明显扩大,且房颤病程较长,有再次形成血栓的可能,于是,心脏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宾公、本部心内二科主任何涛组织团队讨论后,为其制订了“房颤射频消融﹢化学消融﹢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治疗方案。经过上述治疗,王大爷持续发作的房颤得到控制,且血栓被彻底清除。术后第2天,王大爷就康复出院。
多学科协作
2021年年初,医院就着手打造房颤多学科协作团队。无论在哪个科室住院,患者只要出现房颤相关症状,主管医生就会请心内科专职负责房颤会诊的医生前来会诊。此举让就诊于各个科室的可能患有房颤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救治。
这种模式下,患者入院后,医生除了要对本次就诊的主要疾病进行治疗外,对其他已知和新发现的疾病还会组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订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转入其他科室。让患者一次住院解决多个问题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有效提高了诊疗水平,缩短了治疗周期。与常规会诊不同的是,该模式下的多学科诊疗团队相对固定,可增加疾病诊疗的专业性,便于更早地发现和治疗房颤。
该模式运行以来,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被及时确诊并得到规范治疗。他们有因为脑梗就诊于神经科的患者,有因为急性阑尾炎合并房颤就诊于普外科的患者,有多次发生栓塞的急诊患者。
得益于该模式,房颤住院患者的会诊率从10%左右提高到50%左右,通过射频消融术获益的患者数量增长了5倍多。
从专到全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的患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疾病累及多个部位,有的疾病难找病因,有的患者就诊时就已是急危重症。这些情况下,单一学科的诊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作为一家百年综合老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流程、整合医疗资源,促进了多学科协作和融合。”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刘学东介绍,除房颤的多学科协作外,医院还开设了胃肠肿瘤联合门诊、妊娠期糖尿病联合门诊、颅内肿瘤联合门诊、疑难脑血管病联合门诊等近30种疾病的多学科综合门诊。该模式下,患者就诊时,各科室主任会牵头组织资深专家共同接诊,采取“三固定”原则(固定专家、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根据患者影像学表现,并结合其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第一时间给出个体化诊疗方案。该模式一站式解决患者因疾病复杂而奔波于多个科室的问题,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此外,为了更早地发现和治疗疾病,医院还采取“迎前服务”,为患者主动筛查疾病。“迎前服务”中,专业科室确定筛查条件,门诊部和患者服务中心根据筛查条件对门诊患者进行预审,并主动与患者联系。这样,在患者刚刚做完相关检查甚至还没有拿到检查结果时,医院就已对其提前筛查完毕,有时候甚至大体确定了治疗方向。筛查之举也能提醒接诊医生重点关注患者相关情况,避免误诊漏诊。目前,医院定期筛查的病种包括肺小结节、脊柱肿瘤、骨质疏松椎体骨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23种,并将陆续扩展到所有病种。
内容/来源于健康报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 叶梓 姬伟
往期精选
◆ 与子同袍丨青岛援沪核酸检测队30名队员凯旋◆ “一站式”综合服务更便捷!市立医院本部优化布局 打造医保、出院结算等综合便民大厅◆ 微创摆脱静脉曲张,女白领终于可以穿起美丽裙装◆ 助力乡村振兴 我院“组团式”帮扶模式全速开启◆ 国际爱肤日丨送给妈妈们的护肤秘笈
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