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中国丨叶一剑:特色小镇的下一站
热闹散去,理性回归
特色小镇的下一站
需要从理论走进现场
撸起袖子加油干
欢迎收看第二十一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05bifjjz&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以“既要在云端,又要在人间”的研究态度,践行行走、思考、写作、阅读、对话“五位一体”的治学路径,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附文字版:
之前我们对于特色小镇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但是,最近我们去遵义调研回来以后,对特色小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遵义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沟,它是属于乌江流域。乌镇的操盘手陈向宏在这里做了一个乌江古村的特色小镇项目。它虽然是个扶贫的项目,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个地方已经大兴土木,并且按照时间表来看这个项目正在加快的推进。
所以,看完这个事情以后,我就在思考。当很多人依然在对特色小镇的概念以及风险,进行不断的讨论时。其实有很多地方,包括投资人以及地方政府、操盘手,已经开始了对特色小镇的具体的实践。
这个事情给我带来的启示是,在今天这个阶段,特色小镇的下一阶段,是怎么做的问题。比如在政策的鼓励,包括共识的形成、方法上的思考,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应该看到,围绕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考虑特色小镇的策划、规划、建筑设计、融资、营销以及招商等怎么做,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认识到这个体系以后,接下来就针对每一个项目的具体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设计,进入实操阶段。
最近,我们去了山西长治。我们在对一个特色小镇策划的前期,就要对这个地方的在地文化进行细致挖掘。如果说不走到现场,对于在地文化的挖掘是永远不可能有结果的。
现在很多人在举办各种有关特色小镇的会议,同时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培训等等,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以为,其实更应该走到每一个地方,或者有建设特色小镇诉求的地方真正的去感受其独特的资源。然后,进行深入的在地文化的挖掘,基于此,进行特色小镇的策划。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投资人现在比较迫切需要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选址的问题、投融资的问题。在投融资问题里会牵扯到怎么解决长期投入、短期投入、政府的财政补贴,包括自有资金的投入,也包括将来产品的回收过程中到底怎么做。这些问题要基于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区域分布、不同的人口结构、不同的消费潜力等共同完成投融资模式的设计,我想这在办公室里是很难讨论出来的。
另外,从策划到运营是有完整的体系,这个完整的体系到底由谁去完成,从目前看到的很多案例里,有两种模式比较有启示,第一个是集团化的实现,比如华夏幸福、华侨城、万达这样的企业,它本身在整个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链上,已经有比较充分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参与特色小镇建设中80%的环节。
但是,对于很多想去进军,或者运作的投资人而言,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在没有能力的时候怎么办,其实可以尝试用另外一种所谓的“微小联盟”的概念去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具有相对有竞争力的小团体,共同围绕特色小镇去介入。最终实现各取所得,实现在不同的环节为特色小镇做支撑。
这种模式可能在很多实际的项目过程当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在这个现象过程当中,应该找到利益结合点,如何能够让各个环节上的不同企业找到切入点,同时也找到收益点。同时还要和投融资体系,包括在地文化之间,找到非常好的结合点。
接下来,对特色小镇的思考要从外部,或者从理念上的讨论走向现场,基于现场的独特资源禀赋和实际的情况以及投资人的实际情况,进而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供给,才能真正的使我们对特色小镇的讨论,从纸面上进入到特色小镇的下一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