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决定说摧伏一切魔外的师子吼菩萨

2017-01-26 作者:明贤法师 禅林网


师子吼菩萨,于往昔无量劫中,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历事恒沙一切诸佛,见不思议神通变化,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故常于释尊诸会,闻佛教言,祈佛说法。尤在《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中作大师子吼,广论“佛性”义,以此因缘,佛为大众宣说不可思议甚深佛法。


大般涅槃经 ·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节选)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实、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净、有常无常、有乘无乘、有性无性、有众生无众生、有有无有、有真无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作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者,今恣汝所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我实不见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有来问我不能答者。”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即从座起,敛容整服,前礼佛足,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适欲问,如来大慈,复垂听许。”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诸善男子,汝等今当于是菩萨深生恭敬尊重赞叹,应以种种香华、伎乐、璎珞、幡盖、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殿堂而供养之迎来送去。所以者何?是人已于过去诸佛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是故今于我前欲师子吼。


“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众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诸善男子,是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欲如是大师子吼,是故汝等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告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若欲问,今可随意。”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智慧庄严?云何名为福德庄严?”


“善男子,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庄严;福德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所谓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庄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是故能问甚深妙义。我亦具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一二种,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种。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为生死?爱无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


“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上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球。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越、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


“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到我所各相谓言:‘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斋法。’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


“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目,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有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缘。善男子,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云何非尽?以其常故。云何非尽非非尽?一切尽相断故。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果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为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华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几法,得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世尊成就几法,得了了见?”


“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云何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静,四者、精进,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赞叹解脱,十者、以大涅槃教化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


“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恶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恶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贪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逐我后,令诸四部悉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令我先为四众说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语,亦令国王大臣长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上妙屋宅。’为生死欲,是名恶欲。云何大欲?若有比丘生于欲心,‘云何当令四部之众,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碍智?’为于利养,是名大欲。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若刹利居士、若婆罗门皆得自在,为利养故,是名欲欲。若不为是三种恶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为二十五爱,无有如是二十五爱,是名少欲。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


“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善男子,少欲知足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者所谓凡夫,善者圣人菩萨。一切圣人虽得道果不自称说,不称说故心不恼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是故修习少欲知足。


“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寂静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心寂静者,终不修习贪欲瞋恚愚痴,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有心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者,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瞋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者,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


“云何精进?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习一切诸善业者,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者系念六处,所谓佛、法、僧、戒、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正定。具正定者,观见诸法,犹如虚空,是名正慧。具正慧者,远离一切烦恼诸结,是名解脱。得解脱者,为诸众生称美解脱,言是解脱,常恒不变,是名赞叹解脱。解脱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涅槃者即是烦恼诸结火灭。又涅槃者,名为室宅。何以故?能遮烦恼恶风雨故。又涅槃者,名为归依。何以故?能过一切诸怖畏故。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者、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又涅槃者,名毕竟归。何以故?能得一切毕竟乐故。若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是名四恶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乞食能破为食恶欲,树下能破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寂静者有四种乐,何等为四?一者、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永灭乐,四、毕竟乐。得是四乐,名为寂静。具四精进,故名精进。具四念处,故名正念。具四禅故,故名正定。见四圣实故,故名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故,故名解脱。呵说一切烦恼过故,故名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是经已,亲近修习,远离一切世间之事,是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闲处,远离愦闹,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夫知足者常乐空寂,于空寂处常作是念:‘一切世间悉谓我得沙门道果,然我今者实未能得,我今云何诳惑于人?’作是念已,精勤修习沙门道果,是名精进。亲近修习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随顺天行,是名正定。安住是定,正见正知,是名正慧。正见知者,能得远离烦恼结缚,是名解脱。十住菩萨为众生故,称美涅槃,是则名为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处,端坐不卧,或住树下,或在冢间,或在露处,随有草地而坐其上,乞食而食随得为足,或一坐食,不过一食,惟畜三衣粪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是名寂静。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进。系心思惟如来常恒无有变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脱,是名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七漏,是名解脱。称美涅槃无有十相,名赞叹解脱。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为多欲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自称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为利养故,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若见檀越犹行恭敬接引语言。破恶欲者,名为少欲。虽未能坏诸结烦恼,而能同于如来行处,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缘也,常为师宗同学所赞,我亦常于处处经中称美赞叹如是二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则得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是名寂静。坚持戒者,名为精进。有惭愧者,名为正念。不见心相,名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无有相故,烦恼则断,是名解脱。称美如是《大涅槃经》,名赞叹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住不住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


“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而得知耶?”


“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若欲观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缘: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云何如来而受是身,何故受身,为谁受身,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云何说法,何故说法,为谁说法,是名闻见。以身恶业加之不瞋,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以口恶业加之不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菩萨初生之时,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执持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年苦行,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是名眼见。若闻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后边。’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在家作转轮王。何以故?相明了故。转轮圣王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炳著,是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老病死复作是言:‘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观,常行于苦,我当断之。’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既成就已后说其非。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既成就已说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无所克获,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无所得。若是实者,我应得之。以虚妄故,我无所得。是名邪术,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劝请:‘惟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惟愿为说。’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


何谓如来师子吼?是名无畏决定说


祖师常言:“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佛陀有“人师子”之尊号。狮子是百兽之王,具大筋力,能伏百兽;又以音声猛利,既响且远,哮吼之时慑服一切。佛于人中最为勇雄,犹如狮子威震四方,慑服百兽。《大智度论》云:“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师子。”


佛经中以“师子吼”“大师子吼”譬喻佛陀在大众中演说佛法时无所畏惧,能振醒众生无始无明,降伏一切外道邪说。《过去现在因果经》云:“太子(悉达多)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师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维摩诘经》云:“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方广大庄严经》云:“如来大法音,外道悉摧伏,譬如师子吼,百兽咸惊怖。”《普曜经》云:“譬如狮子吼,诸小虫怖惧,畅佛狮子吼,降伏外异学。”


而佛作无畏说的根本原因,如《大般涅槃经》所言——“师子吼者,名决定说。”


佛陀说法有四种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乃一切智人而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惑业是障碍佛道之法而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戒定慧等是断尽诸苦之正道而无所畏。又《宝女所问经》中佛告宝女,如来以“十力”而于大众中作师子吼。


佛陀具四无所畏、如来十力皆因佛陀圆满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所说法是“决定说”,非小法、二乘法、外道邪法。《大宝积经》云:“如来如实了知诸法真实理性,于大众中正师子吼。”《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云:“如来由具四无畏故,了知胜处,于大众中能狮子吼,转妙梵轮。”


《大般涅槃经》中佛更详说佛陀作师子吼说法有十一功德,并指出“决定说”者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之甚深法:


“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


“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众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亦赞佛云:


如来清净身,非实亦非假,

真语与实语,如语不异语,

无二非无二,如实际安住。

处于无我义,犹如狮子吼,

威振诸外道,众魔皆惊怖。

一切真空行,如来亲所证,

勇猛破怨敌,是名为最胜。



菩萨亦作狮子吼,众魔不能坏真说


不仅佛说法是“师子吼”,乃至菩萨决定说法,无畏说法,惊怖魔外,破诸我见,调伏有情,亦作狮子吼。


佛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菩提,故外道、恶魔生怖畏;犹如狮子吼时,小狮子亦增威,百兽怖伏。狮子儿时满三年,即能作狮子吼,而诸狐狸野干,纵使百千万年亦不能作狮子吼。正如唯如来正法能振醒群迷、制诸魔外,而外道六师不依正法故,无论语言何其锐利,终不能利益众生。故以狮儿增长威力,通喻四教菩萨具足智力,以大音声为众说法,群邪为之降伏,弟子为之利益。


《思益梵天梵天所问经》中,不退转天子广说“师子吼”有如下特点:


“憍尸迦!如说修行名师子吼,决定说法名师子吼,说法无畏名师子吼。又憍尸迦!若行者为不生、不灭、不出故说法,名师子吼。若为无垢、无净、无合、无散故说法,名师子吼。


“又憍尸迦!师子吼名决定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师子吼名决定说诸法空;师子吼名守护法故而有所说;师子吼名作是愿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恼’;师子吼名于清净所须物中少欲知足;师子吼名常能不舍阿兰若住处;师子吼名行施唱导;师子吼名不舍持戒;师子吼名等心怨亲;师子吼名常行精进不舍本愿;师子吼名能除烦恼;师子吼名以智慧善知所行。”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说“菩萨能师子吼”云:“譬如师子震吼之时,一切麞鹿野干之类,而悉惊怖奔走十方,菩萨亦复如是,若作无我师子吼时,所有一切着我执者,邪异外道,而悉惊怖驰走十方,菩萨亦不娆恼于彼,但为破于着我见者,震发无我师子吼故,亦复为余有情作调伏故,是为菩萨能师子吼。”


《大般涅槃经》云,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作师子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而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并言:“师子吼者,说一切法,悉无常、苦、无我、不净,惟说如来常乐我净。”


故佛涅槃前,师子吼菩萨能知决定说,而于众中作大狮子吼,乃至自身以“师子吼”为名。鸠摩罗什大师云:“此菩萨以大法音,令众生伏。”《菩萨善戒经》中,师子吼菩萨言:“我能破坏众生疑网。”《大方等大集经》中师子吼菩萨言:“不知佛性不能护法,我今知之故能护法。”佛陀因此赞叹师子吼菩萨“当得大众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众生悉皆有佛性,常乐我净无变易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中,师子吼菩萨向佛请益何谓佛性,以启佛陀宣说佛性等种种不思议法。其中佛陀与菩萨往来问答繁多,藕益大师《阅藏知津》总结本品纲要如下:


佛告大众,恣汝所问,吾当解说,师子吼菩萨请问:“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


佛赞其具二庄严,并细答释,于中具明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下者得声闻道,中者得缘觉道,上者住十住地,上上者得无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即第一义空,名为中道,即名为佛,名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当得成菩提,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不可以有退心故,言无佛性。若有修集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菩萨。


次明真修戒定慧相。次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次答何等比丘庄严双树之问。次答涅槃无十相故名为无相(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时时修习定慧舍相能断十相。次答成就十法能见涅槃无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净戒具足,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乐于寂静,五者精进,六者念具足,七者软语,八者护法,九者供给同学,十者具足智慧。


次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业轻受;不修身戒心慧名为愚痴,能令轻业重受。次说恒河七种人喻,众盲触象喻。次明菩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次明大海有八不可思议,大涅槃经亦复如是。次答如来示同胎生之故。


师子吼说偈赞佛。


可见此品围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核心要义开显佛法的决定之趣。



师子吼菩萨首先请益佛陀如下问题:


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


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


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佛陀分别作答。首先,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能破生死,故名为中道,是故佛性常乐我净。经云: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其次,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得观十二因缘智慧,不能得见。二乘人虽观因缘,犹不得名为佛性,乃至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若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能闻见。经云:


“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


“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更进一步答师子吼菩萨“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之问,指出一切众生未来当见佛性,但现在有烦恼诸结,故不见如佛相好。以是原因说“一阐提等亦有佛性”。经云:


“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久知佛性义,为众难问启佛说


众生实执甚深,往往对“佛性本有”义生诸偏执,或言“佛性本有,无须修行即可成佛”,或言“佛性本无,修行成佛才可谓有”。此诸问题,《师子吼菩萨品》早有集中辨析与解答。


因师子吼菩萨慈悲众生,虽于久远劫前早已深种善根,福德成就,但在经中不仅作为提问者请佛说法,乃至充当难问者的角色,深入提出关于佛性本有还是后得,亦即众生是否需要修行的问题,甚至持“一切众生本无佛性”的对立见,与佛展开了细致的辩论。故佛赞叹师子吼菩萨“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


师子吼菩萨首先提问:


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


佛为答言:“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师子吼菩萨进一步问:“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醪、二暖。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佛以乳有无酪性喻破众生佛性“无缘因”论,而开显因果关系:


“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


“如世人言,有奶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习无量功德?若言修习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能,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能令得增长?”


师子吼菩萨仍以“无性”对“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提出异议,认为菩萨以业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本有佛性为何一阐提人堕于地狱,最后得出“一切众生应无佛性”的结论。


“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毘跋致、阿毘跋致?毘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对于菩萨的难问,佛陀反驳说法,而指出关键“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所谓“本有佛性”是正因,“不见众生佛性”是缘因未和合具足故。经云:


“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苏,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在一番长辩后,师子吼菩萨又提出“佛性是一是异”的问题:


“众生佛性为悉共有?为各各有?然佛所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应说言诸佛平等,亦不应说佛性如空。”


“一切众生,身不一种,或有天身、或有人身、畜生、饿鬼、地狱之身,如是多身差别非一,云何而言佛性为一?”


佛陀答师子吼菩萨众生佛性不一不二,平等如虚空,常一不变。经云:


“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知是人则得明见。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杀人,实不置毒于醍醐中。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牛若食之则成醍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师子吼菩萨又就佛所说“一切业不定得果”义,推得“众生无须勤修习道”的结论:


“若一切业不定得果,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应当修习八圣道者,何因缘故,一切众生悉不得是大般涅槃?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即当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须修习八圣道耶?……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须修道,以佛性力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修习圣道力故。”


菩萨此番难问更引佛陀悲心垂示,重宣“佛性本具,要须修习然后得见”:


“(举七人喻)是恒河边如是诸人,悉具手足而不能渡。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实有佛宝、法宝、僧宝,如来常说诸法要义,有八圣道大般涅槃,而诸众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圣道、众生等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不得涅槃……善男子!如恒河水能除渴乏,渴者不饮,非水咎也。善男子!譬如大地,普生果实,平等无二,农夫不种,非地过也。善男子!如来普为一切众生广开分别十二部经,众生不受,非如来咎。善男子!若修道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缘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须修圣道者,是义不然。善男子!譬如有人行于旷野,渴乏遇井,其井幽深,虽不见水,当知必有。是人方便,求觅罐绠,汲取则见。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复有之,要须修习无漏圣道,然后得见。”


此后佛陀举有人妄言色受想行识五蕴是佛性之例,对“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再作阐明,更劝众生一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涅槃经》,于未来世见于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云:


“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若不能舍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众生必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萨摩诃萨则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缘故,菩萨则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一切众生必定当得一子地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第四力。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缘故,菩萨则能教化众生。一切众生必定当得第四力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四无碍智。以四无碍因缘故说字义无碍,字义无碍故能化众生。四无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顶三昧,以修如是顶三昧故,则能总摄一切佛法,是故说言顶三昧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修是三昧未得具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一切众生必定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如上所说种种诸法,一切众生定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品》长篇六重问答,广论佛性之义,此中论辩,摧破凡夫实执,灭尽颠倒邪见,令人心开慧解,得大震撼。故智者大师赞叹师子吼菩萨:“正观中道得佛性,成师子吼三昧也。”


《大宝积经》中净庄严王赞“师子吼”云:


如师子王,吼于林野,

人中师子,吼于性空。

说一切法,非有非无,

令离边见,名师子吼。

于一切相,若生若灭,

说无生灭,名师子吼。

分别此岸,或示彼岸,

不住诸法,名师子吼。

分别二相,是染是净,

诸法性净,名师子吼。

贪瞋痴行,从分别生,

不起分别,名师子吼。

说生死法,无常无我,

从颠倒起,名师子吼。

生死涅槃,本来寂静,

是大菩提,名师子吼。

诸见所缚,流转世间,

开示性空,名师子吼。

如来导师,所现神变,

悉能开示,名师子吼。



【相关阅读】

遍在众生心识体的大智文殊菩萨

大行无边际的普贤王菩萨

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地藏王菩萨

投足震动魔宫殿的大势至菩萨

以虚空做佛事的虚空藏菩萨

除一切阴盖尽诸障碍的除盖障菩萨

深信佛性本具深敬大众的常不轻菩萨

勇悍精进无懈怠的常精进菩萨

除恶降魔神力广大的金刚手菩萨

善根坚固如金刚的金刚藏菩萨

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长按二维码 以支持禅林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