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是不是瞎了不追逐巩汉林

吴主任 吴主任 2021-04-11


十几年前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发起过“反三俗”运动。


十多年后,被遗忘得差不多的类似巩汉林这样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作品低调,但人格高尚,时刻关心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批评资本追逐流量。


巩汉林建议法律介入烂片泛滥现象。对于资本追逐流量、文化产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政协委员巩汉林建议:一是从法律法规介入,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二是演艺界应强调艺德本身。“从艺术层面来讲,流量不等于质量”,巩汉林认为演员、流量明星、红人应该合理配置,找准艺术定位,“大家要冷静思考,自己更应该明白自己值几斤几两。”


资本为什么不追逐巩汉林。资本是不是瞎了?这让汉林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完全受益于垄断平台的平庸至极的演员内心得有多强大才敢劝别人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平心而论,几十年前巩汉林在春晚上是有一些优秀小品,主要是有赵丽蓉老师在撑着。巩汉林大概是意识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实力不俗。不过我说这话跟汉林看流量红人的视角差不多,都是个人喜好。有人喜欢流量明星,有人喜欢巩汉林这样的老艺术家,这才是正常的世界。


但巩汉林似乎不答应,自己不喜欢的就建议法律法规介入,要规范,要合理配置。我甚至相信动机还要更高尚一点,汉林是为整个文艺界着想,为全国人民呼吁。


有些年轻人不服气,评论里反击说先把你(巩汉林)那些烂节目毙掉再说吧。如果巩汉林先生也暗中观察网上舆论的话,你猜他会怎么想。我猜他会说,你瞧瞧,我就说要管一管吧,这帮年轻人的审美已经被乌烟瘴气的流量明星们腐蚀成什么样了!


以上所有动机演绎都是个人的猜测。真实动机谁也不知道,最好脱离人的动机谈谈这件事。


互联网之前的一切内容,无论文字还是视频都是渠道把持。谁有机会上春晚这样的大舞台谁就能一夜成名。至于水平如何,根本不重要。文字的道理也是一样的,都有资深老编辑把关。虽然我们从好的一面说,这是一种别人帮筛选过的,品质大致不差。但这一点可能存在的好处扼杀了更加巨大的可能性。


微博、微信公众号、各大短视频等内容的爆发,呈现的是一种全新的世界。不单单是娱乐方面的丰富,就说类似深度报道的严肃内容,一个新闻功底了得的记者也不如多方当事人在诸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直接披露消息更接近真相。以往的各种深度稿件,媒体记者很编辑都耗费了巨大的时间精力,还得琢磨出叙述的结构,讲究用词,难免陷入一些炫技和修饰,甚至夹带私货。但真相完全不应该有修饰。当事人的发言最有参考价值。近年来许多热点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深度稿件被边缘化是非常合理的。


文艺作品的蓬勃离不开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尝试和探索出来的,在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一定是烂作品更多,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年轻人的喜好与其经历和知识结构还有心智成熟度都有必然关系。精明的资本自然也在不断钻研年轻人。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时间是最公平的审批。现在回头再看赵本山、赵丽蓉老师等人的小品百看不厌。至于巩汉林也就沾点赵老师的光,这大概是他这辈子演艺生涯最大的运气。


流量是不是质量,烂片是否泛滥,这些都不必操心。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人们整体的审美水平也必然有个均值回归。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流量明星都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一两部戏折了,资本就翻脸不认人,不值得。原因也很简单,新鲜刺激的东西无法持续,很容易腻,最近口碑和流量双赢的国产电视剧没几个有什么流量明星参与,都是因为剧本扎实制作过硬。


部分得益于时代和平台红利的老艺术家不自知,以为是乌泱泱的年轻人审美下滑导致自己毫无市场。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的蓬勃,人的审美水平普遍上也是在进步的。如果说审美过于主观,那么换个说法,因为内容渠道不再像过去那样被机构把持,给予了所有人创作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剧烈的竞争,时间拉长看,最终必然是好作品胜出。只要不胡乱监管,文化产业不可能劣币驱逐良币。


好作品的必要土壤是自由创作的可能性,而不是渠道上某几个资深人士的口味决定。至于呼吁法律法规介入大概是最操蛋的行为。


当然了,巩汉林这样的老艺术家在哪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值一提了,所谓的建议最多是展现自己对中国文艺事业的关爱。比较令人不安的是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也是动不动就抱团举报呼吁封杀这个封杀那个的。有的为了自己的爱豆,有的是闲着没事干,有的是自己看不惯。虽说是因为举报存在有效可能性才是根本原因,但一个正常人的底线是容忍自己所厌恶的内容存在。


上篇:他只想知道怎么搞钱|闲聊集02

推荐:相比不可能的科幻世界,现实足够真实残酷

封面图:Jeffrey Sma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