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禅宗的迷人风采——不识本心 学禅无益(四)
行者心地越是纯朴清净,心里知见束缚越少,心机意识越没有污染,反而越容易明心见性。因为此事人人本来具足,各各自有一段光明。对于宗门而言,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标月之指,只是让您相信“天上一轮圆,清光何处无”而已?除此之外,绝无他用!再举案例。
自心悟道
在雪峰和曹山祖师那个时期,山西太原有位孚上座,当初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一位行脚的禅者为大雪所阻,也跟随着去听讲。当孚上座大讲法身妙理的时候,这位禅者不禁失笑。孚上座不愧是可教之人。他很谦虚,讲法之后请禅者吃茶,说道:“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
禅者道:“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孚上座问:“如此解说,何处不是?”
禅者道:“请座主更说一遍。”孚上座道:“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孚上座的见地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按照教下的眼光,可以视为高僧大德。然而,禅者却说:“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上座再谦虚地问:“既然如是,禅德当为我说。”
禅者道:“座主还信否?”如果连本心都不信,连开悟都不信,那就徒劳话会,说也没用,反而引起纷争。可是人家孚上座却这样回答:“焉敢不信?”
这时禅者才好掏心掏肺地说:“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孚上座于是依禅者所教,万缘放下,罢讲静坐,胁不至席。从初夜至五更,忽闻鼓角声,豁然契悟。
能讲得千经万论又有何用?祖师说,不识本心,学佛无益!承古禅师说:“学他佛法,广求知解!被知解风,吹入生死海。若是知解,诸人过去生中,总曾学来。多知多解,说得慧辩过人,机锋迅速。只是心不息,与空劫以前事不相应。因兹恶道轮回,动经尘劫,不复人身。”
唐代夹山和尚有一次讲经时,有人问他什么是法身、法眼,他回答说:法身无相,法眼无瑕。
依教下来讲,夹山的回答也是很棒的,但却引起了下面一位和尚——著名的道吾禅师的哂笑。
夹山不仅不生气,反而虚心地请教。道吾说:“您的回答也没什么不对,但只是没有遇到真正的老师。”然后指示夹山去找船子和尚。最终夹山在船子和尚的痛打之下大悟。
夹山祖师悟道之后,人家问他什么是法身和法眼,他还是这样回答:法身无相,法眼无瑕。
夹山祖师的第二次答话,虽然与前一次完全相同,但却不是从学习听闻、逻辑判断、演绎推理和观察万法得来的,而是从‘直了本心’和‘顿见本性’中流出来的。
这是禅宗和佛教其他宗派在教育方法上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界线,所谓不离心中所悟自性而为说法是也!所谓盖天盖地自胸中涌出是也!
说到宗门“为什么不读经”?休静禅师与唐庄宗有一段生动有趣的对话,充满诗情禅机。
话说有一天,庄宗请众僧入内赴斋。庄宗见其他大师都在看经,唯有休静禅师及其徒众不看经,觉得很奇怪,便问:“师为什么不看经?”
休静禅师道:“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政通人和,用不着传天子之令;国家太平,用不着唱太平歌。意思说,对于悟者,处处是经,字字从性海流出,不须另有文字经典)。”
庄宗道:“师一人即得,徒众为什么也不看经?”休静禅师道:“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意思说,我宗门下个个都是狮子儿,直探心源,泯绝言教,不在文字中用功)”
庄宗又问:“大师大德为什么总看经?”休静禅师道:“水母元(原)无眼,求食须赖虾。(意思说,没有见性开眼,不能自解作活计,还须借助经典引路)”。
周利盘陀尊者一字不识,教什么也不会,结果一证超三果;阿难尊者多闻第一,知识渊博,可是佛灭度时还没有结罗汉果。不管是事实还是示现,这都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当然,话又要说回来。过去,宗门学人有明师在旁,不怕走错路,只须参加日常劳动事务和听闻师父开示即可,单单的的一心参究,悟前一般不允许读经学教,抛开语言文字和名相概念,以免落草落泥。悟后看经则无妨,因为不落文字知见窠臼。而是今日,没有明师在旁时时辅导,仍须读经明理,建树正知正见。先得眼正,然后才能行正。
憋屈悟道
没有一肚皮佛法理论,甚至不识文字,不仅不会影响悟道,有时反而更容易悟道。那他们到底是怎么悟道的呢?
话说百丈祖师座下有位青年才俊,名叫香严。这家伙,那可不得了!您想想,百丈祖师那是什么人物啊?可是这位香严上座面对百丈老人却能问一答十,堪称博学善辩机灵过人。
百丈老人圆寂以后,他跑到师兄沩山祖师那里来参学。沩山见过于师,才不跟他谈玄说妙,只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道一句来”。可怜香严挖空心思、翻遍经书也找不出一句话来应答。
几次三番请沩山祖师说出答案,沩山祖师坚决拒绝,“我如果跟您说,以后您一定骂我”。
百般无奈,万念俱灰,香严决定放弃学佛学法,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身神。”然后哭着辞别沩山,后来在南阳慧忠国师遗迹的地方安顿下来。
有一天,香严在翻地除草木,偶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开悟,于是赶紧回家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香严悟后说出一首很有名的偈颂: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说到祖师说破反而挨骂的事情,不禁想起德韶国师。有一次,他问龙牙禅师:“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
龙牙禅师道:“道者合如是。”德韶国师就这样反复地请问了十七次,龙牙禅师从始至终一直如此作答。
德韶国师最终还是不明其旨,于是再三请求龙牙禅师垂示。龙牙禅师道:“道者,汝已后自会去。”
后来一日,德韶国师正在澡浴,想起龙牙禅师和答话,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焚香礼拜,说道:“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为什么香严学佛学法、对答如流反而不能开悟?为什么他啥也不学、只干杂活,反而能够开悟?他为什么能够悟道呢?因为古人生死心切,真诚学道,念念都在道上,心心不离此事。心中那团参究之火从未熄灭,时时在燃烧,处处在返照,务必究明此事。
比如师父为什么一见面就莫名其妙地问我“是什么?”为什么每逢下堂、听众正要离开的刹那,总要突然问大众“是什么?”为什么我一问佛法,师父就打我骂我喝我掌我?那么到底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等等。这样暗地参究,闷声发财,一旦因缘时节成熟,疑情脱落,自然悟去。
香严禅师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满腹委屈地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身神。”这还不算憋屈,更为憋屈的是,有些学人实在受不了,甚至打起师父来。我每每看到这一幕,都要忍不住哈哈笑出声来:古人念念为道,竟然到了这般地步!
有一天,仲兴禅师陪侍道吾和尚前往檀越家吊丧。仲兴禅师拍着棺材道:“生邪?死邪?”道吾和尚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仲兴问:“为什么不道?”道吾答:“不道,不道。”
仲兴禅师心里不爽,埋怨师父不为他说破,越想越憋屈,于是在回寺院的中途拦住道吾和尚,说:“和尚今日须与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道吾和尚道:“打即任打,道即不道。”
没曾想这位仲兴竟然真的打起师父来。可怜天下师父心。道吾老和尚伤得不轻,为了避免回寺院后徒弟们问起,祸及仲兴,他便劝仲兴速速离开,他说:“汝宜离此去,少间,恐知事得知,打汝。”
这一幕与六祖告诉志彻禅师的经历非常相似。仲兴礼拜辞谢道吾和尚后,躲到一个乡村破庙里隐居起来,当然心中必然也是念念切切都在道中,只是不得其解,唯有参情疑团梗堵在胸。
三年后的某一天,仲兴禅师听到一位童子念《观音经》,当听到“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时,突然豁然大悟。
这时,他才明白当年道吾和尚宁愿挨打也不愿为他说破的原因了,心里既追悔,又感念,于是向着师父所住的方面,焚香遥礼道:“信知先师遗言,终不虚发。自是我不会,却怨先师。”
悟道与学习佛法理论,与语言讲解,还有一毛半钱关系木有?因此之故,古德常说:“自心本有之物,更要浇泼一杓臭屎水作什么?!”
仰山祖师曾说“三藏佛法,总是魔说”,云门大师说当时若见释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惑乱人家,就一棒打杀喂给小狗吃了算了。
你可知道祖师这般慈悲的用意所在吗?如果不知,切莫诽谤祖师;如果未悟,切莫模仿祖师!人家有无量功德,您老却要堕落地狱。三宝,是人天眼目!您像水母一般无眼,不借助三宝眼目,如何能够前行呢?
何缘悟道
在家居士往往担心世务纷繁,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学佛习禅,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悟道,从而忧心道业难成,烦恼不已。
宗门历史上,真正大师巨匠往往不是躲离俗世,也不是潜心经论,而是在艰辛劳动和烦恼抑闷中识取本来面目。
且不说六祖未悟之前砍柴为生、初悟之时为众舂米、彻悟之后混迹猎人队,也不说百丈祖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还不说龙潭大师终日侍奉道悟祖师不蒙指示,更不说香严禅师锄草时击竹大悟,就说说中兴临济宗的汾阳、慈明两位祖师子孙的故事。
杨歧方会禅师辅佐慈明大师管理道场时,不辞勤苦,爱岗敬业。可是方会每次入室咨参,大师却总说:“库司事繁,且去。(您管理寺院那么一大摊杂事,先忙去吧!)”
有一天,方会又入室参问。大师说:“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着什么急啊?)”
咱们性燥猴急,担心不知何时才能悟道,可人家大祖师却不慌不忙。所谓本色禅师,须知时节是也!孰可忍孰不可孰。
方会再也无法忍受。有一天,慈明大师饭后上山经行,正好赶上下雨。方会暗中跟踪,在一处山间小径看到这个老汉,便上前一把扭住道:“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您去!(当时看到这一段时,忍不住哈哈大笑。古人一心向道,实在憋不住了,竟然要打起师父来)”
慈明祖师说:“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话音未落,方会豁然大悟,当即跪在泥泞的山路上礼拜。后来,禅门五宗七家以杨岐一脉最为昌盛久远。
您看看:虽说禅宗以心传心,又何曾有一丝佛法与人?慈明祖师传授了什么秘密大法没有?
汾阳祖师嫡孙云峰文悦禅师,一天晚上来到方丈室,请求开示。大愚禅师道:“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色力健,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禅乎?(哈哈,法轮未转,食轮先转。我现在肚子正饿得慌,哪有空闲跟您谈法说禅?)”
请莫错会!祖师当然不是没空,而是不想让子孙落草落泥,所以总是推三阻四。
文悦不敢违命,第二天开始为寺众乞食。后来大愚应邀移住翠岩,文悦把化缘所得上交给寺院常住之后,也前往翠岩请求开示。
大愚道:“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佛法还没到烂坏之时,您着什么急啊?天寒地冻的,哪有空跟您说法?哈哈)”
文悦只好奉命四处乞炭。乞炭完毕,文悦又来到方丈室请求指点。古人真是生死心切,念念都想究明生死大事。
大愚说:“堂司缺人,今以烦汝。”文悦虽然接受这个任务,但是内心却不高兴,怨恨大愚不为他开示心地法门,整天到处干活,何时才能悟道啊?
其实,瓜熟自然蒂落。这不,有一天,文悦坐在厕所里方便。挂在木架上装水用的木桶突然桶箍断了,从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悦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打断了念头,当即开悟了。这才明白大愚禅师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兴又感激。于是上丈室礼拜大愚。
大慧祖师曾说:“只要您悟了,不用说话,人家远远望去,便知端的!”大愚祖师见文悦前来,微笑地迎过去,说:“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如果没有信心,只待三生六十世再悟,或者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暂且不说。如果一心向道,发决定信,坚求证悟,决志亲见本地风光,那么即使整天忙于工作,困于生活,也必然疑情在胸,终有悟明实相的一天,而且远胜那些终日只在知见泥涂和口头三昧里打滚的学人。
这是因为从缘荐得,永劫不忘,事上得来,转身有力。这就是祖师为什么不跟您谈禅说法的原因!他只要您干净透彻,不要您落入陷阱和任何臼缚!(待续)
☀法雨
☀新闻
☀视频
☀节庆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