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节 佛陀如何报母恩

灵隐寺 2024-03-19

感恩

母亲节

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已经成为一个公众必过的节日。每当母亲节这一天,人们籍着节日思此即彼,而想起母亲的养育之恩、想起母亲的辛劳与付出、想起母亲伟大的母爱、从能够知恩、念恩而有了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子女们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报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敬父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佛教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教导我们,众生须知世间有恩於我们的,共有四种: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王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这四种恩德,一切众生,是平等地享受的,每一众生,都应报此四种大恩。


摄影|房翔

母亲具十种德行

一名大地 于母胎中为所依故;

二名能生 经历众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 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四名养育 随四时宜能长养故;

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六名庄严 以妙璎珞而严饰故;

七名安隐 以母怀抱为止息故;

八名教授 善巧方便导引子故;

九名教诫 以善言辞离众恶故;

十名与业 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摘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摄影|一叶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六道,经过百千万劫,曾互为父母眷属,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因为无明的障蔽,失去了宿命智,不能明白过去曾为父母;所以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常作报恩想,互利互助,不能利益一切众生的,名为不孝。


因为这个缘故,各类众生,于一切时中,亦对我们有大恩德,实在难以报答。这样的事实,就名众生恩。


尼泊尔·摩耶夫人祠  摄影|一叶


佛陀为母说法的故事

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母亲摩耶夫人便逝世,随即往生至忉利天。当太子成佛后,一心想要报答母恩,决定前往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善尽度化母亲的孝道。


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及诸天、菩萨讲说《地藏经》,让母亲及大众领受佛法真谛,获得解脱。三个月后天众以金、银、琉璃砌成三道宝梯,欢送佛陀返回人间。


弟子们见到佛陀回来,都很高兴并赞叹:“佛陀能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真是世间大孝,甚为希有!”佛陀说道:“我并不只是今生感念母亲,累生累世中也是如此不断地回报亲恩,解除母亲的苦难。”


摄影|周宇


佛陀说:“很久以前,在雪山旁,有一只猕猴王,统领500只猕猴。当时有一猎人张网要围捕它们,逃难途中,有一老猕猴,背着小猕猴不小心跌了一跤,摔进深坑里。跌进坑里的正是猕猴王的母亲。”


“于是,猴王呼叫众猕猴们一起帮忙,救出母亲!这时猕猴们以接龙的方式,每一只捉住前一只的尾巴直达坑底,挽着猴王将母亲出离深坑。当时的猴王就是我,依如现在的我,救拔母亲脱离三恶道的苦难。”


佛陀借此因缘,告诉在座的比丘说:“救度父母亲出离苦难,有大功德!我因为过去救度母亲脱离苦难,所以能世世感得无苦无难,很快地成就佛果。所以各位比丘啊!大家应当孝顺供养父母。”


摄影|一叶


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证明佛教非常重视孝道伦理,佛教对于合乎情法的世间人伦,并未否定和排斥。这种报恩的方式,又岂是物质的孝养所能比拟的!修行佛法不仅能自度、度父母,同时更能普度一切众生。


佛弟子如何报父母恩

在家人对父母的孝养以物质为重,并且只限于一世寿命的生活奉养;而佛弟子应以慧命为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脱,所以尽出世之孝,一定要身体力行,以平时的修行和平日的付出来回报一切众生,如此也是报恩于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的父母。



恒顺众生  应机化导

佛是为众生而修行、为了度众才成佛。今天,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共聚于此修行,难免因不同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而产生各种磨擦与烦恼。一般人遇到这种状况,常常会彼此争执,认为自己的道理比别人充足,于是执意争个我是你非,像这样为了私我而争执,即是世间的凡夫。


佛弟子应该超脱人我是非,对彼此不同的观念及习惯,要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佛弟子的心,要像虚空及清水一般,能够涵纳一切、顺应众生的习性,契合根机理念善巧地引导众生——先接纳,再感化。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顺应众生根机,化成与众生相同的身形及相同的生活方式,来人间设教、说法,最后成佛证果。所以,为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佛教徒必定要修养自我,恒顺一切众生,世间一切人与事,都是我们修行与磨练的对象,只要好好下一番工夫,学习面对境界而努力修行,就能成功。



行兹在兹  念兹在兹

现代人常迷失自我、迷失本心,修行则是为了“明心见性”,去除心中的无明。日常生活中,须时时刻刻自我观照,去除贪、瞋、痴等杂念,一切行为举止皆要“行兹在兹,念兹在兹”以唤醒自性、找回自我。只要心念专注在每个举手投足、开口动舌的当下,训练自己“心行如一”,就能避免常常做出无意识的行动,或因言语行动的疏失所造成之错误。


我们既然想回报父母的恩德,就必须要有佛陀的精神——为众生而修行。修行必须先律己,然后才能律人;“律”就是戒律,也就是说,修行的人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无论是开口动舌、举手投足,都要非常谨慎。如果我们的生活不能自我规范,行动举止不能自我控制,又将如何去影响他人呢?


   

往期回顾


禅语

禅语 | 阿弥陀佛在心间

禅语 | 不染诸境 闲闲自如

▲禅语 | 谁能向外夸精进

禅语 | 常赞佛胜德

禅语 | 福慧双修

禅语 | 养心最难 惟是慎独

禅语 | 善恶本无异 只在一念间

▲禅语 |起心动念 感召业果

禅语 |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罗汉

灵隐寺罗汉堂——阿若憍陈如尊者(001)

灵隐寺罗汉堂——阿泥楼尊者(002)

灵隐寺罗汉堂——有贤无垢尊者(003)


新闻

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哀悼

众志成城筑平安 —— 杭州佛教界抗疫记

杭州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推迟举行

视觉 | 吴越文化艺术瑰宝——灵隐寺千年双石塔


视频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壶里乾坤大——云林奉茶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反哺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二)遇赦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三)投宿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四)方长不折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五)《此路不通》

中国禅——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节庆

农历四月初八 恭迎释迦牟尼佛圣诞

佛诞节来临 我们感恩佛陀 祈福众生

庆祝五一节:佛教中劳动的意义

庆祝青年节:佛教经典中的青年佛子

恭迎佛吉祥日卫塞节 沐浴佛陀慈光



编辑 | 妙莲

摄影 | 一叶等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