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语 |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灵隐寺 2024-03-19


禅语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常当一心,勤求出道。

——《佛遗教经》偈句


只要把心安定在某一点上,慈悲和智慧都会成就,一切好事皆可完成。如果心受到外境的诱惑而不断在动,人格必不稳定,事业也不会顺畅。


想做个成功的人或活得平安的人,都可用这个偈子来帮助自己。但它不是叫我们消极得什么都不管,而是叫我们不要因欲望的饥渴而轻举妄动。即使环境很乱,心还是活在安宁之中,这实在是一种福报!



虚云老和尚开示


问:“闻说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无心入呢,”

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无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问:“我要学师公入定,请师公传授。”

答:“非看话头不可。”


问:“如何叫话头呢?”

答:“话,即是妄想,自己与自己说话,在妄想未起处,观照着,看如何是本来面目,名看话头。妄想已起之时,仍旧提起正念,则邪念自灭。若随着妄想转,打坐无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恳切,话头无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须勇猛精进,如丧考妣。古德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守一’,‘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若无妄想,亦无话头;空心静坐,冷水泡石头,坐到无量劫亦无益处。参禅不参则已,既决心参,就要勇猛精进,如一人与万人敌,直前毋退,放松不得。念佛亦如此,持咒亦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紧似一天,功夫便有进步。”

(虚云弟子灵源法师记)




制意调心


轻躁难持,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自调则宁。

──摘自《法句经卷上 心意品》


若为当前社会把脉,轻率浮躁是一般人的通病,它们所衍生出来的行为,真的是“唯欲是从”,一切向欲望看齐。


《法句经》提出了“制意为善,自调则宁”的对治方法。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人,都是一帖很有效的清凉剂。


佛法注重心的调柔、调顺、调伏,所以叫作调心。其实人心本身是不会动的,是因为人的五官和身体,跟外在的声色犬马、名利权势等等环境相应,而使心随境转,正所谓随着魔鬼的音符起舞。


人的身体有其本能的需求,但其需要的东西相当有限。比如睡觉只需一张床;衣服只需冬天可以御寒、夏天可以遮体就行了;饮食只要吃饱止渴;住宿只需遮风蔽雨。人的生活可以非常简单,为什么会欲望无止境呢?


是为了满足虚荣和贪欲,因而不断向外追求,越追越不知足,越追越想追。欲壑难满如无底洞,求得越多,越不能满足,困累不已,结果死路一条;若把贪欲之心放下,就能活得逍遥。



人常常忘掉,自己的需求只是心里的饥渴,于是轻躁难持,不断贪取,越享受就越想追求更多的享受,心无法安定下来,这就是烦恼的缘由。


贪欲使人失去智慧和慈悲,变得自私自利,越来越露出动物的本能而失去了人性的温馨,一味自私,别人也不会放你过身,因为他们也在追求同样的东西,或者他们追求的正是你所拥有的,斗争在所难免。因此,若希望生活的安全、安宁、安定,最好减少欲望,指挥自己的心,保持稳健和平静。


如果我们的心无法不受外境诱惑,该怎么办?可从观念上告诫自己:为什么如此愚蠢、自私?为什么如此不满足?也可藉念佛、拜佛、打坐等方法,使得心有所寄,心有安置和集中,就能不受外境的影响了。


想做个成功的人或活得平安的人,都可用这个偈子的四句话来帮助自己。但它不是叫我们消极得什麽都不管,而是叫我们不要因欲望的饥渴而轻举妄动。即使环境很乱,心还是活在安宁之中,这实在是一种福报!




制心一处 老实念佛


不学佛之前,都是散乱、黑暗、狂躁的心。在心里面加入佛号,就有转化的功能。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让它逐步有序地安静下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禅的境界。


一、浊水投珠

原来我们对境,都是散乱的,现在把攀缘五欲六尘的心转换一个攀缘的对象,攀缘这句佛号。这句佛号就以在这一念,把无量无数散乱的念摄归在这一念。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我们没有办法清净,然而这句佛号去念、念、念,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地清净。


就像清水珠,很混浊的水,宝珠投下去,水就澄清了。佛号投到我们凡夫散乱、污染、生灭的心,就会慢慢地趋向于佛那样的清净、平等、禅定、三昧的心。所以无论妄想杂念多少,把住这句佛号就是方法。


二、保持出离心

有时候觉得碰到逆境,心反而会清净,会观照到比较清明的状态,出离心可能比较好一些,强一点,因为出离心实际上是般若智慧的一种表现形态。但往往顺境来了又开始贪念“刀刃上的蜜”,这时候出离心好像又没有了。那怎么办?


常常保持一个出离的心,尤其对未法时的众生,你说这个人有没有道心,实际上,具体地看有没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所修行的一些善业,都会自然转化为人天福报。所以常常观照这个世间的一切有为法,它的苦难、无常、败坏、幻化相,不要被这些表面的、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要观照到我们业力的身心,本质上的苦难感;要观照到死亡随时的到临;要观照到三界、地狱的苦,地狱苦就会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就包含着厌离心。


三、不离佛号,老实念佛

阿弥陀佛知道我们出离心很难出来,于是,弥陀名号的里,就具足了令我们产生出离心的功能。当我们念佛时为什么会感到悲痛?这种悲痛也是出离心的表现形态之一。


自古以来都有很多居士成就的往生之事。所以要敦伦尽分,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敦伦尽分: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职责:在家里要孝养父母;对待妻子(先生)、小孩,都要尽到为人夫(人妻)、为人父(人母)的责任;在单位就得把本职工作做好,对得起这份薪水;在这净业三福里,做好一个人;修行十善。实际上这世间的善业也是我们往生的基础和资粮,深信切愿持名,随分随力地去念。



往期回顾


禅语

禅语 | 阿弥陀佛在心间

禅语 | 不染诸境 闲闲自如

▲禅语 | 谁能向外夸精进

禅语 | 常赞佛胜德

禅语 | 福慧双修

禅语 | 养心最难 惟是慎独

禅语 | 善恶本无异 只在一念间

▲禅语 |起心动念 感召业果


佛化生活

生病与探病

饶益众生 从家人做起

为人处事的态度

正确对待情感问题


新闻

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哀悼

众志成城筑平安 —— 杭州佛教界抗疫记


视频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壶里乾坤大——云林奉茶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反哺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二)遇赦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三)投宿


☀节庆

农历四月初八 恭迎释迦牟尼佛圣诞

佛诞节来临 我们感恩佛陀 祈福众生

庆祝五一节:佛教中劳动的意义

庆祝青年节:佛教经典中的青年佛子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