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宗的迷人风采——无二更无三 皮肤脱落尽(六)

灵隐寺 2024-03-19


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参禅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大慧悟道

输入


“抽钉拔楔”,“除疑断惑”,“切莫刺脑入胶盆”,这三句话,真可谓道出了禅宗修行的关要。有的禅师之所以久参不悟,最大的障碍就是他的脑袋钻进了语言文字的胶盆中。若不是过来人帮他猛力抽拔,他不知道还要在这鬼窟中呆多久。所以,广学佛法,一向多闻,进得去出不来,“刺脑入胶盘”,对于明心悟道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您一向在鬼窟里做活计,动用心机意识,阻塞悟门,永劫也不可能开悟。然而,凡事都要辩证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自古以来,那些知识渊深、见闻广博的学人,一旦透脱知见,直探心源,悟后的成就往往远非不懂经论、见识空疏的禅师所能比拟。因为他“宗通与说通”,处处皆畅通,而不是“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翻开宗门历史,许多大宗师在悟道之前都是博通经论,甚至熟悉其他各种定慧法门。比如,一代宗师百丈祖师年轻时阅藏多年,打下深厚的经律论佛学基础,最后才倾心依附马祖学禅。 


又如,在石头大师的学生们当中,首屈一指的神足药山惟俨大师,他一见马祖就说:“三乘十二分教,我略知一二。”再如,“云门天子”开宗鼻祖文偃大师悟前学识深厚,二十五岁参禅悟道后又花五年时间深入经藏。下面重点介绍一代天骄大慧宗杲祖师的先进事迹。



大慧年轻时遍阅诸家语录,四处游方参禅,洞达先德微旨,古人纲宗偈颂一一透过,横机竞辩,口若悬河,就连老师也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呵斥他:“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后来,文准禅师圆寂前给他指了条路,说:“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宗杲在圆悟克勤禅师座下苦苦参究,曾经在一年的时间里对“东山水上行”公案下过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古人是这样用功的!)。哈哈,四十九个转语多不多?不算多!当年洞山祖师门下一僧曾经对“本来无一物”的公案连下九十六个转语,洞山都不满意,直到第九十七个转语才首肯他。 


后来有一天,克勤举“东山水上行”公案时说,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我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一听,忽然前后际断,动相不生,坐在净裸裸处。 


他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老师。克勤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有所省发,但未彻悟)。”同时鼓励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克勤不愧为明眼老师,当初若不为宗杲辩明真章,哪有后来一代大宗师的横空出世呢? 


之后,克勤祖师叫宗杲每天陪同士大夫入室谈话,并经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一话头勘问他,可是宗杲每次刚要开口应答,克勤马上打断他说:“不是!不是!”这样经过了半年。 


再有一天,克勤和宗杲陪同官客用餐,人家都在吃饭,可是宗杲心心念念都在公案上面,手里握着筷子,却忘了下口(古人是这样用功的!)。 


宗杲禅师又经过苦苦参究,还是不能下一个令老师满意的转语(古人是这样用功的!)。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问老师:“闻(听说)和尚当时在五祖(指克勤师父五祖法演禅师)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克勤笑而不答。宗杲央求道:“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也没什么好保密的,哈哈)?”克勤不得已,才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五祖答:‘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答:‘相随来也。’”宗杲一听,豁然大悟,欣喜地说:“我会也!”克勤道:“只恐你又透这公案未得。”于是便连举数则公案勘验他,宗杲皆能酬对无滞。克勤祖师于是拍掌叫好,说:“始知吾不汝欺(现在终于知道我没有骗了你吧)。” 


宗杲彻悟不久,克勤祖师便令他分坐接众。宗杲非常年轻有为,大约三十五岁就出世了,而且很快名重丛林,声振京师,为僧俗二众所敬仰,法席空前绝后,冠绝天下。 


据记载,当时“四方纳子,靡然纷集,至一千七百”。南宋朝廷特地在径山能仁禅院创立千僧大阁以安众,宗杲座下弟子二千余人。



大慧宗杲祖师的教育水平也可以说空前绝后。有一段时间,宗杲禅师在福建长乐洋屿卓庵接众。当时他的学生才仅仅五十三人,可是在他老人家的指导下,五十天之内竟然有十三人开悟。当然,宗杲禅师最为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的特殊修证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普及,将禅宗法运推向了一个高潮。 


圆悟克勤祖师曾经这样评价说:“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圆悟禅师慧眼识人,大慧禅师也不负师恩,二人堪称为禅门双碧。



反复悟道

输入


宗门悟道一事,有的干脆利索,有的历经艰难,有的一悟直至佛地,有的反复反复悟了又悟。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年,普慈禅师自以为已经彻悟,在洞庭山坞卓庵将近三十年,其间,也不游方请益。直到有一天,在一位安溪的行脚僧指引下,他前往参礼东明慧旵禅师,才最终大事了毕。


在一次升座说法时,普慈禅师特地提到他悟道的一段令人难忘的曲折过程,对于后代禅人正确抉择,打通向上关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普慈禅师说:“若为济宗儿孙,必要明他家里事。予昔蒙万峰老人付我偈,便以为得,直至今日始知我错,万峰不错。一遇东明和尚,乃明棒头赏罚,言句亦然。果然悟在己,而法藉师,岂曰一悟即为了当?”


圆澄禅师初投隐峰禅师座下参学,苦心参究“念佛的是谁?”目不交睫,经三日三夜,终于有省。第二天,圆澄禅师便把自己所悟之事告诉了隐峰禅师。隐峰禅师听了,便道:“似则似,是则未是。”圆澄禅师一听,只好惭愧而退。后来有一天,在叶家山采茶,无意间听到有人唱诵傅大士的《法身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圆澄禅师当即豁然有省,从此慧解大开,一切义理,无不通达。不久之后,他又前往礼谒南宗和尚,问:“海底泥牛衔月走,是什么意?”南宗和尚大喝一声。圆澄禅师茫然莫测其旨,于是便前往天妃宫闭关,自誓要克期取证。 


在闭关期间,圆澄禅师终日危坐,一语不发。一日,圆澄禅师偶然翻阅语录,读至雪窦禅师与僧论柏树子之公案时所作《行者颂》: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从此,圆澄禅师便死中得活,能够转机著语。再后来有一天晚上,圆澄禅师独坐室中用功。忽然灯灭,圆澄禅师便隔着窗户向他人取火,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有所省悟。事后,他就此事作了一偈颂,让人呈给南宗和尚。南宗和尚看了,说道:“我道他是个人,犹作如是去就耶?”圆澄禅师听后,心中迷闷不已,于是用功更加精勤。 


有一天,圆澄禅师忽然回忆起乾峰禅师“举一不得举二”之话头,终于豁然大悟。从此以后,一切公案无不了然,出语尽脱窠臼,不存规则。圆澄禅师于是出关,参礼锦堂禅师,请求印证。 


锦堂禅师一见他,便大加赞赏,说道:“宗门寥落极矣,再振之者非子而谁?!”再后来的一天晚上,圆澄禅师正在静坐,处于凝寂之中,忽然虚空一声霹雳,他从定中惊醒,遍体汗流,顿觉如脱重负。圆澄禅师后来出世传法二十余年,一时法席大振,学众辐凑。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既然唯证一心不思议,一心之源无二无别,为什么有人一悟直至佛地,为什么有人省了又省,反反复复省悟那么多次呢?再举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许你就能体会到了。 


一个是教中比喻。佛经说小乘所见如同孔空,大乘所见如同虚空。也就是好比大家都看到蓝天了,只不过有的人只看到一个窟窿那么大的蓝天,有的人只看到一隅那么大的蓝天,有的人却看到了整个蓝天,无遮无挡。佛经中还比喻说菩萨见性如隔层纱,诸佛见性一览无余。 


另一个是祖师比喻。好比过河,大家都沾着水了,但是有的人像鸭子一样浮在水面上,有的人像白马一样游在水流中间,有的人像大象一样脚踏河床淌水而过,透顶透底,彻头彻尾,更无一丝一毫漏过。 


为什么大慧宗杲祖师说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呢?因为第一次他确确实实看到了本来面目,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由于只看到“犹抱琵琶半遮脸”的本来面目,他的心中还不踏实,还有疑惑,还不知那一边脸跟这一边脸是否一模一样,有没有掖着藏着什么东东,因为毕竟还没有看到全貌?于是心中不安,继续参究,直到大悟彻悟,终于确证唯此一事实,无二更无三,皮肤脱落尽,唯此一乘道,这时才死心踏地,天下太平,端拱无为。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已经说得十分清楚明白了!大家同证无为法,只是深浅不同而已。既不能说所证实相不同,也不能说所证境界相同。



惠能示现的意义

输入


六祖惠能大师从小失去父亲,与母亲娘俩相依为命,靠着打柴卖柴为生,备受艰辛,家境贫寒,大字不识一个,更不用说受过什么良好文化教育,也没有修学过任何佛法,却承继祖师衣钵而成为震古烁今的一代伟大宗师。这充分彰显大道自在人心、佛性无远弗届、法身本自具足的最为究竟的事实,也烘托出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至顿至圆的殊胜教育。


惠能24岁那年,有一天,卖柴路过一家客店,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忽然心眼顿开,智慧焕发,于是安置好母亲,不远千里,健步行走一月,来到黄梅县东山寺拜见五祖。


这个生活在岭南蛮荒之地的“獦獠”,为什么一见五祖就流露出不凡志向,“惟求作佛,不求其余”呢?因为他已心地发明,心中常生智慧,自知是佛,是心作佛。所谓“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是也。


人人本来是佛,谁先心花发明,谁就先见本来面目,这与人们的身份地位、长相年龄、民族性别、有无文化等等外在标签毫无关系。


惠能到了五祖道场,既没有机会听讲座,也没有机会学佛法,只是整天辛苦舂米踏碓,为大众服务。直到八个月后的某一天,他作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偈而从而一偈成名,显露头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深夜时分,五祖弘忍大师袈裟遮围,亲自说法,惠能大悟彻悟。五祖传授衣钵后,连夜把他送出黄梅县。 


惠能彻悟之后,隐身在猎人队十年以后才出世说法,教化无量众生,其中得法弟子43人,形成南岳和青原两大法脉,还留下一部伟大的《坛经》,这是中国佛教界古今唯一被贯以“经”名的法宝。 



惠能的出世和示现具有标志性的不凡意义。


第一、他不识文字,没学经教,说明诸佛妙理,不关文字语言,符合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独特风格。


第二、他一闻顿悟,再闻彻悟,说明自心是佛,人人可以顿悟成佛,符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第三、他无师自悟,省发之后千里万里寻师求证,说明从此宗门的印证从藉教悟宗走向藉师悟宗,符合禅宗参方行脚、藉师悟宗的特点。


第四、他一介初来乍到的居士,却能从数百名出家僧人脱颖而出,继承五祖衣钵,开创一千余年宗门历史,说明“有道者得,达者为先”,不讲排资论辈,只讲顿法彻悟,符合禅宗传佛心印、灯灯相续的风格。 


第五、惠能出世说法,直指人心,不拘一格,说明真正的禅者本色,就是凭借自身真实证悟体验,采用各种生动方法来解除学人执着,以心传心,不违佛印,符合禅宗单拈直提、抽钉拔楔的风格。 


惠能是体现禅宗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唐武宗之后,惠能南宗(当时禅宗还有一派著名的北宗,以神秀大师为首)顿法的“曹溪禅”逐渐成为中华禅宗的正统和主流。所谓“凡言禅者,皆本曹溪”是也。 


曹溪一滴水,流衍成为“五家七宗”的汪洋水脉,滋润了中华禅宗门庭长达一千多年。可以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禅宗祖师,几乎都是六祖的子孙。中华禅宗,到了六祖以后充分展现顿教的迷人风采。


往期回顾

藏识

大雄宝殿楹柱联——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大雄宝殿楹柱联——宝坊阅千载常新 楼阁喜重开

大雄宝殿楹柱联——古德此安禅 似岳镇西湖

大雄宝殿楹柱联——入殿参三世释迦 不须问过去未来

大雄宝殿楹柱联——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大雄宝殿楹柱联——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视觉 | 吴越文化艺术瑰宝——灵隐寺千年双石塔

视觉 | 千年陀罗尼石经幢  见证灵隐寺悠久与辉煌

视觉 | 古樟华盖 有凤来仪

视觉 | 杭州灵隐寺 娑罗圣树花开正盛


法雨

禅宗的迷人风采——探寻古德悟道的足迹(一)

禅宗的迷人风采——扫一切相 离一切执(二)

禅宗的迷人风采——明明无悟法 悟法却迷人(三)

禅宗的迷人风采——不识本心 学禅无益(四)

禅宗的迷人风采——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五)



视频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壶里乾坤大——云林奉茶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反哺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二)遇赦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三)投宿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四)方长不折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五)《此路不通》

中国禅——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赏析 |《钟声偈》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