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出家证果①
《四十二章经》前文回顾: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这是本经的第一章,说明沙门证阿罗汉果的过程,从这一章开始,以及后面所讲的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属于正宗分,即是本经所讲的主体。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辞亲,就是辞别父母亲或亲戚朋友,辞亲而出家,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辞别亲人,奉父母命出家:
征求父母允许:佛在世的时候,一个人想要出家,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可以出家;要是父母反对的话,释迦牟尼佛也不会接受他出家的。
父母授命出家:儿女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而出家的。
二、辞离亲族,以便断除缠累:家庭是一种拖累,往往障碍了我们道业的上进。我们要奉佛,想修学佛道,必须要远离家庭的恩爱,才能够一心一意地修学佛法、宏法利生。因此,出家一定要舍离所有的亲属。
关于出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就是出离家庭,好像大家所看见的,离开了家庭,到寺院过生活,负责佛事,修学佛法,就是出家。
广义,可以分为两种意思来说明:
出世俗家,入真谛家:就是出离了世俗之家,也是出三界火宅之家,佛经中常常把三界看成为火宅,煎迫着我们,使我们痛苦万分。透过修行,我们的烦恼能够断除了,再也没有痛苦,不再受生死轮回,而进入殊胜的境界,那就是入了真空之家。
出五蕴家,入法身家: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它束缚着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流浪在生死苦海当中。经过修持,我们不断地培植福德与智慧,滋润我们的法身,到了最后,断尽了一切烦恼,不再在苦海中生死浮沉了,这样,就是脱离了五蕴生死之家,而趋入法身之家。
狭义的出家,属于事相上的出家,我们修学佛法,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广义的出家,从理性的修持上以期达到出离生死之家,获得大自在、大解脱。总而言之,只有事理圆融的出家,才是真正出了家。
识心达本,就是对我们的心、本性,应该有所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出家?主要的是对自己本心的源头,对自己本来的面目,要有所认识。总而言之,就是对我们的本性、真如佛性要有所了解。
解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说的,有为法,有所作为,所以是无常的,无为法,无所作为,如如不动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永远不会改变的,叫无为法,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真如、佛性。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辞别了亲人,出了家,并不是吃饱睡觉,无所事事的,而是要修行用功,寻找自己本心的源头,我们本来的面目要把它认识清楚,把无为法,我们的真如佛性找出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沙门,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在印度,不单是佛教的出家人叫沙门,在当时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九十六种外道,只要是宗教师,都称为沙门。不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释种沙门,也就是所有的比丘,叫沙门,翻成中国话是“勤息”。
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在积极方面,我们要用功,每天很精进地去修持戒定慧三学;在消极方面,我们要消灭内心贪嗔痴种种的烦恼。能够修持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真正的沙门了。
往期回顾
☀藏识
☀巡觅
☀学处
学处|常听见菩提子、菩提树、菩提叶,却还不知“菩提”二字是什么意思
☀观照
☀开示
☀一偈
☀联灯
☀物语
☀常识
☀素食
☀分享
☀赏析
历史|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历史|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历史|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阅读阅读|六群比丘犹胜马鸣、龙树
阅读|“执着”的好处
阅读|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
阅读|佛陀的遗教
☀故事故事|求神不如求己
故事|大限来时
故事|蜂王警睡魔
故事|长寿王的故事(下)
☀视频视频|灵隐寺合唱《祈福》
视频|惟有梅花 十分清韵
视频|云林志工 自利利他
视频|云林志工:奉献中增长福慧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