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战丨泸州银行“双模”技术架构实践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1-08-11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各抒己见!

投稿邮箱: 

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泸州银行系统开发部总经理 陈锡彬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和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银行业积极探索尝试金融科技创新应用。2019年8月,人民银行科技司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要合理布局云计算,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协调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为银行金融科技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观察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在金融科技布局方面已走在前列,城市商业银行也应充分发挥历史包袱轻、信息技术架构相对简洁的优势,快速切换到金融科技这一新的赛道上,虽然它遍布荆棘,但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一次重新起跑的契机。


泸州银行作为四川盆地东南、川渝滇黔结合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叠合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一家香港H股上市银行,一直致力于成为全国一流特色鲜明“小而美”的精品银行。2019年9月,泸州银行正式与华为签订协议,共建“未来银行”实验室,共同探索未来世界、未来社会和未来银行的新方向。



一、面临的困境

新的业态下,基于互联网产品的快速投放需求和交易流量大幅攀升,传统的IT投入和研发方式已显得难以应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灵活多变的特性对金融科技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创新”已成新金融时代的关键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支付、存款、贷款和理财等银行传统优势阵地接连失守,承受着来自互联网金融公司、头部银行的巨大竞争压力。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区域性限制外,传统的IT基础设施和系统架构还致使其无法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和灵活性强的优势,面对互联网多变的市场形势和眼前稍纵即逝的商机,往往无可奈何,这促使城市商业银行在不断地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的技术架构转型之路。


二、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思路

安全和发展是两个永恒的主题,泸州银行在坚持和巩固中不断完善发展这两方面,妥善融合“稳态”与“敏态”,“集中式”与“分布式”两种科技管理方式和技术形态是当前泸州银行较优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利用传统集中式和前沿分布式技术开展传统核心系统、互联网业务平台建设,形成传统技术与前沿金融科技融合的“双模”架构。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的同时,力求确保传统业务的安全稳定,探寻出一条集中式与分布式有效融合的道路。


三、集中式与分布式融合

泸州银行在集中式核心能力提升时,以更轻、更稳、更快为优化目标,将会计总账、信贷核算、支付结算、产品管理等业务进行剥离,遵循SOA规范搭建全行ESB,形成边界更加清晰、系统更加稳定的松耦合、高内聚架构,使其更灵活、更高效、更安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服务效率。在保障核心业务安全、稳定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预处理、缓冲和分流等机制,优化交易处理模式和算法,将成倍提升处理能力,为泸州银行的高并发业务场景提供高效稳定的系统支撑。


分布式互联网业务平台按金融业务建设用户、账户、产品、支付、核算等能力中心和互联网核心系统(BPaaS),基于API、金融安全等技术打造“开放银行”,使其达到对外快速适应,对内业务敏捷组装、架构稳定的状态,为第三方机构开放共享账户管理、产品服务和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


通过“双模”架构的融合,分布式互联网业务平台代理传统线下产品,充分利用现有系统能力快速满足用户线上需求,大大的提升系统在应对互联网巨量交易冲击、快速整合内外部金融服务、快速定制发布产品等方面的能力。在充分保护现有投资的同时,将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到最小,具有更强的业务适应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体贴的金融服务。


四、金融科技应用的探索

泸州银行依托分布式互联网业务平台的敏捷能力和集中式核心稳定的业务支持能力,结合5G富媒体消息技术打造“5G消息银行”,充分发挥5G消息免安装、强交互和易操作的特性,客户无需下载APP便可通过5G消息入口触达金融服务。实现消息即应用,消息即服务,消息即银行,呈现一触即达的全新金融体验。


五、结   语

泸州银行未来将继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坚定不移的推进“双模”架构的持续深化完善,坚信通过对传统技术的升华运用和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融合后,能够为泸州银行的业务转型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加深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的机遇,努力在经济内循环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实战丨科技创新 + 公益赋能——细述中国人寿财险利用区块链技术精准扶贫

● 实战丨扶贫小贷普惠贫困户,金融助力产业扶贫

● 实战丨以高质量数字金融帮扶,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 实战丨稳敏合一前瞻架构,区域银行创新突破之路

● 实战丨内部可信安全建设






关于仿冒我刊收费的声明





我刊自创刊以来,从未向投稿人收取过任何费用。任何以刊发文章为名向投稿人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于对投稿人的欺诈行为。


我刊官网地址为 www.fcmag.com.cn。

我刊投稿邮箱为 fcmag@fcmag.com.cn。


对于仿冒我刊网站、网页的违法行为,我社将追究其侵权责任,以维护我社和投稿人的合法权益。仿冒网站、网页举报电话:010-88232443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潘婧 傅甜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