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评选结果揭晓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1-05-21

2020 年是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披肝沥胆、砥砺前行,大力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深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及分布式等新兴技术,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进程。一年来,形成了一些新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初选和复选两个阶段的专家评审,《金融电子化》杂志社举办的“2020年金融信息化 10 件大事”评审结果成功揭晓。它们分别是 :


(1)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2)中国证监会试点建设央地联动、以链治链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赋能普惠金融服务 ;

(3)国家外汇管理局搭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 ;

(4)中国工商银行自主全面建成“云计算 + 分布式”开放架构体系 ;

(5)中国农业银行建成全栈式技术中台;

(6)中国银行建成“e 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

(7)中国建设银行构建以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智慧生态平台,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

(8)中信银行分布式核心系统上线 ;

(9)平安银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统建设项目上线,打造“大型机迁移分布式”成功案例 ;

(10)深交所完成“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技术准备。


“2020 年金融信息化 10 件大事”的揭晓,是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成果的缩影。获选的“10 件大事”,充分展现了我国金融机构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创新价值。


1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主要内容:近年来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已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金融科技创新在为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使风险隐患更隐蔽、更复杂、更多变,给金融监管及时性、有效性和包容性带来新挑战。如何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金融与科技的关系,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预留充足发展空间,已成为金融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民银行立足我国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风险复杂多变的实际,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坚持创新与安全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持牌经营、合法合规、权益保护、包容审慎为原则,设计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杭州、河北雄安新区、苏州等9地组织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推出了74个惠民利企的创新项目。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30多项监管规则,开发统一的服务平台,2020年10月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推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探索出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包容合理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


在风险防范方面,对“机构自治+政府监管”的传统模式进行升级,引入社会公众力量参与金融科技治理,运用数字化监管手段强化创新风险的多渠道态势感知、综合性分析评估和差异化预警处置,打造机构自治、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四位一体”创新风险防线。


在创新孵化方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创新的理念,积极打造创新辅导与试错容错机制,发挥缩小版真实场景“一端连市场、一端连监管、一端连用户”的优势,强化产用对接、政企协同与供需撮合,有助于打磨出满足人民需求、符合监管要求的优质产品服务,也便于提炼行业最佳实践经验,加速出台金融科技监管规则。


在信息披露方面,以声明书、服务协议等为载体,综合运用声明公示、管理登记、用户明示等方式,多措并举建立覆盖创新应用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主动披露与全程公开机制,提升信息披露的时效性、透明度与可信度,让金融消费者、新闻媒体更好地了解创新应用功能实质与风险隐患。


在权益保护方面,建立机构投诉、自律约束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督渠道,督促创新主体全面公开创新应用真实情况,严格落实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要求,采取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等补偿措施,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监督批评权、知情与自主选择权、信息与财产安全权等合法权益。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推出,是人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包容审慎监管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以监管工具为基础、以监管规则为核心、以数字化监管为手段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初步建成。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可通过创新监管工具,在风险可控的真实市场中,更好运用科技手段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困局、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滴灌式”金融服务,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金融创新活水,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力量。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吴晓灵

专家点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工具创新工作,对于强化监管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构建体系化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夯实了基础。一是开拓金融创新监管新局面。创新监管工具秉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既管控好技术创新应用带来的风险,又不过度附加安全措施而影响创新效率,有助于创新与安全双轮驱动、协同并进,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二是构建金融转型升级新引擎。创新监管工具强化监管对创新应用的引领、护航和孵化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积极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增强金融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打造金融风险防控新利器。创新监管工具运用监管科技手段强化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建设,加强对风险甄别、防范、化解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扎牢织密金融创新“安全网”,为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总的来看,创新监管工具的出台有助于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创新环境,引导产业各方秉持“金融为本、科技为器”的理念,在保障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深挖科技创新潜能,为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更快更好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


2

中国证监会试点建设央地联动、以链治链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赋能普惠金融服务

主要内容: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资本市场的重大使命。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效服务实体企业发展,尤其是这两年随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12条举措的落地实施,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不断增加,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不断显现。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0年,中国证监会针对中小微企业股权融资需求、企业挂牌展示与股份托管的需求、对接政府扶持政策与资本市场转板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这一痛点现状,着手利用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打造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为中小微企业股权融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证监会推动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试点,旨在探索三方面问题:一是监管部门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更好呼应注册制改革,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二是如何通过金融科技,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打造全新的数字新基建,如何对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作出探索,构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要素市场。


全国34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融资超过1.3万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和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平台,对资本市场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证监会的工作部署,基于区块链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试点自2020年7月正式启动。证监会首批确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5个地区先行先试。一是本次试点引入赛马机制,鼓励地方发挥主观能动性,各试点地区自建符合本地特色的区块链系统,允许有差异化的业务发展模式,顶层设计则以评价体系来引导试点工作,实现良性竞争。在工作机制上,证监会总体牵头组织,金融监管局在地方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力求取得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二是试点搭建了双层区块链架构,一层是证监会监管链,另一层是各个地方的业务链。其中,监管链由证监会负责建设,主要承担监管职能;地方业务链则由各区域性股权市场自行建设,承担具体业务。监管链以非侵入方式跨链接入地方业务链,一方面,以监管链治理地方业务链。监管链通过跨链方式,从技术、数据、安全等方面对地方业务链进行科技监管。同时,监管链跨链同步地方业务链数据,基于监管链的标准化、高质量全局数据,实现自动化监管报表和穿透式监管。另一方面,监管链也为地方业务链赋能,提高地方业务链的可信水平,提高登记效力,提供跨区域的全局服务,以及跨市场的对接服务,全面提升地方业务链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服务水平。三是试点工作规范先行,证监会牵头建立统一标准体系。通过参考架构标准,做好顶层设计,规范指导整个双层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跨链技术、跨链数据、跨链安全标准,提升地方业务链的科技水平。四是试点实施以来,在双层链赋能支撑下,各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探索特色业务创新,亮点突出,阶段性成效显著。各地以地方业务链作为地方性金融基础设施,将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逐步迁移上链,大幅提高传统业务效率,达到分钟甚至秒级实时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地方链本地生态,与地方政务、金融、企业、科技等资源对接,实现业务创新、大数据服务创新,以高效、智能化方式,帮助市场精准服务企业,帮助政府精准扶持企业。


本次试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数据让监管更智慧”的战略指导下,以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场外市场切入点,抓住区块链创新变革的契机,采用监管与市场同步建设方式,尝试全新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分层基础设施,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和指导性的重大创新价值。


 点评人: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    谢平

专家点评:以监管科技应对金融科技,既是规范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科技创新审慎监管从概念走向实践的根本途径。本次试点通过机制和基建的创新,探索了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参考路径,具有重大的全局性创新意义。 


一是将监管和业务创新有机融合,创新实现了“监管链—业务链”的双层架构,对于探索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双层链职能清晰,上下连通。监 管链在上层赋能监管,一方面以链治链,探索了全新的区块链科技监管模式,规范地方业务链科技建设;另一方面探索了链上数据治理,基于高质量、标准化全局可信数据,实现跨链穿透式监管。同时,监管链向下赋能地方业务链,贯彻寓监管于服务的思想,增强地方业务链可信服务水平,在全局为地方链提供跨区域服务。


二是通过引入赛马机制,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有效探索了央地联动的差异化创新模式。通过规范先行,充分发挥标准在科技监管和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探索标准驱动的多方参与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同时,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相对于主板市场,从底层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入手,开展区块链科技赋能的创新试点,不仅风险可控,边际效应也高。 


三是从区块链的创新视角,践行证监会科技监管战略愿景“数据让监管更加智慧”,为探索数据监管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3

国家外汇管理局搭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

主要内容: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从2017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工作部署,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推进区块链在监管科技中的创新应用。2018年下半年,外汇局围绕跨境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方面的痛点问题,提出了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解决跨境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初步构想。经过两年细致扎实的技术筹备,外汇局于2019年3月推出了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跨境区块链平台),并率先在7个省(直辖市)、14家法人银行进行试点,2020年6月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外汇局跨境区块链平台以“区块链+跨境金融服务”为着力点,支撑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跨境投融资和支付便利化业务办理,逐步培育外汇领域跨境信用服务体系,既达成服务跨境金融目标,又实现寓监管于服务理念。


跨境区块链平台首期推出的“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和“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两个应用场景,通过建立银企间端对端的可信信息交换和有效核验、银行间贸易融资信息实时互动等机制进行融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实现资金收付、质押物凭证、融资申请、放款等多种信息共享协作,便利银行快速准确办理企业融资项目审核和信贷授信查证,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问题,有效推进实时业务监管。


随后,“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场景在山东、广东、重庆等地开展试点,“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银行核验”场景在全国试点。通过建立银行、企业、外汇局和税务部门的业务信息交互核验机制,提升便利化业务事中事后审核效率和效果,有效解决银行审查企业发票信息、税务备案信息履行真实合规要求的难题,切实便利企业的资金支付。


近期,又在重庆地区推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应用场景,通过对接重庆口岸办、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平台核心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订单、发票、物流、关单等贸易和运输数据信息,为银行授信管理提供货物贸易信息和物流运费信息真实性和唯一性审查核验服务,提升物流企业融资成功率,便利企业全流程线上办理跨境运费支付。


科技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截至2020年12月30日,自愿参与跨境区块链平台的法人银行达270多家,平台累计完成融资放款金额折合596亿美元,服务企业共计5684家,融资放款笔数79506笔。特别是疫情以来,融资放款金额432亿美元,约占试点以来融资金额的72%,持续助力缓解了中小贸易企业复产复工资金压力,受到市场主体欢迎。


跨境区块链平台提供的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查证,可帮助银行科学地把握企业融资真实性需求,切实降低其融资门槛。如,兴业银行某分行以此为契机,为福建某企业新增年度出口押汇授信额度800万元人民币,有效增加了企业信贷供给。


跨境区块链平台和银行自身业务深度融合,助力银行业务优化和创新,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融资产品。如,宁波银行依托区块链平台提供的进出口规模等信息,推出纯信用的融资产品,免抵押、全线上,在线申请、自动审批,最快10分钟到账。


科技推进支付便利化业务发展,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截至2020年12月30日,跨境区块链平台“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银行核验”应用场景,核验税务备案表45603张,服务企业18267家,金额约821亿美元,有效解决银行审查企业税务信息、履行真实合规要求的难题。


跨境区块链平台是金融科技赋能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次创新尝试,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贡献了金融科技力量。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马德伦

专家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产业拓展、功能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企业服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区块链技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外汇管理局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创新和运用区块链技术。他们以“区块链 + 跨境金融服务”为思路建设的“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支撑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跨境投融资和支付便利化,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效果,受到市场主体的欢迎和肯定。 


这一应用实践,突出了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实现了银企间端对端的可信信息交换和有效核验,实现了信息共享,推动了银行融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提升了货物贸易、物流、税务等信息的真实性和唯一性的审核查验服务效率,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有效推进实时业务监管。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采用许可联盟链和白名单管理机制,维护“可用不可见”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参与者的顾虑,保障区块链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信息共享、投融资便利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是外汇管理工作的一个目标和方向。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进来,人们期待的贸易、投资、融资便利化不再是愿景,而是现实。


4

中国工商银行自主全面建成“云计算 + 分布式”开放架构体系

主要内容:随着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商业银行IT系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要求。在国家政策与监管要求方面,金融行业信息系统自主可控要求更加严格,商业银行IT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水平,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方面,互联网企业跨业经营,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极致的客户体验和开放生态建设均对IT系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工商银行内部发展来看,随着业务与产品不断创新发展,业务量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对IT系统性能容量、弹性伸缩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进一步提升应对高并发、大容量业务场景的能力。


为此,工商银行结合云计算、分布式等发展趋势,经过多年来持续投入,全面建成自主“云计算+分布式”开放架构体系,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并构建了体系较为完整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工行金融云平台、分布式技术体系均获得了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在云计算平台建设方面,工行建成了涵盖基础设施云(IaaS)、应用平台云(PaaS)、金融生态云(SaaS)在内的完整的云平台体系,并在同业率先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其中,基础设施云(IaaS)基于OpenStack、Ceph、SDN等业界主流技术进行构建,实现了计算、存储、网络等各类基础资源池化管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近3倍,资源供应时间由2~3周缩短至分钟级,目前节点数量已超过64000个;应用平台云(PaaS)基于开源容器Docker技术及容器集群调度Kubernetes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提供软件环境(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程序)快速供给和快速部署,支持超万级容器集群规模运行和调度,目前已支撑超过36000个容器运行,支持秒级弹性伸缩,有效应对业务突发高峰场景,支撑业务高速发展。金融生态云(SaaS)主要面向企业客户,为合作伙伴输出基础设施能力,提供一揽子行业解决方案,目前已上线“银校通”“云党费”“宗教云”“财资云”等10多款SaaS产品。工行依托IaaS、PaaS、SaaS,支撑行内外业务高速发展,构筑起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在分布式体系建设方面,工商银行整合业界主流开源软件,并根据银行业务特性进行了金融级自主研发定制,打造了完备程度比肩先进互联网企业、金融级服务能力同业领先、完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技术体系,并开展了大规模业务应用。工行分布式技术体系包括软负载均衡、分布式服务、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消息、分布式批量、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数据库等9大技术组件,完整覆盖了业务接入、服务集成、数据存储等分布式技术的主要领域,通过有机协同充分发挥出分布式技术的整体最佳效果。同时,对适合分布式架构转型的150余个应用实现了“应转尽转”,从业务接入、应用逻辑处理到数据库实现了彻底的分布式技术转型,分布式技术应用规模同业最广。目前,分布式服务平台已接入应用150余个,服务数量超2万个,服务调用日峰值超60亿次;为应用提供高性能消息交换的分布式消息服务,日均消息处理量已达700亿;为应用提供快速数据缓存服务的分布式缓存,日均访问量已超200亿笔;基于分布式数据库访问层和MySQL开源数据库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已具备超过640万QPS的处理能力。


基于云计算、分布式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的突破,工商银行建立起自主可控、可承接核心银行业务的开放平台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实施主机业务下移,初步构建起包括核心业务基础支撑、账户体系、重点产品服务在内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取得了大型银行IT架构历史性突破。


工商银行打造的“云计算+分布式”开放平台架构体系提升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为金融行业核心技术平台转型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点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洪峰

专家点评:近年来,随着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商业银行 IT 系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商业银行提升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能力,并提升在开放金融生态趋势下应对高并发、大容量业务场景的能力。


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地位,提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并提出一系列强化科技创新具体措施。工商银行立足自身实际,始终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的工作思路,敏锐把握住了业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经过持续多年的投入,在大型银行中率先建成了技术领先、体系完备、具备金融级服务能力的“云计算+分布式”开放平台架构体系,全面提升了核心技术自主掌控水平,有效满足了业务线上化、多样化新形势下的高并发、高扩展、高可用要求,成为工商银行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建设最坚实的基础技术平台。 


工商银行基于“云计算 + 分布式”开放平台架构体系自主建成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已涵盖了业务基础服务、账户体系、业务产品服务在内的完备闭环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业务体系。特别对于账户来说,是银行各类业务的核心载体,借记卡系统涵盖了银行业务量最大的个人结算账户,转型难度最高。工商银行迎难而上,建成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平台借记卡系统,目前已支撑海量数据的大规模并发调用,实现了核心系统中最关键和账户数据量最大的借记卡账户下移主机,为大型商业银行核心系统转型探索形成了一条有效路径,在金融业IT架构转型历程上具有深远意义。


5

中国农业银行建成全栈式技术中台

主要内容: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对数字化转型、信创工作、安全生产、业务发展、应用架构“五峰叠加”的新挑战,三年来砥砺奋进,投入两百余名研发人员,建成全栈式技术中台。


技术中台作为全行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立足于农行“薄前台、厚中台、强后台”的发展战略,聚焦安全可控,技术密度,全栈应用,走出了一条农行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技术中台为农业银行提供技术安全可控的基础研发平台,“点、线、面、体”层层深入,筑牢安全可控根基。占领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安全可控的制高“点”,2020年9月1日,农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交易量突破10亿,达到10.85亿笔,其中分布式核心占6.3亿,每一笔交易均依托于底层的技术中台,稳步实现银行技术由主机转向分布式的跨越式发展。全集团研发技术路“线”归一,三年内近210余个业务系统在飞行中更换发动机,技术栈收敛后提质增效,促进业务快速稳健发展。软硬结合带动国产芯片产业应用“面”,建成金融行业首个基于鲲鹏芯片与泰山服务器的全栈安全可控示范系统,为国产芯片产业贡献了农行样板。构建安全可控技术开源共同“体”,核心产品已跨行业输出成为国家医保局的基础技术平台,并与信通院等国内开源产业机构联合,启动开源孵化工作,为社会提供开箱即用的安全可控解决方案,体现大行责任担当。


金融业是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技术密度将是未来金融行业竞争的制胜关键。用新技术提升密度,紧跟技术潮流,把握云计算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建成金融行业首个企业级Serverless研发平台,结合自研的轻量小程序研发框架,将开放银行的场景建设周期缩短50%以上。用新工具提升密度,深耕LowCode技术,在研发工具和组件中固化业务逻辑和流程规范,支持“拖拉拽”的可视化设计,降低开发门槛,极速场景下研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用新流程提升密度,践行DevOps理念,显著提升开发、测试、运维研发流程的一体化程度。农业银行成为行业内首家一次性5个以上项目通过DevOps标准3级评估的企业,实现IT研发稳态和敏态双模发展,助力业务快速创新。用新专利提升密度,在研发过程中采用自研加开源的方式,核心技术均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授权及审核中专利已达70项。


技术中台包括前端、后端、互联、外联、公共服务和运营支持六大模块,实现企业级研发平台和技术能力的统一和跨越式发展。集团业务深度应用,应用场景覆盖37家分行,14家海外机构,7家集团子公司,对外提供20余类公共技术服务,500多个公共技术组件,管控30000多个公共接口,共计支撑450余个应用系统,日均交易量超10亿笔。研发团队全面支持,实现了企业级研发支持体系,为研发人员构建了高效传播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线上平台,服务7000余名科技条线用户,累计研发知识数超过1万条,累计研发支持工单数超过2万条,工单平均响应时间0.14天。


2020年9月2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银行科技发展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农业银行全栈式技术中台”经评委专家多轮评审,在众多科技创新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人民银行2019年度银发奖一等奖。该奖项的获得既肯定了农业银行在技术创新的应用领域的贡献,也激励着农业银行未来在金融科技领域持续深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农业银行通过全栈式技术中台的建设,将金融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金融行业贡献先进示范,与金融同业共同追逐更美好的科技梦、金融梦、中国梦!


 点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网络

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平

专家点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践行国有大企业使命与担当,建成全栈式技术中台,铸造先进技术 以引领未来发展的大行重器。本次中国农业银行全栈式技术中台项目有以下看点。 


夯实了安全可控。秉持“国产化”和“软件化”两个原则,采用自研加开源的方式, 建立企业级开源治理模式,核心技术均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产品实现对外技术输出, 为社会提供开箱即用的安全可控解决方案。


提升了技术密度。把握云计算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建成金融行业首个企业级 Serverless 研发平台,缩短应用建设周期;深耕 LowCode 技术,在研发工具和组件中固化业务逻辑和流程规范,提升研发效率;践行 DevOps 理念,显著提升开发、测试、 运维研发流程的一体化程度。 


支撑了全栈应用。技术中台包括前端、后端、互联、外联、公共服务和运营支持六大模块,研发能力全栈配齐,实现企业级研发平台和技术能力的统一和跨越式发展,实现企业级研发支持体,实现集团业务深度应用,场景全覆盖。 


农业银行通过全栈式技术中台的建设,将金融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金融行业做出了先进示范,必将使能未来发展。


6

中国银行建成“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

主要内容: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深刻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银行作为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坚定拥护并积极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充分发挥跨境金融桥梁的作用,以促进企业全球发展为目标,以金融科技作引领,围绕企业发展诉求,搭建了“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通过场景+金融的创新模式,为企业融入全球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促进企业发展,带动业务增长,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助推世界各国经济繁荣,实现多方协作共赢。


自2014起中国银行全球首创跨境撮合场景服务,中国银行“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正式上线。按照场景+生态的设计理念,以企业为核心,整合政府、第三方服务商等多参与方,构建集企业社区、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生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打造随时随地尊享“一站式”综合服务的流程及体验。


借助中国银行国际化优势及品牌影响力,多渠道荟集全球优质企业,吸纳优质客户自主申请入驻,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企业认证,简化企业认证流程的同时,营造安全的社区平台环境。


在汇集全球企业后,利用知识库、图计算等先进技术,整合行内外数据,迭代更新构建企业动态360°视图,为智能匹配合作伙伴、精准营销金融产品等场景奠定基础。


随后通过挖掘企业对接意向,在企业间构建精准连接,基于企业成长周期,智能识别发展动向,推荐潜在合作伙伴,实现多维度、多场景的全面匹配服务。经过综合多方企业意向及对接匹配度,提供最优对接方案,最大化利用洽谈时间,提升洽谈成功率。


通过自主选择、智能匹配等多样化撮合方式,全面满足企业寻找合作伙伴需求的同时,针对企业无法面对面洽谈的场景,推出远程视频洽谈,并将机器翻译接入洽谈全程,为跨国界沟通建立畅通渠道。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按照场景+生态的设计理念,以企业为核心,整合政府、第三方服务商等多参与方,构建集企业社区、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生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打造随时随地尊享“一站式”综合服务的流程及体验。


中国银行通过该项目打造出与场景深度融合的金融产品,并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风险决策引擎、风险知识图谱及风险模型工厂,在智能风控、智能决策等领域发挥金融科技效率,让科技力量惠及企业发展,并带动银行业务创新发展。


中国银行“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建设项目,有力支持了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截止目前,已在全球举办64场跨境撮合活动,服务125个国家及地区的3万余家企业,三次服务进博会并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供需对接会;尤其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蔓延的背景下,“e企赢”助力第三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同比上届增长2.1%,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商务部、博览局及国内外各大媒体,对活动的举办给予广泛关注及高度认可。


“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凭借独特的场景化特性,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奖项,并在2019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评选中获得人民银行及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荣获一等奖。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技术积累与知识产权保护,共公开13项专利。


近几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而起,带动了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中国银行始终坚守金融报国初心,以“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为抓手,通过“场景+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以金融科技赋能,优化国际合作环境,为企业进入全球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带来持续不断的合作商机,帮助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实现政银企互惠共赢。


 点评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    屠光绍

专家点评:跨境金融对促进企业全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有利于相关企业融入全球市场,畅通国际循环体系,为企业国际化提供助力,为实现开放包容的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中国银行作为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在跨境金融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银行自2014年起首创跨境撮合场景服务,借助其国际化优势及品牌影响力,荟集全球优质企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该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库、图计算等金融科技,结合场景金融,建成“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了跨境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就广度而言,“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遵循场景+生态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多方参与,集企业社区、电子商务、信息共享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就深度而言,该系统构建了先进的智能风控和决策体系,采取自主选择、智能匹配等多样化撮合方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综合金融服务。


该创新充分彰显了金融科技在传统业务领域的革命性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有效服务进博会等重大供需对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有益经验值得其他金融机构学习借鉴。


 点评人: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朝晖

专家点评:金融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向,特别是以常态化防疫为标志的后疫情时代、以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扩张与退缩并存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化等大事变的叠加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中国银行打造的“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系统正是其中的标志性成果,该产品在范式创新、空间营造和战略服务等方面均具有典范意义。


从范式创新看,“e企赢”体现了中国银行以数字创新推进金融创新的坚定决心,依托图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数据、计算成为金融的新功能起始点,推动了行业内外的数据和信息整合,进而为银行智能决策、智能风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空间营造看,“e企赢”体现了中国银行面向“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数字信息世界”四元空间打造金融场景的战略布局,通过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构建了人机协同、虚实交融的全球企业生态系统,进而为合作伙伴匹配、跨国界沟通等创设了便利条件。


从战略服务看,“e企赢”体现了中国银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责任担当,通过撮合各国企业客户的跨境合作,促进了全球人才、资本、技术等发展资源的流通共享,打造了银企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进而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7

中国建设银行构建以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智慧生态平台,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近年来,国家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布了大量文件,旨在通过对政府的数字化改造,促进平台型、数据型、开放型、服务型政府的全面发展。建设银行厚植制度优势、结合金融特点,顺应时代转折的重要战略,构建以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智慧生态平台,助力数字政府建设,并按“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的数字化经营理念,以数字化技术重修金融“水利工程”,以金融资源回馈社会,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滴灌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建设银行智慧生态平台立足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能力,为群众、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应用服务,激活数据价值,提升服务能级。平台以金融科技+政务服务+政府管理+行业服务的“1+3+M+N”四大层级为整体架构,构建起覆盖多个领域及业务门类的生态体系。


“1”:充分利用建行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金融科技能力积累,拓展智慧生态中的实际应用场景,赋能平台建设。


“3”: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和“智慧治理”三个平台为连接,与各领域机构建立横向连接和纵向贯通,推动服务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开放,促进“优政、兴业、惠民”的社会治理目标。


“M+N”:基于智慧生态建设规划,建行在“M”(政府管理领域)和“N”(行业服务领域)进行多种业务探索和拓展,打造了一批安全、高效、便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业领域产品。


在政府管理领域,紧扣政府管理要点,以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数字治理能力为出发点,着力提升政府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产品包括数字房产、地方金融监管、药品追溯等;在行业服务领域,与各社会团队、公共服务单位合作,共同构建更普惠、更贴近生活的服务场景,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产品包括养老、学校、医疗、住房租赁、金融超市等,为民生热点、难点和痛点提供解决方案,解决社会问题。


目前建设银行智慧生态平台已覆盖政府五大职能中的7个业务领域和20个业务子域,推广全国除港澳台外的所有省份及直辖市。其中政务服务平台已在云南、山西、重庆等9省10余个地市(区)上线,打通近300万项政务事项线上办理,业务办理40707万笔,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全面推进“一网通办”管理与服务。搭建数字房产、住房租赁系统群,落实中央“租购并举、租购同权、住房不炒”的要求,为建筑房产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健全房地产服务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广大群众办理房产相关业务提供优质服务。


在疫情期间,建设银行更是发扬勇承担、敢担当的国有大行的奉献精神,依托智慧生态平台,快速建设应急物资保障管理、慈善组织综合服务等系统,并在“建行智慧社区管理系统”中构筑了线上+线下社区疫情防控体系,充分起到了支持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作用,得到民政部门和各地党政部门的积极评价。


建设银行智慧生态平台作为国有大行担当,家国情怀的承载,通过平台化运营、数字化驱动、泛在化渠道、多维化服务为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数字经济、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巨大的生态价值。


 点评人: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室主任    姜奇平

专家点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商业银行如何面对时代的变化,客户行为的变化,乃至整个金融生态的变化,从而积极应对日益剧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抉择。


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大型金融企业,中国建设银行紧扣时代的主题、国家的需求、人民的期待,近年来始终坚定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行动,纾解民生痛点、服务社会发展,助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通过构建以金融科技+政务服务+政府管理+行业服务的“1+3+M+N”的智慧生态平台,在政府管理领域搭建数字房产、地方金融监管、药品追溯等系统,在行业服务领域面向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普惠领域进行系统建设,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深入推动自身战略转型和业务拓展,已经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建设银行在不断助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和质量的同时,银行自身数字化经营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续加强,差异化竞争的整体优势进一步确立。建设银行的创新实践为同业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与此同时,建设银行也为在数字化政府建设领域,如何加强国家的“自主可控”和数据安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建行模式”的有益贡献。


8

中信银行分布式核心系统上线

主要内容:中信银行本着“科技谋发展”大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提早布局分布式架构核心技术,2014年启动了分布式数据库研发,2015年投产了基于AS/400小型机的核心银行系统。在分布式架构成为互联网主流技术架构的大趋势下,2017年中信银行面临核心银行系统硬件设备三年后到期更换技术路线选择以及如何解决单主机架构核心系统容量天花板的问题,做出了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数据库GoldenDB,将核心系统从AS/400迁移到X86服务器的决策。2018年1月,《中信银行分布式核心银行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通过外部专家评审。2018年3月正式立项,命名为“凌云工程”。


“凌云工程”由中信银行自主研发实施,历时6年,分为战略技术布局和关键方案预研、系统建设、业务验收及切换三大阶段,于2020年5月3日成功投产。投产后系统运行平稳,各项指标表现优异,系统处理能力达到每秒钟20000笔且可以按需横向扩展。


“凌云工程”以保持核心银行业务逻辑不变,一次性完成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投产为根本目标,从技术上明确提出要达成不影响业务发展,继承核心银行应用资产,具备分布式应用研发和运维能力,增强系统承载能力,坚持自主可控的系统建设目标。


“凌云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着重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新机制,有效提升了建设效率、质量和能力。拥有18项技术专利和涵盖技术、工艺、体系的8项创新。


“凌云工程”采用“应用集群+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核心银行系统架构,充分发挥了自研分布式数据库在强一致性分布式事务、高并发、高可用性、易扩展方面的优势,有效解决了金融交易在跨节点事务一致性的难题。


“凌云工程”创新开发工艺,采用代码翻译技术完成主机应用逻辑全部自动转换,实现了对原核心系统优秀业务模型、系统设计及业务逻辑的全面继承,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缩短了项目研发周期。创新测试工艺,采用生产环境新、旧系统双机并行,通过全真场景模拟“准实战”测试,并行期13个月,为银行从容打磨分布式研发体系和运维体系创造条件。创新系统仿真功能测试,自动将生产业务转换为测试案例,解决测试案例真、覆盖面广,测试基准值准确的测试难点,大幅降低测试投入规模。创新投产工艺,采用增量数据迁移实现不停机数据追平,大幅压缩了切换停机时长,为新旧系统一次性切换创造条件。


本着敏捷精益的工匠精神,“凌云工程”基于DevOps理念,建立贯穿设计、开发、交付活动的核心银行系统研发流水线,形成全流程、线上化、规模化的自驱工作模式。经过1年多生产仿真实战磨合,打造了面向大型分布式应用的运维体系,实现了360度无死角自动化运维监控。


“凌云工程”成功投产,完成了中信银行核心系统“三大转型”:一是硬件技术从封闭主机迁移至开放式X86服务器;二是数据库从商用产品转为中信银行自有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数据库;三是应用架构从集中式转为分布式,实现了核心银行系统全自主掌控,打破了性能和容量天花板,为中长期业务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通过“凌云工程”,中信银行探索出一条经济可行的银行业核心系统分布式架构转型道路,“中信方案”为我国银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以较低实施成本、较小实施风险和较短建设周期,实现分布式架构转型,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支持。


中信银行“凌云工程”成功投产,是中国银行业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的标杆,标志着大中型银行能够摆脱传统主机架构,分布式数据库能够运用到大中型银行核心系统,核心银行系统能够实现分布式架构转型。


 点评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张晓燕

专家点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是客户服务和交易处理的核心引擎,是银行经营和运作的“心脏”。我国大中型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大多基于主机的集中式架构,存在技术相对落后、运维成本高且难以横向扩展的问题。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银行面临业务量激增、交易响应快、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的业务发展及技术转型压力。


中信银行作为银行业核心业务系统分布式转型的先行者,从2014年开始,历时6年持续研发分布式数据库、历时3年建设国内首个全行级分布式架构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并于2020年5月3日成功投产。中信银行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基于自研国产数据库和自研应用平台搭建,最大程度上保有原有核心业务逻辑,满足了核心业务应用发展,并具备快速横向扩展能力,彰显了中信银行较强的基础应用研发能力。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中信银行突破传统实施工艺,大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建立了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全分布式体系,创新研发代码翻译工具、仿真比对测试工具、增量迁移数据工具等,缩短了工程实施周期和投入。中信银行通过生产仿真的“准实战”,建立起了分布式应用研发体系和分布式应用运维体系,提高了技术和管理能力。中信银行的实践历程,为银行业核心业务系统分布式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9

平安银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统建设项目上线,打造“大型机迁移分布式”成功案例

主要内容:当前金融信息科技领域,尤其在基础软硬件层面,仍然是国际厂商为主,国际厂商核心技术的产品仍占据垄断地位。由于我国银行信息科技发展是典型“木桶理论”,受制于核心技术短板,几十年来我国传统银行业已与国际厂商形成深度绑定,围绕核心计算、存储及网络环境形成“集中式”的IT架构布局,随着时代发展格局的变化,该种合作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显。


平安银行原信用卡核心系统使用的是外购的Vison-Plus产品,运行在IBM主机平台上,在当前互联网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随着我行信用卡整体业务规模的加速增长,当前的主机核心系统已无法满足信用卡业务的快速、灵活、弹性、创新发展。


从业务层面来看:随着业务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等新渠道不断引入,新客户引入速度成倍增长,对后台核心系统的处理和运营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以信用卡核心系统Visonplus为代表的IT系统,受制于传统的IT硬件系统和架构,与当前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完全脱节。在面临业务规模加速增长的情况下,遭遇“容量瓶颈”,并且模块耦合严重,系统的扩展能力受限,扩容成本较高,以未来几年支持2亿卡量计算,采用现有基于大型主机的方案,扩容和未来的运维成本高昂;同时开发测试效率低下,难以充分支撑未来卡中心业务规模的增长,对业务快速创新的支持不够。


平安银行自2018年底开始,历时2年,自主研发,完成新核心系统从大型机集中式架构迁移到PC服务器分布式架构,新系统的成功投产对加快技术升级,通过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助力零售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安银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统基于平安银行私有云和PaaS平台建设,全面采用分布式架构,IaaS层全面PC服务器化,数据库采用TDSQL,全面自主可控。在IaaS层完成国芯/操作系统混布适配,对应用层完全屏蔽影响。


应用层架构创新性地采用DSU(分布式服务单元)分布式架构方案,具备优越的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基于DSU单元化的架构,约200万用户一个分片(含应用及DB),60个分片就是60个小的信用卡核心,仅需申请配置发布即可低成本扩容,无需开发。同城双机房1:1互备,可实现故障秒级同城切换;两地三中心的部署架构,DSU可在IDC间可独立切换,隔离故障。系统支持十亿级交易账户、十亿级日交易量处理,能够支持10万+核心账务作业可视化分布式调度处理,支持秒杀等大交易量高并发场景。同时,技术体系支持敏捷开发、灵活创新和稳定运行,预计未来5年可实现14.5亿元的成本节约。


A+新核心系统具备三大业务创新支撑能力:一是“交易级账户”,支持业务经营颗粒度从信用计划级提升至交易级;二是“立体化额度管理”打破额度管控账户级限制,实现客户级的多层级授信管控;三是“多租户运营”模式为行业中小企业灵活赋能。


A+新核心项目是国内首例“大型机迁移分布式”的成功案例。区别于传统银行核心系统切换耗时在20小时、服务全停的方式上,A+系统投产过程采用了业内首创的交易不中断的切换模式——创新网关接管技术,系统在升级过程中,用户消费、取现、还款等核心业务均未受到丝毫影响,期间交易服务零中断,真正做到了客户零感知。


平安银行A+信用卡新核心项目不仅是对现有信息系统的技术升级,更是一场银行技术革新的探索。A+的成功发布,是平安银行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也为金融行业信息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最佳实践标杆。


 点评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    赵琛

专家点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打好关键技术核心攻坚战。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传统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更要有不破不立的决心,要敢于做自我革新的技术先行者。


平安银行有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在国家战略的号召下,积极响应,勇于变革,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引领”的发展方向。平安银行充分认识到核心技术自主、灵活对传统银行转型的引擎作用,大胆实践了“100%分布式”IT架构的信用卡核心系统重构,突破了银行业信用卡核心系统在“大型机集中式”IT架构下系统弹性、业务创新支持等方面的禁锢,取得显著成果。平安银行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A+是银行业内首次在关键业务系统实现国产服务器和国产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部署,自主可控,A+的成功上线,解决了平安银行自身发展“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攻坚,也为传统银行的科技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银行在科技创新的“无人之境”追求“无止之境”的勇气和魄力。


10

深交所完成“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技术准备

主要内容:深交所创业板自2009年10月开板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创新创业的板块定位,市场稳步发展,运行总体平稳,为完善创新资本形成机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由于发行上市等基础制度一直未进行大的调整,已无法承载和包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上市发展,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宣告创业板改革正式启动实施。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聚焦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注册制试点为主线,全面完善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等基础制度。为支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交所、中国结算、中证金融及所有市场机构主要技术系统均需改造,其中包括深交所上市审核、交易系统、公司监管、网下发行、交易监控、官方网站等系统,中国结算的股份登记、清算、账户、发行、公司行为处理等系统,中证金融的转融通系统,以及市场机构各核心技术系统。


按照"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要求,基于"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密切协同、安全运行"的工作思路,深交所在技术准备方面,一是,按照审核标准、审核进程、审核意见、审核监管“四个公开”的要求,新建了一整套上市审核系统并推出“深证服”APP,实现“一站式、全流程、电子化”的上市审核服务能力;关键节点系统控制,业务操作留痕存档,确保审核工作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并利用深交所强大的科技监管能力,实现上市审核的智能化辅助,得到市场各方的积极评价。二是,依托新一代交易系统良好的技术架构和业务扩展能力,深交所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交易系统改造,充分体现深交所技术系统的先进性。三是,提前对核心系统进行充分的容量评估和测试,交易系统全天订单处理能力从4亿笔提升到6亿笔,达历史峰值的4倍以上,确保系统容量能够满足流动性变化要求,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涉及上市审核、发行、交易、结算、风控、日常监管、退市等众多业务环节,行业核心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托管银行、行情信息服务商等多方市场参与主体的技术系统均需改造。经调研,证券公司平均需改造17套系统,涉及交易、清算、投资、风控等核心系统。技术准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对证券行业信息技术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为确保全市场技术系统按计划平稳上线,由证监会科技监管局牵头,深交所联合中国结算、中证金融,精心准备,密切协同,周密部署。自2020年4月底启动全市场技术准备工作以来,深交所联合中国结算、中证金融共组织召开了四次全市场技术工作会议,两轮业务仿真测试和七次全网测试,对业务功能、系统容量性能、故障灾难切换等进行充分测试。在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个月时间按计划完成所有技术系统的改造任务。7月25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技术系统正式投产启用,支持创业板注册制股票发行业务。8月24日,创业板交易特别规定等相关业务顺利启用,支持首批注册制的18家企业在深交所顺利上市挂牌。


技术系统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制度的改革离不开技术系统的支持。本次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党中央交办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是针对深交所及证券行业信息技术能力的试金石。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技术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技术系统的先进性与包容性,更反映全市场机构技术部门在支持重大业务创新过程中高质高效的执行力与协作能力,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顺利推进与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

联席院长    赵锡军

专家点评: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以注册制试点为主线,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改革,有力支持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了创业板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水平,为推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业板改革正逢其时,给创新创业企业及时“输血”,为经济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次改革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切实做到优增量、稳存量,为下一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形成先行示范效应。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资本市场的重大任务。既是制度的创新,又是技术的突破。深交所联合市场各方,在时间紧、任务重并叠加疫情的复杂情况下,充分依托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原则,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快速完成了全市场的技术准备工作并顺利启用,圆满打造了创业板改革精品工程。其中,上市审核技术系统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上市审核全流程电子化、阳光化,对上市审核的透明性、效率、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未来的科技监管工作也有较好的示范效果。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文件]


精彩内容回顾


■ 观点丨推行“七化”管理措施,打造平安数据中心——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安保管理工作研究实践


■ 发布丨《中国金融标准检测认证白皮(2020)》正式发布


■ 观点丨银行数据中心安防建设与思考


■ 观点丨信用卡新政搅动万亿市场:差异化定价能力成竞争关键


■ 报道 | 东方证券布局AI量化投资,构建金融发展新动力



关于仿冒我刊收费的声明





我刊自创刊以来,从未向投稿人收取过任何费用。任何以刊发文章为名向投稿人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于对投稿人的欺诈行为。


我刊官网地址为 www.fcmag.com.cn。

我刊投稿邮箱为 fcmag@fcmag.com.cn。


对于仿冒我刊网站、网页的违法行为,我社将追究其侵权责任,以维护我社和投稿人的合法权益。仿冒网站、网页举报电话:010-88232443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潘婧 傅甜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