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金融数字化背景下提升基层央行履职效能的路径优选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0-19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中心支行  许波 吕大军 丁新宇

近年来,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纷纷借助金融科技重构外部服务模式和内部管理架构,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幅提速。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基层人民银行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理念,顺势而为,精准施策,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有效应对金融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全面提升履职能效。


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现状

1.金融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金融业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从世界范围的金融从业机构运作机制来研判,数字化转型已是“标配”。与我国金融机构多通过合作外包和金融科技创新机构布局金融科技的方式不同,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通过多元化布局、开放式的生态合作、高额的金融科技投入、雄厚的人才储备来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在全球资产排名前100的商业银行中,79%的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有合作项目,通过API为生态合作伙伴开放数据服务。同时,国际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网络安全、移动应用等方面投入高额的资金,以支持自身数字化转型。麦肯锡(2018)调研显示,部分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的投入力度甚至占到了税前利润的17%~20%。不仅如此,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非常重视数字化人才软实力的培养,著名金融机构如摩根大通和高盛等,其技术人员数量占员工比例均超过20%,并不断在人工智能、API开发、UI设计等技术领域招揽人才,加强技术人才储备。


2.人民银行注重加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履职效能。面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人民银行总行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引导、规范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出台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年-2021年》,对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要求,下达了加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赋能金融科技提质增效、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等六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二是立足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实际,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创新打造了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人民银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指导、规范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新技术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惠及了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了精准金融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不仅带来了金融科技业务的迭代升级,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科技监管压力。如何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让金融机构经营好、让老百姓使用好金融科技产品,获得更优的体验度和更大的满意感,成为摆在基层人民银行面前的严峻挑战。


3.在网络化、数字化大趋势下,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以拓展金融科技产品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行业顺应时代潮流,以实现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降本提质增效为目标,整体推动自身业务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截至2020年3月,我国金融类APP下载总量达647亿次,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占网民整体的85%。工商银行2020年手机银行APP月均月活跃用户数突破8000万,建设银行达到7800万,农业银行达到6500万,我国金融行业的科技创新及应用能力已居世界先进行列。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既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又为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基层央行应对金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1.监管工具有待丰富。金融数字化转型使得金融科技广泛应用于支付、清算、融资、投资管理等领域,金融服务实现了数字化高效快捷的目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的金融科技应用擅于提供海量高频的金融服务,而基于这些金融服务产生的账目、记录、日志等资料大量涌现,可谓汗牛充栋;其次,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金融科技应用需采集分析大量的第三方数据,这些数据收集、整理、保存、应用过程需有强有力的监管手段,以确保整个数据应用过程合规合法;再次,金融科技应用需要在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成熟性等方面寻求最佳平衡点,业务、技术等环节存在漏洞的可能性不可避免。基层央行在对涉及金融科技业务检查时,面对的是海量的交易记录、第三方数据和深藏于网络、计算机系统、业务系统代码中的漏洞,如果简单地套用传统经典的监管框架和监管理论,单纯依靠人力去一点点排查分析这些海量信息,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在常规的检查时间内难以梳理足够的数据,容易错失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2.多部门协同合作亟需加强。金融科技是对业务逻辑、业务数据、技术路线等元素的总成,这些元素在整个金融科技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耦合,使得金融科技的风险构成更加复杂;同时,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金融业务变得更为高效便捷,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跨越更大的空间;而随着经营环境的开放,平台间业务频繁交叉,为源于单个平台的金融科技风险跨平台传播提供了便利,这使得金融科技风险构成更复杂,风险扩散速度更快,风险溢出性更强。金融科技应用涉及多个金融专业领域的综合知识和数据应用,以目前较为流行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贷款系统为例,它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分析银行内部及第三方数据,以确定借款人的授信额度并进行放款。这一过程涉及商业银行的科技、信贷、风控等部门;对于基层央行而言,则涉及反洗钱、征信、科技、货币信贷等专业领域。上述问题的存在,在金融数字化大背景下,基层央行开展对金融机构的检查逐步由单一业务条线的检查转变为多业务条线综合交叉检查,针对同一问题需要从技术、业务、数据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研判,对基层央行的检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时限要求和跨专业配合要求,基层央行应积极探索有效监管金融科技的路径方式,不仅要各部门齐抓共管,更要条理清晰、责任分明、协作高效。


3.缺乏金融数字化管理人才。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引领的金融数字化越来越深入,银行推出的金融服务项目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往往在同一个金融科技应用中存在多专业业务、数据交叉的现象。这对基层央行的科技监管队伍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基层央行人才队伍培养偏向于对业务的专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目前金融机构金融数字化转型大趋势的要求。当前,对于“一专多能”的跨界人才的需求大大上升。这种既长于业务、又通晓技术的跨界人才,在面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任务时,能够做到从业务、数据、技术多角度综合研判问题,可以作为监管的领军人物,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找到切入点,指明问题路径,真正做到对金融科技应用的穿透式监管。


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建议

1.引入监管科技,提升金融数字化监管能力。监管科技是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程序接口等新技术,帮助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领域开展多样化监管的新型技术工具。通过引入监管科技应用,监管机构能够将各种监管政策和规定“数字化”,以此高效完成金融合规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等工作,而随着监管政策和规定“数字化”,金融机构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导向,大大降低自身合规成本和风控成本。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引入监管科技,全方位跟踪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在更加丰富的维度上高效分析金融业务数据,准确掌握金融业务动态,前瞻性地将潜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探索建立金融数字化管理协调机制。通过探索建立金融数字化管理协调机制,使各专业之间能够频繁共享金融科技相关信息,重点关注容易形成专业领域交叉的部分,逐渐形成对金融科技的全方位、各层面、多维度的系统性认识,培养各专业领域人员协调配合的意识和技能,全面强化基层央行整体金融科技监管能力。央行各专业条线应选派业务骨干,通过会议、培训等方式交流辖内金融科技发展近况,对相关应用的核心功能、风险隐患、历次检查情况总结复盘内容等进行分析研判,得出基本监管思路,这些思路、想法应进行记录保存,并在之后的讨论中被迭代更新,由此形成覆盖全辖的金融数字化协调管理策略,对之后的金融科技检查起到指导、推动的作用。


3.重视金融数字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体系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轮岗、业务交叉培训、以干代训、向上级行推荐交流等方法,拓展人员业务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成为业务能力多样化、专业化的多面手,打造掌握核心和前沿技术的领军人才。二是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近年来招录入行的新员工对新业务、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要加强理论培训和业务实践,鼓励探索研究金融科技前沿理论与实务,打造复合型员工队伍。三是注重金融科技知识的积累,建立金融科技知识库,定期收录更新国内外最新金融科技动态、历次金融科技相关检查发现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形成金融科技知识的积累并将之应用于人员培训中,进一步提高基层央行员工业务素质,全面提升基层央行履职质效。


(栏目编辑:马俊)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提升数字化认知助力组织转型

● 观点 | 数据要素赋能远程银行经营转型

● 观点 | 大数据技术赋能地方金融监管

● 观点 | 奋斗平安路,启航新征程

● 观点 |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数字化浅论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