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金融科技助推西藏普惠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与政策建议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0-19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  许小晴

近年来,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国家战略地位不断确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指明方向。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的发展目标,是未来5年乃至15有序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依据。


从西藏来看,西藏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民生金融工作,全面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方位、多角度有力助推了西藏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区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354.82亿元、同比增长40.30%,占贷款总量的7.56%;截至2020年9月末,全区累计评定信用县(区)45个、信用乡(镇)573个、信用村(居)4991个;累计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5821个,惠及122.84万平方公里230多万农牧民群众。


虽然我区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和全面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社会公众尤其是偏远农牧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因此,如何降低西藏尤其是偏远地区农牧民普惠金融服务成本,促进西藏普惠金融长远发展,激活“长尾群体”内生发展动力,以满足西藏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深化西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


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内涵与关系

1.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源于金融排斥理论,最早由联合国提出。从国际来看,2005年,在“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要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并将“普惠金融”定义为一个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特别是贫困、低收入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2011年,二十国集团和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指出,普惠金融应该让所有成年人特别是被金融体系所排斥的群体,能够有效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储蓄、支付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从国内来看,2015年国务院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进行定义: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


2.金融科技的内涵。近年来,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但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从国际来看,2016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在《金融科技的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中对金融科技进行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通过形成新的金融业务模式、技术应用、流程产品,对金融市场、机构及服务有着重大影响。201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金融科技业务模式进行划分,即主要分为支付结算、市场设施、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四类。从国内来看,2019年9月,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对金融科技定义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等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随着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发展,相信金融科技的内涵将不断调整与完善。


3.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关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金融科技可有效克服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传统金融服务门槛高等问题,在推动普惠金融扩面、降本、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支持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首次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其本质即运用金融科技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以金融科技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迅速“补位”,展现其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在带动我国经济复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促进西藏普惠金融发展

的机理分析

1.借助金融科技可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低。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常住人口总数为364.81万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4.45万人,占总人口的64.27%。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西藏金融机构基层物理营业网点主要建设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活跃的县域或乡镇,对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密度较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的偏远农牧区覆盖相对稀少。然而,依托于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金融科技可彻底打破金融机构固化网点的地域局限性和固定的时间限制,强化西藏普惠金融服务的“神经末梢”,让偏远农牧区农牧民借助手机等智能终端足不出户完成小额融资、理财、保险、支付等金融业务,做到了“借钱不求人、办事不出门”。


2.借助金融科技可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运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成果,通过搭建信用评价模型和融资服务平台,西藏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资金需求方可获得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依托电信基础设施和移动互联网,可面向西藏地广人稀偏远农牧区提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电子商务、公用事业缴费等应用场景的金融服务,从而满足农牧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生活服务需求。


3.借助金融科技可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气候环境,导致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较高,一定程度抑制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而借助金融科技,可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投入成本。相对于高投入和服务受限的传统金融物理网点,在基础通信设施广泛覆盖的前提下,西藏社会公众可通过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即可开展支付、转账、汇款、理财、保险等金融活动,可有效降低对金融实体网点的需求。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会下降0.66%,商业银行网点的扩张速度会下降0.71%。二是降低服务成本。金融科技优化了金融业务服务模式和交易流程,推动传统实体网点向体验型智慧网点转变,极大降低金融机构人工成本和合同成本,实现金融供需双方的规模经济。三是降低风控成本。可运用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精准刻画金融需求方风险特征和“全息画像”,降低金融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实现可疑交易的自动化识别拦截,一定程度可降低西藏金融机构风控监督管理投入成本。


金融科技助推西藏普惠金融发展

的政策建议

1.夯实基础支撑。要着力推进西藏城乡通信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加强偏远地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逐步扩大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切实消除西藏城乡之间的“生态鸿沟”“数字鸿沟”。同时,要深入推进西藏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牧民信用评级活动,全面推动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满足更多长尾客户多样化征信需求。


2.强化风控能力。金融科技可以改变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方式、成本、效率、体验等,但并不改变金融的本质,是一种跨期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因此,分散和管理风险是金融科技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标准,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在西藏的落地,推进国密算法应用,实现关键设备安全可控。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信息保护力度,通过等级保护测评和安全风险评估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新兴技术使用安全内部审计与外部评估,保障账户、交易等各类金融数据资产安全,防止金融信息泄露与滥用。


3.提升供给水平。在金融产品供给方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智能技术有效推广应用,打造大字版、语音版、藏语版、简洁版等手机银行APP,提升金融科技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让西藏偏远农牧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在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坚持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线上服务要突出人性化,更适应中老年群体,为西藏社会公众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线下渠道要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不断改善用户体验,与线上服务融合发展、互为补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要深入乡镇、农牧区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金融科技相关政策宣传、成果宣传、理念宣传,提升西藏农牧民金融素养,培养现代金融理念,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栏目编辑:马俊)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操作系统支撑云网一体化,开源创新助力业务快发展

● 观点 | 人民银行安保转型期管理职能规划与研究

● 观点 | “大安全”理念下基层人民银行安保工作转型升级路径

● 观点 |  基层人行支付系统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观点 |  基于企业微信的数字化营销新模式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