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个学科的“双厨狂喜”,我在B站追更到停不下来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在北大有一门常年火爆到一座难求的课程《中国历史地理》,主讲这门课的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韩茂莉老师,200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名师。执教以来,她的所有课程教学评估均在90分以上!


韩茂莉老师自述几乎没有业余生活,除了上课就在办公室,一天就吃一顿饭,她的学术突破靠的的是手抄文摘卡,并且由此建立内在逻辑关联,每天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



而就在去年底,韩老师居然上线了B站,当小北第一次发现时候也不禁狂喜,借助于图片和视频等展现形式,那些和历史地理相关的问题一目了然,“中国有哪些城市,三千年没改过名字?” “山西的财富在地上,陕西的宝贝在地下?”……许多你可能感兴趣的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总有一个话题是你感兴趣的


这些视频之中,气质儒雅、和蔼可亲的韩茂莉老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妙趣横生、娓娓道来的讲解更让网友们体验了一波不一样的“北大课堂”:


《“安史之乱”如何引发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大迁徙》中,韩老师用清晰的动态示意图展现了三大节度区的范围与人口南迁的方向,让人一目了然。



同样,在《为什么“襄阳”在古代军事中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中,韩老师也利用动画,清晰地展示了位于南阳盆地边缘地带的襄阳连接南北、纵横东西的要塞地位。在韩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仿佛同古人一道坐在地图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再比如,在“古代那些被流放的人,到底去了哪里?”中,韩老师具体介绍了中国古代流放地的具体气候条件,并生动诙谐地讲解了唐、宋、清的流放史与被流放名人。


有网友说,流放到岭南无异于从文明社会到荒野求生。也有网友感叹,先前的流放地在如今已经变成了旅游胜地、人间仙境。历史与地理的交融与变迁,让人赞叹不已。



“我在B站念硕士”诚不我欺,韩老师的视频虽然知识点密集,但是述说清晰图文并茂,让大家欲罢不能。


在B站上自觉听课做笔记的网友


关于什么是历史地理,以及它主要都研究些什么,在《关于历史地理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一视频中,韩茂莉老师已经从历史和地理的双重视角作出解答,而这些在韩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中还有更深入的阐释,这是小北今天想跟你分享的。


01

历史地理真的很重要!


无论从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算起,人类在大地上已经走过万年以上的历程,而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诞生之初。学术界给地理学下的定义是: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地理学,是人类最早拥有的科学。


地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人类掌握的地理知识,以及对于地理现象的探索并非停留在一个阶段。伴随社会进步,人类行为逐渐从利用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对于自己生活之地,也从了解步入创造。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之后,农作物取代了天然植被,人类通过城邑、聚落的修建,道路的延伸,工商业的经营,改变大地面貌而形成新的地理景观。人类将政治、军事意图与空间利用结合为一体,并利用地理达到政治、军事目的。


大家熟悉的《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例。春秋时期郑国面临秦、晋两国军事进攻的威胁,郑国臣子烛之武为郑国退秦、晋联军,游说秦国时一语点明利害说的就是地理,即秦与郑之间有晋相隔,而晋与郑为邻,秦、晋联军若战胜郑国,直接受益者是晋而不是秦。烛之武利用秦、晋、郑之间的地理位置,以及攻郑必然会导致“邻之厚,君之薄”这样的结果,成功地分化了秦、晋联军,实现了退军的政治目的。



固然,人类基于政治、军事意图利用地理并没有改变地物的格局,但却延伸了地理的含义,从可见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扩展到抽象的政治、军事地理。


这样总结起来,地理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一类属于自然界本有的,如山脉、河流、湖泊、荒漠、植被的分布,气候、土壤的形成与变化;另一类则源于人类创造,农业、城市、聚落、交通、工商业乃至于政治、军事、文化均可成为地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分支。两类地理现象的成因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点缀、改造着我们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天空。


历史地理隶属于地理学,但研究对象分属于不同的时代: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历史地理的渊源可上溯至两千年前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其虽未提及历史地理这一名目,但其表述形式、记述内容已具有“昨天”“前天”地理的特征。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则进入了新的阶段。“禹贡”学会开启了中国历史地理的近代化阶段;在侯仁之的倡导之下,中国历史地理逐渐与现代地理学接轨,并融入现代学术体系之中。




02

让人沉迷的军事地理


军事地理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将军情战事置于大地之上,且融山川关险于谋略之中。因此天下形胜不仅被书写于兵书之中,也被兵家视作攻守备战之要旨。


当中国历史进入国家阶段,具有真正政治与军事意义的从西向东的空间发展历程开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周人克商、秦始皇统一天下、楚汉之争、北周灭北齐乃至于隋、唐王朝的建立,这一系列王朝的更迭,均属于来自西部的政治集团取代东部政治集团的历史大事件。



那么,中国历史为何存在从西向东的空间发展历程,而结果又为何是西胜东负?事实上,答案正藏在地理之中。这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步之地都与位居古代中国西部的关中平原相关,即古人所说的“八百里秦川”。


“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决定关中地区赢得战争的地理形势首先在于这里具备建立根据地的条件。作为“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堆积着由渭河冲积而成的深厚沃土,加之渭河、泾河等河流的灌溉之源,在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中极尽地利之势。农业支撑了立足关中地区的政权,关中地区也成为战略意义上的根据地或作战基地。


另外,就地形而言,中国古人将易守难攻之地称为“形胜之区,四塞之国”,而这样的地方不仅能够为战事赢得不败之结果,且拥有支撑“根本之地”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基础,关中地区即是如此。关中地区拥有的地形被地貌学家称为“地堑”,即这类地形属于“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槽形断块构造”。


关中南部有秦岭,北部则为黄土丘陵山地,八百里秦川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不仅使包围在山地之中的平原形成“四塞之国”,而且平原与山地结合之处的山间谷地自然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关隘,并凭借如此地形构成“形胜之区”。



古人早就看到了关中的优越地位。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列国,苏秦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正是这样的地理形势,成为秦统一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而当到了楚汉之争时,关中独占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汉胜楚败的重要原因。楚汉之争的作战之地不在关中,根据地却是关中。在刘邦多次丢失山东的背景下,萧何却常保全关中,以待刘邦回归。萧何在楚汉之争中济困救乏之功成功地表现了治国才能,但关中之地“四塞之国”易守难攻与“天府之国”物产富足的优势,才是萧何施展才能的地理基础。难怪,当项羽“怀思东归”,弃关中、归江东时,韩生要讽项羽“沐猴而冠”。



无论秦、汉还是起步于关中的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均没有脱离这里作为“根本之地”的地理优势。


此外,除了自西向东的变化,韩老师还在书中提到了由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由西向东、从北向南的空间发展进程与东北、西北两个方向的武力争雄、文化交融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大战略。


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战事早已远去。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地理不仅仅是展现历史的舞台,而且是推动历史的基础。而真正的地理既可以显山露水,也蕴藏在人们的生产活动摸索中,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即是如此。把握地理之根本,运用于战略之中,不仅能够克敌制胜,而且可以成就宏基伟业。



03

影响城市未来的历史城市地理


城市是当今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大量财富与人口汇聚在这里,使得这里不仅具备掌控周邻地区的实力,而且承担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职能。时至21世纪,无论人们如何流连田野牧歌,城市仍然是梦开始的地方。


《史记·五帝纪》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司马迁谈及的是从聚落到城市的成长历程,但并非所有聚落均能最终发展为城市,也并非所有城市最终均能成为都市,都市仅是众多城市中的一个。


从聚落到城市,从城市到都城的逐层发展,经历着不断的选择与提升,而城市立足于大地之上,对其的选择与提升始终不能摆脱地理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城市地理部分,韩老师对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分析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韩老师提到,都城从属于城市基本需求之外,又与普通城市有别。都城不仅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国家的象征与文化的凝聚体。都城确立在什么地方不仅决定统治者权力核心的地理归属,而且影响着政权的昌运。众多的古都看似无序,但在地理的视角下不难看到其共同的基点。


以地理中心为都城是最初古人建都选址的重要理念。夏、商、周时,古人十分强调“国之中”,此时的“国之中”就是今河南洛阳。三代的政治中心固然经历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脱离这一地区,尽管西周“文王作丰,武王治镐”,但至成王时还是在洛邑兴建了成周,东周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彻底转向这里。


古都洛阳天子驾六


而都城选址突出地理因素中的环节并非一成不变。历史进入战国,直至秦统一,军事地理对于都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兼具政治、军事乃至经济优势之地就是上文提到的关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关中地区作为“根本之地”临北方民族的攻击,且物产无法满足朝廷百官的物质需求,而关东地区的漕粮与其他物资又面临着运输困难。


十三朝古都长安


于是,东汉都城东移至洛阳。此后经魏晋至北魏时期,历时数百年,均以洛阳为都。隋代北周而起,立都于长安,唐代继承了这一都城选择,尽管如此,隋唐两代均在洛阳另设东都。洛阳北依黄河,南临洛水,且居“天下之中”。北宋时期定都开封,除北靠黄河外,几乎无险可守。历史时期沿黄河一线设置的都城,在优先选择军事屏障还是经济补给之间反复徘徊,取此必失彼,最终以北宋王朝的覆灭而终结了都城沿黄河一线东西之间变换的历史。


洛阳特殊的地理位置


自三国至东晋南朝时期,以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为基础,建康即今南京开始了都城历史,并于明代成为统一王朝之都。北京作为都城起步于金代,并于元、明、清三代成为统一王朝的国都。


看得出来,无论位于长江流域的南京还是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南、北二京作为都城均起步于地方政权,即分裂时期的地方政权从事的经济开发与城市建设为后来统一王朝的都城奠定了基础,并依托运河这一物资补给线为南、北两京提供了物资保证。


南京历代城址变迁


此外,“龙兴之地”即统治集团起家的政治根据地或其邻近之地,也是都城选址的重要取向。周、秦、隋、唐、辽、宋、金、元、明、清无不如此,甚至连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也有如此说法。


南京明孝陵


都城选址在整个国家宏观视角下,既是地理选择,也是政治选择,而将所有选择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保证长治久安。而长治久安的内涵不仅在于时间,政治上得以号令全国、文化上拥有根基、经济上保障供给、军事上实现自保,均在其中。



除了历史军事地理和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的研究还包含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和历史交通地理等丰富内容。固然,这些并未囊括历史地理所有研究,但却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理学乃至历史地理学所构成的研究领域,展现了所有人类活动方式与空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过去存在,今天依然在继续。


回顾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回味、反思、借鉴都在其中。人类不应该因为拥有今天而割断对于昨天、前天的记忆,其实,我们今天迈出的脚步也会落在往日的足迹之上。而旧日的足迹究竟带来的是福还是祸?答案就在我们的探索之中。历史地理不是显赫的学科,却拥有任何学科都不可替代的地位。


##20220511

本期活动

你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过哪些历史地理小知识?你觉得历史地理对今天有什么特殊启发?我们评论区见,两位幸运读者,将获赠今天的主题图书《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勾勒往昔地理图景,探寻人类旧日足迹,一堂深入浅出的北大十佳课!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若煊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微博等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罗新:历史多半靠不住,这三点不可或缺

马斯克440亿买推特,竟然是为了这个信仰?

不要以母亲的名义,剥夺母亲的快乐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问道地理,担当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