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吸烟理得心安,背后曾经大费周章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今天(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超3亿,每两位成年男性中就有一位吸烟。



尼古丁损害肺部健康、二手烟危害波及妇女儿童已经是人们的共识。然而,戒烟者屡试屡败,为自己糟糕的自控力寻找着借口。“戒烟之后会发胖”是常见的托辞。吸烟者的瘦,是身体危机的信号,反被用来论证烟草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型。


张国荣在《春光乍泄》中吸烟的场景


中国烟民数量世界第一,是多重社会因素的结果。国外的烟盒上往往印刷患癌组织、畸形婴儿的照片,图片带来的不适感让人们在购买前谨慎考虑;虽然我们的烟盒上也标注着“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却对购买者几乎没有警示作用。


英国香烟盒广告,图片来自网络


低廉的价格让更多人有能力获得香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烟民行列中。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中,青少年吸烟率从8.3%增长至12.5%。


电子烟售卖者也将青少年设立为目标受众。草莓味、柠檬味、樱桃味……许多年轻人被新奇口味和时尚设计所吸引,加之电子烟广告通常强调其“健康安全”,烟草被包装成叛逆却无害的潮流消费品,入侵年轻鲜活的肺叶。


备受青年人追捧的电子烟


古往今来,对于烟草,知其危害而不加改者不在少数。烟草往往与特定意义联系在一起,它是中国古代的阶级标志、是西方平权运动的女性自由象征,更是今日青年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这些人们看重的符号价值,连同尼古丁的成瘾性,拉扯着人们无视科学忠告。为了心安理得地吸烟,人们想方设法洗去烟草的污名。


01

烟草是如何去污名化的?


古代的烟草,是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身份象征。即使医生能够观察到嗜烟者往往肺脏受损、身体虚弱,明清医药文化还是倾向于弱化烟草的毒性,将其与药物或者饮食做类比。


在欧洲,对烟草的定义引发了激烈讨论:烟草能够提供给养,还是一种短暂的愉悦?它是一种有效药,还是天然的致醉剂?争论的结果是人们达成共识,即温和地使用烟草不是罪恶,不危害健康。在17世纪,人们甚至认为烟草是“万能的灵丹妙药”。


与之不同的是,中医在17世纪初就已经意识到烟草会伤害身体,但不妨碍其成为一种有效的药物。16世纪时,经济的商业化、加剧的城市化,以及跨区域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使流动性增强,传染病开始更为广泛地传播。一方面,权威医学文本无法解决爆发的新流行病;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层面的交流使当时的医学思想更加多样,包括引进外国的药物和疗法。


烟草就是一种舶来的创新疗法。起初,吸烟疗法未成气候,更多人相信烟草于身体有毒害作用。但慢慢地,这种负面影响的忠告越来越温和。烟草商开始鼓吹,每种人体都有一种对应的有益健康的烟草,只要找对了品种,即使对他人有害,也有可能对自己有益。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无忧无虑地吸烟。


《本草从新》烟草条目:宣、辟秽杀虫。辛温。宣阳气。行经络。治山岚瘴气。寒湿阴邪。辟秽杀虫。其气入口。顷刻而周一身。令人通体俱快。用以代酒代茗。终身不厌……


将烟草看作药物,是洗去其污名的一种方法。还有人将烟草描述为饮料,“干酒”、“火酒”的别称就是将烟与酒联系起来。


在北方,烟草被认为接近于高丽参,是一种强效温补剂,这种类比促使医生将烟草作为一种有效药物。在南方,槟榔最有可能是闽粤人接触烟草的媒介,因为二者都属辛、属温,是普遍消费的非食用品。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员安东尼·瑞德分析认为,槟榔和烟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影响相似,在仪式化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也可以互相取代。因为与高丽参、槟榔天然的相似,烟草顺理成章地融入中国本草。


槟榔是烟草自东南沿海地区引入中国的媒介,其实槟榔吃太多了也不好,长期咀嚼槟榔口腔癌几率可以达到70%以上


其实,对烟草危害的温和处理,更有可能是为精英阶层的消费习惯提供医学上的合法性。难以戒除的,与其说是尼古丁带来的短暂刺激,不如说是对优越身份的确证,是精英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


02

烟草进一步成为精英特权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晴雯偶感风寒。贾宝玉怜惜晴雯,忧心忡忡,便命麝月道:“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


实际上,不论是仆人地位还是女子身份,都让晴雯无福享受金贵的鼻烟。在古代,烟草是精英的标志,也是男性的专属,中外皆如此。


87版《红楼梦》中宝玉给晴雯闻鼻烟


当引入阶级和性别的变量,就会发现,吸烟不仅仅是尼古丁带来的成瘾性精神愉悦,更是稳固身份的炫耀性消费,而后成为象征平等和自由的火炬。


自十六世纪首次拿起长烟管,中国人始终以社会分层的方式消费这种物质。吸食烟草的方式随价格的浮动、社会规范的更迭、烟草医药特性观念的流转,以及时尚潮流的趋势而变化。


最初,烟草的“时髦”消费仅限于那些能够获得罕见旱烟烟丝的富有吸烟者。当本土种植的烟草产量增加,下层人接触到烟草并模仿士绅阶层的吸烟习惯。吸烟越普遍,手持旱烟的优越姿态就越脆弱。吸烟时尚的迭代,能够帮助精英维持优越感。于是,鼻烟变得流行起来。


耶稣会传教士被认为是第一批将鼻烟引进中国的人。随后的18世纪,鼻烟成为清朝宫廷的时尚。外交渠道进入中国的鼻烟数量极其有限,仅能在与政治中心有联系的人中间传播。因此,这种罕见的上流社会烟草消费,在清代保持了特殊的社会地位。


康乾时期的瓷制鼻烟壶


嗅鼻烟被纳入宫廷复杂的馈赠体制,成为政治关系的润滑剂。1703年,康熙的老师高士奇退休,便获得了两只御用鼻烟壶和一罐外国鼻烟。久而久之,通过清代礼品经济,嗅鼻烟的习惯从北京扩散至江南和岭南地区的精英。鼻烟鉴赏成为18世纪上流社会外交、宫廷和旗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鼻烟的阶级属性,是稀有性的产物。皇室并没有明确规定平民不能使用鼻烟。当中国商人能够与外国贸易商实现交易,鼻烟作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将在整个精英社会更为广泛地传播。对于渴望进入士大夫阶层的富裕行商来说,吸鼻烟和交换鼻烟壶是具有士大夫身份的外部特征。他们积极参与鼻烟鉴赏文化,挪用士大夫的交往方式。19世纪初,商人的画像中往往展现手握鼻烟壶的姿态——这是进入文化精英行列的标志。


那时的欧洲旅行者,将鼻烟用作打通商人关系的筹码。当他们在中国人面前打开装满鼻烟的小包时,“从四面八方伸过来的手指很快将包中的鼻烟一抢而光”。


19世纪末也是鼻烟鉴赏书籍集中出版的时段。赵之谦的《勇庐闲诘》就是这方面的权威专著。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种习俗,使高雅的鼻烟消费区别于较为粗俗的形式。


在赵之谦看来,真正的鉴赏超越了平民百姓的理解能力和财力。这本书正借助这种精英主义的虚张声势,对那些出身低微却渴望了解鼻烟文化的人充满吸引力。


赵之谦《勇庐闲诘香谱》


随着鼻烟向小市民和下层士绅普及,精英鉴赏家愈发不满,对鼻烟的热情日益消退。吸鼻烟的习惯开始向北方和内地退缩。20世纪初,鼻烟不再是精英地位的标志,仅剩京剧演员、满清遗臣,以及“守旧的老人”还在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精英开始拥抱更为“现代化”的烟草——进口机制卷烟。


民国时期西洋机制卷烟


鼻烟的发展始终局限在少数城市。在乡村,水烟是乡绅身份地位的标志。与鼻烟壶一样,水烟袋的生产时间、制作材料和形式,都可靠地反映了使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一些烟袋制作精美,以书法、象牙或者景泰蓝等工艺作装饰。


水烟袋不仅是个人财产,还经常被集体分享。用玉石、螺钿、犄角或琥珀制成的烟嘴可以拆卸下来,保障人们安全卫生地共用烟袋。19世纪初,扬州引领时尚的人士在街上走动时,会炫耀别在腰上的时髦水烟袋和玉烟嘴。


不论鼻烟还是水烟,都使用一种精致的方式将精英与平民区隔开来。如同今日年轻人学抽烟要向吸烟者请教,明清时期享受烟草的礼仪和品味是高度互动性的。那些标准由皇室、官员或学人定义,商人和平民趋之若鹜。吸食烟草的时髦方法,被用来当作一种表达优越感和鄙视的手段,从中心扩散开来。



03

吸烟还成为女性解放的象征


18世纪初,关于烟草的中国医学著作中,吸烟被含蓄地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较之于男性或绝经后的女性,育龄妇女更有可能出现阳盛阴虚的情况。男性可以耐受来自烟草的更强的阳气,但年轻妇女吸烟有患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的风险。


“虚劳”是明末医学文本中由无节制的激情引起或加剧的病症,是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综合症之一。它类似于近代早期欧洲医学的结核状“消耗性疾病”综合症,其特征是慢性损耗、食欲不振、冷汗,有时咳出血痰。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虚劳风险,因为她们被认为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


明清叙事小说中,虚弱、体衰、患有痨病的美女是一类典型人物,她们的痨疾是由过度的女性情感,包括相思病和被压抑的性欲所引起的。



消费烟草在性别方面的限制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西方世界,女性抽烟被认为是不光彩和不道德的。基督教传教士向各地传递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其中就包含女性吸烟会导致种族退化。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受东方主义观念影响,认为女性吸烟具有“野蛮”的性质。


某种程度上,吸烟是权力的象征,只有白人男子才配得上烟草。美国一些州禁止女性吸烟:1904年,一位名叫珍妮·拉舍的妇女因为在孩子面前吸烟,被指控危及孩子的道德,判处30天监禁。一些民间的妇女团体同样反对女性吸烟:她们让年轻女孩签署承诺,永远不使用烟草。


Lauren Bacall,1942年,《江湖侠侣(To Have and Have Not )》中的女性吸烟形象


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烟草公司为扩大销量,决定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女性也成为香烟的主顾。于是,一场主题为“自由的火炬”的宣传开始了。


受雇于烟草公司的公关大师爱德华·伯内斯在纽约一场复活节游行中,安排十几名女士到媒体面前吸烟,公开展现这种有悖传统道德的举动。她们告诉媒体,女性也该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包括享受香烟和其他生活乐趣。当时的美国女性已开始意识到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这场营销借用了女性追求自由的渴望,也助推了平权运动的进程。


没有吸烟经验的女性不知道如何处理烟雾,也不掌握优雅的持烟卷的姿势,在公众场合吸烟反而容易收到嘲笑。烟草公司便举办讲座,教授女性“吸烟的艺术”。同时,宣传口号还将吸烟与女性魅力联系起来,强调将烟草作为消遣有助于控制体重。就这样,女性烟草购买量占比由1923年的5%,上升至1935年的18.1%,并在1965年达到顶峰33.3%。


上世纪20年代,美国香烟公司的卷烟广告


香烟公司在世界其他地域的营销也和不同的解放元素结合起来。在东欧和中欧,香烟是西方自由的象征;在日本,香烟广告鼓励女性变得独一无二;在南非,当黑人女性接受白人男性的香烟,跨越种族障碍的符号意义得以凸显;在印度,广告中的女性穿着西服,是向上流动、提高社会地位的标志。

 

不论是追求烟草炫耀性消费的精英,还是借助香烟表达平等诉求的女性,都是将吸烟的行为与特定意义结合起来,为此可以无视健康隐患。


然而,鼻烟潮流肇始于紫禁城内的圣上恩宠,自由火炬由资本在握的大公司点亮。吞云吐雾之间,比尼古丁引发的快感更珍贵的,或许是一个无需外物加持的自由灵魂。


##20220531

本期活动

关于吸烟这个事,你还了解哪些相关故事?关于如何控烟有什么建议吗?在留言区里说说吧,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中国烟草史》。

作为世界烟民最多的国家,本书既说历史也关乎现实,讲述一种外来植物如何改变中国。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蕴霏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中国烟草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海昏侯墓又有新发现,刘贺竟然是这样的“实习皇帝”

豆瓣9.0分,读懂古代官僚的复杂性,这一本书就够了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听听北大学者们怎么说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说破了天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