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思考人生之后,我的世界豁然开朗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了,但却是每个人永远绕不开的。


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依旧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和新的危机,而很多人的幸福指数也不因物质的提升而得以提高。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生活的预定轨迹似乎就是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继续中老年的生活。于是,很多人感到恐慌,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月亮与六便士》


在知乎上,无数人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也有成千上万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很多人的回答是相似的。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活成同一个样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心,应该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不要被他人打乱自己的人生节奏;快乐比财富和名利更加重要;最好的人生是无悔的……


《本杰明•巴顿奇事》


但是也有很多人看到,大部分人的痛苦在于一辈子都难以认识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后悔没能进行其他的尝试,然而现实不会给我们太多等待纠结的机会;我们渴望自由生活,但是很多时候面对大千世界我们会陷入选择的恐惧和焦虑……


在不同人生经历和答案的分享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够被一些答案所鼓励到。然而,很多人普遍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闻香识女人》


大多数人的困惑,源自于无法“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人的经验和教导无法直接令我们改变,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每一步都需要你去身体力行。


这个过程中,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妙手,可能反而会因为无所适从而落入俗手,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越是去追究它的终极意义,似乎离人生本身越远。


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的领悟都是水到渠成,就像禅宗所热衷的顿悟固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却为我们看待自我和世界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日复一日和习以为常,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确定感和安全感,我们就处在这个模式的中央,但是有时不妨到它的边缘去看看,也许在那里“今日方知我是我”。



01

给自己一些边缘问题与边缘情境


我们首先看一些直观的例子。


什么是幸福?

01



这是一个典型的边缘问题。可能有人觉得这个问题好对付,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答案。但恰在你觉得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的时候,它却从你的手边溜走了,因为真实的答案要能经得住时间的颠簸。


有些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但有不少人有了钱也不幸福。一个人追求金钱,累积了巨大的财富,可是越到后来,幸福感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不知所措了。他觉得幸福不在这儿,就去找爱情,再去找信仰。


《初恋50次》


有了爱情和信仰就幸福了吗?也不一定,他可能也不会满意,就继续找下去。每找到一个东西,似乎觉得还是不够幸福,比幸福差一些,差的是什么呢?


的确,有的哲学家说欲求越少,对外界的依赖越少,就越幸福。但许多人为什么要追求脱贫和富裕呢?个人的优哉游哉不就是幸福吗?


还是说幸福一定会涉及你爱的人,如果要给老人和孩子们以获得幸福的机会,没有一定的财富,可能吗?可财富多了,又可能是麻烦。


有人说,幸福只是个人主观的当下感受。那吸毒者是不是幸福的呢?


有一些人的人生,我们觉得他们活得太痛苦了,太枯燥了。就像维特根斯坦,他孤独一生,曾经放弃了巨额遗产,去做一个乡下教师。他性格乖戾,朋友们都逐渐绝交。尽管他生前就赢得了学界赞誉,但是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亲友。可他在死前对陪护人员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


在维特根斯坦和斯宾诺莎这里,思想的极大丰富和物质匮乏乃至社交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都说自己是极其幸福的。那么幸福是不是就只和思想世界有关系呢?可话又说回来,幸福和金钱、名誉、社会关系等真的没有关系吗?


确实有一部分人,一无所有却照样心胸坦荡,就像颜回、维特根斯坦和斯宾诺莎那样。一些宗教也主张过苦行生活,但是大多数人估计是做不到的,总之,“什么是幸福?”无疑是个边缘问题,也是个终极问题,和我们的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去深思。



如何面对生死?

02



死亡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边缘现象。我们可以思索死亡,可以经历到别人的死亡,但是我们无法经历自己的死亡。死亡的边缘性还在于:既然人总会死,那么人的生命还有价值吗?


我们甚至还可以设想,许多年后,或因为自然变化,或因为人类科技滥用,人类灭亡了,那么到头来,人类的存在岂不是一场瞎折腾?死亡到底是不是可怕的呢?


《寻梦环游记》


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个角度讲,死有什么可怕的?但总有人怕死怕得要命,他怕的是什么呢?也有人在面对死亡时大义凛然,其人格炳耀千古,像苏格拉底和文天祥,但他们完全不怕死吗?


死亡真的是可以战胜的吗?为什么有些人本来对于死亡,甚至自己的死亡,都可以谈笑风生,但是一旦面临死境的时候,在医生告知他还有半年、一个月甚至一天可活的时候,却恐惧起来了?


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我们愚蠢,还是人的本性呢?安乐死对不对呢?自杀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还是道德上的错误乃至罪孽?可见生死是个大问题,被我们以明显的或隐蔽的方式关心着,却没有现成的答案。


《死亡医生》

 

正是因为自然死亡一直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它才作为激发哲学和宗教的一个重大边缘经验,激发我们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深层意义。


明代有一位哲学家罗近溪先生,是泰州学派的重要成员,在太湖做县官却总是讲心性之学。有个同僚不理解,觉得他迂腐不堪。


有一天,上边一位官员来审核一批囚犯的死刑,那位同僚要揶揄罗近溪,就告诉此官员:“罗县令是道学先生,整日讲心性呀。”于是那官员就说:“既然如此,罗先生,堂下这些死刑犯们的心性该怎么讲啊?”


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们心学总是讲至善是心之本体,良知良能皆备于我,怎么全没有体现在这些人身上呢?你讲的那些都是些空话吧?罗近溪就说:“这些人没受教化,本心受私欲蒙蔽而做坏事,以致被判死刑,这是很悲哀的。但是,我们这种只讲心性的人,比起他们现在的心态,就差了许多啊。”


那个同僚掩口而笑,可这个官员一下子来了兴趣,追问道:“如何差了许多?”罗先生答道:“我们平时讲心性,也只是虚虚谈论过去而已,何曾真是为了性命?可您看,现在这些临刑之人,把一切名啊利啊都抛在一边,一心只想保全这性命。此心多么纯净至诚,多么专注不二!如果我们保有这种心,用它求道、求仁,谁不会成为圣人啊!”那官员一听,嘉叹不已。心性讲到这儿,就真是讲到终极边缘处了。


有的人体验过牢狱之灾,甚至面临过死亡,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过被假处决,触动极深。你去读他的小说,就能感受到那种边缘处涌流出的东西。


释迦牟尼看到衰老、疾病和死亡的人类现象,心灵被它们的锋利边缘划伤,就毅然放弃王子的生活,出家求真理。哈姆雷特(尽管是文学人物)在面对父亲被杀的边缘情境时,说出了“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所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世界有没有开头?

03



现代科学讲,宇宙开始于约140亿年前的一个奇点大爆炸。但是大爆炸之前是怎么一回事?(以前的)科学家说,时间是从大爆炸才开始的,谈论那个“之前”没有意义。哲学家却觉得思考这个问题有意义。这里不应该由物理学家垄断一切解释,在物理学无力处还可以有哲学思考。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大爆炸之前,是不是有另一个世界的毁灭,由它坍缩成了所谓奇点,然后再大爆炸,产生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很微妙,前者并不是无视后者的研究,独自冥想,而是在后者能力不及的视域盲点后面,开出一个境界,做合理的思索。


再反过来看,如果你说世界没有开头,那你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可以设想一个无限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无限意味着没完没了啊,怎么会导致一个现在的世界呢?这都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你怎么证明你现在不是在做梦?

04



这其实很像庄子在《齐物论》末尾讲的那个故事,也就是著名的“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寓言: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他快乐地展翅飞翔,逍遥得意;可忽然一下子又醒了,发现自己变成了正在吃惊发呆的庄周,“蘧蘧然周也”。他就困惑了,刚才是我梦中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成了我呢?哪个更真呢?



我们暂且先不考虑是谁梦为谁,而是考虑你怎么证明现在不是在做梦?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哲学问题。你说靠直觉和常识可以证明啊!但我们现在就是在追问常识的根源,而且常识也经常是错的,不是吗?


人生如梦,比如我们讲到的苏东坡就有这样的感慨。东方哲人常揣测这个问题,各自的解答却可能不尽相同。虽然都说人生如梦,但是佛家认为这个梦是彻里彻外的,整个人生世界如梦幻泡影,什么时候得了大开悟,明白了真理,才会如梦方醒,不沉迷在那里面了。


另外,关于科学的界限也是边缘问题。我们对自然的改造是不是有个限度?还是说科学家永远有权利做他们的科学研究呢?科学本身有价值吗?或者说,它是不是最高价值?我们是不是应该在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限制甚至禁止科学家继续搞某类研究?还是说科学家有天赋的权利去自由地探索自然,把自然界的精灵一个个全都释放出来?


02

无用之大用:面对边缘问题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边缘问题出现在面对“不可测”的边缘形势中。当我们穷尽了现有的技术、科学、感官等等手段之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但是它又好像可以被解决,而且在深入的追求中,的确可能得到时机化的解决。


比如“一个注定要以死亡结束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边缘问题,它不会像常规的数学、科学问题那样被解决,以至于可以得到“人生意义的规律”,每个人都只要将这普遍规律应用到自己身上即可。相反,每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这个问题,别人的榜样和解答只是提示。


然而,这个问题却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应对的虚假问题,有的人就确实解决了它,导致其人生有了质的改变。甚至可以说,你想逃避它,却可能会在意想不到之处遭遇它,所以这样的问题尽管显得飘忽,却总让人欲罢不能。


王阳明数次悟道,勘破生死


可见,边缘问题有可能是些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重大、根本的问题,它们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少人甚至穷其一生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它们,但绝不是不可解决的,以至于求真知的人们起码总是心向往之,有的真诚追求者也的确解决了它。


边缘问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有时间性和情境性的。今天这个问题对你还不是边缘问题,明天可能就是了。


人就是一种边缘存在者。我们其实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但同时,我们的人生意义和道德醒悟却往往要从边缘形势中得到。


《遗愿清单》


如何面对和解决边缘问题,这就要从哲学那里求解,哲学就是对边缘问题做合理探讨的思考和学问。


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认为哲学是世界观,科学只探讨世界的某一个部分,而哲学是要对世界和人生做根本性的和整体性的研究。


这种看法已经不成立了。科学现在也探讨世界的根源问题,比如大爆炸理论。它探讨世界的方式也可以是整体性的,比如系统论、混沌理论就都是这样。


其实哲学和科学之间最重大的区别不在于它探讨的是整体还是部分,而是所探讨的问题达没达到边缘。科学在每次科学革命的时候也会出现边缘问题和边缘思考,就像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所面对的和进行的,所以他们的思想里富含哲理。


哲学虽然没有实用,但有虚用,而这虚用可能正是要害所在——哲学的作用正是应对边缘问题。

或许在你最不留意的时候,最苦闷的时候,或思考一个艰深问题的时刻,哲学出现了,给了你关键性的提示。


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而在哲人看来,恰恰是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上了,也不知会把人带向何方的特点,才真正给劲儿,如中国古人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


哲学就像在下围棋的时候,布在空处的一枚子,开始时许多人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甚至不知道它对你是好还是坏,不过走下去,就可能会发现这枚子是绕不过去的,有时候就成了决定胜负之所在。


03

哲学应该是“酷”的


总之,哲学就是要应对边缘问题,它永远出现在人类精神的惊涛骇浪处,不可能是四平八稳、一劳永逸的。


如果你们凭借一般印象而认为,哲学是一套体系,哲学家必须是那种通过构造概念化学说来告诉你世界是怎么回事、灌输给你一个世界观的论证,那就错了。


哲学最初的产生,就离不开我们人类对生活的思考。人类不仅好变,而且爱琢磨事情,不安于现状。每个人群都要应对自然或者人事的挑战,所以最初的人类思考(包括原发的哲理思考)都带有很强的求生存的意味,当然也可以很缥缈究极,比如神话、宗教。


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理论色彩越来越重,有背离哲学最初意向的倾向。中国古代哲学从来都和我们的生命体验息息相通,有着知行要合一的传统。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哲学与生命是不可分的,单纯地去冷静反思是不够的,在某些关键点上甚至是不对的,会丧失掉应机的智慧。



如果大家自己看原著,尤其是从西方的或东方的哲学的源头看,就可能会对哲学形成一个直观亲切的感受。因为哲学原本就是鲜活的,缘边际而行,不是板着面孔的。可以说,哲学的面孔最生动,可以称作“酷”。


“酷”的原义是“酒味厚,香气浓”,衍生义有“严酷”“极其”“惨烈”等。在我看来,哲学就是特别“酷”的:严酷、残酷、酷烈,但又味厚香远。“酷”更多意味着一定要达及尽头极致处,要走到最边缘。比如,酷暑、酷热、酷爱等都是这个意思。当然流行语中的“酷”还有cool(帅气、绝妙)的意思。


你如果能真正走进哲学的话,应该是特别“酷”的。


2022年6月8日22:50分, 我国当代儒学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因病离世,享年73岁。


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出版了现代哲学史上的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中西印哲学导论》是张祥龙教授接续梁漱溟百年话题的绝笔之作,这本书面向21世纪的哲学,洞晓了三大文明精神特质,为深化哲学的理解、建构各文明哲学之间的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



##20220610

本期活动

你思考和遇见过哪些边缘问题?哲学是否曾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你了解过张祥龙老师的观点和著作吗?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本期主题图书《中西印哲学导论》,让我们一起以这种方式纪念张祥龙老师。

当代儒学代表人物张祥龙接续梁漱溟百年话题绝笔之作!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中西印哲学导论》,张祥龙 著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北大教授杨立华:赶上时代剧变,年轻人怎么办?

9.3分,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